㈠ 关于“压力成动力”的名人故事
weweqqw
㈡ 王进喜的事迹
王进喜 ,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王进喜干工作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他重视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加速油田建设,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立责任制,认真负责,严把油田质量关。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他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㈢ 王进喜事迹50字,三篇短文
1、打出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
1960年,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
2、用身体制服井喷
1960年3月,他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发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结束"洋油"时代而顽强拼搏。他组织全队职工把钻机化整为零,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奋战3天3夜把井架耸立在荒原上。
打第一口井时,为解决供水不足,王进喜带领工人破冰取水,"盆端桶提"运水保开钻。打第二口井时突然发生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他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经全队工人奋战,终于制服井喷。
3、人物逝世
1970年11月15日23时42分,王进喜同志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享年47岁。1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了向王进喜同志告别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等以及中组部、石油工业部、黑龙江省的领导,大庆油田、玉门油田的干部、群众来向铁人告别。
外界评价
大庆石油会战取得的成绩和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
1964年1月25日,《人民日报》以一版头条通栏刊出毛泽东的号召:“工业学大庆”,并亲自接见王进喜。“工业学大庆”活动对于振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楷模,他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㈣ 把压力变成动力的名人故事
把压力变成动力的名人故事:
一、苏轼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被当时"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和审讯,几乎送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1085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不满新法,立即起用旧党召。
后同旧党发生分歧。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1089年,苏东坡再次被贬出京,出任杭州知府。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又把变法派召回朝内主政,政局变生急转直焉的变化。
第二年6月苏东坡,被贬得更远,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定居在惠州(今广东惠阳)。晚年过流放生活。给苏东坡又一次沉重打击,公元1101年7月26日,这位66岁的老人,终于满含悲愤离开人世,结束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二、邱吉尔
邱吉尔是英国杰出的政治家,是“二战”时期大名鼎鼎的世界“三大巨头”之一。邱吉尔的演讲功力令人折服,其演讲的措辞、语调、手势中能透出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二战”中最困难的时刻,英国军民的精神支持,几乎全靠邱吉尔每天的广播演讲。
可是有谁知道,邱吉尔青年时期特别害羞,一讲话就脸红,期期艾艾,唯唯诺诺。当他确定了自己远大的目标和抱负后,决心彻底改变自己的弱点。
于是每天对着镜子练习演讲,自演自看,自讲自听;每一个词语,每一个语调,每一个神态,都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锤炼,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磨炼、提高。几年后,他便风度翩翩,语惊四座。
三、凡尔纳
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第一部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一连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赏识,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初投稿,也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后来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举成名。
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处女作问世,有人知道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即攻击他的作品"别字连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辞"。但他毫不气馁,笔耕不辍,终于成名。
英国诗人拜伦19岁时写作的《闲散的时光》出版后,即有人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说他"把感情抒发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上"。然而拜伦并未退却,而是更为优秀的诗作来回敬那个诽谤者。
四、高士奇
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作家。在外国留学时,有一次做实验,一个装有培养脑炎过滤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脑。从此留下了身体致残的祸根。他忍受着病毒的折磨,学完了芝加哥大学细菌学的全部博士课程。
回国以后,他拖着半瘫的身子,到达延安工作。解放后病情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连睁、合眼都需要别人帮助。但他仍以惊人的吃苦精神进行创作,先后写成100多万字的作品。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不苦!因为我每天都在斗争,斗争是有无穷乐趣的。"
五、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西班牙16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风行于世。被称为不朽之作。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贫寒,从小就跟父亲外出奔波谋生。22岁参军,在与土耳其海战中,左手致残。后曾被海盗俘获,卖到阿尔及利亚为奴,历尽艰辛。
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后,曾在海军中充任军需,后又蒙冤入狱后生活无着,当时一家7口人过着饥寒交际花迫的生活。他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写出了《堂吉诃德》、《努曼西亚》、《惩恶扬善故事集》、《加拉黛亚》、《巴尔那斯游记》、《八个新的喜剧和八个新的幕间闹剧》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㈤ 因压力而成功的名人事例
1、康熙
康熙大帝在位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及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
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鳌拜。”众大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是他们逼着朕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我感谢他们。”
2、拿破仑
拿破仑的父亲虽然穷困,但是他把拿破仑送进了一个非常高级的贵族学校,在这里与他往来的都是一些在他面前极力夸耀自己富有,而讥讽他穷苦的同学。后来拿破仑实在受不住这些压力了,他写信给父亲请求退学。
“我们没有钱,但是你必须在那里读书。”这是他父亲的回答,因此使他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种嘲笑,每一种欺侮,每一种轻视的态度,都使他增加了决心,发誓要做给他们看看,他确实是高于他们的。
他用一切的时间,埋头读书,去努力和他们竞争。他住在一个既小又闷的房间内。在这里,他脸无血色,孤寂,沉闷,但是他却不停地读下去。终于,一次偶然的机遇,拿破仑的才华受到赞赏。他开始走上有权势的道路了。
这时,一切的情形都改变了。从前嘲笑他的人,现在都涌到他面前来,想分享一点他得的奖励金;从前轻视他的,现在都希望成为他的朋友;从前揶揄他是一个矮小、无用、死用功的人,现在也都改为尊重他。他们都变成了他的忠心拥戴者。
假使他那些同学没有嘲笑他的贫困,假使他的父亲允许他退出学校,他的感觉就不会那么难堪。他之所以成为这么伟大的人物,完全是由他的一切不幸造成的。他学到了由克服自己的缺憾而得到胜利的秘诀。
3、狄更斯
狄更斯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他自幼体弱多病,不能过于劳累,于是,他的童年不是在游戏中度过,而是在读书中度过。在他10岁的时候,父亲因负债被关进监狱,为了维持破产的家庭,狄更斯不得不设法谋生,去当了一名学徒。
但是他不仅要以惊人的意志承受一个幼弱身体所无法承受的劳累与折磨,还要以顽强毅力承受一颗稚嫩心灵难以忍受的冷酷与侮辱。但是,即使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狄更斯也丝毫没有减退追求知识的渴望。一有空闲,他就拼命地阅读他所能找到的任何书籍。
丰富的知识和亲身经历使狄更斯为将来的文学生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少年的苦难也磨炼了他的毅力,正如他所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没有被压力压倒,反而磨砺了他的意志,于是,他带着特有的刚毅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并最终攀上高峰。
4、王义夫
当44岁的王义夫站在最高领奖台上时,当这位已是第六次参加奥运会的老将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时,再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泪如泉涌。最后一枪定乾坤的心灵震撼,使王义夫成就了霸业。
在令人窒息的气氛中,王义夫举起枪,干脆地射出最后一发子弹,以总成绩690环为中国军团夺取第二枚金牌。从洛杉矶奥运会到雅典奥运会,王义夫再次登上世界之巅。而期间的酸甜苦辣,令王义夫刻骨铭心。44岁的老枪手王义夫是中国军团年龄最大的运动员,20年来连续参加奥运会,独一无二。
王义夫说:“我们老运动员所面临的压力,和年轻运动员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射击也受体力、精力的限制,当巅峰期过后,身体状况下降得很厉害,我是靠自己的努力,才走到雅典。”
“年轻队员练一上午,我只能比他们多练一下午;他们打一枪我就得想办法打两枪,总得要比他们多积累一点。”王义夫如此说,“要想取得超人的成绩,必须付出超人的代价,同时从事射击工作的爱妻张秋萍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很大的精神动力。”
5、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生病,从此眼睛看不见,并且又聋又哑了。由于这个原因,海伦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她家里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替她请来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苏丽文小姐。海伦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渐改变了。
她利用仅有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四周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更进一步学习写作。几年以后,当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时,立即轰动了全美国。
在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更是表达出了她的坚强、乐观和向上的精神,而这一切都该归功于她对生活的认识。 当把失明仅仅当作一项压力的时候,她痛苦惆怅,所以她不能真正面对生活;当她把压力化作动力的时候,生活就选择了她
㈥ 王进喜的光荣事迹
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一个贫农民家庭,成长为新中国长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
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0因患胃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47岁。铁人王进喜是大庆人的杰出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他为加快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奋力拼搏了一辈子,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
(6)压力创造动力的王进喜事例扩展阅读: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9年9月25日,玉门解放。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
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呐!”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4万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铁人王进喜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领导干部,但他功高不自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对工人和家属关怀备至,而对自己和家人却严格要求,一辈子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1970年10月1日,王进喜抱病参加国庆观礼,以中共中央委员身份检阅游行队伍。
1970年11月15日23时42分,王进喜同志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享年47岁。1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了向王进喜同志告别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等以及中组部、石油工业部、黑龙江省的领导,大庆油田、玉门油田的干部、群众来向铁人告别。
1960年,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
㈦ 化压力为动力的名人故事
化压力为动力的名人故事:
一、贾平凹
贾平凹
贾平凹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连连在校报上发表诗作,并逐步将作品投向社会上的大小报刊,尽管那时他收到的退稿单比稿费单要多得多,但他毫不气馁,一如既往地看书、写作、投稿,终于获得成功。
20年来,他以一枝灵秀之笔,写下了七八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六七十部著作,数十次获得国内外各种文学奖。
二、车胤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三、巴普洛夫
巴甫洛夫的一生,把为科学奋斗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职责,甘做"科学的苦工"。小时候,巴甫洛夫和他的弟弟一起挖种苹果树的坑,坑已经挖好了,父亲一看,说位置不对,重新再挖。弟弟放下铁锨不干了,而巴甫洛夫却又挖了起来,手上磨了血泡也不管,一直到把坑挖好,种上苹果树才歇手。
后来,巴甫洛夫成为生理学家,成天在实验室里研究狗的条件反应。他常常用自己的工资去买实验用的狗。在解剖狗时,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他非常细心地数着从玻璃管中流出来的狗的唾液,详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一位新来的助手数了一会儿,就感到单调、厌倦,而巴甫洛夫却郑重地对他说:
"如果科学需要,就数他十年、二十年!"巴甫洛夫在八十七岁高龄时,得了肝炎,后又患肺炎,但他仍在做"科学的苦工"。他还为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家没有完全尽到对人类的义务感到十分遗憾。
四、匡衡
有个叫匡衡的人,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读书。匡衡邻居家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他想到邻居家去读书,可是遭到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对着光,读了起来。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钱买书。
有一天,他发现一个才主家,家里堆了很多书,他就去帮才主家干活,不要钱,才主很奇怪,问他:你为什么白白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帮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才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借给他看,匡衡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五、萨科
齐
法国总统萨科齐,1955年1月28日出身于法国巴黎的一个移民家庭,从小就遭受别人的歧视和嘲笑。10岁那年的一天,他骑着自己心爱的山地车在郊外潇洒地穿梭。正当他得意时,几个小孩拦住他,一把夺过他的山地车,猛地摔在地上,还指着他的鼻子说:“你这个外来的小崽子,不配骑山地车!”
晚上,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我不是想成为总统,而是我必须成为总统。”15岁时,因家庭贫困,萨科齐告别了学校。以后的几年间,他放过羊,当过乐队号手,做过泥瓦匠,糖厂工人等。他哭过,泄气过,但从没有退缩过。
后来,他通过半工半读考上了巴黎政治学院。结业后,又与校友一起做生意。
在生意场上打拼了10年后,他毅然离开,走上了从政之路。1983年,年仅28岁的萨科齐当选巴黎郊区讷伊市市长。2007年5月,在法国总统大选中,萨科齐胜出,当选为新一任法国总统。他也终于圆了心中的总统梦。
㈧ 压力促进成功的例子
俞敏洪,因为自己的同学都很厉害,压力大,不甘心,后来发展了新东方教育。
㈨ 压力促进成功的名人事例
古: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岸边,项羽严束铠甲,威武异常,目中闪着异样的明光。面对这滔滔江水,项羽狠下决心,下令沉船、砸铝、烧屋,带上三天军粮与秦军决一死战,不得生还。面对着由章邯为首的秦军主力,项羽区区两万兵马不足挂齿。但为救巨鹿,项羽凭着空前绝后的勇敢,破釜沉舟,与秦军殊死一战。战士们明白已没有退路,他们个个抱着必死的信念奋勇杀敌并大破秦军,扭转了陈胜举义以来军事上的低潮,成为推翻秦王朝的转折点。
今:
中国女排,雅典最亮的星群
Weak Point,最后一球,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气息,排球场上的紧张气氛上升到了最高潮……随着一声哨响,俄罗斯队发出了球。中国队轻松接住,传球,迅速扣球。俄罗斯队奋力接住,接着反传扣球,被中国队成功拦网,俄罗斯队全力护球,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力将球击出,中国队奋力将球接住,斜传,二号位一记重扣,俄罗斯队拼死接住,并将球推了过来。这次,二号位抓住机会,瞄准俄罗斯队空位,将球全力击出……中国队赢了,赢得是那样的“完美”,是那样的令人信服。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中国队凭借着优秀的心理素质,顶住巨大压力,并化之为动力。一局、两局,最终在最后一局扭转乾坤,赢得了举世的尊敬。因为她们明白:(1)她们全队技术实力在俄罗斯队之上;(2)它们曾完胜过对手;(3)它们知道只要胜了三四局,一切压力都会留给对手;(4)只要她们胜利了,她们便创造了奥运历史上的又一个巨大奇迹……
行不?
这些与铁人并肩战斗过的“老会战”,追忆铁人的音容笑貌和英雄业绩时,禁不住泪湿衣襟。周正荣、丁国堂老人说:“多少年过去了,但铁人的印象却始终是那样深刻、清晰,仿佛他还在我们中间。”
井无压力不出油,我们搞石油会战,就要给自己加压
1963年,我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石油基本自给。以铁人为首的创业者们奋战3年,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我国的头号大油田。
丁国堂老人提到他印象中最深刻的两件事。1960年5月,打会战第二口井时,王进喜被砸伤的腿肿得很厉害,他两次从医院跑回井队,拄着拐坚持工作。
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大喊一声“跳”,便跃进齐腰深的泥浆池中,戴祝文、丁国堂七八个人也跟着跳了进去。奋战了3个多小时,终于制服了井喷。王进喜累得起不来了。房东赵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
丁国堂说,有一次打试验井,王进喜废寝忘食连轴转,刚端起饭碗便靠在钻杆边打起盹来。大家劝他多保重身体,他却说:“我早就豁出去了,只要上午拿下个大油田,哪怕下午倒在钻台上也痛快,也值得!”
在钻井三公司,铁人当年的大徒弟王作富给我们讲起了那个刻骨铭心的“4·19”事故。那是1961年,1205队打了一口不合格井,斜8度。铁人和队友们含着泪填死了这口井。有人难过地说:“标杆队的队史上还没有这么一笔。”铁人说:“没有这一笔,队史就是假的。这一笔,不仅要记录在队史上,还要刻在每个人的心里。要让后来的人都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单纯是一口废井,而是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至1966年,铁人指挥他的钻井队突破年进尺10万米大关,攀上了当时世界钻井史上的峰巅,再一次为中华民族争了光、争了气。
铁人精神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英年早逝,年仅47岁。
现任1205队队长盛文革说,虽然45名队员谁也没见过铁人,但铁人精神一直是支撑这个队的灵魂。到现在为止,该队获得各类荣誉227个。目前已累计打井1408口,总进尺176.7万米,相当于大庆油田的1/3。
现在1205队已经采用了液、汽、电一体化的国产最先进钻井设备,司钻坐在操作室里转动手柄,操作钻井,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盛文革认为,在新时期继承和学习铁人精神应该增加新的内涵,那就是用铁人精神去掌握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经济效益。1996年,该队脱产3个月在大庆石油学院强化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目前,该队有大中专毕业生9人,其余34人均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205队,仍是我国石油战线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铁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位于第一口井旁的铁人纪念馆瞻仰铁人。自1991年以来,先后有160万人次来过这里。
在厚厚的留言簿上,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同我们一样激动难平的心。
原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厅长王典,是肇源县人,离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顶着瓢泼大雨来到铁人纪念馆。他说:“是铁人鼓励了我一辈子。”
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还未走完三个展厅,手帕已被泪水湿透。走前认认真真地写下了“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一位美国友人说:“铁人精神足让人感动一辈子。”来自塞拉里昂的客人写道:“向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致敬。他的精神不死!建设塞拉里昂也需要铁人精神!”
铁人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刘仁说:“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他更是一个顶天立地、光前裕后的民族英雄。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从这个意义上说,铁人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