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如明镜,照出万象世界 是什么意思
凡事看出处!圣者说可信!!!凡说不可信!没道理的都是迷信!
❷ 请问什么叫唯识
修行佛法的慧学要什么条件?
禅修者应在修完五种摄受之后才可修习从思惟智以上开始的观智,这五种摄受是 :
一、色摄受(rupa pariggaha)。
二、非色摄受(arupa pariggaha)。
三、名色摄受(nama-rupa pariggaha)。
四、缘摄受(paccaya pariggaha):摄受今生名色的因缘法与异熟法。
五、世摄受(addhana pariggaha):摄受过去世和未来世名色的因缘法与异熟法。
观禅的目标是名法、色法、因缘法与异熟法,这些法亦名为行法(savkhara dhamma,有为法)。
如实知见一切行法为无常、苦及无我的智慧名为观智。
对于培育近行定或安止定作为修观禅基础的禅修者,当他的定力已达到足够的程度时,如果他辨明四界就能见到许多极微的「色聚」(rupa kalapa),他必须进而分别这些色聚,依据诸色的相、味(作用)、现起、足处(近因),辨别每粒色聚里的四界及其所造色。这些能够辨别的智慧即名「色分别智」(rupa pariccheda bana)。这时候,他将能亲自透彻地以正见知见究竟色。
此后,他必须辨别每个生起的识与心所。这些识与心所组合称为「名聚」(nama kalapa)。当他能够依据诸名法的相、味(作用)、现起、足处(近因),辨别每个名聚里的每个名法,这时候的智慧即是「名分别智」(nama pariccheda bana)。因此,若禅修者还不能如此辨别色法与名法,他即未证得「名色分别智」(nama rupa pariccheda bana)。再者,如果禅修者也还不能以智辨别过去与未来的名色法,他是不可能亲自以智知见是什么过去因引生了今世的名色法,或是什么现在因将会引生什么未来名色法。所以对于不知道过去与未来名色及其因的禅修者,是不能说他已证得了「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所以,如果禅修者还没有证得这三智,就有如天空距离地面那么地遥远,距离证得真实观智太遥远了,更别提知见圣道、圣果及涅盘。
❸ 唯心论和唯识论的区别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佛出世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宣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说的“心”、“识”、“我”是一回事,是我们尚未触及的“独尊”的那个“唯我”;故说“唯识”。
一. 两类经典:
般若类经典是佛“二转falun”时,对未悟、将悟、已悟者说的,是让人觉得“很美”的语言(比如《心经》、《金刚经》等),类似于“灌输概念”;
而唯识学则是佛最后阶段“三转falun”时所说,是进一步分解我们的“心”;是对证悟者而说,以使其印证无误;更重要的是:悟后起修,直致成佛;因此,唯识类经典,不是入地菩萨不能如实通达;
二. 可以学习唯识的理由:
学习唯识,对大愿人来说,是一种行愿;对福厚人来说,是种下善根;所以应该熏习。
三. 不可学习唯识的理由: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禅,不是不能说,而是不可说;对未成熟的人说了,就是“泄佛密义”,犹如“揠苗助长”,闻者以思维心解之,往往转退,断了慧命,再来时已是无量劫以后了!《成唯识论》就处于这两难之间,玄奘菩萨能两全而利益后世,殊胜难得!
四.略解唯识:
人道众生,因有六根故生出六识;除此六识以外,还有第七识(意根: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无色界天人,因无色身,故只有六、七、八识;而十法界(六道,二乘,菩萨,佛合为十法界)一切含灵,莫不有此“阿赖耶识”。故说“万法唯识”。
第八识的部分功能参看“六祖见性偈”、部分体性参看《心经》。
五 .唯识学的阿赖耶识:
其一:此识犹如一个内存无限大的硬盘,将此有情无量劫以来每一念的种子储藏起来“如有体相,虚空不能容受”,缘熟时某一种子开花结果,显现出来;这就是“因果业报”.多劫以前某一细小的念头,也会在将来多劫以后成熟;宿业已然无量,受报的过程中又不断种下新的种子,因此,生生死死无有穷尽之时。
如果某人“无念”,即无种子;就有可能“了结”。因此,“菩萨畏因”。但是,“无念”即同木石,(现代科学证明,人类视网膜每秒能传递大约1000万个比特,大脑的运算能力大约为每秒32O万条指令),犹如瀑流,一瞬间无念也不可得。因此历代禅师不主张以“无念”为方法,当然也不主张象你这样“思量不已”。
其二:此识在初地至最后身菩萨,更名为“异熟识”;在佛地,更名为“无垢识”“如来”“清净法身”;(在因地不可如是名)唯在佛地,完全清净无染,任运无穷。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为真我;这是“理”,而无量污染种子,在凡夫是“加法”,在悟后,可以做“减法”了;这就是明心的重要!悟后起修,二大阿僧祗劫而至佛地;这是“事”。
其三:此识“持身”,业力显现时,四大分解,入下一个色身;如有人言“浑然一体”,是外道见;
其四:此识无苦乐受,离见闻觉知,“六入不会”,因此靠思维、禅定等是找不到的,这就是“悟”之难。
其五:此识不生不灭,所以能证得者,才会实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问题补充:唯识学是佛“三转falun”时所说,是了义的佛法;唯识之“识”,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而哲学之“唯心”,完全是意识心,属于世间法。二者天壤之别。
❹ 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 与 佛教 唯识宗 八识 是不是一样的 都是 创世说 世界是精神产生的
德国黑格尔用语。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黑格尔指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
精神是不能离开物质单独存在的,精神是依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然而意识又是依第八识,第七识,法尘,在地球上还要依靠净色根大脑等综合产生的,还比死人,哪有什么精神可言?
从这么一段简短的话中我们看出来,这是黑格尔想象出来的东西,(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请问既然是先于自然界存在,请问他先于存在的意义何在?他既然存在是最初的原因,那么他有没有原因?还有既然先于,黑格尔拿什么证明他先于?黑格尔本身不属于自然界吗?
根据我们的了解,任何精神是不能够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的,好比死人,你说有什么精神可言?
还有他这个完全是不可以实证的东西,因为不管是瓶子,盆子,汽车,植物等等我们把他们分析开是找不到这个绝对精神的,就算是人精神的,物质的各方面分析开也是找不到这个绝对精神的,他不是能够实证的!
再次他这个绝对精神请问和万物有没有作用,如果有的话如何说先于?如果没有的话,岂不是虚妄想象是什么,没作用啊!
佛教的阿赖耶识是可以实证的!请注意,这个是问题的关键,并且绝不会说好像接触上帝一样,这里接触的和哪里接触的不一样,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间,他们所亲证的第八识都是一样的!
其次第八识他无所谓先于不先于,好比说镜子呈现物相,是顿现的,好比梦中一样的道理,是顿现梦境的。除非入了无余涅槃,那么没有物像,你也就找不到他了,因为你都没有了。
第八识具有能藏,所藏,持藏三大性能,其他还有无量的性能
能藏,他能够把众生做过的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是种子落谢在第八识中,被他很好的保存,在未来使众生因为他们过去做的受好或者不好的果报。
所藏,是说他好像个大仓库,能够使我们的身体,包括精神,物质各方面不败坏,但是业果酬还,他没有主观性,你不想坏也不行。也使业种不败坏。
持藏,从无始以来他被我们的潜意识(第七识)坚固的认为是自我,所以哪怕是蝼蚁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第八识固然有这些神通大用,但是并不像他们说的绝对精神,上帝,真主一样可以不需要条件的创世,第八识使人受苦乐报,他是需要条件满足的,所以我们知道一个人为善恶不是马上受报,道理就在这里!
.....简单说说,其实这个问题很深奥,不开悟根本没有办法深入的了知。
❺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出自何典
这来源于《华严经》的两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三界唯心”,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万法指三界的一切世间法。世间法都是由心造成的业所感,业力所感受,随业转变。不管是天趣、人趣、地狱、饿鬼、畜生,都随业受报。简单说“三界唯心”就是随心所转,随业受报。这是从业方面来讲。
“万法唯识”,要认识一切现象,必须要靠分别识,第六意识来加以分别。等于一个绘画的工程师一样,修房子之前他要计划,怎么样修法,绘好图以后,还要指挥工人,按图施工。这都是心力的作用,靠心力来创造,心力来指挥。在这个修的过程中,以及修完成之后,又凭心来认识它:这个房子合不合理,合不合规格,是好还是不好,是安全还是不安全。这叫万法唯识。
有个这样的公案。六祖大师在广州讲法,有一天,庙前有个杆上的幡随风吹动,有两个沙弥在那里争辩,一个沙弥说这是风动,另一个沙弥说这是幡动。六祖大师就走出来讲: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这就是佛法的根本,万法唯心,唯心所造。
这个幡和杆是人心立起来的,是心力。动与不动你没得心、没得识怎么分别他呢?动与不动你要靠识来分别、靠心来分别。要认识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代表业力所感,随业受报;唯识代表要认识他、区别他,离不开识,识就是分别的意思。“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华严经》讲的一个总纲,也是《华严经》的中心。
❻ 唯识第八识的理解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着我们流转五趣六道、轮回天上人间,是永恒而不会消灭的。
阿赖耶识这个「我」的生命,就像念珠的线,把一颗颗的念珠串起来;阿赖耶识把我们一期一期、一阶段一阶段的生命衔接起来。在三世流转的生命里,虽然因为人有「隔阴之迷」,因此不知道前世、来生,但生命的业力流转,那是丝毫不差的。
玄奘大师形容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做主翁」。意思是说,人到世间上来,阿赖耶识比眼耳鼻舌身意先进入母胎;人死之后,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的识,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有四种比喻,恰好说明它的功能与特色:
一、阿赖耶识像一块田地:田地是生长禾苗的地方,播了什么种子,就生长什么果实。阿赖耶识带着前六识所造的业,不管善的、恶的,经过第七识传送给它,它都会一一接受。然后在八识田中随着业力成长,是善是恶、是幸是不幸,前面的诸识都不管了,只有第八识像一块田,让种子发芽,成为果报。
二、阿赖耶识像一个仓库:仓库是存放东西的地方,金银财宝可以存放在仓库里,桌椅条凳也可以存放在仓库里。阿赖耶识就像仓库一样,存放贪、执所造作的成果,在这间仓库里,都不会被人盗取,也不会烂坏。只要等到时机因缘成熟,就会显现报应,那就是吾人在人间产生苦乐人生的主因了。
三、阿赖耶识像一片大海:在唯识家看来,阿赖耶识就像大海一样,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会嫌弃、排拒;即使把肮脏的垃圾丢到大海,也不会污染大海的清洁。就等于人在世间所造作的业力,尽管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要去受业报,但业报是有尽的,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业报的现象;但是真实说来,生命主体的阿赖耶识,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它永远与时空同在,与自然共存。
四、阿赖耶识像一条命根:阿赖耶识就是吾人生命的主体,这个主体的命根就如木柴烧火,木柴烧了一根再烧一根,一根又一根的木柴尽管不同,但生命的火炬会一直延续。这就如同我们在五趣六道里流转,尽管张三、李四,猪、马、牛、羊,生命的形体不一样,但是生命的火都是一样地燃烧,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
所谓「木有本,水有源」,生命其来有自,并不要神明创造,也不要上天给予,那是自然的循环、自然的业报。所以吾人在世间,只要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行善做功德,就算这些不是真实的,但是会影响我们的主人翁阿赖耶识去受报,因此人生的幸与不幸,就看自己的业报了。
❼ 这个世界是谁创造的
佛教里面从浅来讲,这个世界是梵天创造的。从深来讲,世界本来不存回在,只是人们认为他是实答在的存在。犹如庄子梦蝶,在梦中都认为一切存在,醒来发现不过是梦而已。这个在著名的电影《黑客帝国》里面也有精彩的表现。尼欧一直生活的世界,是用电脑模拟出来的,他们很多人只是被插上了各种管子和电极,输入各种程序而已。
你很会思考,这个问题就是著名的三问题之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般能想到这里的都是在佛教讲悟性非常好的。可以阅读佛教里面禅宗,唯识宗的东西可以解决你的问题。禅宗初学者看类似哲学,唯识宗初学者看像心理学。
❽ 佛经上有没有说明物质世界是谁创造的
佛教唯识学明确说明,一切宇宙、虚空、山河大地都是第八识变幻出来的幻象。
《金刚经》里也有一首偈说明这个观点: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❾ 唯识论是什么
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决定意识的,佛法说不是这样的,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佛法就是要实证这点。这就是唯识观。
当然,这只是个粗略的线索,其内涵太深广了。
❿ 《略论唯识学世界观》的作者是谁超神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杨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