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考试是英国创造的

考试是英国创造的

发布时间:2021-06-20 08:39:31

⑴ 考试是谁发明的!

考试是人类社会步入强制性脑体分工阶段的产物。约公元前2000年,中土治国者以"考"、"察"、"比"、"试"等"实践"方式选拔人才。汉文帝用"对策"选"贤良方正",成为考试之滥觞。随之,董仲舒首创了"考试"的概念。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考试制度以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由"进士科"取代"察举科"为标志。十六世纪,中国考试制度传至西方,十九世纪,英国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二十世纪以来,考试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广泛的应用.

⑵ 为什么要有考试 谁发明的!

考试”的由来
中国是考试的发祥地。作为一个文化早熟型的国家,考试制度的最早渊源可以追述到夏商周时期。1910年出版的《大英网络全书》第11版“考试”条说:“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据公元前1115年的记载),以及对已进入仕途的官员的定期考核(据公元前2200年的记载)。”考试一词由“考”与“试”二字组成,《尚书》中有“试可乃已”、“试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等记载,《大英网络全书》的说法是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有关科举的论著而来,而这些论著的说法又是根据《尚书》的记载而来。

“考”与“试”是意义相近的两个概念,皆有考查、检测、考核等多重含义。将“考”与“试”二字连用,始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该书《考功名篇》说:“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由此可见,最初“考”字更侧重于考核政绩的含义,“试”字更侧重于测度优劣的含义。当“考”与“试”合为一个词之后,其内涵逐渐演变为特指考查知识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考试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当人们需要测度、甄别人的知识和才能的差异以“选贤与能”的时候,便产生了考试。自古以来,中国就很重视人才的选拔,而人类选才的方法不外乎两类:一为推荐,二为考试。推荐有如相马,考试则如赛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常无。如果未受到推荐者的青睐,不少千里马可能老死于槽枥之间。

伯乐所知范围有限,无法相遍所有良马,即非不为也,乃不能也。加上有些相马者难以用客观标准来公正地评判,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非常讲究“人情、关系与面子”,相马的过程时时会受到人情的困扰,因此难免会有遗珠之憾。为了克服推荐制的弊端,排除不正之风的干扰,中国人发明了考试,让所有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加比赛,真正的千里马自然会脱颖而出。考试所遵循的是能力本位和公平竞争原则,虽然最初的考试还较为简单,而且往往与考绩相关,但它的出现却有重要的意义。

孙中山先生曾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中国是一个考试古国,具有丰富的考试历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了解考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使用考试,也有助于考试的改革和完善。

⑶ 考试是谁发明的

公元前165年,汉文帝为参加“贤良方正科”的士子出题考试。试题共分四个题目(策版目):朕之权不察、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 这次考试也被认为我国取士考试的开端,汉文帝出的这四道题目自然也被认作我国最早的考试作文题了。 这道题当时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题”。皇帝用策题考试,就是“策问”。应试士子针对策题提出的问题,一目一目地在竹简上写出答案——策文,这就是“对策”。参加这次对策的有100多人,颖川郡(河南禹县)人晁错获得第一,从太子家令进而被提升为中大夫。此公后来协助景帝削藩成功,奠定大汉之基业。 明磊曰:余观之,此次作文联系实际,关注国计民生,让士人随意褒贬君主时政,彰显汉文帝虚怀若谷、求贤若渴、安邦定国之襟怀。呜呼!今之衮衮诸公为政有此自信大度乎?皆尸位素餐者流!党国之政,拒民千里,反不及汉文之事,悲矣哉

⑷ 谁发明的考试

我不知道谁发明的,不过发明的人该千刀万剐

⑸ 考试是谁发明的

公元前165年,汉文帝为参加“贤良方正科”的士子出题考试。试题共分四个题目(策目):朕之不察、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 这次考试也被认为我国取士考试的开端,汉文帝出的这四道题目自然也被认作我国最早的考试作文题了。 这道题当时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题”。皇帝用策题考试,就是“策问”。应试士子针对策题提出的问题,一目一目地在竹简上写出答案——策文,这就是“对策”。参加这次对策的有100多人,颖川郡(河南禹县)人晁错获得第一,从太子家令进而被提升为中大夫。此公后来协助景帝削藩成功,奠定大汉之基业。 明磊曰:余观之,此次作文联系实际,关注国计民生,让士人随意褒贬君主时政,彰显汉文帝虚怀若谷、求贤若渴、安邦定国之襟怀。呜呼!今之衮衮诸公为政有此自信大度乎?皆尸位素餐者流!党国之政,拒民千里,反不及汉文之事,悲矣哉

⑹ 考试是谁发明的

考试是人类社会步入强制性脑体分工阶段的产物。约公元前2000年,中土治国者以"考"、"察"、"比"、"试"等"实践"方式选拔人才。汉文帝用"对策"选"贤良方正",成为考试之滥觞。随之,董仲舒首创了"考试"的概念。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考试制度以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由"进士科"取代"察举科"为标志。十六世纪,中国考试制度传至西方,十九世纪,英国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二十世纪以来,考试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广泛的应用.
满意请采纳

⑺ 考试是谁发明的

在早 也有啊

孔子 他老爷 也经常考孔子背课文

⑻ 考试是如何传入西方的

现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的文官制度就脱胎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在推行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之前,西方各国实行的是"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恩赐制",顾名思义是由国王(后来演变为总统)来将官司职赠予别人。"政党分肥制"是美国历史上盛行的一种以党派关系分配政府职务的制度,它是在两党轮流执政的背景下产生的。大选获胜的政党通过任命公职报答该党的积极支持者。无论是"恩赐制"还是"分肥制",都有很大的弊端,使得(腐)败横行,政局动荡。西方的政治家和学者对此深感头痛,寻求改革却苦无良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科举制度进入了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的视野,为西方的先官制度带来了一剂良方。
早在16世纪,中国科举制度就由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传入西方。传教士们不仅对中国的物产资源感兴趣,中国科举取士的制度也使他们感到惊奇。在他们所著的《中国游记》、《传大的中国》等书中,详尽地介绍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并推崇有加。这些书籍曾在欧美广为流传,在此后顾之300年间,仅用英文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书就达70余种。除了书籍的传播,一些西方政府官员和学者还通过报告、演讲等形式介绍和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如北京同文馆馆长马丁就曾在英国波士顿作题为"中国的竞争考试"的报告;法国的大学者伏尔泰也曾在著作中对中国的科举制做过介绍和颂扬;西方学者卜德将科举制誉为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美国汉学家H·G·Creel则认为科举制度超越了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到19世纪,中国科举考试"自荐入选,统一标准,择优录取"原则的合理性,使西方的学者得到有益启示,逐步发展成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制度。英国文官制度的创建人诺斯科特和屈维廉两人都对中国科举制心仪已久,他们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并在英国实行的"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是从中国学去的。随后,法、德、美等国都先后仿效英国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诚如孙中山先生在考察欧美各国考试制度之后所说:"英国推行考试制度最早,......英国的考试制度就是学我们中国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亦都是学英国的。"胡适也曾说"我在国外的时候,时常感觉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公开的客观的文官考试制度。没有一个国家的考试制度,能够像我们这样久远,严密与公开"。

⑼ 考试是谁发明的应试教育是谁提出的

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据西元前1115年的记载),以及对已进入仕途的官员的定期考核(据西元前2200年的记载)。” 考试一词由“考”与“试”二字组成,考试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是:「考」者「老」也,「试」者「用也,明试以功」。《尚书》中有“试可乃已”、“试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等记载, 《大英网络全书》的说法是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有关科举的论著而来,而这些论著的说法又是根据《尚书》的记载而来。 “考”与“试”是意义相近的两个概念,皆有考查、检测、考核等多重含义。将“考”与“试”二字连用,始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该书《考功名篇》说:“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 在此以前,考和试是两个意义相近的概念,当考和试结合为一个词后,便有了双重性的含义,一是指对官员的考核和试用;二是指对个体掌握具体知识、能力等效果的一种检验、测度和评定。 在十六世纪后,西方各国开始把中国的科举制度引入文官的考试中,后来加进了现代的测量和统计方法,而成为一门新兴的考试科学。 我国现代的考试制度,是随著解放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在高等院校建立的同时而效法外国的,跟从前科举制度中的考试形式有很大的差距
考试是人类社会步入强制性脑体分工阶段的产物。约公元前2000年,中土治国者以"考"、"察"、"比"、"试"等"实践"方式选拔人才。汉文帝用"对策"选"贤良方正",成为考试之滥觞。随之,董仲舒首创了"考试"的概念。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考试制度以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由"进士科"取代"察举科"为标志。十六世纪,中国考试制度传至西方,十九世纪,英国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二十世纪以来,考试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广泛的应用.
公元前165年,汉文帝为参加“贤良方正科”的士子出题考试。试题共分四个题目(策目):朕之不察、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 这次考试也被认为我国取士考试的开端,汉文帝出的这四道题目自然也被认作我国最早的考试作文题了。 这道题当时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题”。皇帝用策题考试,就是“策问”。应试士子针对策题提出的问题,一目一目地在竹简上写出答案——策文,这就是“对策”。参加这次对策的有100多人,颖川郡(河南禹县)人晁错获得第一,从太子家令进而被提升为中大夫。此公后来协助景帝削藩成功,奠定大汉之基业。 明磊曰:余观之,此次作文联系实际,关注国计民生,让士人随意褒贬君主时政,彰显汉文帝虚怀若谷、求贤若渴、安邦定国之襟怀。呜呼!今之衮衮诸公为政有此自信大度乎?皆尸位素餐者流!党国之政,拒民千里,反不及汉文之事

阅读全文

与考试是英国创造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