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过程中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已经40年了,尽管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但她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并致力于研究青蒿素。“屠呦呦是我的老朋友,我们是同一代的科学家。都是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说起来还是我‘师姐’。”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说,屠呦呦是个典型的科学家、学者,平时并不善于交际。
“可以说,她对青蒿素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现在也承担了很多课题,还带研究生,非常值得尊重。”在李连达看来,屠呦呦是那种持之以恒的科学家,不浮躁,不像有些科学家什么时髦就搞什么。而原本屠呦呦在60岁就到了退休年龄,但她81岁了还坚持工作。
在李连达的眼里,屠呦呦具有一个科学家应有的美德,那就是有什么想法都敢于直言。“她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屁,不管在会议上还是个别的谈话,她同意的意见马上就会肯定;不同的话,就直言相见,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她对学习非常执着,非常专心,各种功课中,生物课成绩最好。但生活上却挺不上心的,家务活不太会干。”清华大学教授陈效中是屠呦呦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是初、高中同学,读书时互相之间还串串门,时隔几十年,陈效中老人还能追忆起那段青葱岁月。
屠呦呦是高二时从效实中学转到宁波中学的,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屠呦呦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陈老先生说,别看屠呦呦现在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当年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着麻花辫。
因为陈效中和屠呦呦家住得近,两家还有联系,陈效中经常到屠呦呦家串门,也经常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和屠呦呦相遇。
高中毕业后,大家都考到了北京,陈效中考上了清华大学,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学。屠呦呦读的是生物药学,当时这个专业比较冷门。而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妥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她先生做。”聊起过往发生的趣事,陈效中不禁大笑起来,“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京。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落下了。”
『贰』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对人类来说有什么意义
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国际顶级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近期刊载了屠呦呦团队该项重大研究成果和“青蒿素抗药性”治疗应对方案,引发业内关注。
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叁』 《自然地理》当初屠呦呦为什么可以发现青蒿素,当初你为什么就发现不了青蒿素
发现和发明需要天赋能力和不断进取努力,当然也有运气的眷顾。
『肆』 屠呦呦72年发现青蒿素为什么2015才得奖
科学界主流的答案是: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迟到40年的奖项。
『伍』 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谁她为什么饱受争议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1-2] [3]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4]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争议:
拉斯克奖引发的疑问是:为什么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
科学界主流的答案是: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陆』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但是为何没有人质疑她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柒』 为什么国际都承认屠呦呦,中国还有争议
屠呦呦属于三无科学家,而且敢说真话,不善交际。不是因为获诺奖,恐怕一辈子就默默无闻了。如果屠呦呦获国家科技奖。
许多人并没有做出屠呦呦一样的成就,却凭借学术以外的手段,谋到一官半职,甚至身居高位。屠呦呦的成就,让他们汗颜。再获国家科技奖,这些人就更无地自容了。
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昆药集团从2016年开始与屠呦呦合作研究双氢青蒿素,目前处于临床二期。
早年经历: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35年,5岁的屠呦呦被父母送入幼儿园,1年后,进入宁波私立崇德小学初小,成为一名小学生。11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西小学高小,13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器贞中学初中,15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屠呦呦
『捌』 屠呦呦获得过的奖项,其发明的“青蒿素”到底是个啥
2001年,世界卫生抄组织(世卫袭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其实,从最早的克隆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青蒿素的发现……中国科学家曾经在艰苦的岁月中作出过世界级水平的杰出贡献。青蒿素项目诞生于“文革”时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院士主持并参与了青蒿素结构测定和人工全合成。
『玖』 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之后,人类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同时屠呦呦也获得了国家科技最高奖以及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这些奖项都是对屠呦呦的认可,对于屠呦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研发出了抗疟疾的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两种青蒿素的发明,解决了治疗疟疾这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对于世界每个地方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青蒿素的研发拯救了数千万人的性命,这是因为疟疾特别容易在人类身上传染,因为有很多蚊虫,特别是对于一些环境比较不好的地区来说,像非洲大陆的蚊虫是非常多的,所以很多人都会被蚊虫所叮咬,而有一些蚊虫呢,它是带有这种疟原虫的血液,如果人被这种蚊子咬的话,他就会发生疟疾,它的死亡率特别的高,所以说有了屠呦呦所研发出的特效药,就不用再怕这种疾病了。
『拾』 屠呦呦发明青蒿素是货真价实的救命药,为什么得不到中国科技奖
屠呦呦如此伟大的科学成果却始终得不到国内的任何科学奖励,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人人不讲诚信,不遵守规则的国家,西方国家的科学家把一个科学大奖颁发给像屠呦呦这样完全陌生的人是非常普遍的事,中国的科学奖励都是学术权威们内部的人互相吹捧,只会把科学大奖颁发给自己圈内的人,对陌生人或者对像屠呦呦这样只会埋头苦干,不会搞人际关系的圈外的科学家的成果一律视而不见!中国人说的屠呦呦的科学首创成果始终无法中国的重大的科学奖励,是因为中国人只奖励集体的科学首创,不奖励个人的科学首创的文化,这完全是一个无耻的自欺欺人的谎言。如果真的是不奖励个人首创者的文化,那么所有的中国人又为什么要对屠呦呦是这个科学成果的首创者的事守口如瓶?知情者在介绍这个科学成果时提一下,这个成果的首创者是屠呦呦,只是中国人的文化与西方国家的人的文化是不一样的,中国不会给屠呦呦任何重大的科学奖励的话总是应该的吧?守口如瓶的唯一目的就是要不让屠呦呦获得应有的科学奖励!就像本来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工胰岛素的首创者,由于所有的中国人都不肯把首创者是谁告诉诺贝尔奖评奖负责人,导致这个重大的科学成果的首创者至今无法获得诺贝尔奖,更无法获得国内的任何奖励一样。屠呦呦这次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中国出了一个叫饶毅的“内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