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爱发明 钓鱼神钩 里面的鱼饵是怎么做的
一般是基础饵50%左右+状态饵15%左右+添加剂25%左右。按丸九饵为例:原塘饲专料(基础饵)50%+丸九属荒食(添加剂)15%+丸九天下无双(添加剂)15%+雪花粉(状态饵)20%;例2:疯钓鲫1#50%+疯钓鲫2#50%,原塘水1:1搅拌均匀即可。
一般商品饵都是经过多次实验的,如果单用一款商品饵的话,直接按包装说明使用即可。
状态饵一般为薯粉类和小麦蛋白类。添加薯粉类饵后可使鱼饵加快雾化速度;而小麦蛋白类则是为了使鱼饵更好的挂钩,增强附钩性。
可以多向有经验的老钓手请教,也可以到专业的钓鱼网站,一般都有专门的鱼饵专栏。
2. 中央10我爱发明的钓鱼钩
传说中“钓鱼神钩” 这个钩型感觉钓大鱼可能比较合适,但是视乎并不太实用啊,钓上鱼后取钩感觉挺麻烦的吧,而且这种钩型和子母钩差不多一个道理啊。子母钩是上下两个钩子,他这个是下面的钩子直接焊上去了。
3. 中国的发明有哪些
1、指南针: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俗称吸铁石)。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针的方法。
2、造纸术:蔡伦改进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喜欢读书,每次外出游学身后都跟着五辆装满竹简的大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
3、活字印刷术: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4、火药: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古代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发明了火药 ,并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纵火用的火药兵器。
经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铳等各种火器已达到成热的程度。火药的发明对世界科技的发展曾起重大作用,现代黑火药就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的。
5、孔明灯: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相传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灯。
4. 关于发明的问题
二十世纪全世界重大发明一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b777a0100ahxi.html
19世纪世界重大发明创造
http://..com/question/5035173.html
99个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
从中国走向世界——陶瓷
承载人类文明的史册——造纸术
永不迷失的方向——指南针
没有痛苦的手术——麻醉
意外的收获——火药
一个“布衣”的伟大发明——活字印刷术
揭开宰秘的面纱——地动仪
小小银针治百病——针灸
记下时间的足迹——钟表
“中国人也能办得到”——侯氏联合制碱法
摘取后冠上的“明珠”——“陈氏定理”
让饥饿的人们填饱肚子——杂交水稻
告别“铅与火”的时代——汉字激光照排
小厨师的失识——肥皂
“绿色的金子”——巧克力
牧羊人的“打印石”——铅笔
海滩上的野餐——玻璃
一把测量温度的标尺——温度针
“欲穷千里目”——望远镜
为女王解难——抽水马桶
爱的灵感——镜子
旅游带来的“礼物”——高压锅
让人的眼睛明察秋毫——显微镜
为你留下美丽的倩影——照相机
建筑物的“保护神”——避雷针
工业革命有了新动力——蒸汽机
在空中绽开的“花朵”——降落伞
会飞的“球”——热气机
让天花在人间消失——牛痘疗法
在大海上愉快的航行——轮船
拿破仑悬赏征集的“秘方”——罐头
护林员的“奔跑机”——自行车
“医生的笛子”——听诊器
曾经的中国100个影响世界的发明!! (下)http://hi..com/yx51123/blog/item/5a0111df77c73a1248540346.html
5. 牛人独创灭火器发射鱼饵,目测这发射距离有几百米远
这个算是创新性的运用跨界工具吧!民间牛人多,不是有老百姓发明潜水艇吗,这是真正的发明创造~~
6. 有什么可以发明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发达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明的光荣传统。例如龙和凤。凤是用鸡头和孔雀身躯及其羽毛组合而成的神奇动物。龙更具有创造性,龙是由马头、鹿身、蛇躯、鹰爪、麟体、鱼尾组合而成的神奇动物。再者,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对我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成就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撰写出世界闻名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中译文书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罗伯特·坦普尔在李约瑟博士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以简明通俗的文字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下面按发明先后顺序介绍给大家。
1、鼓: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周易》就是五经之一的《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相传是由约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中的“易数”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我国才有原始农业。伏羲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可谓大矣!我国北京的先农坛就是为了祭奠神农(即伏羲)而建造的,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敬佩之情。
3、绳索:
公元前28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我国人民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到公元纪元开始时,用大麻纤维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制绳材料。1775年,英国发明家马虚发明制绳机,结束了手工制绳的时代。从1950年开始用人造纤维制造绳索,直径约2毫米的马尼拉绳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会折断,而同样粗的尼龙绳则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针:
相传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发明了指南针。黄帝用指南针,在大雾中辨别方向,打败了蚩尤。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已使用指南针。公元前3世纪的《韩非子》中说,战国时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针)。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对此记载更详。1090年,中国和阿拉伯航海家开始在船上装设了指南针。作导航工具。欧洲在11世纪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针制成指南针。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区指南针的磁制已装在有度的卡片上面,并以中央旋轴保持平衡。
16世纪时把指南针镶在带平架上,在船上发挥作用。19世纪铁船用指南针要装上一片弗林德斯顿铁,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误差。20世纪制成的船和飞机用陀螺罗盘仪指南针。根据旋转顶点稳定姿态与星体有关的原理,陀螺罗盘有两大优点:既不因接近金属而偏转,双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此类实用仪器。最优良的指南针是美国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号船上试验成功,很快就被美国海军采用。总之,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后来传遍全世界为全球航海业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5、养鱼法: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那时我国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鱼卵,把它养大食用。1960―1970年代,欧美才用人工养殖蛙鱼等鱼类。英国等西欧国家现在每年由养鱼场生产淡水养鱼约有10万吨。
6、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2400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7、十进计数制:
中国人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在现代科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便已经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中,见有中国人用十进制记述了“547天”的实例。
8、印刷术:
公元前1324年,中国人已会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术是世界上第一种传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资料信息传播出去。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中国人从古时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衔。印章本来是官衔的标职,到公元 前1324年,又开始用来加盖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纪才开始用红色印泥。中国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国人认为,有印章为凭的文件书信和票据经签字更可靠。现在的印刷书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刚经》,由中国人王 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轴,用多块长91厘米,宽36厘米的刻版印的。后来落在英国人手中,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1040年代中国刻字工人毕升在北京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泥六面体活字模,加热变硬,按韵排在转盘上。印时把活字铺在有松脂、腊等粘合物的铁板上,周围用铁框扎紧,放在火上加热使粘合物熔化,冷却后活字就粘在铁板上了。印完后烤热铁板取出活字,以备日后再用。1403年朝鲜的李太宗创办了最早的金属铸字工厂(当时朝鲜也用方块字),又过了30年朝鲜参照古印度的梵文,创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块字。现在的朝鲜文有40个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国梅茵兹城古腾堡居住的根弗第谢(德国人)创造了一套浇涛金属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属雕出凸模字,再用锤字把凸模字压在软铜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纪时大概已开始采用铅锡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欧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书――《多纳托斯拉丁文法》。约在1453年开始印刷拉丁文圣经。他的印刷机是用普通的螺旋压榨机改装的。把一页为一个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铺上纸张,用装在螺旋下的压印板加压。一天才能排一页,每小时只能印16张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奥佛发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双色书――拉丁圣诗。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与活字印刷结合起来,印出第一本有插图的书――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张插图。1470年法国人让森在威尼斯设计出第一批罗马活字。1477年托雷米绘制了《世界地图》,用凹版印刷术印出,共26幅铜版印制。不易仿制,纸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点较多,易辨真伪,所以仍用于印刷钞票、邮票和有价证券等。1501年意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体字;1561年他把这些字缩小印出袖珍本书籍。(西方的斜体字主要用于强调字句。)1620年,荷兰的伯靳奥发明了收字方便印刷术,每小时可印150份。1642年德国的赛根发明了镂刻凹版印刷法,最适于印画,首幅画是德国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国人还发明了彩色印刷术。600多年后,1719年,德国的勒布朗设计的彩色印刷机取得了专利权。印出第一部书是《油画色彩之调和》。1727年英国苏格兰金匠格特发明了浇铸铅版法。1775年法国人迪多制订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单位。1798年德国的逊纳菲尔德发明平版印刷法,最适于印插图。1875年英国首先使用胶印法,把图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后正式印到弹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国的斯坦贺制成第一台铁架印刷机代替了木制印刷机。每小时可印250张。1810年德国 人在伦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机的专利权(机械化的手动印刷机),每小时可印400页。1812年德国人哥尼格和鲍尔设计出滚筒式滚压印刷机。《泰晤士报》卖了这台机器,每小时可印1100张。后来哥尼格还设计了每次能印两面的印刷机。
1839年英、美、俄三国分别发明了电铸版。用电铸金属板来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纽约的荷奥取得了第一架实用轮转印刷机专利。费城的《纪事报》购买了这台机器。1848年伦敦《泰晤士报》的工程师阿普斯和考珀设计了一台轮转印刷机,在此报运用,每小时能印8000张。1861年美国荷奥采用纸型制出的曲面铅版,从此有了完全圆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国照相技术先驱塔尔博特发现了钢线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采用这种办法在纽约《画报》上复印一张照片,标题是“纽约贫民窟一景”。1886年德国人默根索勒在美国工作发明了高速自动排字的策诺整排机,此机用于《纽约时报》。两年后正式投产,每小时可排字模6000个左右,速度是最熟练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国公务员兰斯顿发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诺铸排机,此机于1897年正式投入生产。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们就知道雕刻铜凹版印刷法;1895年奥地利人克利克发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许布约在美国发明了照相排字机。从此印刷商不要金属活字,并改用平板印刷代替传统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继投射到照相纸上面,然后冲洗出来,贴到一页样本上。这张拼好的版用照相机转拍在金属板的感光膜上,经过酸蚀,使这块印版具有1798年逊纳菲尔德发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着于版上有图形的地方。现在,照相排字法已经取代了绝大多数传统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国发明了电子照相排字机之后,开始了用电脑控制排字时代。先进印刷厂是整页版面可在电脑屏幕上设计,设计者一页版面编排妥当之后,就用电脑记忆装置把全部内容存贮起来,包括文字、标题、图片位置等等。然后,由电脑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纸上扫描,把整个版面的图像印出来,再用照相法制成印版进行印刷,这叫激光照排法。当今世界上很多大型报刊都用先进方法进行排印,例如我国的《科技日报》、《中国电视报》和《北京晚报》等,都采用了此先进的印刷技术。
9、漆――世界第一种塑料: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13世纪已经发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发掘出的“妇好”墓(葬于公元13世纪),她的上过漆的棺木就是证明。李约瑟说:“漆可能是人类所认识的最古老的工业塑料。”在古代中国,油漆业的组织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国家的制作中心。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存有一只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铭文除说明该杯制作于公元四年外,还刻有参加制作的七名工匠和制作中心的五位官员的名字。这个木酒杯表现了中国人两千年前就有对制造工艺的看法;另一方面,这个杯子还表明当时的生产很可能已使用现代的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那样的工艺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已发现了漆的重要化学性质,发现了通过漆的蒸发过程使其变质的方法,发现了通过在漆中放几只螃蟹壳,漆就会保持液状,不会变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书和公元12世纪的李氏都提到螃蟹壳能使漆保持液态的特殊功能。现代科学家化验证实,甲壳体组织内确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动的化学成份,其中一种酶就是漆变硬的酶。漆可以通过化学作用保持长久的液态,这使中国的这项生物化学工艺具有不衰的工业雏形模式。
10、铜镜:
约公元前1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铜镜。中国人于公元5世纪还发明了魔镜;英国结晶学家威廉·布莱格到1932年,系统地阐明了魔镜的理论,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镜是世界上最奇异的物品之一。魔镜有何奇妙之处呢?在魔镜的反面铸有青铜图案――图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线的一面为凸状,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青铜制成用作镜面。在大多数照明情况下,这种镜子看上去与其它的普通镜子无异。但是,在明亮的阳光下使用魔镜时,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镜面将阳光反射到暗色的墙上,人们就能从投在墙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镜面的图案或文字。坚实的青铜制品变得透明了,这种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现象使中国人给魔镜取了透光镜名称。青铜是不透光的,然而实际使人感到透光,这是为什么?这奥妙之深让中外学者探讨了几百年,中国的科学家沈活和外国科学家威廉·布莱格爵士都发表过高见。威廉·布莱格爵士于1932年发现这一奥妙时说:“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图案清楚地显现出来。”李约瑟正确地将这一切称为“是在通向掌握金属表现微细结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11、伞: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以前一直只有阳伞,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1750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12、风筝: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早在信史之前,传说中国人已会放风筝。相传公元前四世纪,中国著名工匠鲁班(即公输班)做了一只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还有一个故事说一名将军包围了王宫,利用风筝测量宫墙与己方军队的距离。风筝可用于送砖上屋或在风筝尾部系上鱼钩钓鱼。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19世纪英国发明家克雷由风筝产生灵感而发明滑翔机。德克萨斯州演员科迪“上尉”,曾利用风筝拖动折叠式小艇,横渡英伦海峡;1901年再接再励,乘坐双箱形风筝飞行,使英国陆军部大感兴趣。不久,飞机取代了军用风筝,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驾驶他的新双翼飞机时失事遇难。1970年,美国太空计划设计了各种“飞行翼”,使风筝再次成为成年人的玩意儿,例如罗格乐乐折叠飞行翼,本是专为水星号太空船仓安全着陆而设计的,后来被降落伞取代了;但这种折叠翼,结果成为今日悬挂式滑翔机的机翼。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发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国人于公元前8世纪发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国人已发明了弩弓。它主要用于打仗和狩猎,可卧射、立射、骑射,威力甚大。而欧洲的意大利在公元10世纪才使用弓,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机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中国人就已发明了古代机器人。当今世间,只要谈及机器人,言必欧美、东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机器人的,是我们中国人。我国制出的古代机器人不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广泛,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会跳舞的机器人、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持赚钱的机器人和会捉鱼的机器人……等,应有尽有。
会跳舞的机器人。我国唐朝的段安希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汉军陈平得知冒顿妻子阏氏所统的兵将,是国中最为精锐骠悍的队伍,但阏氏具有妒忌别人的性格。于是陈平就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木机器人。给木机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并把它的脸上擦上彩涂上胭脂,显得更加俊俏。然后把它放在女墙(城墙上的短墙)上,发动机关(机械的发动部分),这个机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优美,招人喜爱。阏氏在城外对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误把这个会跳舞的机器人为真的人间美女,怕破城以后冒顿专宠这个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阏氏就率领她的部队弃城而去了。平城这才化险为夷。
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更为精巧神奇,唐朝人张骛在《朝野全载》中说:洛州的殷文亮曾经当过县令(相当于“县长”),性格聪巧,喜好饮酒。他刻制了一个木机器人并且给它穿上用绫罗绸缎做成的衣服;让这个机器人当女招待。这个“女招待”酌酒行觞,总是彬彬有礼。
会赚钱的机器人。唐朝时,我国杭州有一个叫杨务廉的工匠,研制了一个僧人模样的机器人,它手端化缘铜钵,能学和尚化缘,等到钵中钱满,就自动收起钱。并且它还会向施主躬身行礼。杭州城中市民争着向此钵中投钱,来观看这种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为主人捞到数千钱,真可称为别出心裁,生财有道。
会捉鱼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还用于生产实践。唐朝的柳州史王据,研制了一个类似水獭的机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鱼以后,它的脑袋就露出水面。它为什么能捉鱼呢?如果在这个机器人的口中放上鱼饵,并安有发动的部件,用石头缒着它就能沉入水中了。当鱼吃了鱼饵之后,这个部件就发动了,石头就从它的口中掉到水中,当它的口合起来时,它衔在口中的鱼就跑不了啦,它就从水中浮到水面。这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产的机器人。
此外,在《拾遗录》等书中,还记载了古代机器人登台演戏、执灯伴瞎等机巧神妙。
16、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欧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项技术,比中国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铁犁: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国人还发明了犁镜,给犁装上犁镜,便于翻土,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大约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农夫发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类早期开始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了和一个犁刃(即犁铧)。中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犁架变小,轻便灵活,更可以调节深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欧洲人于1700年代开始用先进的罗瑟兰犁、兰塞姆金铁犁和播种机。1830年美国移民开始用迪尔铜犁,其他各大洲也开始用铜犁。总之,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18、大定音钟:
中国人于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大定音钟;欧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钟,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长明灯:
大约在公元前589年,中国人发明了长明灯。灯蕊为石棉;灯油为海豹油或鲸油。
20、算盘:
公元前550年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用于计算,也是自古以来商业上广泛应用的计算工具,后来传到世界各地,到12世纪才逐渐被现代阿拉伯数字所取代。到20世纪前苏联和远东地区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盘,生塑算盘代替木竹算盘。目前世界上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有代替算盘的趋向,但因为算盘价格低廉,所以,用电子计算机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盘,至少还需要十年。
21、地毯:
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国应用。已知最早的地毯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和伊朗。1606年,法国巴黎附近最早用上了织机编织的地毯。现在的地毯变为人造纤维和羊毛编织而成。
22、双动式活塞风箱:
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比中国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钵
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水涌钵。
24、空位表零法:
中国人在公元四世纪以前就开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国的算盘就是这样表示的。按照西方的传统说法,用符号“0”来表示零,是印度人在公元九世纪发明的,它出现在公元870年瓜摩尔的碑文中。但是,实际上,符号“0”的出现要比这早得多。在公元683年柬埔寨和苏门答腊的碑文中,以及在公元686年苏门答腊附近的邦加岛上的碑文中,均出现这一符号。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国家出现的零的符号,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而他们又将这符号传到印度。零非常重要,如果忽视了零,那么现代技术就会瓦解。当然用空位表示零这是中国人的一项发明,然而我们并不是说使用“0”符号的绝对优先权属于我国,因为直到1247年“0”符号才第一次在我国印刷品中出现,尽管我们确信至少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使用这个符号了,但没有人知道,这个表示零的符号中国人在何时、何地首先使用的,这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
25、化学武器:
利用毒气进行化学战的历史,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早期。在墨家早期著作中,就有关于利用风箱把在炉子内燃烧的芥末释放出来的气体,打入围城敌军隧道的记载。这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利用堑壕芥子气早2300年。中国人化学武器有下列几种:“粪弹”,这是毒气弹的雏形。“飞砂弹”,它是将一管火药放在陶罐里,火药的成份是生石灰、松香、有毒植物的乙醇提取之。把这种武器从城墙上放下去,随即炸开,致命毒物四散。“催泪弹”,公元二世纪中国人便使用催泪弹,它所产生的烟雾很快地使人泪如泉涌。海脉油、四川漆和海星等毒汁会使敌人声音嘶哑。我国有的毒物能使敌人肌肉腐烂直至露出白骨。火矛包含着砒霜和一般的毒物。1540年贝林古西奥所著的《烟火药学》一书中说,火矛被燃后,就吐出“炽热地火舌,有两三步远,使人毛骨悚然”。在欧洲,直到1580年,砷才作为一种深受欢迎的东西,但在17世纪它被汞烟球所代替,这是当时中国奉献给世界的礼物之一。
26、马胸带换具: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马胸带换具。在此之前,西方在公元8世纪换马的惟一手段是“项前肚带换具”。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方法,因为皮带勒在喉部,意味着马一旦使出最大力气就会立即窒息死亡。我国发明的马胸带换具克服了这一缺点。我国的这项发明后来通过中亚传到了欧洲。欧洲考古学家在公元7至10世纪的古墓中发现了胸带换具遗物。
27、石油照明法:
大约于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气照明法。
28、铸铁术:
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铸铁术。
29、马肩套挽具: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马肩套换具。这比在欧洲出现胸带具后一百年出现的肩套换具要早一千年。中国人还发现,肩套换具可以用另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换绳可以拴在肩套(项圈的两侧,直接套在车上)。正是这种形式的肩套换具,今天仍在全世界普遍采用。
30、硝石鉴别方法:
中国人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发现了硝。这比西方早2000年。在发明火药之前,首先必须认识到并且获得它的三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成分,这就是硝石。西方在中世纪以前不知有此物,欧洲缺少此物,而中国资源丰富,并且可区别于其他矿物而予以提纯。鉴别硝石是根据颜色反应。硝石燃烧发出紫色火焰可证实钾的存在。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就会用此法鉴别硝石的存在。中国人发现硝石为后来发明火药奠定了基础。
31、世界上第一条等高运河―――灵渠。
西方于公元13世纪才建了等高运河,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32、立体地图: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3世纪就发明了立体地图。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就记过了一张公元前210年绘制的秦始皇墓地图。书上写道:“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1985年6月《每日电讯》的一篇报导说:秦始皇墓地虽然还没有打开,但是可能已经发现了。据说是墓入口处的地方发现了微量的水银。考古学家猜测这可能就是上述立体地图上所示的水银。
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有名的蓬莱仙山的地图就出现在罐子和香炉上。这对以后立体地图绘制技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公元32年将军马援讲到的军事立体地图,河谷山脉的模型是用糯米制作的。此外,还出现了木刻的立体地形图,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述了这种地图。1130年黄裳也制作了一张木刻立体地图。此图后来引了哲学家朱熹的兴趣,他千方百计地收集木刻地形图,以便进行研究。他自己也有时用粘土,有时用木刻制作立体地形图。黄裳在一部《鹤林玉露》里,还讲述了朱熹制作的一幅地形图的情况:“(朱熹)尝欲以木作华夷图,刻山水凹凸之势。合木八片为之。以雌雄榫镶入,可以折。度一人之力可以负之。每出则以自随,后竟未能成。”
很可能立体地形图的制作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后又传到了欧洲。1510年,保罗·多克斯制作了欧洲最早的地形图,绘出了奥地利的库夫施泰因的邻近地区。阿拉伯人伊贝·巴蒂塔(公元1304―1377年)叙述了他在直布罗陀看到一张立体地形图。中国以外的国家有关立体地形图的记载没有比这更早了。
33、吊桥:
中国人李冰于公元前3世纪在四川省灌县修建了安蓝桥。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缆链桥。它总长为320米,有八个孔,整个结构中没有一块金属材料。此吊桥上铺了板便于人们行走。这种用竹了做的索桥是极有效的,整个缆索是以竹子为内芯,外边包着从竹子外层劈下的竹条(蔑片)编成的“辫子”。编成辫子是因为蔑片把内芯缠得越紧,缆索的强度就越大,从而增加了安全因素。并且,中国人于公元1世纪又发明了铁吊桥。这桥可用于通行车辆。1655年到中国访问的西方人马丁·马蒂尼曾描述过贵州境内一条河上的铁索桥,并编在那个时期有名的巨著《中国图集新编》中。西方的第一座吊桥,即温奇桥。是公元1741年建成的,跨于英格兰的提兹河上,它只有缆索而没有桥面供车辆通行。由于欧洲人于1809年才建成第一座可以通行车辆的吊桥,因此在这方面中国人比西方要领先180
7. 谁能发明个螃蟹不吃的饵料,我先预定一万块钱的
钓离底就是了
饵料不要太腥就是了
8. 请问中国人近百年来发明过些什么东西
1、粟作和稻作: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距今约一万年的农业革命以谷物种植为主干,对中国上古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北方以粟黍为主,南方则以水稻为主,两者都原产于我国。“民以食为天”,最早的中国人是吃小米、大米长大的。
2、十进位值制记数法:逢十进位、以所在位置定该数之值,称作十进位值记数法。中国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用此法,并可用作四则运算。这是中国人在数学领域内的一项原创性重大发明,如今,全世界都采用十进位制。“如果没有十进位制,世界将是另一个样子”,有学者称。
3、青铜冶铸术:中国的青铜文明虽较为后起,但技术上却后来居上且自成体系。诸如具原创性的井巷木结构支护、竖炉、“硫化矿—冰铜—铜”冶炼工艺、分铸法、失模法等技艺均由先秦矿师和铸师率先发明。
4、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中国早在西周晚期便已发明了生铁冶铸术,以此为基础,中国人发展了一整套独特而且先进的钢铁冶炼和加工工艺,诸如铁范铸造、铸铁柔化术、炒铁、灌钢等,从而创造了辉煌的钢铁文明,为战国至近古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技术、物质基础。
5、造纸术:西汉已发明造纸术,它的推广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字书写载体及传承方式,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传统手工造纸现仍遍布中国各地,在文化事业和民众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9. 业余人士都发明了哪些对世界有贡献的东西 大家都知道的就行
刘耀友,中国第一个申请磁化杯专利的人,也是中国最早获得磁化杯专利权的人。
发明不一定要依靠高昂的研究费用和学富五车的天才来打造,美国《大众科学》杂志5月份评出了本年度的十项发明大奖,发明者无一是“术业有专攻”的专家,他们只是业余的发明爱好者,却创造出了水准一点儿也不含糊的“酷品”:这些发明不仅看起来很酷,用途还十分实在,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望享受到它们带来的便利。
简单易用高楼救生索
发明者:凯文·斯通
职 业:整形医师
“9·11”恐怖袭击是每个美国人都挥之不去的梦魇,每当看到电视上关于“9·11”事件的资料画面,旧金山整形医师凯文·斯通总忍不住思考,灾难发生时,如何才能让困在高楼中的人们平安逃生呢?
“高楼救生索”因此而诞生。它造型轻巧,任何人不需要经过培训就能在一分钟内学会使用。只要找到绳子一端(有钩子)的固定点,使用者就能像拉开一条软尺一样,在几分钟时间内将自己平稳地从高处徐徐下降到安全的地面上。由于是“均码”设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小学生都能顺利使用。
“高楼救生索”已经准备投入市场,预计每个售价约为1500美元,据说进一步量产后售价还能再降低。
时速近百公里的坦克
发明者:迈克·豪伊
职 业:理财顾问
铜墙铁壁的坦克往往给人一种笨拙沉重、行动不便的观感。“粗齿锯”无人驾驶坦克将以60英里(96.54公里)/小时的高速粉碎这一旧印象。
在国外的视频网站上有段让军事迷们热血沸腾的“快跑坦克”视频,主角就是“粗齿锯”。视频中,“粗齿锯”在一块黏糊糊的泥地高速狂奔,蹿上一道又一道坡路,所到之处树倒草歪,风头无人能挡。
这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坦克发明者是现年34岁的迈克·豪伊。迈克认为“粗齿锯”可以充当军事行动中的开道先锋,以它在任何地况都活动自如的特性,再配备360°旋转的高清摄像机与高敏感度探测器,任何地雷、炸弹、伏兵都难以逃脱它的“法眼”。万一遇袭?没关系,“粗齿锯”的最大优势就是跑得快,连世界上最先进的M1A1 Abrams坦克(最高速度42英里/小时)都追不上它,真正“望尘莫及”。
会发电的汽车减震器
发明者:沙基尔·阿凡哈尼等5人
职 业:麻省理工学院学生
汽车减震器不仅不费油,还能产生额外的能量。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不过要知道这是麻省理工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们的智慧火花。
沙基尔·阿凡哈尼等5名麻省高材生表示,他们意识到,车子在跑过坑坑洼洼的路面时,减震器要化解恶劣路况给车子带来的颠簸,想必可以产生不少能量。如果能将这些能量收集起来,转化成能够储蓄起来的电能,将大大节省汽车的耗油量。
“超节能减震器”可以为混合动力车延长10%的行驶里程——而这只是开始。学生们在波士顿南部利用一个租来的房间创立了办公室,一边对“超节能减震器”进行进一步改良,一边跟美军技术研究所开始了合作业务洽谈。
“你想我说”的助言器
发明者:迈克尔·卡勒翰
职 业:大学生(后为Ambient公司创始人)
人人都知道助听器是干什么用的,那助言器呢?17岁那年,助言器Audeo的发明者迈克尔·卡勒翰从滑板上摔了下来,撞击到自己的头部,在长达好几个星期里,他的神经系统出现紊乱,口不能言,十分痛苦。幸好这只是暂时性的,但待他恢复健康,他便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帮助那些永远失去了语言功能的人们。
5年之后,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的卡勒翰在高级设计课程上展现了自己的作业——Audeo,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微型装置,能够察觉人们想说话时大脑与声带之间的微弱电流,并将这些电流“翻译”成声音。
现在Audeo的输出语音速度为每分钟30个英文单词,相当于普通语速的五分之一,卡勒翰正打算对其做进一步改良,“我们希望未来能将它的价钱下降至跟一个蓝牙耳机差不多”。
虚拟感应的空气界面
发明者:派迪·玛斯和普拉纳夫·密斯翠
职 业:麻省理工学院专家和研究生
看麻省理工学院媒体艺术与科学项目研究生普拉纳夫·密斯翠展示他的发明就像看一场魔术秀:只见他脖子上挂着一个像拉长版手机的东西,手指上贴着五颜六色的胶纸,只需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比个拍照相框的姿势,就真的能拍下一张照片;用手指在空无一物的手掌上指指点点,就能拨通电话;拿起一本书晃晃,电脑就马上列出了它在亚马逊上的排名……
普拉纳夫与他的指导老师、麻省媒体实验室数码界面专家派迪·玛斯希望,在未来数年内,这项名为“第六感”的发明能将电影《黑客帝国》里现实与网络世界无缝对接的生活变成现实。
今年夏天开始,普拉纳夫将与三星企业的工程师一同进一步完善“第六感”。
咬不断的加强型鱼饵
发明者:本·霍宾斯
职 业:有生物科技专业背景的渔夫
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州的本·霍宾斯发明无污染鱼饵的初衷并非为了他常去钓鱼的湖泊好——尽管他无意中解决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环境难题。大多数钓鱼爱好者不会在每次出发钓鱼前都去掘蚯蚓,他们会购买一种柔软的塑料鱼饵,然而这种廉价鱼饵的最终下场往往都是沉在湖底,因为它们在鱼儿咬饵时很容易脱钩。天长日久,这些鱼饵在湖底慢慢分解,会释放出一种有毒的酞酸酯以及其他成分,对湖水造成污染。据统计,美国每年就有2500万磅(约合1134万公斤)鱼饵被留在湖底。
霍宾斯是冬季在冰面上钓鱼时萌发制造一个“加强型”鱼饵的念头的。“我讨厌在冰水里一次又一次调整要脱钩的鱼饵。”他说。
一开始,霍宾斯向当地商店售卖他的新发明,当听说脱落鱼饵对环境的危害后,他与威斯康辛州大学合作,进一步用更环保的材料硅树脂制造鱼饵,即使脱落,这种鱼饵分解时也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帮助走路的机械义肢
发明者:埃米特·高夫
职 业:工程师
1997年,以色列工程师埃米特·高夫在一场意外中摔断了脖子,医生告诉他,他余生都只能在轮椅中度过了。不久后,埃米特就决定研发一种改变截瘫患者与肢体残障人士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工具。这就是名为“ReWalk”的机械义肢的由来。
现年56岁的埃米特在设计之初是这么考虑的:首先这套工具一定要安全,其次要低耗能高效率,以便能维持使用者一天的行程。“我不想让使用者背着个沉重的大电池四处走。”他说。出于这种考虑,埃米特本人并无法享用他的发明成果——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他给ReWalk增加了拐杖,然而他是脖子以下无法动弹的高度截瘫患者,根本不能使用拐杖。
为使用者装上重量不到20公斤的ReWalk只需要几分钟时间。然而埃米特仍不满足,他希望能将ReWalk的重量再降低25%,让使用者感觉更为舒适轻便。
打针更容易的注射器
发明者:埃米尔·贝尔森
职 业:小儿科医师
小儿科医生埃米尔·贝尔森是在为血管细小的新生儿打针时萌发改良注射器的念头的。将针头插入血管的这一简单动作有40%会在第一次尝试时失败,一名疲惫的医生或一名菜鸟护士都有可能让接受注射的你的手臂变得青青紫紫、疼痛不堪。
此前并非没有人为这个问题动过脑筋。有人使用超声波与红外线技术来引导针头精确地进入血管,不过这么做的成本很贵,而且使用者还得经过专门培训。贝尔森的安全注射器只是在原有注射器上做了物理改动,以防止针头扎穿血管内壁,导致注射失败。
在动物身上进行过试验后,贝尔森已于今年4月份获得批准在人身上展开临床试验。
“长出来”的绝缘材料
发明者:艾本·贝尔和加文·麦金泰尔
职 业: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生
这种材料没有应用什么高端纳米技术,相反,年轻的发明者,艾本·贝尔和加文·麦金泰尔将其称之为“低端生物科技”。然而,就是这种“低端生物科技”的成品,不仅造价低廉、结实耐用,还可以完全替代成本高昂、有害环境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以及其他用于制造墙壁内隔热或绝缘板的塑料。除了应用于建筑方面,这种神奇材料还适用于制造包装纸、风力涡轮机的叶片甚至汽车外壳。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种生物材料确实是“长出来”的。艾本和加文在实验室里用荞麦壳代替土壤培养一种拥有白色纤维的菌株,只要事先将菌株放进模板,在室温环境下培育10至14天就能形成所需要的形状。随后,将长好的菌丝模块放入烤炉,以适宜的温度烘干并阻止菌丝继续生长,成品材料就制成了。
“吃”潲水油的发电器
发明者:詹姆斯·裴若特
职 业:工程师
这项发明如今就被放置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戴达姆镇一家小餐馆后院里。乍看起来不过是间小工棚,然而它确实是世界上首个设备齐全的潲水油(俗称地沟油)提炼工厂与发电厂。从去年12月开始,它就持续不断地为这家小餐馆提供电力与热水。连环保活动家兼电影导演乔斯·提科尔都对此赞不绝口:“这个主意太绝妙了,将废弃的东西作为能量来源,而且不需要任何特殊媒介!”
由于33岁的发明者詹姆斯·裴若特仍在为他的潲水油发电器申请专利,所以他并没有将这项发明的内部工作原理全部公之于世。据介绍,一台潲水油发电器一周能够“消化”80加仑(合300公升)潲水油,每个小时能够产生5千瓦的电能。有了它,就不用再担心潲水油被重复利用,用它发电不就能省下更多成本吗?(据《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