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战鼓的发明

战鼓的发明

发布时间:2021-06-18 12:45:53

Ⅰ 古时候的战鼓叫什么

战鼓,外形与堂鼓相似,但鼓身较低矮,故又有扁鼓之称。蒙古战鼓,古称罐鼓。蒙古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大鼓、军鼓。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一带。

Ⅱ 古代战鼓的节奏谁知道啊。

战鼓共分为三章八节二十二环,其鼓点节奏感威武感、整齐感、震撼感都比较强烈。

第一章:出兵。分为三个大冲锋,每个大冲锋要打出三个小冲锋及九个环节。以鼓锣钹的缓慢停顿为一个冲锋,以鼓锣钹的第瞬间即停为第一个章节。

第二章:歼灭。分为三个冲锋,九个环节,鼓、锣、钹突然齐打劈荆斩棘的点子,进行冲锋。在打法上应用一鼓作气的鼓点,紧急有力,一气呵成为秋分扫落叶,以突然的鼓边收槌猛停的打法为势如破竹。

第三章:凯旋。分为二大节四小节,每大环两小节。黄河战鼓以叨喳子的形势口传到今,有五百年的历史。

战鼓的严密性、技巧性、配合性、应变性和打鼓的基本功都有要领,熟练的喳子功和耳音是黄河战鼓的关键。

(2)战鼓的发明扩展阅读: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黄河战鼓的抢救保护工作已经引起当地有识之士和白银区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6—2007年成立了白银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战鼓的搜集整理工作;挖掘整理了文字资料,刻录了DVD光碟,建立了档案数据库;

2008年成立了黄河战鼓研究会,组建了黄河战鼓表演艺术团;对黄河战鼓的主要器物鼓、锣、、旗、鼓车、服饰等逐步进行了添置和更新;对黄河战鼓的传承艺人给予了一定的资助,并开始着手培养一批年轻的后续鼓手。

流传至今,平堡乡金园村比较原汁原味和具有更强的欣赏价值,逢年过节时其作为一种必须庆典乐曲被当地人所津津乐道。

目前为止,当地会黄河战鼓者已为数不多,如村内鼓手金永庆等。当地人称之为囔囔囔及乱刨。

Ⅲ 战鼓、号角这些古代中国用以激励士气的东西出现在什么时候尤其是春秋战国是如何激励士气的

传说鼓是黄帝战蚩尤时发明的,但据专家考证鼓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我国鼓最早的实物是山西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用鳄鱼皮做蒙面的陶鼓,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但要确认鼓出现的具体年代则很困难,毕竟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任何一件用具的出现都要有一个相当漫长的孕育过程,所以鼓的出现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发明鼓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在猎狩时需要弄出较大的声音以便把野兽从藏身之地驱赶出来,出于同样的原因,号角的出现应该比鼓还要早,因为号角比鼓更容易制作,只要用兽角磨一下就可以了。
古代战时激励士气的主要就是擂鼓和吹号角,擂鼓的目的就是表示主帅和你们在一起,因为冲锋时士兵是不能回头观望的,否则就会引起其他人的误解,而此起彼伏的号角声会让你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样就能鼓舞士气了。当然,鼓声和号角除了激励士气外还有指挥和联络的功能,而激励士气的还有战前的政治动员(比如君王的诏、令等,所谓师出有名也)和奖惩制度,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Ⅳ 古代军队中的战鼓有什么作用

振奋士气,发送命令

Ⅳ 鼓,是古老的打击乐器,它的由来是什么

象脚鼓。傣、佤、景颇、德昂、布郎、拉祜、哈尼等民族打击乐器,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用树干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大象脚鼓一般长度为130至160厘米。上端呈杯形,鼓面蒙牛皮、羊皮、马皮或鹿皮,中腰细长。

其中,疙瘩锣、马锣是山西民间特有的乐器。 铙钹类:山西常用的有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小镲、水镲、水镲铰子等,还有和小镲类似的碰铃。

梆板类:山西常用的有拍板、竹板、简板、四块瓦、莲花落、梆子、木鱼等。其中,四块瓦是“二人台”、离石弹唱和道情音乐中的特有乐器。

Ⅵ 古代战旗,战鼓的作用

战旗
军人荣誉、英勇和光荣的象征,它提醒军人牢记自己的神圣义务,英勇善战,不借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国家的尊严。古今中外,不少国家的军队都拥有战旗,且名称多样。中国宋代有战旗“净天鹤旗”,据史料记载,宋将张威以勇见称,临阵战酣,则精神奋发,两眼皆赤,时号“张红眼”,又号“张鹘良”,为金人所惮,故张威乃立战旗为“净天鹘旗”。前苏军把军旗称为战旗,出现于 1918年,最初是作为一种战斗奖赏,表彰指战员在对敌作战中表现出来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后来,战旗便成了军人荣誉的必然象征。前苏军的战旗以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名义授予团、旅、独立营或炮兵营、航空兵大队、军事院校、教导部队、海军支队等,并发给证书,永远由该部队保存。奖给该部队的全部勋章均应挂在战旗之上。战斗中,部队全体人员必须勇敢保卫战旗。有的部队把战斗中冲锋在前的军人所举的旗帜亦称为战旗,如电影《英雄儿女》的歌词有“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的描述。
战鼓,
古称罐鼓。蒙古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大鼓、军鼓。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一带。

Ⅶ 是谁发明的那种牛皮大鼓

谁最先用牛皮作为大鼓的鼓皮具体已不可考。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上古时代的战鼓,皆由鳄鱼皮制成,而鼓皮选用鳄鱼皮,是取鳄鱼的凶猛习性以壮鼓声。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祭祀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鼗鼓(即“拨浪鼓”)是从西北边远地区传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Ⅷ 战鼓是由哪里兴起的

战鼓,古称罐鼓。蒙古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大鼓、军鼓。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一带。

历史较为悠久,早在成吉思汗时代(1162年~1227年),战鼓已广泛用于宫廷和军旅之中。《蒙古秘史》载:“宿卫掌管旗纛、鼓乐、武器”。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又载:“祭我认望之纛矣,擂我黑牛皮幔,响声冬冬之鼓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当时蒙古军旅生活时写道:“在去打仗之前,他们一定要等待领袖的罐鼓声。等到罐鼓发声后,大半的人都要去奏他们的乐器和歌唱。”说明这种大鼓是古代蒙古族军队在战争中使用的战鼓。

古代蒙古战鼓,有长筒形和锥筒形(又称罐筒形)两种。前者适合立置于战车前部两侧,后者适于在战马上使用,将两面战鼓用皮条拴于鼓环、捆绑在战马腹部两侧。鼓框用木板拼粘制成,鼓面直径50厘米左右,鼓框高80厘米左右,两面蒙以牛皮,皮面边缘以三排鼓钉固定。鼓棰木制,棰头略大,棰尾修削出卡手之柄(防手滑脱),并系以红绸条为饰。据说使用前,鼓皮先涂油一层,稍后将油擦去,待风干后才能敲击。

明代以来,战鼓已改变原来旧制,而成为扁圆形。鼓框多用椿、色、桦、桑、杨等木材制作,双面蒙以牛皮为面,皮边用单排鼓钉固定,鼓框两侧设有两个鼓环。战鼓规格不一,大小有别,鼓面直径52厘米~100厘米、鼓框高20厘米~34厘米,发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和锣鼓队中。但遇有庄严、隆重之场面,仍要使用长腔大鼓。演奏者技艺高超,可以边击边舞。

阅读全文

与战鼓的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