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震惊全国的一起间谍案:封锁长江计划泄密案的相关内容是什么
在温泉招待所的谍报网布设完毕后,南造云子又回到上海活动了一段时间。1937年7月中旬,淞沪会战爆发前,南造云子化装成中国银行的职员,带了两名助手,混在沪宁列车的难民群中潜入南京,四处活动。她很快利用起旧日的关系,和国民党行政院主任秘书黄浚、外交部的副科长黄晟(黄浚之子)搭上了关系,引发了当时震惊全国的一起间谍案:封锁长江计划泄密案。
2. 关于九江锁江楼的传说故事
位于长江之滨,九江市东北隅,傲然屹立,高耸蓝天,潇洒古朴,伟岸气昂,塔影锁江,风雅微妙。塔高35米,造就七层,六面锥状,青砖砌身,石凿拱顶,宛如撑天大柱突兀江畔。塔内原有木梯,沿梯盘上,登临顶端,极目环顾,北瞰远山渺黛,南视古城幽雅,仰观蓝空蔚媚,俯看碧江波粼,正如当年悬挂在此对联所云:“百荻波光当岸绕,黄梅山色过江来。”是为浔阳十景之一。此处原系一回龙矶,江岸突起跃出江面30余米,流水至此漩转激湍,常有行船在此处遭难。明万历十三年,九江郡守吴秀等筹集民间款项,汇集高师名匠,修锁江楼和锁江楼宝塔于石矶上,并铸铁牛四条护卫,为的是镇锁蛟龙,消灾免患,永保太平,与配阁、轩组成一体,相映异彩。塔内底层东面墙上嵌有明代碑记一块。所谓锁江楼、锁江楼宝塔顾名思义,是为锁住不驯服的江水。另锁江塔一度又以矶名,称回龙塔。头上风云变幻,脚下波涛翻腾,由于历经四百年变迁,江岸崩溃,楼毁、牛沉、阁倒。
3. 隋唐时被称为“金锏锁长江”的将领是谁
这是小说中对秦叔宝的父亲秦彝的两种说法之一。由于《说唐》和《隋唐演义》等相关古典小说的成书过程比较复杂,是由民间故事汇总而成的,因此流传出了不同的版本。比如关于秦彝的身份,就有两种版本:
北齐济州城的守将,人称金锏镇济州,在北周灭北齐的时候,由于叛徒高阿古的出卖,被北周的大将杨林(后来的隋朝靠山王)所杀。其父秦旭也是北齐的武将,在保护北齐皇帝的时候阵亡。秦叔宝在宁夫人和家人秦安的带领下躲到了斑鸠镇,遇见了程咬金一家。
陈朝的伏掳大将军,人称金锏锁长江。隋朝灭陈的时候,韩擒虎、贺若弼进攻金陵石头城,秦彝向陈后主求救,但陈后主忙着和张、孔二妃饮酒,不曾发兵救援。秦彝不敌韩、贺二人联手,城破被迫撤退,被杨林截杀,秦叔宝和宁夫人流落到山东历城,遇见了程咬金一家。
4. 千寻铁锁沉江底是什么史时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浚: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浚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浚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今逢:一作"从今"。
⑼故垒:旧时的壁垒。萧萧:秋风的声音。
折叠白话译文
王浚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浚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折叠名家点评
汪师韩《诗学纂闻》:"假使感古者取三国六代事,衍为长律,便使一句一事,包举无遗,岂成体制?梦得之专咏晋事,尊题也。下接云'人事几回伤往事',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在其笔底者。山形枕水之情,不涉其境,不悉其妙。至于芦荻萧萧,履清时而依故垒,含蕴正靡穷矣。所谓骊珠之得,或在于斯者欤?"
薛雪《一瓢诗话》:"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屈复《唐诗成法》:"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
钱朝鼎《唐诗鼓吹笺注》:"劈将王浚下益州起,加'楼船'二字,何等雄壮!随手接云:'金陵王气黯然收',下一'收'字,何等惨溃!……看他前四句单写吴主孙皓,五忽转云'人世几回伤往事',直将六朝人物变迁,世代废兴俱收在七字中。六又接云:'山形依旧枕寒流',何等高雅,何等自然!末将无限衰飒字样写当今四海为家,于极感慨中却极壮丽,何等气度,何等佳构!此真唐人怀古之绝唱也。"
《絸斋诗谈》评此诗:"太平既久,向之霸业雄心消磨已净。此方是怀古胜场。"
纪昀评此诗:"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方回《瀛奎律髓》纪评)
俞陛云评此诗:"余谓刘诗与崔颢《黄鹤楼》诗,异曲同工。崔诗从黄鹤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鹤事,一气贯注;刘诗从西塞山铁锁横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浚平吴事,亦一气贯注,非但切定本题,且七律诗能前四句专咏一事,而劲气直达者,在盛唐时,沈佺期《龙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诗境浅说》)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5. 铁锁横江是何意·出自于哪
“铁锁横江”的意思是,用铁锁链横截在江面上,防止舰船通过。后形容严加防卫;也可以借用“铁锁横江”感慨朝代兴亡,抒发怀古之幽情。
此典出自《晋书·王氵睿传》:“太康元年正月,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王氵睿(公元206~285年),字士治,晋代弘农湖人。他博学多才,一表人才,但却不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因此乡里人都讨厌他。后来,他变得豁达大度,立志高远。建起一座宅院,门前留下数十步宽的道路,有人说,道路修得太宽了。他说:“将来,我当了将军,这里可以容纳长戟幡旗。”人们嘲笑他不自量力。而他却说:“秦末的陈胜说过,燕雀怎么会了解鸿鹄的志向呢。”不久,州郡任命他为河东从事,征南大将军羊祜发现他有才能,任命他为车骑从事中郎,又荐举他当了巴州刺史,后改任益州刺史。
当时,晋武帝(司马炎)计划平定吴国,下诏命令王修造舰船。王积极造船,准备伐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王从成都出发,率领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沿长江顺流而下伐吴,一直打到丹杨,攻下丹杨后,活捉了丹杨监军盛纪。东吴人异常恐慌了,在长江的险峻要害之处设下防御工事,在江面上横拦着铁锁链,又做丈余长的大铁锥,偷偷地放置到江中,企图以此阻拦王的舰船。此前,羊祜抓住了东吴的间谍,已经完全弄清了东吴在江中布防的情况。于是,王下令赶做几十只大木筏,有百余步宽,上边绑着草人,草人披着铠甲,拿着武器,与真的士兵差不多。王命令会水的军士驾着木筏,行驶在舰船的前头,木筏遇到铁锥,就将铁锥带走了。同时,又做了许多很大的火把,长约十多丈,粗有数十围,灌上麻油,在舰船前开路,遇到铁锁链,就点燃大火把,焚烧铁锁链,不一会儿工夫,铁锁链就被烧化、断绝,舰船能够前进了,畅通无阻。
这一仗,晋军直抵石头城(今南京),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
6. 是谁发明的鲁班锁
鲁班锁即孔明锁。
孔明锁,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根据鲁班的发明,结合八卦玄学的原理发明的一种玩具,曾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土木建筑固定结合器,民间还有“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叫法。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就像一张纸对折一下就能够立得起来,展现了一种看似简单,却凝结着不平凡的智慧。孔明锁,也叫八卦锁、鲁班锁。
希望采纳哦!
7. 龟蛇锁大江的历史传说
龟山、蛇山的海拔高度分别为90.02米和85.12米,比起巍巍昆仑、高高喜玛拉雅来,不过是两座小土堆。但山不在高,有人传扬则名。龟山、蛇山借助古今诗人的佳作名篇,已扬名海内外,武汉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龟山、蛇山是武汉地区最早的“主人”,也是这里沦桑巨变的见证人。我们编写武汉掌故,不能不首先写到它们。汉阳龟山,东起长江边,西临月湖旁,全长1730米。其最古老的名字叫翼际山,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称之为大别山。三国时陆奂曾为东吴江夏太守,屯兵于此,并建鲁山城,由此可知龟山又有一别称为鲁山。一说鲁肃曾屯兵山上,故称鲁山。武昌蛇山西起长江边,东止大东门,全长约3500米。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西部1000多米夷为平地,建了引桥。蛇山原名黄鹄山,山下称黄鹄岸,江边水湾称黄鹄湾。古时“林涧甚美”,风景颇秀,故李白有诗云:“东望黄鹄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宋时因鄂州治城在山上,一度称石城山。还有一名为金华山。分地段又有黄鹄山、殷家山、黄龙山、高观山、大观山、棋盘山、西山等名称。中部的高观山,元时作高冠山,明时称长春山。
龟山、蛇山的名称出现较晚。由于二山,一座“若巨鳌浮水上”,一座“缭绕如伏蛇”,“雄踞江之东西,势若龟蛇环卫”,当地的民众在明末以来便逐渐以龟山、蛇山呼之。如果说翼际山、黄鹄山是它们的本名,那龟山、蛇山则是其俗名。俗名叫响以后,本名反倒不显了。
传说龟、蛇二山是大禹手下两员大将所变化。大禹治水时,命龟蛇二将竭尽全力制伏长江水患,但由于水怪厉害,仍时常兴风作浪,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两员大将为了战胜水怪,以自己的身体变作龟、蛇二山,将水怪永远镇压在山下。龟山头伸出江边部分称“禹功矶”,上面建有禹王庙(又称禹稷行宫),就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龟、蛇二山束锁住了江流,限制了沙洲涨没的范围,使武汉地区有了长期不变的深水港,倒是事实。而且,龟蛇锁大江的地势,奠定了长江大桥的基础。龟山、蛇山这种有利武汉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作用,比两座山的登临和观赏价值要大得多,但却往往不被兴致勃勃的游人所察觉。
8. 重庆有个传说,是白象青龙锁大江,白象青龙指什么
主城流传甚广的“青狮白象锁大江”的传说,源自南岸区慈云寺门前的青狮雕像和与之隔江相望的白象雕像。然而,现在“青狮”依在,“白象”难寻。近几年,渝中区政府一直在为恢复“白象”努力。
据悉,渝中区望龙门街道的白象街,以及以前的白象祠,均得名于白象雕像。“白象”在街嘴上,靠近河边,与“青狮”斜对,隔江相望。“青狮白象锁大江”据传是清代乾隆年间,重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风水好,为让重庆财富不外流,当时的居民便修建“青狮”、“白象”,锁住重庆的财富。
9. 九江市江边上的锁江楼有典故么
有。当年梁山泊首领宋江没上梁山时,在锁江楼就餐,想到自己竟然被发配沦为囚犯(不是很严重,所以还能自由走动),一时心情失落,在锁江楼的柱子上题写一首诗,却被认为是反诗,犯杀头之罪,这才有了吴用、李逵劫法场,宋江被迫上梁山。
10. 鲁班锁是鲁班为谁发明的
鲁班锁,顾名思义,是鲁班用来考自己儿子的,用六根木头做的一个奇特的玩具 。仅仅是从拆开到复原看似简单的要求,却花费了鲁班的儿子一天一夜的时间。从此,这个玩具流传开来,被人们称之为鲁班锁,江浙一带称之为孔明锁。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而诸葛亮是汉代人。鲁班要先于诸葛亮,既然史料记载鲁班时就提到六子连方也就是鲁班锁,那就确信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