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会如何评价《一一》这部经典的电影 看完你有什么感受
你会如何评价《一一》这部经典的电影。看完你有什么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下!
《一一》的伟大之处在于,你所拥有的是怎样的生活,你看到的就是怎样的生活。
杨德昌,似乎用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描述了生活的全部可能性。恰如贾樟柯所说的那句。好像一部电影便可以解释全世界。
虽然我这个答案,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剧透。但是我向各位保证,即便是有一些剧透,对于这部电影来说。仍然不会影响太多的观感。如果还没有看这部电影。只需要打开电脑或者电视,播放它,然后静静地坐三个小时,就够了。
这部电影,我不敢说是去评价它。因为我看完之后,只是觉得太过沉重,所以想来找找看各位的评价。然而看了那么多答案,多数都是一句话说好与不好,所以我才在这里和各位??铝思妇洹?/p>
对于电影的结构性与部分解读,其实已经没有必要太过于解读了。比如一开始电影以一个婚礼开始。然后以一个葬礼结束。恰如其分的描述了整整一生。在NJ和初恋情人在东京时,女儿和胖子也在牵手恋爱。NJ是在尝试找回初恋的感觉。放荡不羁的胖子新郎,在看到自己的新生baby时竟然哭了出来。NJ出去了一圈,回来后发现其实生活不可能再回去了。NJ的妻子每天和婆婆说话说到崩溃,去了一趟山里才发现,其实自己所面对的,只是说话的对象变了罢了。
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拿来解读好久好久。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开始说,这部电影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你所拥有的是怎样的人生,你看到的便是怎样的生活。很多人觉得它琐碎,它足够琐碎,所以足够全面。
在这部电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句台词。也是上边已经有知友提到的,一句是洋洋的那句:因为你看不到,所以我才拍给你看啊。另外一句是婷婷和胖子在酒馆里所说的那句:电影让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
这,就是杨德昌要告诉所有观众的。正因为你看不到背面,你看不到生活的另外一面。所以,我才要拍给你看啊。因为你奔跑的太快,因为你看不到生活中所有琐碎的一面。所以,我才让你琐碎起来。我让你记得,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又一个琐碎的片段所拼接而成的。
洋洋手中的那个照相机,便是杨德昌手里的摄影机。外人来看看不懂,有些人评价这部电影,恰如教务主任评价洋洋一般。说这拍的是什么东西。而有些人,看的越明白,越震撼。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评价这部电影是,看完电影,觉得走过了整个人生一般。
有的电影,是宣扬了一种主流的价值观。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有的电影,在探讨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比如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然而最难得的,却是重新反映生活。这就是杨德昌在这部电影里所做的。
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我真的不敢评价。也许正如叔所说,一个好字足矣。好到无可评说。
至于其他的,还请诸位自行解读。只是静静的看完它,就已经足够震撼了。
《一一》大概也是杨德昌的一部“给自己的电影”,满目写着无可奈何。
1991年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让杨德昌名声大震,电影里那个怀抱正义和理想主义的少年“小四”,一步一步感受到现实与梦想的差距,最终把报复的尖刀刺在他所以为的根源——少女“小明”身上。杨德昌觉得牯岭街的这场悲剧,是扭曲的现实对理想的屠戮,是青春稚嫩的眼错看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那时候的他的镜头和情绪,要比《一一》里尖锐和绝望得多。如果“牯岭街”是在告诉你这个世界的暗潮汹涌和无理取闹,那么《一一》就是作为一个过来人敬给少年的那杯释然的杜康。
人生这条浪,本就是被推着走的呀。
杨德昌在NJ,胖子和大田的身上,把他曾经讲过的那个关于世界的故事,在某个路口衍生了三个分叉。NJ是屈服于现实,知道自己要什么,却没有勇气追求的版本。他学琴半途而废,抓不住自己的梦想,没有对爱情孤注一掷的勇气,没有对意见坚持到底的魄力,他在生活琐碎里磨平了棱角,在音乐里逃避,沉湎于过去,不敢想未来。胖子是又一个版本的“小四”,无法接受想象与现实的差距,悲观厌世又高估自己。大田是整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角色,你可以感受到NJ对大田毫无保留的赞赏和向往。这个日本人对人与世界洞察透彻,对生活饱含热情,有好几处台词我都特别喜欢。
《一一》其实讲得不光是人生,也是杨德昌自己对电影的理解。
电影里胖子的小舅除了说了上面那句,还有一句,他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在电影里面得到的生活经验至少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双倍。”
洋洋说他要给大家看一个大家看不到的世界。
我想电影之于杨德昌,如同音乐之于大田,相机之于洋洋。
他想通过这样一个载体,展现给我们自己无法看见的世界,去认识人了解人,发现生活琐碎中孕育的美好,在基于现实的虚构里获得一些支撑的勇气,让短促而无限循环的生命延展出超过本身的意义。
怎么样?看完是不是觉得对《一一》这部电影有了一个新的认知和了解呢?
2. 对电影的评价
(1) 既然刚刚说了《一一》,那我就从台湾新浪潮大师--杨德昌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是杨德昌耗尽心血的一部作品《一一》开始吧,整个故事始终充裕着那淡淡的阴郁情节。杨德昌在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不无忧伤地告诉我们人们的困惑,关于人生,关于爱情,关于传统,关于道德。然而事实上镜头背后的他也是困惑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得到的真是幸福吗? 一生有这样一部作品,可以安息了
里面的经典台词我COPY如下:
(1) 我考上电机系那天,我爸很开心,我妈很开心,你也很开心,而我呢?我反而是最悲哀的人。
(2) 你看,这些年,我这么辛苦,我这么努力,我从早忙到晚额,NJ你知不知道,我一点也不快乐!
做的都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怎么会快乐呢?
(3) 婆婆,对不起,不是我不喜欢跟你讲话,只是我觉得我能跟你讲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就像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那一定是我们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找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鄙人的眼泪一下就...)
(4)我怎么跟妈讲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我一连跟她讲了几天,我每天跟她讲的一模一样的,我早上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几分钟就讲完了``````我受不了了,我怎么只有这么少,怎么这么少呢,我觉得我好象白活了,我每天`每天`我每天像个傻子一样,我每天在干什么,假如,我有一天跟妈一样……”
(5)你不在的时候,我有个机会去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
(6) 你看的到的,我看不到,
我看的到的,你也看不到。
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
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呢?
可是我想知道,她在难过什么,我从后面看不到啊
(7)我靠,我连我的初恋情人是谁都忘了,居然还记得你的
(8)电影发明了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我们在电影里面得到的经验至少是我们自己生活经验的两倍就对了
(9) 人是不可能让另外一个人去教他怎么活下去,怎么过日子,那是很悲哀的,你知道么?
但是偏偏这个人,是我最爱最爱的人
总结:这绝对是一部不能错过的好电影,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就是一个穿插少数喜剧元素的大悲剧,也许我的心态已经和洋洋一样开始老了...
(2) 再见列宁
淘碟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一部叫“再见列宁”的D9,当时那一瞬间脑袋充血(我想身在这片土地的国人或许有人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原因自然大家清楚),匆忙回家看了这部名字比较彪憾的影片后,被感染得完全说不出话来,看着片子中那些充满喜剧因素的情节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感觉到的只有无尽的辛酸和感动。
再见列宁以喜剧的方式展示着一个儿子对于母亲强烈的爱.他的母亲一辈子都活在共产主义的信仰里,一次无意中发现自己儿子居然参加反社会主义示威活动直接被气晕过去,在医院里昏迷了8个月,但是在这个短短的8个月里,东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合并各国商品和文化蜂拥涌入东德,以前的那个国家和生活方式再也回不去了,可处在昏迷中的母亲对此一无所知。母亲苏醒后,在医生的告诫下,为了不刺激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的母亲,儿子使出浑身力气拼命制造着以前的东德还存在的假象,可是外部的世界却在飞快地变化着,为了制造这个巨大的谎言,儿子费尽心机得重新布置了母亲的房间,除去了一切来自西方的时尚文化和产品,并雇用两个以前的少先队员为母亲唱那些被遗忘的歌,他翻遍了垃圾桶疯狂收集那些还贴着东德商标的瓶瓶罐罐,最后儿子又搞笑得炮制了曾经的那个英雄宇航员成为东德的总统,宣布东西德统一,柏林墙倒掉的新闻,母亲在幸福中死去...在这样一个社会巨变下的小家庭却通过一个随时可能被揭穿的弥天大谎上演了一个生离死别的感人故事!
再见列宁,一个这样让你联想到政治的电影名字,而且在电影中政治无处不在,但这却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电影。小人物的命运,只不过是政治斗争中一个微小得不能再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棋子, 却可以被演绎得如此生动如此深刻, 这就是对人性中美的一面的赞美,儿子为了母亲,是如此执著,他为妈妈做的每一件事放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难以实现的.他却那么轻松且快乐的坚持得做着。需要提出来的是再见列宁的电影配乐非常好听,本片的配乐正是担纲《天使爱米丽》配乐的法国大师级人物Yann Tierson,本片的电影配乐CD也值得收藏!
(3) 黑店狂想曲
这是天使爱美丽的导演让 皮埃尔若干年前玩出的一部经典黑色幽默影片,在一个虚构的经济萧条年代背景下,人人自危,甚至要以人肉为食物赖以生存。一个极其破旧的大楼里, 房东是一个磨刀霍霍向新房客的屠夫,在这幢楼还住着各式各异充满诡异色彩的若干房客:会拉大提琴的房东女儿,吃蜗牛为生的男人,屡次自杀失败的女人,吹安全套发牢骚的房客,被自己的枪炸死的邮差,热衷于恶作剧的小鬼,总把事情搞砸的穴居人等等等等。这个时候一个失业的小丑来到这里,人人都想吃了他,然而房东女儿却爱上了他,结果演出了一幕幕荒诞可笑的故事,最后这个大楼开始陷入了无序的混乱和崩溃之中。
一个好的黑色童话故事,一个非常有想法的导演,一批职业素养非常高的演员,你还要求什么呢?整部影片充分展示了导演对镜头的驾驭能力,甚至配乐,剪切都极具功力。有一些非常经典的片断成为后来许多导演模仿的源头。屠夫在弹簧床作爱引发的好几个桥段,从配乐、节奏到镜头的剪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堪为天成,这段剪辑还替这部片子赢得了当年的恺撒电影奖的最佳剪辑奖。最后别忘了屠夫的那句话:生活是美好的...
3. 明知道是一场以悲剧谢幕的电影,明知道看完会感到难过,那我看它的意义何在
看电视纯是喜欢或是无聊,打发时间而以,这就是它的意义属在。
4. 电影是谁发明的
电影是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
卢米埃兄弟,哥哥是奥古斯塔·卢米埃尔(Auguste Lumière,1862年10月19日—1954年4月10日),弟弟是路易斯·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1864年10月5日—1948年6月6日),是法国的一对兄弟,是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兄弟俩改造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所创造的“西洋镜”,将其活动影像能够借由投影而放大,让更多人能够同时观赏。
卢米埃尔兄弟在他们的父亲老卢米埃尔所经营的照相馆中,学会了照相技术们的父亲掌管照相器材厂的同时,研制出了“活动电影机”。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卢米埃尔兄弟,对待电影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与爱迪生全然不同的思维观念。
卢米埃尔兄弟采取的是更为现实主义的态度。他们首先摆脱了:照相馆摄影师所具有的封闭的人为空间的束缚,迈向了广阔、开放的自然空间。作品的内容,也是更为努力地去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专门去为摄影机安排和搬演实际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
比如,由路易·卢米埃尔最初拍摄的短片:《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烧草的妇女们》、《出港的船》、《代表们登陆》、《警察游行》等等,就直接地表现了那些下班工人、上下火车的旅客、劳动中的妇女、划船出海的渔民、登岸的摄影师和街头行进中的警察等等。
在这些作品中,卢米埃尔兄弟真实地捕捉和记录了现实生活的即景,使人们看到了自己身边的那些真切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群。正如,乔治·萨杜尔所说:从路易·卢米埃尔的影片中人们了解到,电影可以是“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而不是像爱迪生的“电影视镜”那样,仅仅是一种制造动作的机器”。
(4)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扩展阅读
在电影萌芽时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摄影倾向:一种以卢米埃尔兄弟为代表,主要在现实中去捕捉生活现象,银幕上展现的就是人们身边的琐事;一种以梅里埃为代表,主要记载舞台上已经加工的虚构的生活图画。沿着这两种创作方式,发展成后来的纪录片和故事片两种片种。这两种倾向反映到故事片摄影中来,又逐步形成两种不同的流派:绘画派和纪实派。
卢米埃尔兄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经过自己的创造,于1894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较完善的、灵活轻便的手提工“活动影戏机”。这是一种既能摄影又能放映和洗印的机器。电影机由一个暗箱组成,内有使35毫米片孔胶片间歇运动的牵引机构和遮光器的转动机构。
它备有一个摄影镜头,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画面静止时,遮光器开启,胶片曝光,遮光器关闭时,胶片向前运动,这样便得到了负片。然后取下镜头,将负片装到机器上,与另一条未曝光胶片贴在一起,在光源照射下运行,曝光后得到正片。电影机还配有放映镜头,装上胶片后,使机器置于灯泡的照射下,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摄影机变为放映机。
正是在这“活动电影机”的呼呼转动中,卢米埃尔兄弟和他们的摄影师们摄制了以《火车进站》、《工厂的大门》等为代表的最初一批纪录片,由此成为纪录片的开山鼻祖。
5. 大家列举一下你们看过的电影有哪几部让自己的人生发生了变化
不是电影迷,但是看过的电影多多少少有对自己有感悟吧
《盗梦空间》当时看完思考了很久自己的梦的成因,后续知道了缸中之脑悖论,应该对我算是科幻的启蒙之作吧
《致青春2》第一次看青春片,意识到现实不比剧中幸福也同样不比剧中残酷
《功夫》和《赌王》《赌侠》系列,港影的巅峰吧,圆了武侠梦
《肖申克的救赎》 无言,这个题主要自己感受
感谢采纳啦
6. 电影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电影是1872年发明的。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
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
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极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
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所有蹄子都腾空。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
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6)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扩展阅读:
电影的发展历程
1893年,T.A.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了“囚车”的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
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
1897年,爱迪生即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在1908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公司拥有16项专利权。到1910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
至1912年已为该公司摄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渐移向好莱坞,并发现和培养了许多后来的名演员,如M.塞纳特、M.壁克馥和吉许姐妹等。
7. 电影《我不是药神》,有哪些社会现实意义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二十八画书生(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498558/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生命延长了三倍”
电影不是生活,生活比电影要苦要离奇更戏剧化。电影或许更多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一部伟大的电影,可以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史诗巨作。也可以是反映一个时代的故事。
说到现实题材的电影,几乎都有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关注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
电影《我不是药神》折射了社会的不同和人生的差异。
在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如果只是伟光正,反而无法引发观众心里共鸣。所以电影中的角色最好都是具有代表性底层人民群众。
例如影片中处于中年危机靠卖性保健品为生的程勇,被病痛折磨自杀未遂的吕受益,夜店跳钢管舞独自抚养女儿的单亲妈妈刘思慧,无法回家靠卖猪肉非主流造型的黄毛彭浩,在教堂寻找上帝慰藉的刘牧师。
仗义每多屠狗辈
程勇一开始为了救父亲迫不得已铤而走险的去做走私药品生意。这是违法行为,但程勇与王长林造假卖面粉假药不同,程勇走私的药,是有货真价实的治疗效果的。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趋之若鹜。久病成医的患者吃了药就可以了解这个药到底有没有用。最要紧的是这个效果是与正版一样的,这样的救命药还是廉价的,穷人也能续命。每一个病人似乎都看见了生命的希望。但是好景不长,程勇担心造假药会入监狱,准备提前收手开始做实业。团队也分道扬镳,这时的他是为了钱而走私卖药。
程勇的转变是在好友吕受益死亡之后的,他的良知被唤醒,程勇是有一颗慈悲心的。所以他最后自己倒贴着买走私药回国给病患治病。一直到东窗事发被逮捕。在这过程中,有几个细节一个是他自己主动把儿子送出了国,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因为他明白,自己做的事业虽然帮了成千上万的家庭,但是依然是违法行为,会毁了自己的生活。他的人性中的伟大是在这一刻开始的,明明知道前面深渊万丈,为了挽救更多生命,更多家庭自己不得不跳。
另外有一个镜头是程勇的脸部特写,他为了掩护病友拿药逃跑被逮着按在地上,实际上是没有反抗的反而有一丝欣慰,而拿药跑了的病友被警方控制时,他激动地反抗并且面部表情狰狞。小人物的无奈与辛酸都在这脸上刻画的淋漓尽致。他的身上有菩提那般的慈悲心也有充满着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从一个唯利是图的药贩子,到良心唤醒开始救赎自己与他人;最后用自己的工厂赚的钱进行第二次走私卖药,赔本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最后伏法,而他引发的巨大社会影响力,让社会开始关注这个群体。
整个故事构架颇有向经典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致敬的意义。同时也完美诠释的佛语中的那句话,“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
吕受益实际上代表着千千万万这种类似的特殊群体,他们活着没有自信和尊严。也正是这样,他们才迫切希望有药物控制病情。希望自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有尊严的活着。
电影中他有忠贞的妻子与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现实中因为巨额医疗费用妻离子散的故事相对更多,人性有时候经不起太多考验。他的家庭苦难遭遇或许是只是这些群体中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一部分。吕受益说自己本来想自杀的,但是看见新生命的诞生又想坚持活下去,还想着治好病当爷爷。将“希望”这个美好的元素加入到电影家庭之中,再加上暖色调的打光风格,让人感觉温情与幸福。
8. 当我们在欣赏电影时,我们在欣赏什么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许多年以后,很多朋友们回首往事,都不约而同地推举一部电影——《少林寺》,是它完成了对我们最初的性与暴力的启蒙。万人空巷的那个时候,哪里能看到如此精彩的电影戏码,这大概就是大众对电影最初的印象。
红遍大江南北的《少林寺》和青涩的李连杰
后来,好莱坞的《真实的谎言》和《泰坦尼克号》纷纷引入国内,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震撼于州长的肌肉动作戏码,以及百转千回的被撩拨的悬疑剧情;也震撼于电影灾难片如此真实,刻画的人性如此露骨,甚至是爱情,也如此的唯美。
因此,电影不仅仅延展了我们的视野,更也让我们通过2个小时的视听盛宴,徜徉在人类上下几千年和宇宙未来之间,至少三倍,至多无穷。电影就像静静流淌着的小河,一点一滴的记录者我们的生活,而随着生活认知的增长,我们也会不断地从电影地世界中体会到新的共鸣——生活就像电影,电影源于此,也高于此。电影,从之前仅仅是生活的一份甜品,慢慢地变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中的朋友。
两年前,周星驰的《美人鱼》破掉《捉妖记》的26亿票房记录,一举拔高到30亿的成绩,而2017年,《战狼2》则更夸张的将记录定格在来50亿+。这背后,不仅仅只是电影工业化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进步,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无论是与好闺蜜好兄弟,还是情侣家人,都纷纷开始选择周末和节假日去电影院消遣时光。受益于互联网的便捷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电影的点点滴滴已经开始渗透进我们的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