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各科发明者

各科发明者

发布时间:2021-06-17 22:04:52

㈠ 电脑是谁发明

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电机学院,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许多来宾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这里,因为他们要参加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揭幕典礼。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外形奇怪、浑身闪闪发光的庞然大物。它,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这个庞然大物占地面积达170平方米,重达30吨。在揭幕仪式上,“埃尼阿克”为来宾表演了它的“绝招”----—分别在1秒钟内进行了5000次加法运算和500次乘法运算,这比当时最快的继电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要快1000多倍。这次完美的亮相,使得来宾们喝彩不已。然而谁又知道,在这个庞然大物诞生的过程中,有多少人为之倾注了无数的心血!
战火催生的庞然大物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尽管只有60年的时间,但它的诞生却是人类数百年努力的积累。早在17世纪,一批欧洲数学家就已开始研制计算机。1642年,为了协助担任税务局长的父亲,年仅19岁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钟表齿轮式机械计算机,但仅能做加减法运算。在此基础上,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于1678年发明了可做乘除运算的计算机。但这些机械计算机的性能过于落后,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一百多年后,英国数学家巴贝奇于1822年设计出了一种更为先进的计算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工业水平所限,巴贝奇的设计根本无法实现。
此后一百年间,人类在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爆发后,美国陆军军械部为研制和开发新型大炮,在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设立了“弹道研究实验室”。极为繁重的计算任务令那里的研究人员大伤脑筋。尽管实验室雇用了200多名计算快手,还是捉襟见肘。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计算机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就在人们一筹莫展之时,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机学院的莫克利博士提出了试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设想。他的设想吸引了陆军军械部,他们立即要求莫尔学院拟定一份研制计划。
按照科学家们的估计,制造一台电子计算机所需的经费为15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因此遭到了军方内部很多人的坚决反对。眼看研制电子计算机的计划就要夭折,美国著名数学家维伯伦博士坚定地站到了支持者的行列里,他最终说服了美国军方。经过两年多的紧张研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终于在1946年2月14日问世。而它的开发经费几经追加,最后达到48万美元。
这台名为“埃尼阿克”的电子计算机,如今看来简直就是一个怪物。其内部有成千上万个电子管、二极管、电阻器等元件,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万个;在机器表面,则布满电表、电线和指示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电量超过174千瓦小时,据说在使用时全镇的电灯都会变暗;而且它的电子管平均每隔15分钟就要烧坏一只,科学家们不得不满头大汗地不停更换。然而,“埃尼阿克”的计算速度却是手工计算的20万倍、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美国军方也从中尝到了甜头,因为它计算炮弹弹道只需要3秒钟,而在此之前,则需要200人手工计算两个月。除了常规的弹道计算外,它后来还涉及诸多的科研领域,曾在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10月2日,“埃尼阿克”宣告“退役”后,被陈列在华盛顿的一家博物馆里。

三台电子计算机竞争“世界第一”头衔
有趣的是,对于“埃尼阿克”头上的光环,多年来始终存有争议。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英国1943年研制出来的“巨人”计算机才是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只不过它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直到1975年,英国当局解密了相关档案,人们才对这一内幕有所了解。
原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破译德国人的一种机械式密码,英国情报机关与数学、电子学专家合作,于1943年研制出了一种大型电子运算装置,并称其为“巨人”机。在“巨人”机发明前,英国破译德军的高级密码需要6至8个星期,而使用“巨人”机后则仅需6至8小时,自它投入使用后,德军大量高级军事机密很快被破译,大大加快了纳粹德国败亡的进程。出于战争的需要,英国将其视为“超级机密”。据说为保守秘密,英国不惜将10台同类计算机在战后秘密销毁。不过也有人认为,“巨人”机还算不上真正的电子计算机,而是介于继电器计算机与现代电子计算机之间。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美籍保加利亚人、物理学家阿塔纳索夫才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者。早在1939年12月,他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由于当时正值二战,他没有申请专利,也没有公布资料。尽管众说纷纭,“埃尼阿克”仍然是多数人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60年前的情人节也因此被永远载入了人类发明史册。

电子计算机因总统大选一夜成名

㈡ 20世纪有哪些重大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

1901年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也有观点认为应从1900年1月1日算起)的这一百年被称为20世纪。其最令人深刻的记忆是前所未见的全球型战争与军事对峙(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知识爆炸。在这世纪,影响人们最深远的是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挑战。虽然前者对后者的大部分夭折,却促使后者在经济与社会上多重的修正与省思。此外,本世纪的殖民主义发展到极致,却在1960年代后迅速瓦解。而上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非洲与大洋洲,却意外导致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尤其透过网络等信息媒体,造成全球性的恐慌,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而知识爆炸使更多人能接受知识,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 在艺术上,以美国为发源地的大众文化成为最为人所知的事物。尤其透过电视、广播和电影,几乎全球各地或多或少都受到其影响,甚至视其为“进步”、“便利”和“文明”的象征。但另一方面,各地的在地文化也利用这些科技媒体宣扬散播于本国或邻近地区,这种现象尤以日本与法国最为明显。 此外,本世纪是人类史上流动速率最频繁的时刻:为了劳动需求、政治庇护与更好的生活品质,大量的华人迁到北美与东南亚,许多土耳其人与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
中文名
20世纪
外文名
Twentieth Century
时间范围
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
大事件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社会背景
20世纪的殖民主义发展到极致,却在1960年代后迅速瓦解。而上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非洲与大洋洲,却意外导致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尤其透过网络等信息媒体,造成全球性的恐慌,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而知识爆炸使更多人能接受知识,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
在艺术上,以美国为发源地的大众文化成为最为人所知的事物。尤其透过电视、广播和电影,几乎全球各地或多或少都受到其影响,甚至视其为“进步”“便利”和“文明”的象征。但另一方面,各地的在地文化也利用这些科技媒体宣扬散播于本国或邻近地区,这种现象尤以日本与法国最为明显。
此外,20世纪是人类史上流动速率最频繁的时刻:为了劳动需求、政治庇护与更好的生活品质,大量的华人迁到北美与东南亚,许多土耳其人与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
科学技术
-汽车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开始使用流水装配线。这种大规模的生产使商品价格降低,产出更多。汽车也因此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航天器的发明让世界变小了。宇航器则带领人们向宇宙迈进,对宇宙进行的探索让我们更了解地球以

㈢ 物理学的发展史

近代意义的物理学诞生于欧洲15—17世纪。人们一般将欧洲历史作为物理学史的社会背景。从远古到公元5世纪属古代史时期;5—13世纪为中世纪时期;14—16世纪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16—17世纪为科学革命时期,以N.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在此时期产生。

从此之后,科学随各个世纪的更替而发展。近半个世纪,人们按照物理学史特点,将其发展大致分期如下:从远古到中世纪属古代时期。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时期。牛顿力学在此时期发展到顶峰,其时空观、物质观和因果关系影响了光、声、热、电磁的各学科。

甚而影响到物理学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随着20世纪的到来,量子论和相对论相继出现;新的时空观、概率论和不确定度关系等在宇观和微观领域取代牛顿力学的相关概念,人们称此时期为近代物理学时期。

(3)各科发明者扩展阅读: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年)人类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奠定了人类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基础。1900~1926年 建立了量子力学。1926年 建立了费米狄拉克统计。1927年 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论。1928年 索末菲提出能带的猜想。1929年 派尔斯提出禁带、空穴的概念。

同年贝特提出了费米面的概念。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莱发明了晶体管,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开始。1957年 皮帕得测量了第一个费米面超晶格材料纳米材料光子。1958年杰克.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

发展前景:

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科研工作包括物理前沿问题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开 发工作包括新特性物理应用材料如半导体等,应用仪器的研制如医学仪器、生物仪器、科研仪器等。

应用物理专业的就业范围涵盖了整个物理和工程领域,融物理理 论和实践于一体,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如具有扎实的物理理论的功底和应用方面的经验,能够在很多工程技术领域成为专家。我国每年培养本科应用物理专业人才约12000人。

和该专业存在交叉的专业包括物理专业,工程物理专业,半导体和材料专业等。人才需求方面,我国对应用物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仍旧是供不应求。

㈣ 计算机谁发明

计算机真正的发明人是美国人约翰·阿塔那索夫(Atanasoff)教授。

大多数书上说,美国籍匈牙利裔科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他历来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但是,冯·诺依曼本人却不认为自己是“电子计算机之父”。美国物理学家、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担任过冯·诺依曼助手的弗兰克尔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许多人都推举冯·诺依曼为‘计算机之父’,然而我确信他本人从来不会促成这个错误。或许,他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助产士。但是他曾向我,并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别人坚决强调: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概念,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属于图灵。按照我的看法,冯·诺依曼的基本作用是使世界认识了由图林引入的基本概念。”正是冯·诺依曼本人,亲手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转戴在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Alan M. Turing ,1912-1954)头上。但是,真正的“计算机之父”既不是冯·诺依曼,也不是阿兰·图灵。

在1973年以前,大多数美国计算机界人士认为,电子计算机发明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的莫奇利(J. Mauchiy)和埃科特(P.Eckert),因为他们是第一台具有很大实用价值的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的研制者。

现在国际计算机界公认的事实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真正的发明人是美国的约翰·文森特·阿塔那索夫(John V. Atanasoff ,1903-1995)。他在国际计算机界被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遗憾的是,中国计算机界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事实。

关于电子计算机的真正发明人是谁,美国的有关人阿塔那索夫、莫奇利和埃科特曾经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法院开庭审讯135次。最后由美国的一个地方法院作出判决。1973年10月19日,法院当众宣布判决书:“莫奇利和埃科特没有发明第一台计算机,只是利用了阿塔那索夫发明中的构思。”理由是阿塔那索夫早在1941年,就把他对电子计算机的思想告诉过ENIAC的发明人莫奇利。

阿塔那索夫(J. Atanasoft)是爱阿华大学物理学教授。阿塔那索夫是在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贝瑞(Clifford E. Berry ,1818-1963)的帮助下发明电子计算机的。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试验样机于1939年10月开始运转。这台计算机帮助爱阿华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们解算了若干复杂的数学方程。阿塔那索夫把这台机器命名为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其中,A、B分别取俩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C即“计算机”的首字母。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后,阿塔那索夫和贝瑞却没有获得发明者的花环。

在阿塔那索夫和贝瑞离开之前,已有两台改进后的ABC计算机能够运行。这两台ABC计算机被存放在爱阿华大学物理楼的储存室里,逐渐被人遗忘。1946年,由于物质短缺,两台机器都被拆散,零件移作它用,只留下了存储器部件。爱阿华大学没有为ABC计算机申请专利,这就给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权问题带来了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美国地方法院的裁定是正确的,因为ENIAC的发明者莫契利确实到衣阿华大学参观过ABC计算机,并听了阿塔那索夫的介绍,由此得到启发。

阿塔那索夫于1903年10月4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哈密尔敦出生。他在佛罗里达州渡过了童年。他的父亲是保加利亚侨民,在保加利亚得过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到美国后担任矿山电气工程师。他的母亲是数学教师。阿塔那索夫从小与电气和数学结下不解之缘。

阿塔那索夫于1921年进入佛罗里达大学,选择的专业与父亲相同,也是电气工程。在同学中间,他的数学成绩最好,而且是唯一学习过二进制数运算的人。1925年大学本科毕业,他进入爱阿华大学学习数学。他得到硕士学位后进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1930年,当阿塔那索夫获得博士学位时,他所学的专业已经横跨了电气、数学和物理。他的广博的知识是他今后发明创造的坚实基础。

在威斯康星大学毕业后,阿塔那索夫返回爱阿华大学当教师。后来,他成为该校物理学教授。

1942年,日本袭击珍珠港,阿塔那索夫和贝瑞主动放下手中的研制计划,转向更紧迫的国防科研项目。1942年底,贝瑞前往洛杉矶参加一项国防承包工程,而阿塔那索夫则去华盛顿一个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研究炸弹引信。从此,两人失去了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塔那索夫没有返回大学讲坛。他陆续创办过几个军事和民用企业,并担任总裁和技术主管。他一生获得32项发明专利,于1995年6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

克利福特·贝瑞出生在纽约。他在小学时就被同学称为“天才”,以各科全优的成绩高中毕业。他爱好无线电,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业余发报员。他最大的特点是极强的动手能力,任何东西都做得细致而精巧。他在爱阿华大学所学的专业也是电气工程。他听过阿塔那索夫教授讲的物理课。他一边读书,一边到当地一家电气公司兼任技术员。1939年,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当阿塔那索夫找贝瑞当研究助手时,贝瑞很高兴地同意了。

贝瑞为使阿塔那索夫构思的电子计算机蓝图变成现实起了很大作用。因此,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名称用了他的姓氏的第一个字母,被称为ABC计算机,是恰当的。

㈤ 科举考试是谁发明的

正式开始的是隋炀帝,不过隋文帝也为科举制奠定的基础。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后,广大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愈加强烈。科举制度不但能满足这种愿望,而且能更广泛地发掘、笼络人才,因此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和完善起来。在政府各级学馆学习的生徒和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都可参加科举,此外还有现任官员参加的科考等。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稍后又开设了制举和武举。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科、制科、词科、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职。

(5)各科发明者扩展阅读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㈥ 科举制的年代是谁发明的

科举制的出现:
隋以前用九品中正制选官,隋文帝时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武则天时设立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进士科专考诗赋。

㈦ 电脑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谁发明的?中国的教科书、绝大多数学术著作和科学普及著作所说的电子计算机发明人都不是真正的发明人。真正的发明人是美国人约翰·阿塔那索夫(Atanasoff)教授。

大多数书上说,美国籍匈牙利裔科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他历来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但是,冯·诺依曼本人却不认为自己是“电子计算机之父”。美国物理学家、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担任过冯·诺依曼助手的弗兰克尔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许多人都推举冯·诺依曼为‘计算机之父’,然而我确信他本人从来不会促成这个错误。或许,他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助产士。但是他曾向我,并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别人坚决强调: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概念,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属于图灵。按照我的看法,冯·诺依曼的基本作用是使世界认识了由图林引入的基本概念。”正是冯·诺依曼本人,亲手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转戴在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Alan M. Turing ,1912-1954)头上。但是,真正的“计算机之父”既不是冯·诺依曼,也不是阿兰·图灵。

在1973年以前,大多数美国计算机界人士认为,电子计算机发明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的莫奇利(J. Mauchiy)和埃科特(P.Eckert),因为他们是第一台具有很大实用价值的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的研制者。

现在国际计算机界公认的事实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真正的发明人是美国的约翰·文森特·阿塔那索夫(John V. Atanasoff ,1903-1995)。他在国际计算机界被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遗憾的是,中国计算机界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事实。

关于电子计算机的真正发明人是谁,美国的有关人阿塔那索夫、莫奇利和埃科特曾经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法院开庭审讯135次。最后由美国的一个地方法院作出判决。1973年10月19日,法院当众宣布判决书:“莫奇利和埃科特没有发明第一台计算机,只是利用了阿塔那索夫发明中的构思。”理由是阿塔那索夫早在1941年,就把他对电子计算机的思想告诉过ENIAC的发明人莫奇利。

阿塔那索夫(J. Atanasoft)是爱阿华大学物理学教授。阿塔那索夫是在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贝瑞(Clifford E. Berry ,1818-1963)的帮助下发明电子计算机的。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试验样机于1939年10月开始运转。这台计算机帮助爱阿华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们解算了若干复杂的数学方程。阿塔那索夫把这台机器命名为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其中,A、B分别取俩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C即“计算机”的首字母。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后,阿塔那索夫和贝瑞却没有获得发明者的花环。

在阿塔那索夫和贝瑞离开之前,已有两台改进后的ABC计算机能够运行。这两台ABC计算机被存放在爱阿华大学物理楼的储存室里,逐渐被人遗忘。1946年,由于物质短缺,两台机器都被拆散,零件移作它用,只留下了存储器部件。爱阿华大学没有为ABC计算机申请专利,这就给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权问题带来了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美国地方法院的裁定是正确的,因为ENIAC的发明者莫契利确实到衣阿华大学参观过ABC计算机,并听了阿塔那索夫的介绍,由此得到启发。

阿塔那索夫于1903年10月4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哈密尔敦出生。他在佛罗里达州渡过了童年。他的父亲是保加利亚侨民,在保加利亚得过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到美国后担任矿山电气工程师。他的母亲是数学教师。阿塔那索夫从小与电气和数学结下不解之缘。

阿塔那索夫于1921年进入佛罗里达大学,选择的专业与父亲相同,也是电气工程。在同学中间,他的数学成绩最好,而且是唯一学习过二进制数运算的人。1925年大学本科毕业,他进入爱阿华大学学习数学。他得到硕士学位后进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1930年,当阿塔那索夫获得博士学位时,他所学的专业已经横跨了电气、数学和物理。他的广博的知识是他今后发明创造的坚实基础。

在威斯康星大学毕业后,阿塔那索夫返回爱阿华大学当教师。后来,他成为该校物理学教授。

1942年,日本袭击珍珠港,阿塔那索夫和贝瑞主动放下手中的研制计划,转向更紧迫的国防科研项目。1942年底,贝瑞前往洛杉矶参加一项国防承包工程,而阿塔那索夫则去华盛顿一个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研究炸弹引信。从此,两人失去了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塔那索夫没有返回大学讲坛。他陆续创办过几个军事和民用企业,并担任总裁和技术主管。他一生获得32项发明专利,于1995年6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

克利福特·贝瑞出生在纽约。他在小学时就被同学称为“天才”,以各科全优的成绩高中毕业。他爱好无线电,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业余发报员。他最大的特点是极强的动手能力,任何东西都做得细致而精巧。他在爱阿华

㈧ (除四大发明)中国古代发明,带发明人3---5个就行

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谁发明的?中国的教科书、绝大多数学术著作和科学普及著作所说的电子计算机发明人都不是真正的发明人。真正的发明人是美国人约翰·阿塔那索夫(Atanasoff)教授。
大多数书上说,美国籍匈牙利裔科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他历来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但是,冯·诺依曼本人却不认为自己是“电子计算机之父”。美国物理学家、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担任过冯·诺依曼助手的弗兰克尔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许多人都推举冯·诺依曼为‘计算机之父’,然而我确信他本人从来不会促成这个错误。或许,他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助产士。但是他曾向我,并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别人坚决强调: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概念,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属于图灵。按照我的看法,冯·诺依曼的基本作用是使世界认识了由图林引入的基本概念。”正是冯·诺依曼本人,亲手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转戴在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Alan M. Turing ,1912-1954)头上。但是,真正的“计算机之父”既不是冯·诺依曼,也不是阿兰·图灵。
在1973年以前,大多数美国计算机界人士认为,电子计算机发明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的莫奇利(J. Mauchiy)和埃科特(P.Eckert),因为他们是第一台具有很大实用价值的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的研制者。
现在国际计算机界公认的事实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真正的发明人是美国的约翰·文森特·阿塔那索夫(John V. Atanasoff ,1903-1995)。他在国际计算机界被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遗憾的是,中国计算机界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事实。
关于电子计算机的真正发明人是谁,美国的有关人阿塔那索夫、莫奇利和埃科特曾经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法院开庭审讯135次。最后由美国的一个地方法院作出判决。1973年10月19日,法院当众宣布判决书:“莫奇利和埃科特没有发明第一台计算机,只是利用了阿塔那索夫发明中的构思。”理由是阿塔那索夫早在1941年,就把他对电子计算机的思想告诉过ENIAC的发明人莫奇利。
阿塔那索夫(J. Atanasoft)是爱阿华大学物理学教授。阿塔那索夫是在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贝瑞(Clifford E. Berry ,1818-1963)的帮助下发明电子计算机的。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试验样机于1939年10月开始运转。这台计算机帮助爱阿华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们解算了若干复杂的数学方程。阿塔那索夫把这台机器命名为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其中,A、B分别取俩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C即“计算机”的首字母。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后,阿塔那索夫和贝瑞却没有获得发明者的花环。
在阿塔那索夫和贝瑞离开之前,已有两台改进后的ABC计算机能够运行。这两台ABC计算机被存放在爱阿华大学物理楼的储存室里,逐渐被人遗忘。1946年,由于物质短缺,两台机器都被拆散,零件移作它用,只留下了存储器部件。爱阿华大学没有为ABC计算机申请专利,这就给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权问题带来了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美国地方法院的裁定是正确的,因为ENIAC的发明者莫契利确实到衣阿华大学参观过ABC计算机,并听了阿塔那索夫的介绍,由此得到启发。
阿塔那索夫于1903年10月4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哈密尔敦出生。他在佛罗里达州渡过了童年。他的父亲是保加利亚侨民,在保加利亚得过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到美国后担任矿山电气工程师。他的母亲是数学教师。阿塔那索夫从小与电气和数学结下不解之缘。
阿塔那索夫于1921年进入佛罗里达大学,选择的专业与父亲相同,也是电气工程。在同学中间,他的数学成绩最好,而且是唯一学习过二进制数运算的人。1925年大学本科毕业,他进入爱阿华大学学习数学。他得到硕士学位后进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1930年,当阿塔那索夫获得博士学位时,他所学的专业已经横跨了电气、数学和物理。他的广博的知识是他今后发明创造的坚实基础。
在威斯康星大学毕业后,阿塔那索夫返回爱阿华大学当教师。后来,他成为该校物理学教授。
1942年,日本袭击珍珠港,阿塔那索夫和贝瑞主动放下手中的研制计划,转向更紧迫的国防科研项目。1942年底,贝瑞前往洛杉矶参加一项国防承包工程,而阿塔那索夫则去华盛顿一个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研究炸弹引信。从此,两人失去了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塔那索夫没有返回大学讲坛。他陆续创办过几个军事和民用企业,并担任总裁和技术主管。他一生获得32项发明专利,于1995年6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
克利福特·贝瑞出生在纽约。他在小学时就被同学称为“天才”,以各科全优的成绩高中毕业。他爱好无线电,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业余发报员。他最大的特点是极强的动手能力,任何东西都做得细致而精巧。他在爱阿华大学所学的专业也是电气工程。他听过阿塔那索夫教授讲的物理课。他一边读书,一边到当地一家电气公司兼任技术员。1939年,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当阿塔那索夫找贝瑞当研究助手时,贝瑞很高兴地同意了。
贝瑞为使阿塔那索夫构思的电子计算机蓝图变成现实起了很大作用。因此,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名称用了他的姓氏的第一个字母,被称为ABC计算机,是恰当的。
回答者:ll0822 - 魔法师 四级 11-26 09:56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100% (1) 不好
0% (0)
相关问题
? 中国人发明了什么?
? 除四大发明外中国古代还具有一定影响的1-20个
? 祖先的发明创造(最少6种)介绍它们的发明过程和发明者
? 中国人的100项发明!
? 请问中国人近百年来发明过些什么东西?

㈨ 新中国的发明创造新中国20世纪中有哪些重大发明创造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2.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在语文学界出现了“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也是拼音文字的助产士”;“汉字行将就木”等议论。但是,古老的汉字并没有因此而衰亡,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明创造了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中文电子出版系统,继开创世界印刷术之先河的毕升,再创了印刷术的辉煌。尤其是多种汉字输入法的发明和应用,使汉字输入电脑速度超过了拼音文字。

3.三峡大坝的修建——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全长约3335m,坝高185米,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4.银河计算机——1983年11月我国第一台被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历经5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了。它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了继美、日等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5.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根据解密的资料,为了这颗原子弹的爆炸,中国一共花费了28亿人民币。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政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6.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是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于1943年创立的。是将氨碱法和合成氨法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的方法。

(9)各科发明者扩展阅读

190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 的这一百年被称为20世纪。其最令人深刻的记忆是前所未见的全球型战争与军事对峙(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知识爆炸。在这世纪,影响人们最深远的是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挑战。

虽然前者对后者的大部分夭折,却促使后者在经济与社会上多重的修正与省思。此外,本世纪的殖民主义发展到极致,却在1960年代后迅速瓦解。而上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非洲与大洋洲,却意外导致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尤其透过网络等信息媒体,造成全球性的恐慌,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

而知识爆炸使更多人能接受知识,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 在艺术上,以美国为发源地的大众文化成为最为人所知的事物。尤其透过电视、广播和电影,几乎全球各地或多或少都受到其影响,甚至视其为“进步”、“便利”和“文明”的象征。但另一方面,各地的在地文化也利用这些科技媒体宣扬散播于本国或邻近地区,这种现象尤以日本与法国最为明显。

此外,本世纪是人类史上流动速率最频繁的时刻:为了劳动需求、政治庇护与更好的生活品质,大量的华人迁到北美与东南亚,许多土耳其人与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

20世纪的殖民主义发展到极致,却在1960年代后迅速瓦解。而上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非洲与大洋洲,却意外导致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尤其透过网络等信息媒体,造成全球性的恐慌,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而知识爆炸使更多人能接受知识,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

在艺术上,以美国为发源地的大众文化成为最为人所知的事物。尤其透过电视、广播和电影,几乎全球各地或多或少都受到其影响,甚至视其为“进步”“便利”和“文明”的象征。但另一方面,各地的在地文化也利用这些科技媒体宣扬散播于本国或邻近地区,这种现象尤以日本与法国最为明显。

此外,20世纪是人类史上流动速率最频繁的时刻:为了劳动需求、政治庇护与更好的生活品质,大量的华人迁到北美与东南亚,许多土耳其人与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

阅读全文

与各科发明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