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中国学术中的创造时期

中国学术中的创造时期

发布时间:2021-06-20 08:12:52

Ⅰ 中国文化学术最自由的是什么时期

宋元时期
你看那时的四大发明,对不?
科技全球领先
到了明清中国就不行

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诸子百家,群雄争霸
诞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思想
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Ⅱ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1)战国时期,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对于这个变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主张,传播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学派之间相互批评,激烈辩论,彼此影响,使学术思想空前地活跃起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Ⅲ 学术界认为中国的历史时期,通常指什么时间段

学术界认为,“中国的历史时期”通常是指( )文明的时间段。


A、2000年 B、3000年 C、4000年 D、5000年


答案:D


Ⅳ 中国医药学术在什么时期取得了发展

从宋朝到元朝400年间,中国社会始终在动荡中,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在不同的区域交叉存在。1271年,蒙古族在大都(北京)建立了元朝。

宋代是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和应用是它的重要标志。北宋历朝皇帝对医学都非常重视,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些文臣武将也多关注医药学,如掌禹锡、欧阳修、王安石、曾公亮、富弼、韩琦、夏竦、宇文虚中也都参加古医书之整理,苏轼、沈括、陈尧叟、孙用和均有个人收集的医方著述。1057年,北宋政府设立了校正医书局后,专门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校勘整理,像《黄帝内经素问》(校正后改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针灸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脉经》、《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都经过了重新校勘整理,对于医学的发展和医药学著作的传播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政府编成并颁行的我国第一部成药制剂手册。最初为“熟药所”的配方底册,因熟药所原设太医局下,故被称为《太医局方》。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改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或《局方》。该书经多次修订补充,直到淳祐年间(1241—1252)定型,在当时和后世影响都非常大。

北宋在中国古代解剖学史上有重要成就,此期间前后曾进行过两次有规模的人体解剖活动,并由此产生了两部人体解剖学图谱——《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广西地方官府处死欧希范等五十六名反叛者,并解剖死者的胸腹,由画工宋景描绘成图,即《欧希范五脏图》,是已知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图谱。这一史实在当时及稍后的许多史志及笔记文集中都有记载。

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方面,两宋时期也有很多创新性的发展。如南宋时期陈言(无择)在张仲景“三因致病说”的基础上,归纳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病因,使中医病因学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为后世病因学所遵循。再如儿科方面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妇科方面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针灸学方面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等都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宋代的综合性本草著作中,既有由政府主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编纂的巨著,也有民间医家个人不辞劳苦博览群书、观察实践而修撰成册。政府主持编纂者由国家颁布,具有类似于药典的性质;而个人著作不仅是对药典的补充,甚至成为再修药典的蓝本。在两宋300余年间,由政府主持修纂、国家颁布的本草著作就有5种,像《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证类本草》等,把宋代本草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宋代方书卷帙浩大,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等,收载的方剂都有几千首,甚至上万首,是丰富的医学宝库。

宋代法医学在历史上有很大贡献,而且对国内外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代表性人物与专著当首推宋慈《洗冤集录》。《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一部比较系统地总结尸体检查经验的法医学名著。它自南宋以来,成为历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曾定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检验的准则,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起过重大作用。本书曾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深受世界各国重视,在世界法医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宋代医学教育方面最有特色,北宋时期翰林医官王惟一所制的针灸铜人,是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实物形象教学法的创造

北宋末年,运气学说由于受到宋徽宗的大力提倡和推广而进入鼎盛阶段。五运六气学说,虽然形成的时代较早,但在唐代以前却罕为人知,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影响。直到唐宝应元年(762),王冰将“运气七篇”补入《素问》并加以注解阐发以后,运气学说才为世人所知,并逐渐受到重视。北宋的医学校——太医局以及地方医学校也将王冰校注本《素问》作为教科书,并将“运气”列为基本教试课程之一。

金元时期,医学上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学术气氛空前活跃,打破了过去那种“泥古不化”的沉闷,对中医学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金元医学”在短短一百多年间,从诞生、成长到发展,始终贯穿着“开拓”、“创新”、“争鸣”这样一种新的医学风尚,使以刘完素、张元素、张子和、李杲、朱震亨等为代表的金元医家,都能形成理论上各有建树,实践中互有补充的发展特色。刘完素生活的时代,运气学说仍在流行,他结合北方地理和北方民族体质强劲的特点,深入阐发了火热病机等有关理论,在治疗上一改北宋用药偏于温燥之习,重视以寒凉药物治疗外感火热病,开拓了金元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张元素也是受当时运气学说影响,认为古今运气不同,在不同运气影响下所发病种也有不同,故古方不能治今病。

同时,他把运气与脏腑疾病认识作了联系,并深入研究药物的阴阳、升降、浮沉、补泻的各种性能,发明药理,注重创新方剂,在治疗思想上强调“扶护元气(胃气)”的意义,对后世医家,尤其对其传人李杲、王好古、罗天益和“易水学派”的形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张从正主张“邪气”说,认为邪可自外而入,也可由内而生。病邪轻者可以自行消失,病邪时间经久则很难抑制。如果有了病邪不去消除,反而先去巩固人体元气,如此很容易使人体真气未得到恢复时,病邪却有了发展,所以治疗疾病当以制止病邪发展和驱除病邪为首务,所谓“邪去而元气自复”。在治疗上,他提倡汗、吐、下三法,以攻邪为主,但他又申明在三法用药之时,每每伴随揃(包括熨、摩)、导(导引)、按(手按)、蹻(医者或病患抬举足腿)之法以辅助治疗。在用药方面,也要根据年龄老、少,病之轻、重,有增、有减,有续、有止,按证施用。李杲师从张元素,深受其思想的影响,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创立了以“脾胃论”、“内伤论”为主的理论学说,成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医家之一,对金元医学的繁荣和后世中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朱震亨曾师从杭州名医罗知悌,学习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之说,深感三家各有短长,在前人创新理论启发下,他结合自己的体会及理学造诣,倡“阳有余、阴不足”理论,开拓了元代中期医学发展的新局面,成为后来形成的“滋阴派”的宗师。

金元医学的创新,犹如一股清鲜空气,随着时代发展,吹进了明清两代,对明清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Ⅳ 中国历史上的学术发展史

法家:春秋时期在管仲的改革过程中法家在齐国的兴起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主张依法治国,大约过了大半个世纪秦国无论从经济、军事和政治上来说都超越东方六国。由于东方六国的渐渐衰弱,秦国最终统一。但好景不长,秦帝国的残酷刑法与暴政也使其走向灭亡的道路。在今后的两千多年里在国法的不断修改中有了很大改进,可是一直到中国近代史上,残酷的刑法还是依然存在。比如满清的十大酷刑。
儒学:大家都知道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创作,孔子的学生可以说遍布天下,但秦国统一后这种学派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焚书坑儒”。但这种思想还是流传了下来,汉朝时又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这些学派与学说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而后的两千多年里很多学派依然在历史的舞台上轮番上演。(北宋时期宋徽宗信仰道教)

Ⅵ 简述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历程,应该说:这是一个丰收的世纪、创新的世纪、辉煌的世纪。一百年间,名家辈出,群星灿烂,成果丰硕,推陈出新。中国传统的学术发生蜕变,西方学术大量引入中国,在中西方学术的交流、撞击、融合中,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诞育,并迅速地茁壮成长。一百年内,各个学术领域均有新的
突破和重大进展,构建了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体系。回顾和总结20世纪的学术发展,明辨其是非得失,是一桩很有意义的工作,是为了推进21世纪的学术,进一步建构中国社会主义学术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璀璨的成果和丰厚的积累。它长期以来哺育了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在世界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19世纪中叶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也带来了西方的学术文化。西学东渐,经历了几个阶段,先是器物文明的传播,其后是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传播,直到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西方的学术文化,涵盖广阔,影响深远,进入中国后生根、开花、结果。它改变了中国学术思想界以至全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中国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跨进近代社会。其间,中学和西学、旧学和新学、传统学术和近代学术发生了激烈斗争和逐步融合。中国20世纪之学术即在这一斗争和融合的再创造过程中呱呱堕地。
中国近现代学术肇始于严复翻译西方的学术名著,19世纪末,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学说,使中国学术界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此后,他又陆续翻译亚当·斯密的《原富》,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甄克思的《社会通诠》,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穆勒的《穆勒名学》,耶方斯的《名学浅说》,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学术界罕有研究、著述的领域,中国近代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逻辑学得以借鉴,因之萌生。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说明近代历史学与传统历史学之区别:“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之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他大声疾呼,历史学必须冲破传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并认为这是有关国家兴亡的大事,他说:“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此时,夏曾佑编写《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我国第一部用章节体写作的具有近代色彩的中国通史。其他学科也在20世纪之初相继跨人近代时期,1910年沈家本创办的法学会和《法学会杂志》可说是近代法学的萌芽;王国维、罗振玉研究殷墟出土的甲骨可说是近代考古学的滥觞;章太炎研究印度哲学、王国维研究叔本华,开近代中国人研究外国哲学的先河;五四时代,陈独秀、胡适鼓吹文学革命,中国近现代文学得以诞生,胡适写作《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次用西方观点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至于自然科学,19世纪后期已由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翻译了许多著作,做了大量准备。1915年,留美的中国留学生成立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学杂志》,中国近代的自然科学研究也逐步展开。
20世纪的中国学术是先进知识界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产物。西方的各派学说,众多著作,像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样,冲进中国。中国学者站在自己的基地上进行选择、甄别、吸收,创造适应于自己时代的学术文化。学者们,作为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在中国接受教育,必定会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
影响。20世纪的第一代学者,从旧时代过来,大都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四时代激烈的反传统文化的战士们,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吴虞等,他们为了完成除旧创新的历史使命,竭力反对旧传统,要与旧传统决裂,但实际上旧传统已渗进他们的血液里,他们不可能完全斩断传统。真像他们自己所说:他们
是从旧营垒中冲杀出来,进行了反戈一击。即使像陈序经那样的“全盘西化论”者,也不可能摆脱旧传统。只要你是中国人,曾受中国文化的教育,就不能完全摆脱中国学术文化的影响,“今日之我”不可能全盘反对和完全丢弃“昨日之我”。 同样,20世纪的中国学者,不管他的思想多么保守、顽固,也不可能完全反对西方的学术文化。西方学术文化的先进性、优越性日益明显,人们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它,全盘反对和摒弃西
方学术文化的人也是没有的。近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大多受西方的影响,西服革履、西装大菜、洋房高楼、汽车飞机,西方文明,无处不在,哪个人的生活能离开这些?茅盾在《子夜》中写的吴老太爷头脑冬烘,顽固不化,但从乡下来到了上海,口诵《太上感应篇》,居住的却是洋房,出门更非坐汽车不可。拖着辫子,倡导复古的辜鸿铭其实是受过西方完备高等教育的一位大学者。20世纪的重大特点是中西文化从斗争走向融合,人们都在亦中亦西、非中非西、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两种异质文化的斗争和融合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历史上,佛教文化传人中国,经历了汉魏两晋南北朝唐宋,儒佛之间发生激烈斗争和相互排拒,才逐渐地融合,产生了儒学化的佛学——禅宗,和佛学化的儒学——理学。明清之际,耶酥会士将西方文化带来中国,虽有徐光启、李之藻甚至顺治帝、康熙帝等上层人物的扶植,也遇到儒学的顽强抵抗,经一、二百年之久而烟消云散,并未能生根、开花、结果。可见异质文化之间的融合,尤其是要从融合中诞生出新的学术文化,是一个长期、缓慢而艰难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这是历史上异质文化第三次进入中国,其声势之大,影响之远,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两次。由于西方学术文化的先进性,使中国传统文化相形见绌,在上个世纪末,中学和西学的两军对战中,中学已阵脚大乱,败下阵来。必须吸取西学之长,“以洋为师”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基地上重新创造,才能重建中国的学术文化。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经过中国学人们不懈的努力,20世纪的中国学术得以孕育成形,脱颖而出,并显示了崭新的面目和蓬勃的生命力。
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大体上说,有以下特点: 一、以进化学说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中国传统学术赞美上古时代的制度和人物,颂先圣而薄后王,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视为道统所在,后世丢失了古代道统,故而欺凌争斗,社会日益退步。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社会进化的原理风靡全国,完全改变了陈腐观念,中国人懂得了用进化史观来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得出了与古人全然不同的结论。这样,20世纪的学术文化抛弃了传统观念,树立起近代新观念。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掌握了科学的唯物史观,进一步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作用等等,把学术文化的研究置于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之下。20世纪中国的学术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
的中国学人全都信从进化原理。而在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占有主导地位,在它的哺育下,诞育和成长了大批学者。 二、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体系。中国传统学术,分成经、史、子、集,并不严格地建立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之上,其中经学特别重要,凌驾于上,且涵盖一切。《易经》中包括数学、哲学、自然科学;《书经》中包括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诗经》中包括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礼记》中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春秋》中包括历史学、政治学。许多学科尚在幼年萌芽状态,尚未从笼统的经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学科之间的界线极为模糊。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茁壮成长、规模齐备,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体系。自然科学移植了西方几百年积累的学术成果,独立为一大学科。其中分门别类,学支林立,建立了数、理、化、生、农、工、医等大学科,门类繁多、内容充实,洋洋大观,达到了较高水平,且有裨于国计民生。而人文
和社会科学中,文史哲分离,形成各自的专业,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新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新学科,纷纷诞生独立。由于20世纪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认识更加深入,知识量、信息量巨大增长,学术文化的内容日益充实,范围日益扩展,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旧框架,形成了近现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的学科分类体系。
三、理性方法的运用。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不够精密、逻辑不够严谨,推理判断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治学中带有直观感悟,冥心静思,自省修养等等。某些非理性的方法,如形象的、感悟的、信仰的、揣测的、情绪的方法,只要能表达研究对象或真实、或虚幻的状态,就能形成某种学术性的知识,如古代的瀛海九州说,天人感应说,明心见性说。20世纪的中国学术引进西方的研究方法,运用归纳和演绎,重视证据,“无征不信”、“孤证不立”,摒弃主观成见,抱着冷静、客观的态度,以理性方法对确定的对象进行具体、准确的认知活动。在自然科学中运用显微镜、望远镜、以及其它科学仪器和实验手段,在社会科学中则着重调查研究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实际材料。20世纪的学术文化追求的是精确而具体地把握现实世界的丰富多样性,进而认识其本质和规律。近现代学术崇尚的是理性精神而非感悟、信仰或权威。
四、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进入20世纪,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凶狠,封建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压迫更加残酷,内忧外患,民不聊生。20世纪的中国学者们目睹山河破碎,人民苦难,抱着无限的同情,唤起自己的责任感,慷慨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苦心探索,矢志钻研,目的就是为了救国。20世纪的中国学术是在风雨如磐的苦难岁月中诞生发育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主义压迫,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20世纪学者们共同的强烈愿望。搞自然科学的希望科学救国,搞经济学的希望实业救国,搞教育学的希望教育救国,搞政治学的希望国家繁荣昌盛,搞哲学的希望振兴民族精神,搞历史学的希望以历史经验教育和唤起民众,搞文学的塑造了众多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伴随中国的苦难而产生,它推动国家的前进、呼唤民族的奋起、激励大众的斗争,因此,爱国主义渗透其中,成为它主要的精神支持。20世纪的中国学术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旗帜。

Ⅶ 郭沫若为什么认为 春秋战国是中国学术上的黄金时代 根据所学知识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学术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原因:
经济——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局面)。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士大夫崛起(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阶级——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十分复杂,诸侯“士”(知识分子的泛称)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

Ⅷ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最为开放、流派创建最为众多的黄金时代是()时期28253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最为开放、流派创建最为众多的黄金时代,在高中历史课本上有,记得当时的标题是“百家争鸣”,创建众多流派,像儒、道、墨、法等,亦提出许多学说!

阅读全文

与中国学术中的创造时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