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加减乘除这些符号是谁创造的
说来也怪,古代数学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会列方程,能计算精确的圆周率,却没有使用过“+”、“-”、“×”、“÷”这些最简单的符号。
你不妨设想一下,不使用“+”、“-”、“×”、“÷”这些简明的数学符号,怎么表示十位数的除法。怎么去解一个方程。你可能想得出办法,但那是一件困难而复杂的事,也可能写出别人看不懂的算式。
数学的发展在呼唤人们发明简单明了的数学符号。
1489年,德国人魏德迈首先使用了“+”号和“-”号。魏德迈是一个精于计算的人,他在财会业务中,用“+”来表示过多和盈余,用“-”来表示不足和亏欠,并且写进了商业算术书中。
后来,有人说,魏德迈在计算中,曾自言自语:“在横线上加一竖就表示增加,就叫加号吧。从加号中拿掉一竖就是减少,就叫减号吧。”这只能是后人的一种猜测。
第一次把“+”和“-”当做数学符号使用的人,是德国数学家史蒂夫。他于1544年在自己的代数专著中,首先使用了“+”和“-”。
“=”号出现在1557年,是英国牛津大学雷克德创造的。他认为两条平行线是最相同的了,就用“=”来表示相等。
“×”号出现的年代是1631年,比“+”号晚了150多年。最早使用“×”号的是英国的奥特莱特。而“÷”号出现的年代更晚,到了17世纪末期,瑞士人哈纳认为,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好比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这就是除号。
B. 运算符号 -×÷的创造者是哪国人
16世纪初,德国的魏德美首先发明了加法符号“+”和减法符号“-”。
魏德美是一位长于计算的人,整天废寝忘食地搞计算,并且从事着接受薪金的计算业:他雇用了许多学生编写各种复杂的计算表格,承接政府规定征收税金时的税率计算以及商人把钱借出和借入时的利息计算等。因此,魏德美时常考虑如何简化当时的计算方法。
那时根本没有现成的计算符号可以使用,魏德美使在工作中一边计算一边筹划。一天,他自言自语地说:“在横线上加一监,就可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号吧!”“从加号中拿掉一坚就是减少的意思。好,‘一’,你就叫减号吧!”这两个计算符号便这样诞生了。
1591年,法国的毕耶塔撰写了一本代数学方面的书,他首次在书中把符号“+”和“-”用于表示加法和减法。据说,在毕耶塔以前,已曾有人用“+”和“-”表示加法和减法。但是今日已经找不到准确的文字记载了,所以真正推广使用符号“+”和“-”的功劳还是要归属于毕耶培。
“一”号的出现要比“+”、“-”号晚,它是由16世纪的英国学者莱克德创造出来的。
莱克德是一位高超的计算人,他曾试着用自己做的新型算盘与笔算竞赛。除数学之外,他的医术也相当出色,曾在英国当过宫廷御医。
莱克德在研究数学时,经常碰到两个数字相等的情况而无法标记,于是他就决定自己创造一个符号。在比较了许多图形和符号之后,莱克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更相同了”。故此,他就用两条平行线段来表示两个相等的数,并给它取名为“等号”。
至17世纪中期前后,英国的数学家欧德荣又发明了乘法符号“X”。
据说欧德莱很贫穷,穷到连用于夜间点灯的钱都没有,只好在月光下进行学习。他就是这样成为优秀的数学家的。勤奋的欧德莱发现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办呢?他灵活地把加号斜过来写,用它来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法,并给它取名为“乘号”。
除了乘法符号“X”之外,欧德莱还发明了原始的比例符号,它同现在使用的比例符号“:”差别不大。那时,人们惯于运用比例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因此数学家们在比例符号方面下了许多工夫。欧德莱使用的比例符号是用符号“.”和符号“::”配合成的,其表示方法很复杂。
后来,德国的瓦鲁夫把符号“:”和符号“=”配合起来写成比例式,这个比例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大约在17世纪末期,瑞士学者哈纳发明并使用了除法符号“+”。
哈纳在算帐时常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但没有符号可以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就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这种算法,并取名为“除号”。但哈纳的名气不是很大,这使其发明成果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后来英国著名的数学家拜尔在其所写的书中使用了哈纳发明的除法符号“H”。从此以后,除法符号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样,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人们使用的计算符号与现在的计算符号已完全一样了。
C. 符号是如何产生的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汉字一样,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的.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完善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产生初始阶段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但在古代书面文字材料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由于没有标点符号,对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由于语言表达的需要,标点符号就逐步的产生了.
汉朝的时候,就有人采用“离经”的方法,把文字之间断开.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立经辨志”.郑玄注曰:“离经,断句绝也”.当时人们读书,常在句旁划“し”.作为一种助读标记符号.这便是标点符号的萌芽.到了宋朝,人们采用圈点来标读文字.称为句读(音,古文语句中的短暂停顿).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个“、”,其作用类似现在的逗号,在全句意思已完之处画一个“.”,作用同现在的句号.到了明朝,随着刊本小说的出现,又多了两个专用号,即在人名旁边画单直线,在地面旁边画双直线.
二、发展成熟阶段
标点符号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丰富完善.至于标点符号的提倡和使用,则是“五四”运动以前的事了.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发展和推广使用标点符号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人力、物力、技术工作各方面帮助国民党恢复和建立秘书工作,帮助秘书改革,开始使用标点符号.1924年4月4日《国民党执行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记录》记载:会议通过了公文使用标点符号的议案,即〈关于本党印刷公文、书籍所用圈点之议案〉.从此国民党机关上下行文中就经常使用标点符号了.这是第一次官方出面规定使用标点符号.第二次见于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文件,即1949年2月制定的《华北人民政府公文处理暂行规定》,在公文格式中规定了公文一律加标点符号.当时规定一般使用11种标点符号.即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单引号(「」)、双引号(『』)、省略号(……)、括号“()”、(?)、惊叹号(!)、句号(.).这是一些常用的标点符号.各级政府不论上下行文或平行文,都必须使用标点符号.至此标点符号已比较成熟.
三、定型普及阶段
标点符号的定型普及使用阶段,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办法》.当时公布时规定了14种: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括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专用号(—).
四、完善提高阶段
经过30多年的实践应用,书写排印已由直行改为横行.,标点符号用法也发生某些发展和变化.对此,1990年3月国家文字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发行了《标点符号用法》.由原来的14种改为16种,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两种.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又创造了几种书写符号:即文尾号(o)或(□),用于一篇文章的结尾.多见于杂志.这些新的书写符号已约定俗成,被普遍应用.这标志着标点符号的不断丰富完善.
中国古时候有没有标点符号?占主流的说法,是没有.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说有.我们多数人长时间里,受的是“没有”派的影响,还找到了或者说推测到了“没有”的理由:古人的书写材料过于珍贵.这也不是毫无道理.你想,无论是早期的竹简、木简,还是稍后的布帛,加工都很不容易,竹片儿上、丝帛上的空间,自然是能省就省,能多写一个字,就多写一个字,让标点符号占个地方,不划算.
“有”派的意见也不能不听听,因为也并非全无道理.有的专家指出,汉语标点史可以溯源到甲骨文时代.甲骨文的书写者,是使用线条和间空来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的.狭义的标点,指有明确书写形态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没有书写形态的方式,如间空啦、分段啦,等.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句尾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句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有趣的是,许慎很重视这两个标点符号,把它们当成文字收入字典,做到了有形、有音、有义.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小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至于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竖线,则晚至明代才出现.
据此说来,汉语的标点符号也是有模有样地持续了数千年,怎么能说没有呢?能想到的解释是:这些标点符号虽然不绝如缕,但实行的范围太小,不够普及,绝大部分的书籍,还是没有任何标点的.还有一点,也不能不提及,那就是“句读”之类的标点符号,长时间里,不是作者所为,而是读者在阅读时做的记号.这种记号,有较大的随意性,是否符合作者原意,也很难说.作为一种标点符号,却不是跟作品同步产生,而是由读者后来“追加”,不同的读者可以有自己的追加方式.这种作品与标点符号奇特的分离方式,可能是世界上各种文字中绝无仅有的风景.像朱熹那样,在著书时候自觉使用标点符号的,少之又少.
如此看来,简单地下结论,说中国古代有或者没有标点符号,都不妥当.准确点说,早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标点符号的萌芽,有了使用标点符号的书写实践,只不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时间较晚而已.最为系统、完备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和普及,则是在西文的标点符号引进和消化之后.
近日见到一篇美国人谈标点符号的文章(见《青年参考》2009年4月7日),得知外国人最初发明标点符号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朗诵(按:看来并不是因为当时的牛皮和羊皮这些书写材料忽然地便宜了).一位叫做Ursula Dubossrsky 的美国人说,英文标点符号一词(punctuation),源自拉丁文punctus,意思就是“点”.这些“点”让读者知道哪里需要稍停,哪里需要加强语气等等.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长期以来对我们的老祖宗没怎么使用标点符号的原因的解释.不妨这样推测: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更早的时候没有使用标点符号,是因为没有发明出来,跟书写材料珍贵与否关系不大.有的学者纳闷,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姗姗来迟?而且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
据说,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的文字,都是连着写下来的,没有标点.当时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因为连写而难以断句.到后来,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公元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上圆点和下圆点.从无到有,渐成序列.
作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者,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了5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马氏制定的标点符号为什么能够推广开来呢?除了读者阅读上的需要以外,和他的家族是经营规模较大的出版商很有关系.这个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如果这些书籍都采用了马氏的标点发行出去,这种标点符号当然就很容易得到普及了.从这时开始,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至于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西文标点符号引起中国人的重视,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其后,西风之东渐越来越甚,西文也为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熟悉,其标点符号之方便,也时时刺激着大家的改革热情.翻译家严复的《英文汉诂》(1904)是最早应用外国标点于汉语的著述.五四运动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经开始使用新式标点.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对推广应用新式标点符号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于1918年5月,在《学艺》杂志上发表《标点之革新》一文,介绍西洋标点符号10种,同年5月起,《新青年》杂志就全部采用白话排印加上新式标点.它的影响很大,不到半年就有四百多种报刊仿效.由于当时的出版物多采取直排方式,于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中国式”调整.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的方案.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次年被批准.这个议案先说明了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种符号,包括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共12种.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曾于1951年9月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包括14种符号.l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修订本《标点符号用法》,符号增至16种,其中点号7种(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9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随后又经部分修订,于1995年12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将其列为国家标准,通称国标本《标点符号用法》,要求各机关处理文书,出版报刊、图书以及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要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以准确、生动地表达语言.
值得一说的是,国人对于标点符号的引进,也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与西方使用的标点,有几处明显的不同:①句号用“.”,不用“.”.这个圆圈圈,是国人使用了多少年的东西,既熟悉又醒目,比西文的那个小点点,好得多.②引号用『』和「」,不用““””和“‘’”.这是为了适应竖排文字的特点.时过境迁,随着我国文字绝大部分横排,引号也就跟西文的趋同了.③西文的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开头用大写字母表示,汉字没有这种标记,所以要有人名号和书名号. 此外,二者的区别还有:汉语破折号占两个汉字的位置,英语破折号则只占约一个汉字的位置;汉语省略号为六个连点(也可以说成“两组三个连点”),且上下居中,英语省略号则只有三个连点(也就是“一组三个连点”),且居于下方;汉语连接号有“长横”(——)、“一字线”(—)、“半字线”(-)和“浪纹”(~)之分,前三者分别占两个汉字、一个汉字和半个汉字的位置,英语连接号则只占字母m宽度的1/3(–);等等.
汉语里有些标点符号在英语里是找不到的,如顿号、着重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等.在汉英翻译时,顿号常处理成逗号;着重号在汉语里表示强调,翻译成英语时常将被强调部分的文字用斜体或粗体表示;汉语间隔号用于外国人名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在英语中,因为是直接用空格将人名各部分分开,用不着间隔号;汉语书名号翻译成英语时,只将相应部分变成斜体;汉语专名号用在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它只出现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英语里相同情况下则不用任何符号.
D. 数字符号是谁发明的
加减乘除的来源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 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 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 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 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 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 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 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 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编辑本段其他一些特殊符号的来源
平方根号曾经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起来表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 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r"是由拉丁字线"r"变,"--"是 括线。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 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 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 所创造的。
编辑本段数学符号的出现
在木头、骨头或石头上的计数符号从史前时代就开始被使用了。石器时代的文化,包括古代印第安人,使用计数符号进行赌博、私人服务和交易。 在公元前8000年至前3500年间,苏美尔人发明了使用粘土保留数字信息。他们的做法是将各种形状的小的粘土记号像珠子一样串在一起。从大约前3500年开始,粘土记号逐渐被数字符号取代。这些数字符号是使用圆的笔针刻在粘土块上,然后烧制而成的。大约前3100年,数字符号与被计数的事物分离,成为抽象的符号。
E. 比的符号怎么打
在输入法里面,如切换到搜狗输入法,在语言栏上点击右键选择软键盘,再选取标点符号,就打开了软键盘,标点符号“∶”在字母“i”键上面。
F. 常用数学符号是谁创造出来的
加?减号(+?-),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创的?他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合并的意思回答;在加号上去掉一竖表示减少?拿去的意思?
乘号(×),是17世纪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与加法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他把加号斜着写表示相乘?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易与字母"X"混淆,主张用"*"号,至今"×"与"*"并用?
除号(÷),是17世纪瑞士数学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分解的意思?后来莱布尼兹主张用":"作除号,与当时流行的比号一致?现在有些国家的除号和比号都用":"表示?
等号(=),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创造的,他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
中括号([])和大括号({}),是16世纪英国数学家魏治德创造的?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7世纪的数学家哈里奥特创立的?
G. 数学符号的发明者和发明时间大全
加、减号“ +、-”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创的.他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版增加、合并的意思 ;在加号权上去掉一竖表示减少、拿去的意思.乘号“×”是17世纪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与加法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他把加号斜着写表示相乘.后来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易与字母“X”混淆 ,主张用“·”表示 ,至今“×”与“·”并用.除号“÷”是17世纪瑞士数学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 ,表示分解的意思.后来莱布尼兹主张用“∶”作除号 ,与当时流行的比号一致.现在有些国家的除号和比号都用“∶”表示.等号“=”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创造的 ,他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中括号“[]”和大括号“{}” ,是16世纪英国数学家魏治德创造的常用数学符号的发明者
H. 符号创始人是谁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
I. 常用的数学符号是谁创造出来的
人们会计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
但是使用+、-、×、÷等数学符号却是近几百年的事。那么,这些符号是由谁创造出来的呢?
加、减号(+、-),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创的。他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合并的意思;在加号上去掉一竖表示减少、拿去的意思。
乘号(×),是17世纪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与加法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他把加号斜着写表示相乘。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易与字母“x”混淆,主张用“·”号,至今“×”与“·”并用。
除号(÷),是17世纪瑞士数学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分解的意思。后来莱布尼兹主张用“:”作除号,与当时流行的比号一致。现在有些国家的除号和比号都用“:”表示。
等号(=),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创造的,他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
中括号()和大括号(),是16世纪英国数学家魏治德创造的。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7世纪的数学家哈里奥特创立的。
这些数学符号既简单,又方便。使用它们,是数学上的一大进步。
J. 对一个科学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创造和发现更令人兴奋呢" 标点符号为啥是错的
是不是印刷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