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十大思想家都有谁
伟大的思想家犹如伟大的先知,能看透事态的发展,揭露人类社会运行的本质,帮助人们积极探索和谐、幸福的人生。只有富有正义感、才学渊博知识分子的思想获得尊重与保护,这个民族才能保持蓬勃发展的动力。
孔子(前551-前479),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创立的儒家学说乃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基础,也是维护封建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对东亚文化也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中国还有一个著名思想家老子也上榜。老子乃中国道教的思想传播者,其中“无为”思想乃中国黄老哲学的基础,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也有深刻影响。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曾经两次参拜老子,向老子请道与礼。
❷ 如何成为一个思想家
一、思想家的基本定义(什么人是思想家?)
1、词义辨析
在中国,人们往往把思想家和科学家区别开来;原因之一是自古以来思想家太多,科学家太少。思想家一般指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五四运动,请进了“德先生”(Democracy,民主,音译为德莫克拉西)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音译为赛因斯)。科学家在人们心目中很伟大,很多儿童少年的最初理想是当科学家,而不是思想家。
在国外,人们往往把杰出的科学家列为伟大的思想家。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前十名的是:
①卡尔·马克思;
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③艾萨克·牛顿爵士;
④查尔斯·达尔文;
⑤圣托马斯·阿奎纳(中世纪意大利神/哲学家);
⑤史蒂芬·霍金;
⑦伊曼纽尔·康德;
⑧雷内·笛卡尔;
⑨詹姆斯·麦克斯韦尔;
⑩弗里德里希·尼采。
思想是思维的结果。思维是理性认识的过程,思想是理性认识。正常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思想通过语言交流。爱因斯坦(或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流一下,每个人有几个思想?
人人都有思想,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想者。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够成为思想家。要有成果才能成名,成名才能成家。
2、概念定义
思想家是具有独创性思想、并且其思想具有广泛影响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思想家理应创立“一家之言”,但不必构成完整体系。在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中,能够建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者实属凤毛麟角。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
【思想家】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
二、思想家的成功之路(如何成为思想家?)
1、要有崇高的使命意识
张载(1020-1077,字子厚)是中国北宋时期哲学家。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居横渠(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他的名言将“横渠四句”广为流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用现代语言来说,“为天地立心”就是“学者要用精神力量(心)认清客观世界(天地)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确立坚实的理性基础。”
用现代语言来说,“为生民立命”就是“学者要关心人民的命运、反映人民的心声、消解人民的苦难,增进人民的福祉。”
用现代语言来说,“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学者要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创造新的科学理论,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推广使人类文明不断延续下去。”
用现代语言来说,“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学者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维护社会中积极的进步的因素,抨击社会中消极的落后的东西,并向人们指明通往美好未来的光明大道。”
2、要有宝贵的独到见识
王国维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他在《人间词话》中用古代诗词表述了治学三境界。
其中第一层境界是“昨夜秋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安旗在《论抒人民之情》中写到:“真正的诗人是这样的人:在人生的大地上,他比一般人站得高、望得宽;他能告诉我们一些想看而看不到的东西,看到而不觉察的东西,觉察而不理解的东西,理解而没有深深地吸进心灵的东西。真正的诗人能够使鼠目寸光的人看见千里平芜;使坐井观天的人想见莽莽穹苍;使匍匐而行的人抬起头来;使闭户幽居的人走向广阔的世界。”这段文字富有诗意和哲理。把“诗人”换为“思想家”也是恰当的,真正的思想家就应该是这样的人。
3、要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的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思想源于思考,思考伴随清苦。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4、要有系统的思维方法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的第三层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网络,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这是灵感的境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笔到功成。
要想成为思想家,必须熟练掌握多种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想象、直觉和灵感)。
请看被“腰斩”或“续貂”的爱迪生名言:“天才就是那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5、要有得力的传播方式
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纪念碑上铭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MNX1-19
在学术上,“功成”不等于“名就”。思想需要传播,论文和书稿需要发表。
要想成为思想家,必须利用各种媒体发表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当今时代,互联网为一些以学术为志业、想当思想家的青年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但是,按照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在报刊上发表论文才是“正道”!
❸ 何为思想家,何为哲学家
1、在学术界,文化、思想、哲学这三个概念有区分:从前到后,涵义依次变小。哲学的涵义最小,它只是思想中的一种。思想包括了哲学思想,但哲学又对各种思想进行了概括总结和反思。
2、因此,思想家大于哲学家。思想家不都是专门研究哲学的人。思想家不都是哲学家,但是哲学家必然是思想家。
3、思想家是运用哲学,知识造福人类的人。哲学家,是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人。
4、哲学家不都有创造的认识,思想家必然有创造的认识。
5、思想家=哲学家+现实
哲学家=思想家+理论
❹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谢周勇是中国当代真正伟大的人民思想家。1992年2月,他以所著中国第一部《毛泽东传》开始在文化、学术和思想界崭露头角。2001年6月,在他的《论新时代》一书中,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社会人道概念、首次提出中庸之道腐败概念,创立了社会人道主义学说,成为影响世界、活跃在大众眼中的思想家。
他老人家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只是在社会人道的前提下,才能够规定出适应自身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生产力与社会
谢周勇和中国著名导演谢晋在一起
人道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 并直接进入了我们人类的历史;而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直接进入了我们人类的历史。后者仅仅表明其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的, 但却不是从人类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即最初的现实的联系之中得来的, 因此,它所表明的就仅仅是关于世界以及关于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证知识, 那么由此所产生的就已决不是哲学,而只是实证科学。但是,这样一来,人类的世界观却由此而真正地豁然开朗了。我们从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是以“社会人道”和“非社会人道”之分,而不是以所有制形式之分才是真正的科学。
谢周勇发现并证明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错误,发现并证明马克思关于私有制是罪恶的源泉的论断错误,发现并证明马克思社会学的断层。为世界环保、世界反恐、宪政论、人民法律、人权、反腐败等事业的发展,奠定下了真正科学的理论基础。谢周勇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民思想家!
❺ 中国当代思想家有哪些
一、梁启超: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二、康有为:
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光绪二十一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三、陈独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四、胡适: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五、毛泽东: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❻ 如何成为思想家
思想家以关怀人类为己任,用一生探求真理,不需要有人命令,也不需要任何酬金。思想家也追求快乐和享受,但思想家深知权力和财富是扼杀思想的病毒。思想家与权力、财富越远,思想家与思想就越近。思想家是天生的叛逆者,永远也学不会附和世俗,更不屑迎合权贵;思想家是最不安分的,总想着如何破旧立新;思想家是无畏的斗士,他们的终身对手是愚昧和专制。思想家的思维是无限的,超越时空;思想家的精神是高贵的,宠辱不惊。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成不了思想家;思想家与玩弄权术、骄奢淫逸者水火不容。思想家也会犯错误,但思想家的错误也是人类宝贵的遗产,它会使人们更深刻理解思想的真谛。
人生存所需的特殊能力
任何动机理论都必须考虑到,机体通常表现为一个整体,但有时则不然,究其原因,是因为还有一些值得重视,特殊的,孤立的条件作用和习惯,各种局部的反应,以及我们所了解的分裂和非整合现象,正如我们有时同时做好几件事,机体甚至也可能以非一元化的方式做出反应。
当有机体面临一次极大的欢乐,一个创造性的时刻或一个重大的问题,一个威胁,一个紧急情况时,它的整合方面步调最为一致,但当威胁具有压倒优势而机体太虚弱或孤立无助,不能控制这个威胁时,机体便会分裂,当生活轻松顺利时,机体可以同时做许多事情,可以同时向很多方向发展。
有一部分,看起来非常特殊,孤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些现象在整个结构中占据一个有意义的位置。
足够的知识已经掌握以肯定孤立,局部,分裂的反应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可能的,并且,这类现象不一定是虚弱,病态,或者不好的,相反,他们经常被看作是机体的一个最重要的能力。
几乎所有机体都以不完整的,独特的或分散的方式对付局部,熟悉的事情,或易于解决的问题,而机体的主要能力用来解决更重要或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❼ 谁知道关于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是谁说的,民国时期思想家
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和创造。他以人生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励和勉人。早在1919年,他指出“第一流教育家”的特征是: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主张教育的目的在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在培养人们具有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本领。他形象地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❽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思想家
一、思想家的基本定义(什么人是思想家?)
1、词义辨析
在中国,人们往往把思想家和科学家区别开来;原因之一是自古以来思想家太多,科学家太少。思想家一般指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五四运动,请进了“德先生”(Democracy,民主,音译为德莫克拉西)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音译为赛因斯)。科学家在人们心目中很伟大,很多儿童少年的最初理想是当科学家,而不是思想家。
在国外,人们往往把杰出的科学家列为伟大的思想家。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前十名的是:
①卡尔·马克思;
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③艾萨克·牛顿爵士;
④查尔斯·达尔文;
⑤圣托马斯·阿奎纳(中世纪意大利神/哲学家);
⑤史蒂芬·霍金;
⑦伊曼纽尔·康德;
⑧雷内·笛卡尔;
⑨詹姆斯·麦克斯韦尔;
⑩弗里德里希·尼采。
思想是思维的结果。思维是理性认识的过程,思想是理性认识。正常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思想通过语言交流。爱因斯坦(或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流一下,每个人有几个思想?
人人都有思想,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想者。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够成为思想家。要有成果才能成名,成名才能成家。
2、概念定义
思想家是具有独创性思想、并且其思想具有广泛影响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思想家理应创立“一家之言”,但不必构成完整体系。在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中,能够建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者实属凤毛麟角。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
【思想家】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
二、思想家的成功之路(如何成为思想家?)
1、要有崇高的使命意识
张载(1020-1077,字子厚)是中国北宋时期哲学家。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居横渠(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他的名言将“横渠四句”广为流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用现代语言来说,“为天地立心”就是“学者要用精神力量(心)认清客观世界(天地)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确立坚实的理性基础。”
用现代语言来说,“为生民立命”就是“学者要关心人民的命运、反映人民的心声、消解人民的苦难,增进人民的福祉。”
用现代语言来说,“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学者要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创造新的科学理论,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推广使人类文明不断延续下去。”
用现代语言来说,“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学者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维护社会中积极的进步的因素,抨击社会中消极的落后的东西,并向人们指明通往美好未来的光明大道。”
2、要有宝贵的独到见识
王国维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他在《人间词话》中用古代诗词表述了治学三境界。
其中第一层境界是“昨夜秋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安旗在《论抒人民之情》中写到:“真正的诗人是这样的人:在人生的大地上,他比一般人站得高、望得宽;他能告诉我们一些想看而看不到的东西,看到而不觉察的东西,觉察而不理解的东西,理解而没有深深地吸进心灵的东西。真正的诗人能够使鼠目寸光的人看见千里平芜;使坐井观天的人想见莽莽穹苍;使匍匐而行的人抬起头来;使闭户幽居的人走向广阔的世界。”这段文字富有诗意和哲理。把“诗人”换为“思想家”也是恰当的,真正的思想家就应该是这样的人。
3、要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的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思想源于思考,思考伴随清苦。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4、要有系统的思维方法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的第三层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网络,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这是灵感的境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笔到功成。
要想成为思想家,必须熟练掌握多种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想象、直觉和灵感)。
请看被“腰斩”或“续貂”的爱迪生名言:“天才就是那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5、要有得力的传播方式
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纪念碑上铭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MNX1-19
在学术上,“功成”不等于“名就”。思想需要传播,论文和书稿需要发表。
要想成为思想家,必须利用各种媒体发表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当今时代,互联网为一些以学术为志业、想当思想家的青年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但是,按照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在报刊上发表论文才是“正道”!
❾ 怎么样才能成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啊
成为哲学家,应该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关怀整个人类的命运,对宇宙人生的真谛怀有极大兴趣;第二,能够勤奋学习传统哲学,有较颖悟的天赋。
成为思想家:有一定的历练,会思考并且思考的角度要跟别人不同.不过不是那种古怪的思维方式.
教育家:就是教师在升一个级别,和思想家差不多,可以开导人的心灵。
思想家,研究思想、思维和思考模式并且形成思想体系的人。 古今中外富有独特思想和智慧的人士都可以称之为思想家,但是我们一般指的是那些影响特别大的哲学家。 例如:我国古代的老子,庄子以及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马克思、康德、叔本华、尼采等等。思想家,是指对各层面的学术都有广泛研究或其思想足以建立出一个思想体系的人(如释迦牟尼佛、笩駄摩那、孔子、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研究范围都非常广泛,包括宗教、哲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法学等;某些思想家甚至还会牵涉到军事理论、生物学、宇宙学等。
哲学家的英文是philo—so—pher,意思是一个爱智慧的人。
从科学学与科学史的意义上来说,哲学家是指拥有自己的哲学范式、有原创的哲学基础理论与哲学体系的哲学学人。
哲学学者是以哲学为研究对象、对哲学有很高造诣的哲学学人。
有没有自己的哲学范式和原创的哲学基础理论,是哲学家与一般的哲学学者的根本区别。
教育家是指通过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创造出重大教育业绩,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用于描述高层次杰出教育人才的概念。
教育家可分为从事广义教育活动的“广义的教育家”和从事学校教育的“狭义的教育家”;从个人贡献领域可分为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教育事业家等。
我国著名教育家古代有孔子、墨子、朱熹、王守仁、王夫之等;近代有何子渊、丘逢甲;现代有蔡元培、陶行知、竺可桢、徐特立等;古希腊的著名教育家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近代西方的著名教育家有约翰·杜威、苏霍姆林斯基。
❿ 创造中国历史(之四):为什么中国思想家“死绝了”
创造中国历史(之四):为什么中国思想家“死绝了”
——不“走极端”,就没有“思想家”
——中国的“思想家”早就“绝种”了
——因为自从“独尊儒术”之后
——儒家的“中庸”即成为了灭绝中国思想家的历史之“牢”
——中国人全都彻底地杜绝了“绝对精神”
——中国人视“走极端”、“偏激”、“质疑天命、大人、圣人”等等为“死亡”的“禁区”
——这实际上就是绝对地杜绝一切的“绝对”精神
——我可以告诉我亲爱的同胞们
——彻底地丧失了“走极端”、“偏激”、“质疑天命、大人、圣人”的绝对精神的勇气
——即是彻底地消灭了中国思想家的最根本的原因
——简言之,不“走极端”,就不可能会有“思想家”
——正是因此,中国人两千多年来没有产生过真正的思想家
——为什么?
——请大家来听我说
黎 鸣
经常在我的博客文章的后面可以看到人们的对于我的如下的批评:
“一个研究哲学的人竟然会是如此地走极端。”;
“黎鸣你太偏激了,怎么能够把中国所有的问题,全都集中地归罪于孔丘和他的儒家一家呢?”;
“思想家还走极端,你能够是思想家吗?”
…………
姑且暂时不说我是不是走极端,或是否思想家,我今天却要谈谈,究竟人类应不应该“走极端”,或者说究竟应该在哪些方面必须“走极端”,而在哪些方面确实不能够走极端。
首先我要告诉我亲爱的同胞们的是,绝对地反对一切的“走极端”,正就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始终产生不了自己的思想家,产生不了自己的哲学家,产生不了自己的科学家,并从而始终都聪明不起来的一个最最关键的问题,而造成这个问题的最最关键的原因,恰恰就是孔丘及其儒家的传统的学说和教育,其中尤其关键的是,不问任何外部和内部,先验(超验)和经验等等种种不同处境的差别,而一味地要求中国人永远都把“中庸”视为自己终生不变的处世、处人和处事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知道,一个人一生就只做三类事情:说话,行事,思考。一般来说,说话与最后形成理论相关联,人类的一切理论都是通过说话的方式,或者以书面说话,也即写作的方式最后形成的;而行事,一般来说,通常都与当下的身体,包括四肢的实践活动相关,而且这种身体或四肢的实践活动,通常都会“立即”形成效果,也就是说,会立即显示出行为的或好或坏的结果;而思考,一般来说,通常都会是行事之后的反思,或对于行事之前以及之后的未来效果的预测。
我现在可以告诉大家,理论的构成往往是先验的抽象思维的结果;而反思以及对于未来的预测则往往是超验的设想的结果;只有当下的行为,人们往往来不及思考,通常都会发生许多难以预料的多方面偶然性的“巧遇”,这种“巧遇”有时是有利的,有时是不利的,通常人们都来不及思考,而往往只能诉诸经验。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看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通常都会发生如上所述的先验、经验和超验的三个领域。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讨论在这三个不同的领域之中人们进行思考的不同的情境。
在先验的领域,人们的思维更多地必须依靠抽象的概念,而诸多抽象的概念之间所形成的或许有规律的关系,即可能逐步地形成人们通常所说的“理论”;而在超验的领域,人们的思维更多地可能必须依靠假定的设象的观念,诸多设象的观念之间可能形成的某种人们期望的关系,有可能会形成人们的某种“理想”的境界;只有在实践经验的领域,人们的思考总是会发生诸多难以预料的“矛盾”,并从而形成许多彼此相对的范畴,例如长短、高下、好坏等等。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凡是与实践经验相关的事物的思考,人们通常都不能不保持某种“中庸”的或留有余地的态势,这样一来,才不至于引起发生始不及料的不利的后果,或甚至可能发生不及预料的灾难;然而在先验的领域,仍旧采取“中庸”的态度,就肯定地行不通了,人们往往会发现,凡是所谓的“理论”,几乎都会具有某种趋于“惟一性”的“走极端”的“偏向”,而如果想要不“走极端”,以及无任何“偏向”,则反倒是不可能形成任何的“理论”了;同样,在超验的领域,依然不可能采取“中庸”的态度,人们往往始终都会把某种比较好或甚至最好的发展方向当作是未来的“理想”,而绝对不会把显然不利的甚至“矛盾”的前景当作“理想”。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便立即可以看到,“不走极端”、“无偏向”、“中庸”,通常在实践经验的生活的领域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便容易“莽撞”行事,发生未及预料的坏的后果。但是,在先验的理论抽象的领域,以及在超验的理想设象的领域,如果还仍旧坚持“不走极端”、“无偏向”、“中庸”的态度,结果就将根本不可能形成任何可以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以及任何真正有实践价值的理想,而没有前瞻性的理论和没有真正有实践价值的理想,其实就是丧失了精神的追求——真的追求和美的追求,而丧失了真的追求和美的追求,善,也就同样无所追求。如此无所追求的人们,最终就只能是十足的庸人。
仅仅如上面一般地进行语言的描述,可能大家根本就难以理解。下面,我们不妨举出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进行说明。
说到先验的理论,其中必然会包括某些最基本的“真理”,而真理的表述,实际上全都是以“走极端”的也即“绝对”的形式进行描述的。
例如大家熟知的物理科学之中的“物质守恒、能量守恒、质能守恒”的“真理”,其实就是以明显地“走极端”的形式进行表述的。大家一定清楚,在现实的经验的生活之中,事实上物质和能量是明显地不守恒的,说它们守恒,实际上就是一种纯粹走极端的“猜测”、“假说”。对于完全只信守经验观察的人们来说,这绝对是非常“走极端”的说法。可是我们看到,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之中,却正是这些非常“走极端”的“猜测”和“假说”,它们恰恰是奠定了全部物理学基础的最根本性的“真理”。如果否定了“质量守恒、能量守恒,以及质能守恒”,那就将等于完全否定了全部物理学的自然科学。很显然,如果“质量守恒、能量守恒、质能守恒”不能成立,那么,所有物理学之中的最基本的“公式”,就将全都要被推翻。这说明了什么?这不正是说明,如果不允许“走极端”,那么就将绝对不可能形成全部自然科学的“真理”的基础么?如果形成不了所有的“自然科学”的“真理”的基础,那么又怎么能够产生人类的有关自然科学的思想家呢?当然不可能。所以很显然,如果不“走极端”,便不可能会产生真正自然科学的“思想家”。
我们再来举关于人类的社会科学的例子。人类的社会科学的最关键最基础的“真理”是什么呢?不正就是“人人平等”的“假说”么?这个“假说”不也正就是一个完全“走极端”形式的语言的表达么?可是,如果这个“人人平等”的“假说”不被人类公认为社会科学的“真理”的话,那么人类将如何可能形成建立人类国家的社会的“宪法”的基础呢?而如果人类公认“人人平等”是人类社会和国家的最关键最基础的“真理”,那么实际上不正就是承认某种“走极端”的抽象思维的“假说”是正确的么?而非常显然,如果不“走极端”,或不允许“走极端”,能够形成“人人平等”的观念吗?更能够形成“人人平等”的概念吗?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什么叫做“抽象”的思维?所谓“抽象”的思维,恰恰正就指的是某种“走极端”的“绝对化”的甚至“惟一化”的思维。很显然,如果“人人平等”确实是人类社会科学的“真理”的话,那么这个“真理”不正就是“走极端”的抽象思维的产物吗?所以同样很显然,不“走极端”,或不允许“走极端”,便不可能会有社会科学的“真理”,也就不可能会有社会科学的“思想家”。
最后,我们再来举人类的心灵科学或思维科学的例子。人类的思维科学的最关键最基础的“真理”是什么呢?不正就是“逻辑”的真理吗?迄今为止人类关于逻辑的科学,其实质即是人类思维的科学。现在大家在学校里所学习的关于“形式逻辑”的知识,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真理”是什么呢?是关于“0”和“1”的存在性的真理,是关于“与”、“或”、“非”之间关系运算的规律性的“真理”,是关于三段论的进行逻辑推理的“真理”,等等。这些“真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不正是同样“走极端”、“绝对化”的抽象思维的产物么?例如“0”表示无,“1”表示有,这里的“无”和“有”是怎么可能形成的呢?在人类的经验的现实的生活之中,真能遇上具有如此绝对性的“无”和“有”吗?又例如数学之中的《几何学》中的“点”、“线”、“面”,“体”等等,它们不同样也是人类通过“走极端”的、“绝对化”的抽象的思维才最后形成的“概念”么?正是因此,我们同样有理由认为,如果不“走极端”,或不允许“走极端”,那么也同样是根本就不可能产生人类心灵科学或思维科学的“思想家”的。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举出更具体的个人的例子。在20世纪的世界上最具盛名的三位杰出的犹太人,爱因斯坦、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是分别代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心灵(精神)科学的“顶尖水平”的三位科学思想家,如果他们的思维不“走极端”,或不允许“走极端”,不具备“绝对精神”的“偏激”的追求,或不允许具备“绝对精神”的“偏激”的追求,那么他们还可能成为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心灵(精神)科学家吗?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的伟大的科学成就首先来自他的“狭义相对论”的成功,而“狭义相对论”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即是宇宙速度的最高极限,也即光速的极限是不变的,甚至无论“光源”的速度如何,也绝对改变不了最终光速的最大极限值,这个极限值就是光在真空中的每秒三十万公里。正是在这种假定的“走极端”的抽象思维的情形之下,爱因斯坦通过最一般的数学的演算,即得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全部科学的结论。此外在他更进一步推广出“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之中,也同样以“走极端”的抽象思维的形式,认定“光线的弯曲”其实质也即是宇宙自身引力空间的弯曲。很显然,如果没有这种“走极端”的抽象思维,爱因斯坦将绝对不可能获得他的所有关于“相对论”的物理科学的伟大的成就。诚如爱因斯坦自己所言,他最喜欢假设自己就是“上帝”,如果“我”是上帝,“我”将如何安排光的速度呢?而“上帝”的思维显然将会是人类永远不可能想象的纯粹“走极端”的“绝对性”的思维。
同样大家知道,马克思的主要的观点是什么?是他的对于人性的阶级性差别的无限夸大的思考,正是因此,他认为人类一切的社会文明历史进化的动力,全都只能是来自人类的“阶级性”的社会物质性的动力,而基本上与人类的精神性的东西没有太大的关系,为什么?因为物质性与精神性,物质性永远是第一的,这正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正是上述的带有极大“偏向性”的“走极端”的社会观点,使得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残酷的物质(肉体)性的阶级斗争,也即阶级暴力的革命,才可能真实地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历史的进步,而阶级斗争也正是消灭阶级自身并从而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惟一的途径。大家可以看到,马克思的观点是何等地“走极端”,如果马克思不“走极端”,还能够具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社会科学运动的巨大的世界影响吗?很显然,如果没有“走极端”的思维,就将绝对产生不了马克思以及他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巨大的世界历史的潮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的错误,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清楚的。这种错误正就是出现在他的对于人类的“阶级性”的过份极端的认定,其实,在今天看来,人类的共性要远比人类的阶级性更重要,而恰恰正是因为马克思对于人类的“阶级性”的过份地夸大,从而使得他的理论严重地偏离了人类的现实。如此错误的理论必然给社会实践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例子。弗洛伊德的最重要的关于精神分析学的一些概念是什么呢?首先是“潜意识”,而其中又尤其是人们的关于“性”的潜意识,再就是他认为人们的“精神疾病”多半都来自儿童时期的关于“性”的意识的曾经发生过重大伤害的扭曲,为此他更进一步地提出了男孩的“恋母”情节和女孩的“恋父”情节。他推论,正是来自儿童时期的某些受到过伤害的扭曲的潜在的回忆,即所谓的“潜意识”,严重地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的精神意识的成长发育,从而才导致了“精神疾病”的发生。这种精神疾病尤其可能发生在人们的青春发育的时期,其中又特别可能是女孩。弗洛伊德为此而创立了某种为人们治愈“精神疾病”的所谓“精神分析法”,这种“方法”借助于语言的暗示、启迪,以促使唤起人们自己的朦胧的“潜意识”,并在“催眠”的情境之中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它们说出来的方式,从而把郁积在自己身心深处的有害的潜意识能量释放出来,以此而达到医疗人们精神创伤的效果。弗洛伊德甚至索性“走极端”地认为,人类的所谓精神方面的“动力”,实质上就是每一个人的“性动力”,他还命名其为“里比多”。一切人类的方方面面的精神力量的成功,其实质都是这种所谓“里比多”的能量转化的成功。很显然可见,如果不“走极端”,或不允许“走极端”,弗洛伊德他可能成为杰出的“精神分析学”的创始者吗?
除了上面说到的关于“先验领域”的必须“走极端”的例子之外,实际上在关于“超验领域”也同样。例如爱因斯坦的关于物理科学的数学形式的“美”的理想,他的追求各种“力”的统一的理想;例如马克思的关于共产主义的社会的理想;又例如弗洛伊德的关于人类的精神动力的“里比多”的理想,事实上也同样地都显示出了“走极端”的思维的“偏向”。所以总之,通过上述的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心灵科学的例子,尤其20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犹太科学思想家的例子,我们全都可以明确地看到,如果在“先验抽象”的领域,以及在“超验设象”的领域,全都不允许“走极端”,不允许“偏激”,不允许考虑“绝对性”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将显然地看到,产生人类“思想家”的一切的可能性也就将会绝对地消失。一个最明确的结论即是:上述的爱因斯坦、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永远都不可能产生在中国。而更扩大的结论就非常令中国人悲哀了:一切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心灵科学家,也将同样永远都不可能产生在中国。事实上如何呢?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实际上不正是如此么?其实,何止是思想家,即使最通常的技术发明家、艺术创造家,也同样不可能产生在中国。例如刚刚不久前逝世的美国的“乔布斯”,以及更早的“爱迪生”,还有许多其他真正驰名世界的技术发明家、艺术创造家,他们能够在中国产生吗?根本就不可能。长期以来的中国,基本上就是上述种种“家”们的“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