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粤剧艺术创造的意义

粤剧艺术创造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1-06-16 23:49:19

A. 粤剧的获得荣誉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粤剧艺术得到健康的发展。剧目创作多姿多采,主张继承艺术前辈的流派唱腔并加以发展,增强既能慷慨高歌又擅浅斟低唱的艺术魅力;伴奏音乐提倡中西结合,努力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建立导演制度,净化舞台艺术形象,注意整体艺术的创造,发展多种风格的舞台美术设计。粤剧渐而成为广东地方戏剧中拥有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1956年周恩来给予粤剧“南国红豆”的美誉,戏剧大师田汉称赞粤剧具有“热情如火,缠绵悱恻”的艺术特点。
全省专业粤剧团最多时发展到73个。1953年成立广州粤剧团;1958年,广州地区9个粤剧大班合并成立了广东粤剧院;1960年成立了广东粤剧学校及其湛江分校。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曾三多、靓少佳、罗品超、文觉非、郎筠玉、红线女、罗家宝、林小群、陈笑风、谭天亮等分别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柳毅传书》、《十奏严嵩》、《三件宝》、《寸金桥》、《金鸡岭》、《红花岗》、《刘胡兰》、《山乡风云》等优秀剧目。其中,《山乡风云》在全国还被移植成20多种戏曲剧目。还曾组团到朝鲜和越南进行友好访问演出。薛觉先“万能老倌”的艺术造诣,马师曾的“乞儿喉”唱腔,白驹荣的“平喉”,罗品超的文武生,陈笑风的“风腔”,红线女的“红腔”,文觉非、罗家宝等人的唱做念打深受观众喜爱。80年代粤剧代表作有《三脱状元袍》、《袁崇焕》、《昭君公主》、《南唐李后主》、《魂牵珠玑巷》等。关国华、林锦屏、卢秋萍、倪惠英、冯刚毅、丁凡、郭凤女、陈韵红、彭炽权、曹秀琴等成为观众喜爱的优秀演员,剧团还频繁地到港澳地区和一些国家演出。

B. 粤剧是怎样由来的

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明中时期,粤中各地已有乡俗子弟以戏剧为生。明嘉靖开始,出现弋阳腔、昆腔。清雍正年间,广州有“土优”演戏时唱“广腔”。

及至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在佛山镇大基尾建立了同业组织琼花会馆。乾隆至道光年间,来自外省的成百个外江戏班入粤,并在广州成立粤省外江梨园会馆。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声腔和表演的艺术养料,逐渐形成演唱梆子腔为主的演出风格。咸丰四年(1854),本地班艺人李文茂以梨园子弟为骨干,组织红巾军起义反清,清政府严禁本地班演出,艺人只得转投外江班或冒称京戏登场。

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兴起,于光绪十五年(1889)在广州成立八和会馆。本地班在这时又吸收了二簧声腔,能以梆子、二簧腔为主,兼用大腔(地方化的弋阳腔、昆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场十八本等众多剧目。表演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丑十大行当,武打技艺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

演出独创的《六国大封相》时,登场百余人,花团锦簇,土音啁杂,与其他剧种迥异。早期的粤剧戏班,乘坐专门租用的“红船”沿珠江内河穿梭往返于各埠演出,故又称粤剧艺人为“红船弟子”。清末民初,广州和港澳等地陆续修建戏院,新称粤剧的本地班逐渐由农村的土舞台转到城市戏院演出,此后出现流动于大中城市之间的省港大班。

为了适应城市观众和剧场演出的需要,出现了以编撰剧本为业的开戏师爷,他们新编的剧目多为华丽奇巧的生旦戏。而演出于粤西地区的下四府班,仍擅长表演武生、小武担纲的正本戏,保持着粗犷质朴的艺术特色。光绪年间陆续离乡过埠的州府班,这时更多的在海外一些国家演出。

(2)粤剧艺术创造的意义扩展阅读:

粤剧获得荣誉;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粤剧艺术得到健康的发展。剧目创作多姿多采,主张继承艺术前辈的流派唱腔并加以发展,增强既能慷慨高歌又擅浅斟低唱的艺术魅力;伴奏音乐提倡中西结合,努力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建立导演制度,净化舞台艺术形象,注意整体艺术的创造,发展多种风格的舞台美术设计。粤剧渐而成为广东地方戏剧中拥有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1956年周恩来给予粤剧“南国红豆”的美誉,戏剧大师田汉称赞粤剧具有“热情如火,缠绵悱恻”的艺术特点。

全省专业粤剧团最多时发展到73个。1953年成立广州粤剧团;1958年,广州地区9个粤剧大班合并成立了广东粤剧院;1960年成立了广东粤剧学校及其湛江分校。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曾三多、靓少佳、罗品超、文觉非、郎筠玉、红线女、罗家宝、林小群、陈笑风、谭天亮等分别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柳毅传书》、《十奏严嵩》、《三件宝》、《寸金桥》、《金鸡岭》、《红花岗》、《刘胡兰》、《山乡风云》等优秀剧目。其中,《山乡风云》在全国还被移植成20多种戏曲剧目。

还曾组团到朝鲜和越南进行友好访问演出。薛觉先“万能老倌”的艺术造诣,马师曾的“乞儿喉”唱腔,白驹荣的“平喉”,罗品超的文武生,陈笑风的“风腔”,红线女的“红腔”,文觉非、罗家宝等人的唱做念打深受观众喜爱。

80年代粤剧代表作有《三脱状元袍》、《袁崇焕》、《昭君公主》、《南唐李后主》、《魂牵珠玑巷》等。关国华、林锦屏、卢秋萍、倪惠英、冯刚毅、丁凡、郭凤女、陈韵红、彭炽权、曹秀琴等成为观众喜爱的优秀演员,剧团还频繁地到港澳地区和一些国家演出。

参考资料:网络-粤剧

C. 为什么粤剧可以成为仅次于昆曲,京剧的第三个申遗剧种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粤剧艺术得到健康的发展。剧目创作多姿多采,主张继承艺术前辈的流派唱腔并加以发展,增强既能慷慨高歌又擅浅斟低唱的艺术魅力;伴奏音乐提倡中西结合,努力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建立导演制度,净化舞台艺术形象,注意整体艺术的创造,发展多种风格的舞台美术设计。粤剧渐而成为广东地方戏剧中拥有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1956年周恩来给予粤剧“南国红豆”的美誉,戏剧大师田汉称赞粤剧具有“热情如火,缠绵悱恻”的艺术特点。

D. 粤剧的特点

粤剧的表演艺术保持了早期“过山班”粗犷、质朴的特点。

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1、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2、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

3、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4、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拓展资料: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E. 粤剧特点

粤剧的特点具体如下:

1、服装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到了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当需要不同的戏服。例如:小生通常饰演文质彬彬的角色,有时候甩袖,所以长袖称呼为文袖。武生需要打斗,短袖才方便演员动作,所以短袖亦称呼为武袖。因此文武生的戏服会出现文武袖。

2、头饰

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头套、发髻、饰物,并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头饰种类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贵妃配戴的头饰也有正凤和凤冠之分。其实男角亦有头饰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类。红楼梦中贾宝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

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并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3、唱词。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

在农村活动的“过山班”保留着早期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颈有力的靶子、手挢、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角色登场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颇罕见。

4、舞台风格。

舞台美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

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5、舞台美术。

偏重写实,布景运用画幅为主的软景,又采用灯光和硬片真景,服装、化妆华美奇巧。后来发展到用机关布景、胶片服装、头盔和道具安装电灯等。

(5)粤剧艺术创造的意义扩展阅读:

粤剧的伴奏乐器,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部分。

前者以高胡、二弦、扬琴、喉管为主要领奏乐器。又分“硬弓”、“软弓”两种不同的组合。“硬弓”使用的乐器有二弦、短喉管、长喉管、竹提琴、小三弦、月琴、椰胡、横箫等,与打击乐高边锣配合。音响和音色都较洪亮刚硬,多用于伴奏传统剧中的排场和比较激烈的情景。

“软弓”所用的乐器有二胡(南胡)、中胡、高胡、椰胡、大胡、扬琴、琵琶、小三弦、中三弦、中阮、大阮、长喉管、洞箫等。除民族乐器外,粤剧音乐还大胆地采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萨克管等中低音乐器。

与打击乐器文锣鼓(或苏锣鼓、中低音京锣鼓)配合,音响和音色都较纤细柔和,用于伴奏抒情的唱段和对人物内心感情的细致刻画。

F. 粤剧有什么特色

粤剧音乐的构成,与弋阳腔(高腔)、昆腔、梆子腔和皮黄腔的传入,有极其紧密的关系。
弋阳腔,明万历年间传入广东;嘉靖年间昆腔的足迹也几乎遍及全省城乡。延至清雍正年间,广州地区曾有过“土班”、“土优”唱“广腔”的记载。《粤游纪程》称之为“一唱众和,蛮音杂陈。凡演一出,必闹鼓良久,再为登场。”
早期的粤剧中,曾有高腔剧目《琵琶记》、《金印记》、《玉簪记》等,以及《钓鱼》、《访臣》、《送嫂》的演出,因久已辍演,今已失传。今保留的开台例戏《六国大封相》,即《金印记》中的《封赠》一折,所唱乐调艺人抄本记为“大腔”。
粤剧的昆腔剧目,现仍保存的主要有《思凡》、《和番》、《弹词》等,所用曲牌与联套习惯都与昆曲基本相同。另外还有近百支曲牌,或用于《八仙贺寿》、《天姬送子》等开台例戏,或被作为器乐曲演奏而单独使用,艺人就统称之为高昆牌子。
梆子,是继弋阳腔、昆腔后,形成发展的又一种声腔。粤剧“梆子”的来源,尚未发现明确的历史记载。有关梆子的资料有:清康熙年间,黄石牧《桂林杂咏》中说桂林有“秦音演乱弹”的诗句。《番禺县志》记乾隆末年,广州有“锣鼓三谭姓,其技能合鼓吹二部而一人兼之……金鼓管弦,杂沓并奏,唱皆梆子腔。”乾隆四十六年,江西巡抚郝硕《复奉遵旨查办戏剧违碍字句一褶》中说:“秦腔……江、广、闽、浙、四川、云贵等省皆盛行。”道光八年成书的《越讴》序文也有“珠儿珠女,雅善赵瑟,酒酣耳热,遂变秦声。”有关粤剧梆子的来源,也有几说。一说来源于乾隆年间的秦腔梆子,并把历史追溯到明中叶,或更远。一说清中叶以后北方梆子板式化以后传入广东,形成粤剧梆子。艺人口碑则源于汉调,麦啸霞亦持此说。欧阳予倩认为,由徽班传入,后受祁阳戏的影响。
今考粤剧“梆子”发展的历史胳络与现状,可以看出它是广采博纳的。曲调有属南方梆子(安庆梆子)的吹腔、“安庆调”、“安春调”;有乱弹诸腔的“七句半”、“大板”、“湖广慢板”等;其梆子的主体诸板式,更兼具吹腔常用的板起板落和北方梆子腔眼起板落的规则(Shining 注:北方梆子的‘眼’等于我们粤曲所说的‘叮’),行腔颇具西皮(特别是弹腔北路)的风格,而落音又多循吹腔、拨子习惯。乾隆时人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说:“弦索流于北部,安徽人歌之为桁阳腔(石牌腔,即吹腔),湖广人歌之为襄阳腔;陕西人歌之为秦腔”。道光时广东人杨掌生在《梦华琐簿》中要说:“广州乐部分为二,曰外江,曰本地班”,“大抵外江班近徽班,本地班近西班。”“近西班”的本地班在与外江班的交流学习中,不断地广收博采,融汇贯通,并结合本地的语言和音乐特点,逐渐形成了兼容吹腔,襄阳调、梆子、西皮(特别是弹腔北路)诸因素,而又风格独特的粤剧梆子。
粤剧的二黄腔是由徽班传入的。二黄类唱腔中,有叫“西皮”的,实是白话“四平”的讹音,与“二簧平板”是同一类曲调。粤剧二黄的基本板式结构和曲调特征与邻省剧种之二黄腔(南路)比较接近,特别如“慢板”、“首板”(也称“导板”)、“流水”等保留传入时的面貌较多。粤剧二黄的曲调,与湖南祁剧的弹腔南路的关系十分密切。特有的其它板式,如“八字二黄”、“长句二黄”、“长句二流”等,则是艺人从原来的慢板和流水板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粤剧的唱腔,先有梆子然后与二黄合流,从传统剧目中可得以证实。凡属梆子曲调,只须标出板式,不用标明声腔;而二黄曲调则一定标明二黄。一九零三年美国物克多唱片公司录制的粤剧单面唱片招纸上也只标“广东大戏慢板、中板……”也是另一佐证。由于粤剧吸纳梆子、二黄有先有后,故早期粤剧的梆、黄是分开使用的。以梆子一腔到底的,称“梆子戏”,传统剧目有《打洞结拜》、《闺留学广》、《仁贵回窑》、《六郎罪子》、《陈宫骂曹》、《岳武穆班师》、《王彦章撑渡》、《李白和番》、《周瑜归天》等。而以二黄一腔到底的,称“二黄戏”,代表剧目有《三娘教子》、《月下追贤》、《夜困曹府》、《仕林祭塔》、《乌江自刎》、《五郎救弟》等。
粤剧在吸收二黄的同时,梆子腔也开始融汇西皮的某些特点,吸收了西皮眼起板落的节奏特点和柔和宽广的风格;唱腔、过门旋律增加了迂回、缠绵的色彩。
清乾隆以后,广东原来流行的弋腔、昆腔已逐渐为乱弹诸腔所取代,梆子和二黄逐步成了粤剧的主要声腔。同治、光绪以来,粤剧戏班上演本地文人新编的剧目,梆子、二黄两腔开始在同一剧目中交替使用,并与广东民间歌谣、杂曲等相结合。广东的民间歌谣比较丰富,仅粤语地区就有木鱼、南音(广东南音)、粤讴、板眼、芙蓉、咸水歌等多种形式。
粤剧简介

粤剧是一种唱腔多样化的剧种。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善于吸取其它剧种的长处,她的唱腔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能力。
粤剧是岭南剧派的主要品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华侨聚居的地区经常有演出。明代弋阳腔、昆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在广东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随后,出现广东“本地班”,汇集众腔之长,独创自己的特色。后以梆、黄为基础,溶汇弋、昆诸腔,并与南音、粤讴、木鱼、龙舟等广东民间音乐曲调结合,遂成为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腔调有梆子(源自江西省的弋阳腔和江苏省的昆山腔,相当于京剧的西皮)、二黄(源自安徽省的吹腔和高拨子)、西皮(源自陕西省的秦腔,相当于京剧的西平调)、南音、粤讴、龙舟、木鱼、咸水歌、梵曲等。伴奏乐器多样,除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边锣等民族乐器外,现代还运用了小提琴、大提琴、萨克斯管等西洋乐器。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灯光方面较多吸收话剧、电影、西洋歌剧的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粤剧角色分类原在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当,后来演变为生、旦、文武、武生(须生)、公脚、小武、六分、拉扯等行当。清末民初,新编剧本层出不穷,剧目总数累计约有五至六千个。
近百年来,粤剧界人才辈出,曾涌现出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白(驹荣)等流派及一大批才华出众的演员。
广州是粤剧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几百年来人才辈出,影响遍及全球粤语华人地区。1949年后,粤剧艺术在广州更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享有“南国红豆”的盛誉。名伶马师曾、薛觉先、白驹荣、红线女等云集广州,在50年代使广州的粤剧艺术大放异彩,涌现出《搜书院》《山乡风云》等经典性剧目。红线女的《昭君出塞》、《荔枝颂》、《羊城八景》等粤曲更是历唱不衰,声名远播海外。
80年代中期以来粤剧受娱乐风尚变化的影响活力锐减,但由于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提倡,以及编剧人员素质的提高,粤剧演出的剧目在艺术质量上日臻完美。《三脱状元袍》、《南唐李后主》、《金陵残梦》、《睿王与庄妃》,现代题材粤剧《土缘》等,都曾获国家和省市奖。近年经过体制改革后,粤剧演出显示出新的活力,有影响力的演员也相继脱颖而出

G. 肖健的学术成就

一、对推动中华文化发展贡献卓越。
二、为中华文化正名。
三、为粤剧红派艺术正名:
2013年12月,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逝世,肖健在新华网发表题为《红线女粤剧流派是中华文明和岭南文化不朽丰碑》的署名文章,人民网、人民海外网、环球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金羊网、大洋网等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媒体均作了转载,文章被视为对红线女粤剧流派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的客观、系统的定论与评价,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文章明确指出,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 —红派艺术 ,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如果将“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之始对应理解为现代粤剧史开端的话,那么,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花旦行当发展进程中则具有初创和里程碑意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文章明确指出,红派艺术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三座高峰。

四、系统剖析五羊石像的广州第一城市标志地位:
肖健在广州越秀山对五羊石像进行文化调研时指出,广州是中国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中心城市、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传说、人文景观和城市雕塑众多,若论及影响和意义,五羊石像堪称广州的第一城市标志!相传,周夷王八年 (公元前887年),广州人民辛劳终日、难得温饱,有一天,天空中仙乐缭绕,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骑着五头山羊降临广州,体察民间疾苦后,驾祥云而去,口衔“一茎六出”谷穗的五羊遂化身巨石,永留广州。五羊仙子下凡间,给广州人民带来幸福吉祥,从此,广州成为了南国富饶之地,人民丰衣足食。肖健认为,正由于丰衣足食、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能引发人们的心声共鸣!所以,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才能世代相传,千百年来,广州也因而在海内外人们心目中赢得“羊城”、“穗城”的美誉!肖健同时指出,五羊雕塑的影响极其深远, 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会徽由广州设计师张强设计,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石像外形轮廓,作品就是以五羊石像代表广州,并且体现了新时期广州人在开创美好新生活中的炽热情怀!
五、系统剖析开荒牛雕塑的深圳第一城市标志地位:
肖健在深圳对开荒牛雕塑进行文化调研时指出,深圳是当代中国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中心城市之一,人文景观和城市雕塑众多,若论及影响和意义,开荒牛雕塑堪称深圳的第一城市标志!肖健指出,个别专家学者认为,深圳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崛起的经济特区,30多年前只是小渔村,人文底蕴不够厚重,其实,这种理解不够科学。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第一个经济特区,以经济为引领的全方位改革具有先行探索性,即“开荒”意义!深圳仅用了30多年时间,从昔日的小渔村飞速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开荒牛,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体制、文化、科技等各领域全面发展进程中,勇于探索、开拓进取、领潮争先精神,也就是“深圳精神”!所以说,深圳的人文底蕴是厚重的,而且,开荒牛精神,在这30多年来,对全中国的社会发展都起着引领作用,时代色彩非常浓烈!
六、明确指出梧州文明史有4100年以上:
肖健在广西梧州对舜帝文化进行文化调研时,通过综合历代史料典籍和当代专家学者们的大量观点、论断,不仅理清了舜帝与珠江流域、与梧州的历史渊源,更意识到了“上古舜帝南巡”在中华民族文明史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典型意义。肖健认为,上古舜帝南巡有力地证明了梧州是中华文明发祥地:梧州是一座有着4100年以上文明史的古老城市,梧州的文明史始于舜帝,珠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多元的、光辉灿烂的上下五千年文明!梧州,自西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南越国设苍梧王城,建城至今2100多年,所以,很多人常笼统地认为“梧州是一座有着2100年历史的城市”,其实,这种提法不够规范。因为,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证,2100年的建城史,仅是梧州整个文明史发展进程中的其中一段历史时期,而梧州文明,实际上早在上古舜帝时期就已经发祥了,所以说,梧州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年代更久远的舜帝,有4100年以上。这种考证、界定的方法、依据,与中华民族以“三皇五帝”为开端来确认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考证、界定的方法、依据,是相一致的,得出的结论也是可以相互对接、印证的,所以,是客观、科学和具有公信力的!该学术成果,将梧州的文明史追溯到了上古时期,较此前社会上对梧州历史的理解和研究,足足前移了两千年!
肖健指出,舜帝南巡,给梧州、珠江流域乃至中华大地,留下了深邃的远古回声!它的社会意义主要表现为:
由此可以确认梧州的文明史至少有4100年以上!众所周知,在大约4000至5000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三皇五帝”将社会发展从鸿蒙初开的野蛮年代带进了崭新的文明时代,他们被尊称为民族文明的始祖,即人文始祖,所以说,我们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舜帝,是中华民族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转折时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是上古“三皇五帝”中,唯一一位到过珠江流域,并将珠江流域合并入中国版图的中华文明始祖,舜帝南巡,理所当然地将中原的文化意识引入了珠江流域,在包括生产技术、奉献精神、治国方略、伦理道德观念准则、德教诗乐等方面,都体现出全面开创的丰功伟绩!舜帝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既然“(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今广西梧州)之野,葬于江南九疑(白云山)”,那理所当然,梧州的文明史始于舜帝,梧州,就是一座有着4100年以上历史的古老城市,理所当然,梧州,就是珠江文明和岭南文明的发祥地,古代珠江流域和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有力地证明了梧州是中华文明发祥地:珠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这对提升珠江流域和梧州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舜帝南巡,证明了珠江流域历来就不是蛮荒之地,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珠江流域在上古时代,同样有着自己的文明始祖,同样有着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相当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且全面开创了包括生产技术、奉献精神、治国方略、伦理道德观念准则、德教诗乐等方面的优秀文化传统,珠江文明与其它江河流域文明一样,同样经历着相对独立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由起源到发展、再到兴旺发达的历史进程!舜帝南巡,将中原文化意识引入珠江流域,与梧州、与珠江流域人们一道,缔造了光辉灿烂的珠江文明,并使珠江文明与黄帝所创造的黄河文明、炎帝所创造的长江文明产生碰撞、交流与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茫茫九派流中国”多元的、光辉灿烂的上下五千年文明!正如黄伟宗教授在《珠江文化的始祖 ——舜帝》中所论述:“舜帝开发和统一南方,事实上早于秦始皇、汉武帝开发和统一南方的时间,起码千年以上。这意味着,通常称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才有实际的依据;也意味着,这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不仅是黄河文化从发祥到兴旺的历史,而且包含着长江、珠江等诸多江河在内的文化史;这些江河文化,也早在“三皇”、“五帝”的开创时代已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文化的缔造工程;同时也意味着,早在原始氏族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的转型期,也即是以舜帝为标志的从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的转折期,在偌大的中国疆土上的北方、中原与南方的地域文化,或各种氏族、民族的文化,也从冲撞而开始了交流和交融,这就是说,南北文化交流和交融的历史篇章,远在舜帝时就揭开了。这也是远比历来史书所写的自秦始皇、汉武帝开始的记载,大大提前的。”又如,著名作家李俊康在《舜帝与苍梧(广信)文化》中所论述:“舜帝因苍梧而伟大,开拓岭南功不可没;苍梧因舜帝而精彩,接受中原文化得风气之先。舜帝是苍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苍梧文化的内涵很深,人文精神很丰富,而且是岭南文化、珠江文化的源文化。”
七、明确指出梧州文明史始于舜帝。
八、追溯珠江流域花卉文化源流:
肖健在广西梧州对珠江流域花卉文化进行调研时指出,梧州是珠江流域花卉文化发祥地,梧州的传统花卉文化蕴含着春节节庆文化特色。论及梧州花卉文化,必先对珠江流域的文明史和花卉文化史进行溯源。《尚书 尧典》载:“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结合专家学者们的学术成果,可以确认,梧州,是一座有着4100年以上历史的古老城市,梧州的文明史始于舜帝。梧州,是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发祥地,古代岭南地区和珠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梧州的花卉文化史也由此开篇,梧州是珠江流域花卉文化发祥地。而随着时间推移,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从梧州转移到了广州,源于梧州的珠江流域花卉文化在广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繁荣,到了清代中叶,广州出现了南国特有的“迎春花市”习俗,每逢岁末年关,各大公园都摆满鲜花、盆桔,举办迎春花展,大街小巷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八方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在广州旧城的中轴线北京路一带,“迎春年宵花市”更是呈现出十里长街、繁花似锦,华灯璀璨、人海如潮的壮观场面!传承发展到今天,广州迎春花市和花卉盆栽文化名扬海内外。有着“中国第一花乡”美誉的广州芳村花地湾,数百年来,园林花圃星罗棋布,广州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闻名遐迩的花卉盆栽主产区和集散地。广州,从自然到人文都可以感受到花卉文化的情结,《羊城晚报》的副刊取名“花地”,既寓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意,又寓意广州是实至名归的花卉主产地,在广州新的城市中轴线上的珠江新城建起了“花城广场”,广州更是赢得了“花城”的美名!广州是现代珠江流域中心城市,其文化对周边地区有着强烈的辐射作用,珠江流域也可以称为花的海洋!梧州也和广州一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草水常绿、花卉常开,人们种花、爱花、赏花的历史由来已久,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在游岭南的时候,就留下了 “海花蛮草延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的佳句。梧州,既是珠江流域花卉文化发祥地,又受到当今广州花卉文化发展繁荣的辐射,梧州发展花卉盆栽文化,可谓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条件。梧州在历史上曾经是珠江流域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花卉市场,昔日的梧州大学路花卉一条街,上世纪80、90年代之时,在华南地区颇有名气,当时,也曾举办过如广州那样的迎春年宵花市,场面极盛一时,其后,由于种种原因,繁盛不再。梧州大学路花卉一条街由于城市规划需要,已于2012年拆除。而从2006年以来,梧州又逐渐发展起鸳江丽港花卉一条街、梧州富民特色街、香城市场等多个花卉盆栽市场,数十家花卉商汇聚梧州,花卉盆栽品种应有尽有!正所谓“南国春来早”,每逢春节前夕,桃花、梅花、水仙、百合、牡丹、芍药、月季、山茶等四季鲜花聚在一起,姹紫嫣红、竞相开放。金桔、朱砂桔、金蛋果等,金光灿灿、硕果累累,寓意大吉大利。枝繁叶茂的“发财树”、 绿意欣欣的“富贵竹”、红红火火的“福星花”、“鸿运当头”等,充满生机、红火、喜庆的迎春气氛!梧州人和广州人一样,春节前,总爱逛花街,多多少少总会买点花卉盆栽,沾点花香瑞气,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平安、吉祥如意,年轻情侣们则双双对对穿梭花市,挑选玫瑰、百合,祈求情场顺利、姻缘美满,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春节节庆花卉文化习俗!
九、提升岭南画派书画艺术影响力。
十、开创《穷楔论》:
《穷楔论》是肖健的哲学观。《穷楔论》高屋建瓴,观照古今中外哲学、社会科学史,着重剖析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外在、内在影响,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证穷楔世界观、方法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传承、发展关系,论证穷楔世界观、方法论在当今多元思想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重建当代民族精神架构、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起的积极作用,倡导穷楔人生和哲理思考。《穷楔论》中的“穷”,泛指社会上的平凡人及其平凡角色。“楔”,特指木榫卯结构和木楔。木榫卯结构是指中国传统实木建筑、家具等木器中,在相连接的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处理的接合方式,这也是实现整个木器架构的结构方式。木楔是指当木器出现松动时,用以填充木榫卯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木榫卯结构和木楔是实现整个木器架构并使其牢固的唯一方式和关键所在。《穷楔论》认为,“楔”,由于它隐藏,不容易被人们所认识,所以得不到常人的赏识、理解与重视。但它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却曾构筑起无数的亭台楼阁,经历数千载风霜雨劫依然稳固屹立,终究令世人为之赞叹、折服!“楔”,寓意着沉郁顿挫、刚强正直、坚韧不拔,寓意着朴质、平实的伟大。“楔”,是穷楔论的灵魂!《穷楔论》号召有着与“楔”同样经历及处境的人们,在不为常人赏识、理解、重视的现实工作、生活逆境中,不自暴自弃,仍然以“楔”那种百折不挠的豪情壮志去激励自己,充实稳固自己的生活架构、家庭架构,并立志充当稳固社会架构,谋求社会发展进步的平凡角色,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穷楔论》认为,社会上极不显眼的平凡人及其平凡角色占了大多数,这就是开创穷楔论的目的和社会基础,以及倡导、实践穷楔论的现实意义。 代表作品有《红线女粤剧流派是中华文明和岭南文化不朽丰碑》、 《上古舜帝南巡力证广西梧州是中华文明发祥地》、 《上古舜帝南巡折射广西梧州4100年文明史光辉》、《纸包鸡,腾飞!》、 《郑伟标<湖山秋晓图> <秋林野兴图> 双璧艺术欣赏》、 《穷楔论》等。
2012年04月,撰写题为《郑伟标双璧艺术欣赏》的署名文章,提高了梧州乃至岭南画派书画艺术创作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3年至今,积极倡导弘扬纸包鸡文化,率先明确提出了要以粤菜广式卤味的概念来打造纸包鸡文化的学术思路,发表文化定位类学术论文数十篇,对纸包鸡文化进行了强势打造,在此期间,纸包鸡荣膺中国名菜称号,荣登北京农交会、南宁东盟博览会殿堂,穿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落户广州启航海上丝绸之路远洋海外,制作技艺入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使得传世150年纸包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扩张与提升,如今,传世150年纸包鸡文化可谓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016年02月,对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都城镇进行文化调研,指出,郁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珠江流域西江段重要古商埠,肖健对郁南进行文化研究和发挖,这对于以梧州和封开为海陆丝路最早对接点、郁南为海上丝路重要古商埠、广州为海上丝路始发港的中国珠江流域文化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的意义。

H. 对粤剧的看法

我觉得挺好听的
上一、两代的人几乎都爱听
但是现在没多少年轻人学了
我非常害怕如此的粤剧艺术会没落
粤剧的故事有凄美的爱情故事,有富有寓意的故事......
而且,唱腔也很重要
的确用心听的话是非常动听的

I. 粤剧的特点是什么

粤剧艺术特点: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
在农村活动的“过山班”保留着早期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颈有力的靶子、手挢、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角色登场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颇罕见。
舞台美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舞台美术偏重写实,布景运用画幅为主的软景,又采用灯光和硬片真景,服装、化妆华美奇巧。后来发展到用机关布景、胶片服装、头盔和道具安装电灯等。
声音特点:男的唱得比较平稳 、低沉,有时略带沙哑;女的唱得非常细腻而又圆润

J. 任白与红线女在粤剧上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后人为何偏重红线女

红线女(1924年12月27日-2013年12月8日),原名邝健廉,女,汉族,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2013年12月8日,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红派艺术在唱腔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等其它剧种、以及美声歌唱、电影等的技巧,结合个人的声线条件,融汇创造出了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刚柔相济的红腔风格;在舞台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舞台功架为基础,吸收了京剧名家程砚秋的身段艺术,并将俞振飞、周小燕、朱传茗等戏剧名家的艺术融为一炉,突破了传统粤剧中单纯表现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戏路极为宽广,不论古代的小家碧玉、宫廷贵人、青楼妓女,还是现代革命女性,都能涤尽铅华,展示出东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表现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正气凛然的性格特征,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那富于韧性的品格,表演细腻传神。现代剧《山乡风云》,更是在现代剧和传统表演程式的结合上获得了标志性的突破,被认为是粤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阅读全文

与粤剧艺术创造的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