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油画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再现自然美
人类是在对自然的不断认识和交流中进步和发展的,作为人的意识形态的艺术更是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绘画再现自然的能力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发展逐渐完善的。油画的出现将整个绘画史在再现自然的深度上推进了一大步。油画创造三维空间幻觉的能力和表现自然对象的真实程度以及丰富、深入程度都大大超越了其它画种,画家们利用高超的油画技巧有力地创造出自然之美以及人的精神之美。
二、理想之美、形式之美
艺术中的理想美是对自然美提炼、规范后建立的一种符合人们主观愿望的美。理想美的规范化表现形式即是形式美。在油画中再现自然和追寻理想美是同时并进的。古典油画注重现实与理想的分寸把握,是人类唯美情怀的标准化反映,它讲究匀称的比例、流畅的线条、圆润的形状、和谐的色彩、典雅的情调。同时,理想美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艺术家个性的差异而变化的。除了程式化的美,还有巴洛克风格豪放艳丽的理想美,亦有简朴、厚重的自然之美。理想美的追求带来了形式美的开掘。油画发展后期主要以形式美的探索为目的,油画技法的改进使形式的变革多姿多彩,从而使油画作品面貌纷呈。
Ⅱ 关良油画价值如何家里有一幅作品油画,请教老师们。
关良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师,也许他最早将西方现代派的绘画理念引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之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戏剧人物画,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是关良的油画拍卖的价格并不是很高,一般价位在20万元左右,2002年油画《灵派山》在嘉德获价28.6万元。导致关良作品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关良作品缺乏理解。
Ⅲ 油画的价值天差地别,那决定一幅油画作品的成败是什么
油画的价值天差地别,决定一幅油画作品的成败当然是它的内涵和人们欣赏它的角度,你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很有关系的。
所以也存在这样一些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生前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但死后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当然这里所说的只是我的一点个人见解,因为我本人并不擅长于作画,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Ⅳ 怎样才能用艺术创造价值啊
让你爸爸了解些艺术的产业链。了解客户需要些什么,你爸爸既然是要搞商业画的话就不要画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他去了解客户想要的。毕竟纯个人艺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你爸爸比较有名的画就去外面接客户做吧。
还有,你爸爸是搞油画?水彩?还是国画?是什么风格的?
Ⅳ 毕加索艺术创作的特点及价值是什么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 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这位在艺术史上始终为人所追随与颂赞的人物,于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毕加索自幼有着非凡的艺术才能。毕加索又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是一位图画教师的儿子,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自小就显露出绘画天分,在巴塞罗那艺术学校中颇有神童之风。19岁时他来到巴黎,在那里他通常画一些以乞丐、流浪者、江湖艺术和马戏艺人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为表现主义者所喜爱。但是他显然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开始研究原始艺术。 毕加索从亨利·马蒂斯、保罗·高更的作品中学到怎样用几个简单的要素去构成一张面孔或一个物体的图像。但这跟较早的艺术家使用的简化视觉印象的方法有些不同(较早的艺术家是把自然的形状简化为平面图案,这种平面图案给人以平面感,缺乏立体感)。“有没有办法既能避免这种平面性,又能使简单物体的图画不失去立体感和深度感?”正是这个问题引导着毕加索返回保罗·塞尚的作品。塞尚曾在给一位青年画家的信中劝告他:“要以球形、圆锥和圆柱的观点去观察自然。”他的意思大概是:在组成图画时,应该永远不忘那些基本实体形状。但是毕加索和他的朋友们却决定遵循这个劝告的字面意思,不再宣称按照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样子去表现它们。那是难以捉摸的东西,追求它没有用处。他们不想把一个转瞬飞逝的假想印象固定在画布上。把他们的主题画面组织得尽可能地有立体感,他们的理想目标是构成某物而不是描摹某物。 毕加索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是一位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一直到去世十年,虽已届八十高龄,但他依然站在艺术创作的前列。20世纪的艺术家、特别是西方艺术家,几乎没有未受过他的影响的。毕加索的艺术成就除去绘画以外,还涉及到各种材质的雕塑、陶艺、书籍装帧等方面。毕加索从9岁起就开始作画,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他的作品约达六万件,仅油画一项就在万件以上。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做到了。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结果是十八般武艺,他样样皆能。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
Ⅵ 当代中国人物油画创作应该选择怎样的价值取向
人物油画的描绘往往需要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和性格特征,因为应以怎样的价值取向来决定自己的人物油画创作是油画家应该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徐悲鸿终身推崇写实主义艺术价值观,成为当时中国油画界的中心人物和主流价值体系。他提倡以西方的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把西方写实主义技法和中国画中的线描勾勒相融合。他将欧洲的古典主义油画移植到中国,将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谨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既有学院式的严谨,也蕴藏着民族情的画风,在当时中国油画界占有主流地位。他创作的人物油画作品始终能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
时至今日,人物油画经过几代中国油画家们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已逐渐成熟,并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在当下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时代,人物油画题材创作的价值取向应该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借鉴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吸收先进的世界文化精神。创作的作品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彰显时代创新精神。
Ⅶ 《蒙娜丽莎》是最名贵的油画之一,那么,为什么它的价值如此昂贵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米勒的《晚钟》作为最宝贵的名画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911年这幅《蒙娜丽莎》引起了一起不寻常的事件.一位意大利人从巴黎的罗浮宫中将这幅画盗走.当这一消息被报道出来之后,惋惜名画被盗的呼声,不仅在法国,甚至在世界的各个地方都沸腾起来。
关于《蒙娜丽莎》的踪迹,两年间没有发现任何线索;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不久罗浮宫又迎来了这幅画归来的日子.当时的广大群众对于《蒙娜丽莎》的归来是多么的喜笑颜开啊.从一幅画就在世界上掀起了如此的轩然大波来看,便可以了解到伟大画家的作品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和不可估量的价值。
《蒙娜丽莎》的另一个标题叫<<美丽的乔孔达>>.根据可靠的书面记载,画上的夫人是那不勒斯人,据说她的真名叫凯拉尔基妮.不过,1495年她与弗朗切斯科·德尔·乔孔达结婚之后,人们便叫她乔孔达夫人了,达·芬奇画这位夫人的时候,她大约30岁左右。
瓦萨里关于这幅妇女像,留下了非常详细的记录。
芬奇创作这幅画的动机,是由于蒙娜丽莎长得非常漂亮.为了在画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做了周密的准备之后才着手创作.芬奇在描绘乔孔达夫人的时间里,为了自始至终地使夫人感情温和、面带笑容.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不断在夫人的周围安排音乐师、歌手以及舞蹈家等.从这幅画像上便可以看到,芬奇的这种做法是怎样出色地将夫人的感情表现出来的啊.因此,不论谁看到芬奇这幅画的时候.都会发现一种永恒的微笑呈现在夫人的脸上.它似乎不是出自人类之手,而是上帝创造的真正艺术.所以这幅画被公认为胜过以前所有肖像画的世界杰作,也绝非偶然。
瓦萨里在这篇文章中,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了有力而且美好的评价.据说芬奇画这幅画共花费了4年的时间,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描写效果,然而最后也没能再做修改.虽然如此,《蒙娜丽莎》却以一种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魅力吸引着人们.我常常站在《蒙娜丽莎》的画前,开始的时候只是沉浸在恍惚之中.在长久的凝视之后,先是感觉到画中的某种生命复活起来,接着看到了她嘴边浮现出的微笑,最后又从她那恬静的双眼以及脸上呈现出的谜一般的微笑中,情不自禁地感觉到了令人神往的韵律.据说在国外有位男子为了解开这不可思议的"微笑之谜",最后终于发了疯。
除了脸部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属夫人那双高贵纤细、而且美丽无比的手了.它也不由地勾起我的长久的、无穷无尽的兴趣.象牙雕刻般的手指中流动着红色的血液,光润的双手搭在一起,双手的纤细形状确定了手的稳定美。
这幅肖像画中的风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背景效果,广阔的自然风光衬托着夫人,向远方伸展去.我们欣赏背景必须留心注意的是,这幅画中的风景绝不能认为是现实存在的风景.必须懂得这一切只不过是从纯粹的装饰性作用的角度描绘的.最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乔孔达夫人身着的柔软而且带美的衣褶的衣裳,看上去似乎非常单纯,这是芬奇用一种绿灰色带光泽的色调将衣裳描绘出来的.这种衣裳会使人陶醉于散发着芳香的夫人肉体.从袒露的雪白的胸部至衣下流动着的曲线美,与目光和嘴角的微笑一起,充满了惊人的力量,直逼观众。
这幅奇妙又富有魅力的肖像画,给当时佛罗伦萨艺术界留下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有谁能用如此生动美丽的线条,描绘出这样美丽的夫人呢.毋需说,在当时的佛罗伦萨没有一位画家能与芬奇比肩。
Ⅷ 我有油画,但我不知道怎样 靠油画挣钱
是画油画吗?还是手里有!!如果是自己画的油画 可以先找画店 价格低点卖给他 画的好后 一点一点涨!!有经济条件后 可以办画展 提高知名度 到时就有人找你买啦!不过这条路比较辛苦 !!加油 !!望采纳
Ⅸ 作品创作于公元2000年以后世界上最贵的油画是哪幅
1.【No. 5, 1948】《第五号》
画家: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1948年作品
交易年份:2006
交易价格:一亿四千万美金
图片连结:
http://images.artnet.com/images_US/magazine/news/artmarketwatch/artmarketwatch11-3-06-1.jpg
Ⅹ 油画《父亲》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什么
看到这幅油画,让每位读者的意像中充满了这位纯朴的农人,不禁让我感怀,这也许是作者对父亲及终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画家笔下浓厚的油彩和西方现代艺术中超写实的手法巧妙地采用了特写构图,精微而细腻的笔触,淋漓的汗水从脸上的毛孔中渗出。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父亲》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之美。颂歌般的画面色彩十分庄重,生动感人,是对生活中劳动者的崇敬和赞誉。
鲜明的影象总是能一下射入脑海,于是撞击到心灵的某个部位,久久不能释怀。第一次看到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中国农民的形象就开始在我心中定位。面朝着的黄土,背朝着的天,混着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见的眼,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农民一生的缩影。
自油画作品《父亲》出世至今,对它的好评从未间断,人们对画中的各部分索取得淋漓尽致,让农民的儿女能涌出泪来,让人们浮躁的内心肃然起敬,这是属于农民个人的魅力,更是这幅油画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不问收种,只问耕耘”的特殊情感,是这一生贡献给土地的有力证明!
显然,我们能从画和题目中知道画中人的两个身份:农民和父亲。他是一位农民父亲。父亲为了儿女的奔波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农民父亲为了儿女的耕作是一种血泪的劳苦。我注视画中的这位农民父亲,日光强烈照射下的脸都能反射出光来,我愈发觉得这张脸像一张明镜,照映着我们的心,明镜中仍有深深的裂痕,那是春下秋冬的风雨无阻,那是冷暖不知的岁月旅途。
是的,这是父亲,农民父亲!指甲里还存有脚下的泥土,眉梢上还挂有灰色的汗珠,碗中有水已经发黄却泛起金光,笑得不知所措甚至有些麻木,就这样,感动得我们一塌糊涂。
这样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将作者的才华无疑地展示出来,在中国的油画史上默默筑起一座里程碑。作者抛给我们一张父亲的脸,写实的手法与细腻的刻画竟然让读者看懂了神与神的相通。丰子恺说:“艺术鉴赏时最先由感觉,其次动感情”。我觉得,还有最后出感悟。这幅伟大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经不仅仅是父亲的形象,不仅仅是农民父亲,而是这片土地的儿子,祖辈曾经洒满血汗的这片土地,是否会有后来人依然继承这样的“父亲”,随着时代浪潮的涌入,是否还有人安心于去做这样的“父亲”,我想,这是我们当今应该引起的对二十年前这幅《父亲》的思考。作者深谙农民的困苦,懂得农民的欢乐,更理解农民的需求。《父亲》能够激起我们对于人民由衷的热爱、赞美和强烈的责任感,激起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情波澜,而不只是一声悲天悯人的长叹。艺术融铸入人们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现出中国农民的力量和希望。命运给予他为土地的兴衰而抗争的责任,命运同时也给予他为家庭的成败而打拼的勤奋,命运给予父亲善良的心,纯朴的情,与世无争的信念,在阳光下晒得那么自然黝黑的皮肤。即使这一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从未有一声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阳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黄,微笑一年一度地涌上心甜。
作者这样鲜明的艺术语言堪称惊世之笔,心底波澜暗涌,聆听内心的震撼,是作者笔下“父亲”的呼应,不用更多的语言便能随时嗅到浓重的乡土味道。罗丹说:“像在艺术领域的其它部门一样,诚挚是唯一的法则”。诚挚的作者创造了诚挚的父亲,赋予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不禁让人感叹艺术价值可以如此之高,如此之深刻。当我们凝视一个阳光下的慈父时,它的意义已不仅限于农民的力量所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它已经涉及了人类灵魂的象征。
也许《父亲》那破了又锔起来的粗瓷碗,早已放进历史博物馆,今天面对《父亲》,我们仍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那张被疲劳所摧残,被太阳所炎晒而布满皱纹的脸,将是我们无法忘却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父亲》点燃我们心中沉积已久的热情,无论是作者的创造,还是读者欣赏,都是赋予艺术的伟大使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该画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放大表现老农的《父亲》已成为中国当代人像油画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罗中立(当时还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学生)也由此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价格为400多元。尽管美术馆收藏作品支付的仅仅是材料费,但对画家来说,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郊区,1968年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主动到大巴山农村生活10年。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幅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无数中国心。
1975年的除夕夜,罗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厕所旁边,看到一位从早到晚一直叼着旱烟,麻木、呆滞守粪的中年农民。罗中立回忆当时:“一双牛羊般的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粪池。这时,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我要为他们喊叫!”后来,他画了守粪的农民,之后又画了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成现在这幅《我的父亲》,开始画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改成《我的父亲》(又名《父亲》)。
作为《父亲》的“伯乐”,栗宪庭回忆说:“发现《父亲》其实很偶然。1980年,罗中立创作完油画《父亲》时还是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当时这幅作品参加四川省青年美展,《美术》杂志社领导去参加了,带回来一些照片。我是《美术》杂志的责任编辑,有发稿权,在办公室看见《父亲》照片时,我跟罗中立并没有交往,之前只是刊发了他的女知青图等作品。但《父亲》让我特别震动,画的尺寸是用画伟人的规格,画里的农民父亲形象强调了真实的面貌,充满了人性关怀。虽然当时他还是个学生,我还是在1981年第1期《美术》杂志封面上选用了。”栗宪庭当时也是顶着压力刊发《父亲》的,但让他欣慰的是,《父亲》得到了中国青年美展很多评委的认同,随后《父亲》被评了一等奖。
当然,在那个年代,这幅画不可避免要受到非议。有些批评家说,《父亲》“污蔑了中国农民的形象”,“没有反映解放后中国农民的新变化”。于是,油画《父亲》在最后定稿时,就有了一处细节的修改。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在父亲的左耳上,夹了一支圆珠笔。据说,这样就体现了解放后的农民已经是有文化的农民了。把一切艺术品都贴上政治标签,是“文革”期间最为流行的艺术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有害的思想流毒还远未肃清,对油画《父亲》的影响也不能幸免,圆珠笔这个小小细节是那个时代抹不去的标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细节深刻地诠释了油画《父亲》本身产生的历史,成了《父亲》的胎记。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外延意义比用文字来解释要好得多。
2005年,已是四川美院院长的罗中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要重画《父亲》。他说,“当时《父亲》的社会性更胜过艺术性。如果在20年之后的今天,让我再画《父亲》,我会更多的从绘画、艺术本身来构思,不会还是社会属性很多的那种东西”。
油画《父亲》所承载的东西是不可能重写重画的。《父亲》一旦诞生了,它就属于历史了。我赞同当年大胆推荐《父亲》的资深艺术批评家栗宪庭的观点,“重画《父亲》没有意义,即使是画一个当代农民父亲形象也无法超越当年的《父亲》”。我想,甚至连那个不伦不类的圆珠笔都不能修改。它可能是败笔,是政治符号。但它佐证了“文革”后,中国艺术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艰辛;它让我们今人反省,不要走回头路,不要重演历史的笑剧。
还有一些比较长 贴给你吧
9月,《美术》发表了邵养德的长篇文章《创作、欣赏、评论》。文中说:青年画家罗中立同志创作的《父亲》,是幅反映当代农民"疾苦"的油画。自从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展出以后,得到很多人的赞赏,感动了更多的人。足见创作农村题材的主题性绘画,已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是,艺术家如何反映农民的"疾苦",这是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
有的评论者说,《父亲》"是当代中国农民的形象",还是"八亿农民的父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