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36计是谁创造的

36计是谁创造的

发布时间:2021-06-19 11:39:18

A. 三十六计谁发明的原作者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作者未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关于作者考证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石兴邦研究员认为,张联甲先生孜孜不倦地博览古代军事典籍,潜心书理,研究而编撰的14万余言的大型兵书《秘本兵法》,为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像其中重要部分的“六六行·三十六计”,较之《三十六计》,其内容要丰富得多。

至于“张本”与“流行本”的关系,即它们是否出自于张联甲之手,有关专家认为尚需进一步考证。

经西安陆军学院朱宝庆教授等专家初步研究认为,《秘本兵法》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计”,与“流行本”《三十六计》不是残本与原本的问题,而是出自同一手笔、同一构思和同一文风;“张本”的写作虽晚于“流行本”,但在“流行本”的基础上改写的可能性又不大。

不少古代兵法研究专家一致认为:一、从内容上看,“流行本”过于简约,“像是一个写作提纲”,而“张本”内容完整、语言生动,使“流行本”得到了重要补充。例如“以逸待劳”一节,“流行本”只有“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11个字;“张本”则为“困敌之势,势不以战。守险保势,势以待变。损上益下,其道上行,损益盈虚,与对偕行”。这一阐解,使“以逸待劳之计”的计理更为明确。二、“张本”的体系结构更为合理、更趋成熟。三、“张本”的引述中涉及到部分失传兵书的大量资料,对研究古代兵书的源流当有参考价值,其学术成就不可低估。

多年来,张敬轩对其父的《秘本兵法》进行了整理、释注工作。一年前,他与5位专家校理出了《六六行·三十六计》,准备先行出版,但不少出版社对其并不感“兴趣”,有的答应以千字付给15元的报酬答应出版,最后张敬轩决定自费出版。预计今年8月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闻讯后,主动接洽,愿以每本3000元的价格购《六六行·三十六计》影印本100册。为了表示诚意,他们先付给了张敬轩10万元的订金。

B. 36计是谁编写的

编写者已经不可考。
一般的说法是,明清年间,有人取书籍中的成语或典故,凑足三十六之数,写成《三十六计》一书。据史载《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书中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夫子唯应急走耳。”因此有人以为《三十六计》就是檀道济所著。2003年,郭克义在济宁市发现了一部隋代玉简《三十六计》,隋代玉简册的发现更加肯定了这个观点,《三十六计》成书时间上推了一千多年。
《三十六计》全书以《易经》为依据,引用《易经》27处,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个卦。根据其中的阴阳变化,推演出一套适用于兵法中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转换变化,其计谋体现了极强的辨证哲理。1941年分州(今陕西省分县)由成都兴华印刷厂用土纸翻印,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秘本兵法”是较早的《三十六计》流行版本。

C. 36计是谁写的

现今流行本《三十六计》一书,是在民国32年(1943年)叔和(身份不详)在成都祠堂街一个旧书摊上无意中发现的,他见到后当即购下,这个土纸印本是1941年由成都瑞琴楼发行、兴华印刷厂翻印的,为小32开,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小字:“秘本兵法”,但未见作者或编者姓名。篇首有一简短说明,说原书是手抄本,于民国30年(1941年)在陕西州(今彬县)发现,抄本“前部都系养生之谈,而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

1961年9月16日,叔和在《光明日报》“东风”副刊上撰文对上述发现加以介绍。这个孤本后经无谷(姚炜)先生作了译注,流传较广,现今市面上流行的众多《三十六计》出版物皆源于此。

据莫文骅将军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他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时,在《光明日报》上看到叔和的这篇文章,引起极大兴趣,通过与报社联系,获悉收藏者叔和将原书赠送给解放军政治学院,他初读之后,感到很有兴趣,便令人印成册,在院内供教职工学习参考,同时也送呈毛主席及中央领导同志和元帅、将军们,他们阅后均认为此书确有参考价值。

上世纪60年代初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邓拓,应《北京晚报》约请,开辟《燕山夜话》专栏,撰写系列文章,关于“三十六计”的文章,发表于1962年9月2日,是《燕山夜话》的最后一篇。文革初期,《燕山夜话》被列为大毒草,声讨文章说:《燕山夜话》暂时“下马”了,形势不妙,暂时退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以便保存实力,日后东山再起。”在这场浩劫中,邓拓终于遭迫害而惨死。

无谷译注的《三十六计》自1979年公开出版以来,迄今已发行50余万册。由李炳彦改编的《三十六计新编》已印行161万册,十分畅销。同时它不但被绘制成连环画,还被拍成电视系列片,像1992年6月由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推出的“三十六计古今谈”,播放后收视率极高。如今《三十六计》一书,成为中国兵书中不可多得的后起之秀,与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并列为兵学经典。

这本小册子不但中国人研究,外国人也在研究。像瑞士的汉学家胜雅津博士经过潜心研究后,于1988年编著了《智谋———平常和非常时刻的巧计》,曾经引起轰动。他认为,西方人无论计谋怎样花样翻新,大抵都跳不出中国人高度概括了的计谋范围。中国人开辟的智谋学,是一个既深邃又广袤的天地。他这个西方人虽然只是品尝了其中的点滴,便深感其味无穷,欲罢不能。日本人称三十六计是“运筹帷幄的诀窍”,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工商企业经营和相互之间的竞争上。法国海军上将科拉斯特认为《三十六计》是中国战略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小网络全书,其中关于战略的描述要比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要精细得多。

D. 36计是谁发明的

《三十六计》作者:杨南柯,秦朝咸阳人。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E. 三十六计是谁写的

《三十六计》没有确切的作者,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后人多沿用,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5)36计是谁创造的扩展阅读:

作者考证:

经西安陆军学院朱宝庆教授等专家初步研究认为,《秘本兵法》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计”,与“流行本”《三十六计》不是残本与原本的问题,而是出自同一手笔、同一构思和同一文风;“张本”的写作虽晚于“流行本”,但在“流行本”的基础上改写的可能性又不大。

不少古代兵法研究专家一致认为:

1、从内容上看,“流行本”过于简约,“像是一个写作提纲”,而“张本”内容完整、语言生动,使“流行本”得到了重要补充。例如“以逸待劳”一节,“流行本”只有“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11个字;“张本”则为“困敌之势,势不以战。

守险保势,势以待变。损上益下,其道上行,损益盈虚,与对偕行”。这一阐解,使“以逸待劳之计”的计理更为明确。

2、“张本”的体系结构更为合理、更趋成熟。

3、“张本”的引述中涉及到部分失传兵书的大量资料,对研究古代兵书的源流当有参考价值,其学术成就不可低估。

F. 三十六计创立时间是作者又是谁

三十六计 并不是一个人所做

而且也有两个孙子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生优育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G. 三十六计是谁写的是哪个朝代的

檀道济所著,南北朝时期。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7)36计是谁创造的扩展阅读:

据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王钧林教授介绍,现传《三十六计》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兴华印刷厂用土纸翻印的,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秘本兵法”,并说明原书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陕西省分县)某书摊发现。

抄本前部“都系养生之谈,而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报》撰文加以介绍后,又将这土纸本赠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此后便出现了各种翻印和传抄的版本。

但《三十六计》一书,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所有史书着述中都未见记载,因此《三十六计》究竟是何人何时所著,一直没有确考定论。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兵学的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谢祥皓说,《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

王敬则是南朝齐国将领,生于435年,卒于498年,也就是说生于檀道济死的前1年。书中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夫子唯应急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被后人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也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语。

而其中的檀公就是南北朝时宋朝著名将领檀道济。檀道济祖籍高平金乡,据考证即今济宁金乡县卜集乡檀庄人;生于何年不详,死于436年。他智勇兼备,屡建奇功,史书中有“优俘善卒”、“唱筹量沙”等事例和“乃坏汝万里长城”之名言。而檀道济“唱筹量沙”之处就是发生在古代济南。

谢祥皓说:“可以确定《三十六计》就是檀道济所著,而隋代玉简册的发现更加肯定了这个观点。”据了解,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6套。每套各包含6计,总共36计。其中每计名称后有解说,解说后有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檀道济(?—公元436年4月9日),南朝宋名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生于 京口(今江苏 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 东晋末,从刘裕攻 后秦,屡立战功,官至 征南大将军。

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 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

H. 三十六计谁发明的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I. 36计是谁发明的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J. 三十六计是谁发明的呢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阅读全文

与36计是谁创造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