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蛟龙号是谁发明的
是中国发明的
2. 蛟龙号是哪一个国家发明的
中国啊。
蛟龙号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高技术装备,同时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在国家海洋局组织安排下,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七〇二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约100家中国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攻克了中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关,经过6年努力,完成了载人潜水器本体研水面支持系统的研制和试验母船的改造以及潜航员的选拔和培训,从而使“蛟龙号”具备了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
3. 蛟龙号是中国人发明的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4. 我国科学家乘坐自主研发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到水深约7000m的海底时,发现了一副鲸的
A、水深7000m的海底,几乎没有氧气,因此蠕虫和其附肢里的细菌代谢类型是异氧厌氧型,乳酸菌的代谢类型也是异氧厌氧型,A正确;
B、细菌为蠕虫提供葡萄糖进行生命活动,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B错误;
C、捕食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鲸骨架不是生产者,因此不能构成捕食食物链,C错误;
D、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错误.
故选:A.
5. 蛟龙号研发了多少年
从2002年开始,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从零起步、自主研发蛟龙号的控制系统,经过了设计、加工、建造、调试、海试等一系列过程:[郭威:我也是从零二年开始介入,从包括一千米、三千米,一直到七千米海试,咱们的控制系统一直表现得非常稳定可靠。也是保证了整个大项目顺利完成,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我来讲,好象是从开始种树到最终的果实成熟了,跟吃到嘴的那种感觉吧。]三十三岁的祝普强负责蛟龙号综合显控子系统、水面监控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的研发工作。电视直播画面中“出镜率”最高的、显示蛟龙号在水下状态的界面就是由他开发的。7020米、7062米这些权威的下潜深度纪录也是出自他研发的数据分析平台。六月二十四号,蛟龙号突破七千米深度的那次下潜,是祝普强在这次海试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祝普强:要突破七千,然后整个的一个过程还挺顺利,大家也挺兴奋的。那次下潜应该也是标志着七千米下潜的成功吧,所以那次也是比较难忘的一次经历。头两年的时候一般海试的时候我心里可以都悬着一点,越往后,像五千米到七千米的时候反而不紧张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系统经过几年海试之后你对你的作品已经有很大的信心了。]
长达四十四天的海上生活,让三位海试人员想念起新鲜的蔬菜水果。祝普强笑着告诉记者:
[祝普强:前期会有一些水果,青菜之类的。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叶类青菜就没了,然后就有一些杆类青菜。最多的就是豇豆,我头一次吃了豇豆馅饺子在船上,我以前从来没吃过豇豆馅饺子,东北好象没有这种做法。然后水果类的后来只剩下苹果了,因为苹果保鲜期还比较长一些,剩下其它的水果就没有了]蛟龙号的成功,也让很多普通人拾起了探海的梦想,对此,张艾群解释说,理论上说普通人可以进行深潜,但是考虑到成本,恐怕短期内难以实现:[张艾群:理论上讲,对于我们这个下潜人员来说的话,对身体的要求不是很高,因为他没有失重,在一个常压的环境下工作。下潜最大的挑战还是心理,就是你必须通过一个心理上的训练才能够适应这样的一个,周围的环境,一个长时间的水下工作 。从理论上讲任何人都可以下潜到海底,但是我觉得因为国家投入这么多的钱用于旅游的话可能这个代价太高了。]张艾群告诉记者,这次海试结束后,蛟龙号将转入应用阶段。蛟龙号的成功海试也为我国深海装备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中科院自动化所将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继续开展无人潜水器等其它深海装备的研发。
6. 蛟龙号的资料。
蛟龙号潜水艇是一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也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设计深度为7000米。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在南中国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2011年7月2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到达深度5057米。2012年6月27日,到达7062.68米。2015年3月17日,蛟龙号正式靠泊母港在国家深海基地36°20′05.49″N 120°43′54.41″E。
蛟龙号长8.2米、宽3.0米、高3.4米,在空气中的重量不超过22吨,不包括乘员重量的情况下,有效负载220公斤,设计潜水深度为7,000米,可承载一名潜航员和两名科学家共三人,可探索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海域,不过距离地球海洋已知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10,911米仍有相当距离。
该项目始自200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列入863计划重大专项。其研制工作共有包括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内的约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参加。蛟龙号的总设计师是中国深潜技术专家徐芑南。
2012年6月12日,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起担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第一副总设计师、总体与集成子项目负责人崔维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终,我们要做出1万1千米级的载人潜水器,在海洋最深处的海底自由航行、作业,这样,中国就真正成为载人深潜发达国家。”
7. 蛟龙号的科学使命和意义是什么
科学使命:中国是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在全球载人潜水器中,“蛟龙号”属于第一梯队。蛟龙号是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项目,实现了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意义: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应用领域:
1、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进行机动、悬停、正确就位和定点坐坡,有效执行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环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学考察。
2、“蛟龙号”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可以开展:对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可对小区地形地貌进行精细测量,可定点获取结核样品、水样、沉积物样、生物样,可通过摄像、照相对多金属结核覆盖率、丰度等进行评价等。
对多金属硫化物热液喷口进行温度测量,采集热液喷口周围的水样,并能保真储存热液水样等;对钴结壳资源的勘查,利用潜钻进行钻芯取样作业,测量钴结壳矿床的覆盖率和厚度等;可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完成其他深海探询及打捞等各种复杂作业。
8. 蛟龙号发现的恐怖生物,那是什么
蛟龙”号获得了3只两个不同种类的海参、1只海星、1株柳珊瑚、2个底栖巨型原生动物、3种海绵(各1只)、1只海百合等海洋生物样品,以及6管PUSHCORE(柱状)沉积物、5块玄武岩样品和数十粒多金属结核,并拍摄到鼠尾鱼、盲鱼、水螅、耳状章鱼、海葵、铠甲虾等丰富的大型生物种群视频。
9. 蛟龙号的使命和意义是什么
使命: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四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这些国家的深潜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
而“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意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各项指标得到进一步检验,实现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极大增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进军深海大洋、探索海洋奥秘的信心和决心。
(9)蛟龙号发明者扩展阅读:
蛟龙号技术特点
1.在世界上同类型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
2.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这为该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
3.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
4.配备多种高性能,确保载人潜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参考片资料来源:网络—蛟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