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发明纸的故事

发明纸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6-18 22:34:15

『壹』 纸的用途、纸的故事、纸的历史 简短 急!!!

纸,是我国的一个伟大发明,现在世界上纸的品种虽然以千万计,但“宣纸”仍然是供毛笔书画用的独特的手工纸,宣纸质地柔韧、洁白平滑、色泽耐久、吸水力强,在国际上“纸寿千年”的声誉。

造纸过程
一般印刷纸的生产分为纸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

造纸厂一般需贮存足够用4~6个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贮存中经过自然发酵,以利于制浆,同时保证纸厂的连续生产。经备料工段把芦苇、麦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产化学浆)或木断(供生产磨木浆),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内加化学药液,用蒸汽进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纸浆,或把木断送到磨木机上磨成纸浆,也可经过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纸浆。然后用大量清水对纸浆进行洗涤,并通过筛选和净化把浆中的粗片、节子、石块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据纸种的要求,用漂白剂把纸浆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着利用打浆设备进行打浆。然后在纸浆中加入改善纸张性能的填料、胶料、施胶剂等各种辅料,并再次进行净化和筛选,最后送上造纸机经过网部滤水、压榨脱水、烘缸干燥、压光卷取,并进行分切复卷或裁切生产出卷筒纸和平板纸。如果生产要生产涂布印刷纸,则需要干燥中部或生产成卷筒纸后经涂布加工而实现。

除以上基本过程外,还包括一些辅助过程,如蒸煮液的制备、漂液的制备、胶料的熬制及蒸煮废液和废气中的化学药品与热能的回收等。

造纸术的传播
造纸术在三世纪初传入越南;七世纪初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造纸术可能在7世纪以前就已经西传至西亚地区,早在公元650年造纸术就传入中亚的撒马尔罕。到了公元707年纸张已在阿拉伯半岛麦加被阿拉伯人使用。794年巴格达出现由中国工匠建立的造纸作坊,造纸术由此传到阿拉伯地区。公元800年世纪传入埃及,逐渐取代莎草纸,到十世纪中,完全取代莎草纸。12世纪初传入西班牙,最初由阿拉伯人在萨蒂瓦建立了造纸厂,1157年基督徒在比达隆建立造纸厂。意大利在12世纪就用阿拉伯人输入的纸,到1268年才在布里亚诺建立第一座造纸厂,其后,在1293年波洛尼亚、帕多瓦、热那亚等地相继出现造纸厂。14世纪传入法国,1348年特鲁瓦出现法国第一家造纸厂。、德国从十三世纪已经由意大利进口纸张,1390年在意大利人协助下在乌尔曼·施特罗梅尔建立第一座造纸厂。荷兰在1586年在多德雷赫特建立造纸厂。英国在14世纪初由意大利进口纸张,1495年约翰·泰特(John Tate)在芬·迪顿建立第一所造纸厂,到了17世纪末,英国约有百来家造纸厂。俄罗斯在1575年建立第一家造纸厂,到18世纪初,俄罗斯已有23家造纸厂。美洲第一家造纸厂建立在墨西哥城附近的库尔华坎,美国第一家造纸厂于1690年在费城附近建立,1729年英国人在费城附近的切斯特克里克建立著名的“长春藤造纸厂”。1803年美国人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圣安德路斯镇建立第一家造纸厂。

参考网址里面有更多的介绍

『贰』 纸的用途,纸的历史,纸的故事 简短 急!!!

宣纸来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源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记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

『叁』 关于纸的历史和故事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发生了许多是关于纸和书的故事,“学富五车”、“读书破万卷”就是里面典型的代表。因为简牍笨重携带困难等特点,导致出门带书得用车载,后又用“卷”来形容书,从中也可以窥见造纸原料得变化。

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汉初期的宦官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
据范晔的《后汉书》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蔡侯纸这是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关于造纸术的记载。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蔡伦造纸使用的原材料是树皮、麻头、旧布、渔网等价格低廉的物料,这样造出的纸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应用。

有关于中国古代造纸的方法,历史上记载很少,但就纸的制作工艺及其原理,发明迄今两千年来,并无多大实质性变化。

『肆』 纸的来源

东汉蔡伦发明纸的故事你不知道吗

『伍』 蔡伦造纸课文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对

课文讲述了蔡伦受到以为老头和一群小孩的启发而发明纸的故事。
故事告诉我们,用纸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用纸,不要浪费。故事还告诉我们,做事要细心观察,在实际生活中寻求答案,从中得到启发,才容易成功。

『陆』 求~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题目是<纸的故事>! 采纳的追加分数!

纸的故事

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鼓励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分享体验的过程中,采取各类探究方式认识自然,体验社会,感受自我,从而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展示个性的多样情境和丰富机会。各类探究活动的展开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辅导的地位。把学生置放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从生活中自主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活动中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基于这一认识,本次活动在设计时注重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研究活动主题

纸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文化用品,写文章、书信、画画、书法、张贴广告、标语、做工艺品等都要用各种各样的纸。同时,造纸术还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纸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学生与纸交往的时间也不短,可对纸的知识又了解多少呢?让学生对纸的发明、种类、用途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恰巧这学期我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个个出谋划策,想为“班级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终于,意见达成了一致。同学们自发从家中带来了各种盆景花卉,还有各种各样的纸,厚薄不一、颜色各异。大家齐动手,写的写,剪的剪,贴的贴,几天过后,教室就象换了一件新衣,令人爽心悦目。多么神奇的纸张啊!同学们也因此对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顺应学生们的需求,开展了以“纸”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研究活动目标

(一)情感

1、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研究,在学会共同分担学习任务,共同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对纸的研究活动,获得对自然、对社会的自我体验与感悟。

(二)能力

1、初步学会查找、收集、整理资料。

2、在实践的访谈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3、培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敢于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4、了解科学发现就从身边开始,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三)认知

1、了解有关纸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懂得充分地、合理地、环保地利用纸为人类服务。

三、主题活动准备

1、制定调查计划。

2、收集有关纸的资料。

3、开展社会调查。

四、活动实施过程

1、决定研究课题

2、分工合作,收集信息

3、交流汇报,整合信息

4、现状分析,解决问题

第一阶段:决定研究课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请打开你们的书包,你发现书包里什么最多?(书、作业本)对,书和作业本都是用什么制成的?(纸)说明我们每天学习离不开纸。纸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谈谈你对纸了解多少?

2、讨论

你还想了解有关纸的什么知识?

例如:(1)纸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从古至今,造纸的方法有什么变化呢?

(2)纸的种类?

(3)纸应用在生活的哪些地方?

(4)造纸对环境的影响?

(5)纸的浪费现象?怎样节约用纸?

(6)纸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7)我们自己能造一张纸吗?

第二阶段:分工合作,收集信息

1、学生自由组合,建立研究小组,讨论计划与分工。

2、确定研究方案。

第一组:到图书馆,收集关于介绍纸的发明及历史的资料,做好记载。

第二组:走访造纸厂,调查了解纸的制造过程。

第三组:网上查询,了解纸出现以前人们的交流方式及当今纸的种类和用途。

第四组:收集各种各样的纸做成标本。运用看、摸、撕、剪、烧、浸、折叠、写等多种方法,观察比较纸的异同点,做好记载。

第五组: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各选一个切入点调查,再填写研究报告。

3、实践体验

各小组根据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自主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如实记载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录像、小制作等形式的作品。

4、整合信息

有条理地整理资料,归纳资料,得出结论,填写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交流汇报,整合信息

1、分小组交流展示。

2、发现问题:人类生活处处离不开纸,可是人们在造纸的同时又在破坏生态平衡。造纸给环境到底带来多大影响?

3、收集资料:上网收集关于造纸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信息。(文字、影像)

(1)森林资源 (2)造纸产生污染

第四阶段:现状分析,解决问题

1、汇报调查结果,展示触目惊心的现状。

2、探讨解决方案。

(1)生产:革新造纸术,重视环保,坚决取缔规模小,污染重的小厂。

(2)使用:建议消费者节约用纸。

(3)回收:有计划地回收废纸,用于再生产。

(4)宣传:介绍交流国内外先进经验,大力推广再生纸。

3、交流:

(1)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报告。

(2)交流评价:评选可行性方案,各小组修正方案。

4、提出希望

同学们,你们的调查研究结果丰富多彩,或许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探究,让我们认识了世界,获得了知识,学会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让我们关注身边小事,关注生活,关注环保,共同建设美好明天。

『柒』 谁才是造纸术的真正发明者

地下不断“挺身而出”的证物,揭示了蔡伦之前的造纸术,一次又一次地颠覆着千余年来的“历史定论”。
直到今天,对蔡伦造纸说,仍然有着不同的表述。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2011年5月播出的人文历史纪录片《纸的故事》,延续传统提法说,“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术被认为是典型的技术发明,它的发明者是东汉的蔡伦。”
然而,当下正在中学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则使用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说法。书中写道,“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那么,蔡伦到底是纸的发明人,还是改进者?
■ “纸”墨官司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纸是蔡伦(?-公元121年)发明的,主要是根据《后汉书》的记载。
《后汉书·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此,人们多把蔡伦向汉和帝献纸的元兴元年,也就是公元105年,作为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年份。
《后汉书·蔡伦传》的作者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是生活在南朝宋文帝时期的一位学者。公元432年,范晔被贬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任太守,借修史寄托志向,写作《后汉书》。这时距离蔡伦去世(公元121年)已经三百多年了。
范晔写《后汉书》的大部分原始史料,来自东汉官修史书《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东汉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期(公元58年-公元75年),由大学士刘珍、班固等人执笔编写的国史。其中蔡伦传这一篇,又是后来崔寔、曹寿和延笃等三人奉东汉汉桓帝之命在公元151年补写的。这时距离蔡伦去世才30年。作者跟蔡伦是同时代人,因此有学者认为,《东观汉记》记述的内容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但是,《东观汉记》原书共有143卷。历经几个朝代之后,大部分已残缺散佚。唐朝还保留了一百二十多卷,宋朝仅剩下8卷,到元朝时这本书已经消亡了。明清只有辗转相传的辑录本。现在人们看到的《东观汉记·蔡伦传》是清朝乾隆年间姚之骃编定的《四库全书》中的辑本。这个辑本又是从《永乐大典》中转引来的。
有趣的是,这个辑本并列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个是(蔡)伦典上方造意用树皮……造纸;另一个是蔡伦典尚方作纸。“典”是主管的意思。“上方”和“尚方”相同,指宫廷御用的作坊。“造意”是发明创造的意思。意思是说,蔡伦主管皇家作坊工作期间,生产制作了纸张。这两个说法,一个说他造意,一个没说。由此造成了长期争论的局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要查《东观汉记·蔡伦传》的原文,必须撇开明清辗转相抄的辑录本,直接从隋唐的古籍中寻找线索。因为那时的《东观汉记》跟汉朝原本是比较接近的。如果拿隋朝《北堂书钞》、唐朝《艺文类聚》和《初学记》等书所引用的《东观汉记·蔡伦传》中的文字,跟《后汉书·蔡伦传》相对照,它们在内容上和提法上确有不同。隋唐时期学者引用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原文文字简洁,而范晔所写的文字详尽;前者无“造意”二字,后者却有“造意”二字。据此,有学者认为范晔写《后汉书·蔡伦传》可能有失真之处,甚至有部分虚构和杜撰的嫌疑。
到了唐朝以后,更是有不少人对蔡伦发明造纸术提出异议。
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写道:“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意思是,早在汉朝初年,就已经用纸逐渐代替竹简做书写材料了。到东汉和帝年间(公元105年),蔡伦领导皇家作坊里的工匠,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
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
南宋史绳祖在《学斋拈毕》中认为,“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
《资治通鉴》中引用毛晃的话说得更加明白:“俗以为纸始于蔡伦,非也。”
但是,也有很多人坚持认为《后汉书》的记载是准确的,《后汉书》里的蔡伦传不可信的说法,缺乏深入考证。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后汉书》和《东观汉记》里蔡伦传的记载,经过查对《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辑出的原文,两相对照,文字大体相同。而记载中“造意”二字就意味着发明创造。而且,蔡伦一度被视为罪人,冤死30年之后才恢复名誉,谁敢贸然不如实地给他立传?更谈不上夸大其词地颂扬他了。因此,以记载蔡伦造纸最早的史书为依据,说他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并不过分。
要么古籍上保存的古代造纸信息不够全面、系统;要么史书已经散佚、残缺;要么今天收藏的古籍,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因为复述有误,抄错了字甚至故意篡改等原因,跟原文有出入。正如孔夫子所感叹,“文献不足证也”。
这时,地下不断“挺身而出”的文物,就成为探索“蔡伦以前是否有纸”最可信的依据。

『捌』 节约纸的故事

纸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目前我国生产的纸约有500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步伐的加速,人们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对纸张的需求猛增。我国人均每年耗纸量约10公斤。造纸的原材料主要是树皮等植物的纤维。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工,在保护环境方面,森林的生态效应大大高于直接经济效益,例如: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工厂",森林能够吸收有害物质,森林能够保持水土,森林能够涵养水源,树冠像一把张开的伞,可以截留10~20%雨量。5万亩森林贮水量相当于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节约纸张,回收废纸可以大大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废纸张是生活垃圾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垃圾构成中,纸类占17·99%。据有关资料统计:少浪费1500张纸,就可以保留一棵树,少浪费一百万张纸,意味着节约680棵树;一个办公室节约6吨纸垃圾,相当于拯救120棵树。
国外有一个颇为流行的抵御垃圾侵害的四"R"措施,是提供保护环境,抵御垃圾侵害的新哲学的一个口号。实际上,它的意思是:减少(REDUCTION),再循环(RECOEY),回收(RECYCLE)。随着垃圾日益增多,全世界都面临着垃圾包围的危险。比如,70年代以来,北京市共做了三次航空遥感观测,发现沿三环、四环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竟有7000多个。您如何看待垃圾,又如何看待垃圾的处理问题?其实,我们对垃圾,包括纸张、废塑料等等,更习惯于把它们看成是一类"放错位置的资源"我们之所以习惯于这样说,是因为,某些人对垃圾的认识是错误的。有相当一部分的垃圾有着一定的重复使用价值,而由于科学的局限,人认识的局限,我们并没有达到所谓的"物尽其用"。至于垃圾处理。目前我们中国只有2%的垃圾被回收。如果我们不想让自己生活在垃圾中,我们就必须放弃"使用--丢弃"的模式,而采取"使用--回收"的模式,如果我们不约束自己,大自然就会惩罚我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做起,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玖』 关于纸的故事

关于纸的传说故事

马涧河弯弯绕绕,流经偃师市缑氏镇这一段,古时曾称为“造纸河”。志书记载岸上原有“造纸河碑”,惜已不存。前些年,文物工作者在附近的汉墓中发现数百块形状各异的空心砖,砖上绘有楮树、木芙蓉、扶桑等可为造纸原料的树木图案。因此我们推测,这些砖为纸作坊用物。说起“造纸河”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东汉蔡伦造纸的故事。

纸未发明以前,我国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有甲骨、简牍和缣帛等。

甲骨的来源有限,刻字、携带、保管都不方便,人们用的愈来愈少。

简有竹简、木简之分;牍有竹牍、木牍之别,因南方多竹,北方杨树、柳树较丰之故。简是狭长形的,宽度比较一致,长短却随时期而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的简最长的是二尺四寸(当时的一尺约合今23厘米),汉初的简最长的是二尺。牍的面积比简大,能多写几行字,常用于下命令、发公文、画地图等。古时书信所用牍常为一尺,所以就把信件叫做“尺牍”。由于一枚简只能写很少字,一篇文章要用许多简,人们就把简串起来使用,叫“策”或“册”。“册”就是绳连竹简的意思。这时,已经有了笔墨,记事方法较刻骨大有进步,但那简牍的分量却也不轻,使用起来仍然不便。当时,人们出门求学或讲学,要背一口袋竹片或木片,携带着笔、墨,腰中插把小刀用来修简,或刮去错字。学问大的更是以马驮车载木片竹片了。

缣帛是蚕丝制成的丝织品,虽然书写、携带都很方便,但量少价贵,难以形成大气候。

蔡伦是桂阳(今湖南耒阳县)人,于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进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了太监,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时,升为“小黄门”、“中常侍”,后又兼任“尚方令”。他先是掌管皇宫内院事务,后来成为监制各种御用器物的皇家工场的负责人。

平时,蔡伦看皇上每日批阅大量简牍帛书,劳神费力,就时时想着能制造一种更简便廉价的书写材料,让天下的文书都变得轻便,易于使用。

传说,有一天,蔡伦带着几名小太监出城游玩,来到了离城(指汉魏故城,今白马寺东南一带)不远的缑氏县陈河谷,也就是凤凰谷(今玄奘故里一带)。只见溪水清澈,两岸树茂草丰、鸟语花香,景色十分宜人。正赏景间,蔡伦忽见溪水中积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挂浮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絮状物,不由眼睛一亮,蹲下身去,用树枝挑起细看。只见这东西扯扯挂挂,犹如丝绵。

蔡伦想到工场里制作丝绵时,茧丝漂洗完后,总有一些残絮遗留在篾席上。篾席晾干后,那上面就附着一层由残絮交织成的薄片,揭下来,写字十分方便。蔡伦忽然想,溪中这东西和那残絮十分相似,也不知是什么物件。

他立即命小太监找来河旁农夫询问。农夫说:“这是涨河时冲下来的树皮、烂麻,扭一块儿了,又冲又泡,又沤又晒,就成了这烂絮!”

“这是什么树皮?”蔡伦急切地问。

“那不,岸上的构树呗(学名楮树)!”

蔡伦望去,满眼绿色,脸上漾起笑意。

几天后,蔡伦率领几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来到这里,利用丰富的水源和树木,开始了试制。剥树皮、捣碎、泡烂,再加入沤松的麻缕,制成稀浆,用竹篾捞出薄薄一层晾干,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纸。但一试用,发现容易破烂,又将破布、烂鱼网捣碎,将制丝时遗留的残絮,掺进浆中,再制成的纸便不容易扯破了。为了加快制纸进度,蔡伦又指挥大家盖起了烘焙房,湿纸上墙烘干,不仅干得快,且纸张平整,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蔡伦挑选出规正的纸张,进献给和帝。和帝试用后龙颜大悦,当天就驾幸陈河谷造纸作坊,查看了造纸过程,回宫后重赏蔡伦,并诏告天下,推广造纸技术。

后来,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邓太后见蔡伦的纸越造越好,能厚能薄,质细有韧性,兼有简牍价廉、缣帛平滑的优点,而无竹木笨重、丝帛昂贵的缺点,真是利国利民,便高兴地封蔡伦为“龙亭侯”,赐地三百户,不久又加封为“长乐太仆”。人们把这种新的书写材料称作“蔡侯纸”。

“蔡侯纸”名声大了,造纸的地方自然也有了名气,人们便把马涧河的这一段称作了“造纸河”。

(9)发明纸的故事扩展阅读:

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故事是陕西省洋县的传统民间文学。洋县龙亭蔡伦造纸术为中国古代科学家蔡伦所发明,它是以构树皮为原料,以挫捣抄焙为基本工序的植物纤维纸制作方法。它分布在陕西南部洋县的龙亭铺及其周边地区。

洋县龙亭蔡伦造纸术有1900年的历史。它形成于东汉朝代,由蔡伦在元兴元年(105)首创,并由其养子、蔡氏后裔及龙亭故县乡民在当地及附近推广传播,其后世代相承,保留至今,在龙亭及县域内一些地方有以蔡伦造纸法进行生产的民间构皮纸、龙须草纸、竹纸作坊和遗址。蔡伦在担任尚方令(主管皇家手工作坊的官员)期间曾到龙亭实验造纸,后被封为龙亭侯,又回到龙亭封地推广过造纸。

阅读全文

与发明纸的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