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哪些积极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值得推荐
以下为大家推荐的积极心理学书籍都是众人推荐的经典书籍,排名越靠前,推荐度越高,越值得大家阅读。
1.
自控力
凯利麦格尼格尔著 ,王岑卉 译
2012-08-01 文化发展出版社
2.
自控力(全二册)
(美)凯利·麦格尼格尔著,王岑卉 译
2013-07-01 文化发展出版社
3.
真实的幸福(央视《读书》栏目连续五天力荐读物,积极心理学之父...
(美)塞利格曼 著,洪兰 译
2010-07-01 万卷出版公司
4.
自控力(精装版)(超级畅销书《自控力》,100万册硬精装纪念!只...
【美】凯利 麦格尼格尔著,王岑卉译
2014-05-01 文化发展出版社
5.
积极心理学
(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徐红译
2010-06-01 群言出版社
6.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的幸福科学四部曲之二...
(美)塞利格曼著,洪兰译
2010-08-01 万卷出版公司
7.
战胜拖延症(精装版)
(加)皮切尔著,金波译
2014-02-01 湖北教育出版社
8.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的幸福科学四部曲之...
(美)赛利格曼著,任俊译
2010-09-01 万卷出版公司
9.
积极情绪的力量
(美)弗雷德里克森著,王珺译,阳志平审校阳
2010-12-0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
自控力2(真正提升“自控力”实践应用版!百万畅销书《自控力》作...
【美】凯利•麦格尼格尔 著,王岑卉 译
2013-07-01 文化发展出版社
11.
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
2014-12-01 浙江人民出版社
12.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幸福五部曲:《持续的幸福》《真实的幸福...
[英] 杰拉尔德·达雷尔(Gerald Durrell)等著,苏德中主编,洪兰译
2013-07-01 浙江人民出版社
13.
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
阳志平 等编著
2010-01-01 机械工业出版社
14.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学著名心...
[美]埃伦·兰格(Ellen J.Langer)著,王佳艺译
2012-04-01 浙江人民出版社
15.
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观念(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西...
[美] 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Siegel) 著,黄珏苹,王友富译
2013-05-01 浙江人民出版社
16.
快乐竞争力:赢得优势的7个积极心理学法则(《非你莫属》热议“...
[美] 肖恩•埃科尔(Shawn Achor) 著,师冬平译
2012-04-0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⑵ 在公司中如何安排工作顺序,创造心流状态
有助于心流产生的活动,米哈里称之为“心流活动”。遗憾的是,心流活动并不是生活的常态,“无论是居家时间还是工作时间,我们很可能经常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只有在心流活动中,“我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且乐在其中。心流活动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即时反馈。即时反馈能够让人知道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因此可以让人在完成每一个步骤之后,判断自己是否有所改进。第二个特征是,目标明确,难度适中。也就是说,难度和能力是均衡的,不会太难,让人感到挫败,也不会太容易,让人感到无聊。这种情况下,尽全力接受挑战,并且去达成目标,就有可能产生心流。在《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里,米哈里谈论了怎么在日常的工作和休闲中去制造心流活动。
⑶ 您好,可以给我来一份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PDF或者epub都行,谢谢您
直接下载就可以了密码:4oha
⑷ 生活平淡无趣怎么办
1、读书
这一条像是老生常谈,但在这1000个回答中,几乎每位都提到了读书。如果你觉得读书很无趣,那可能是你的方法或者内容不对。其实所有你所遇到的问题,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2、听书
荔枝FM,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懒人听书等等上边提供的优质书籍内容,都可以拿来学习,读书的形式本身就不局限于读。在化妆和做家务时利用这些时间同步听书,不知不觉就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3、做自己的电台
很多朋友会在一些音频平台做一些自己的电台,读诗,讲故事,为听众读书,甚至在唱吧里录音,丰富生活的同时,收获很多节目粉丝。
4、短视频
将自己生活中的趣事或者经历拍成短视频发布,记录生活,娱乐生活。
5、写作
从之前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到今天的人人都是自媒体,感叹内容红利的同时,优质的内容却成为刚需,为什么迷蒙家的实习生可以月入5万,而迷蒙举办的新媒体创作大赛冠军奖金是50万。这已经足够证明优质内容的价值。
套路:写日记记录生活,写诗陶冶情操,或者这样吧,开通你的微信公众号,甚至简书、头条、知乎等各大平台的账号,试着去运营吧,写你想写的内容,站在自媒体时代的风口,就算成不了下一波迷蒙、六神磊磊、小马宋,那你也可以练就一手内容运营的好本领啊,妥妥让你轻松转行互联网。
6、亲手做早点或便当
面对那些可以做365天早餐不重样、天天做早餐给男女朋友吃然后让我们吃狗粮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它!哪个女生不喜欢摆盘、烘培、烹饪、煲汤?其实不管男生女生,学会这一必杀技能,满满的加分项目!
7、听新闻
不管你是为了练口语听力听的那些国外新闻,还是为了解国家大事听的政治新闻,坚持吧,提升英文水平,具备最新谈资都不是件坏事吧!
8、养宠物
金毛二哈或泰迪,布偶英短或暹罗,每天开开心心吸猫遛狗玩乐拍照。交一些宠物圈的朋友,成为宠物博主,或者把自己的宠物捧成个小网红也行啊!
9、整理房间
房子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
10、练字
一些坚持练字的人可以把天书练成楷书,右手练完左手练,中文练完连英文,磨炼心性、增强修养、延年益寿、弘扬文化、世(zhuang)俗(bi)名(she)利(jiao)。
11、做手工
陶艺、羊毛毡、橡皮章、串手串等等,各地每天都有相应的活动发布,不到一百块就可以让你学习
⑸ 如何进入到学习很入神的那个状态那个状态叫什么
(flow)心流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种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人们处于这种情境时,往往不愿被打扰,即抗拒中断。定义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将心流 (flow) 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米哈里齐克森认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征:
1.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2.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3.有清楚目标的活动。4.有立即回馈的活动。5.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6.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7.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 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以上项目不必同时全部存在才能使心流产生。但米哈里齐克森也提出一些方式使得一群人可以在一起工作使得每个个体都能达到心流的状态。这种工作群体的特征包括了:
1.创意的空间排列。2.游戏场的设计。3.平行而有组织的聚焦。4.目标群组聚焦。5.现存某项工作的改善(原型化)。6.以视觉化增进效能。7.参与者的差别是随机的。
【我在《情商》上也看到类似的叫做涌流。(大概是翻译的问题吧)】
“涌流现象”是一种专注或沉浸其中的心理状态,很早就被人们在宗教、冥想、瑜伽、艺术、体育等活动中发现。“涌流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英文发音为 cheeks sent me high)在其研究的积极心理学中的核心内容,随着幸福课的流行而逐渐受到关注。
契克森米哈认为:人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才真正体会到长久的快乐,这与技能和挑战的匹配程度有关。涌流就是一种类似思如泉涌的感觉,人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完全参与在某项活动中,此时自我意识消失、时光飞逝,每个行为、动作和想法必然会一步接着一步,就像爵士乐演奏一样,整个人都沉浸其中,且将自己的技能发挥到极致。
1、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
2、对行动有迅速的反馈。行动自然得到矫正。
3、在挑战和技巧之间有一种平衡。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力相对于挑战弱,我们会沮丧和焦虑;如果潜能大大高于表现机会,我们会乏味。恰好处在乏味和焦虑二者之中,才能真正的愉悦。
4、行动和意识相融合。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行动上。由于挑战和技巧相匹配,因而要求一门心思。由于目标很明确,又能不断得到反馈,就能够做到这一点。
5、摒除杂念。由于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我们摆脱了日常生活中导致压抑和焦虑的害怕。
6、根本不担心失败。集中心思工作,根本想不到失败。内在的原因是:涌流状态下,我们很清楚该干什么,而我们的技巧又正好足以迎接挑战。
7、自我意识消失。太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负担。涌流中,我们太专注于所作的事,根本没有心思来关心自我。但当一个阶段的涌流状态过去之后,我们一般会以一种更强烈的自我概念出现,知道已超越了自我,甚至会觉得自己摆脱了自我的界限,至少暂时地成为了一个更大实体的一部分。(这种状态很多人都应该体验过)自我通过遗忘自我的行动得到了扩展。
8、时间感被扭曲。一般会忘掉时间。
9、行动具有自身的目的。一旦上述情况出现,我们就开始享受由此产生的这种体验。我们的行动变成一种autotelic,希腊词,意思是本身具有目的:从事活动的理由在于能感觉到由这些活动提供的体验。
契克森米哈的研究得出的结果是,人们的日常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涌流(Flow)
觉醒(Arousal)
掌控(Control)
放松(Relaxation)
焦虑(Anxiety)
烦恼(Worry)
冷漠(Apathy)
厌倦(Boredom)
上图(厄图这里没有,可以去网络”涌流理论“里看)中坐标轴一是人们在某一刻所面临的挑战的难度,另一个是那一刻人们的技能熟练程度。图表中的中线代表平均值,那是平均挑战难度以及技能熟练程度。这个每个人的都不一样。同样,在中间的地方会有一个固定的点,假如我们能够知道这个固定的点在哪里,我们就能大致预测出你何时会走进“涌流”的状态。那就是挑战大于平均值、技能熟练程度也大于平均值的状态。
你做的事情也许和其他人做的很不一样,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涌流通常都是在你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的时候才出现的。比如弹钢琴、跟好友在一起、甚或是工作。相比之下,其他的区域则变得相对更加消极。“觉醒”还是好的,因为你在那一点上还是有较大的挑战。尽管你的技能熟悉程度不是很高,但是可以很容易的进入“涌流”。(技术)只要增强一下技能就行了。觉醒是大多数人学习的地方,他们在那样的区域就被迫走出舒适圈,学会更高级的技能,走进“涌流”。
“控制”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因为你能感到舒服,虽然不是很激动,挑战也不是很强烈。假如要从那里走进“涌流”,就要增强挑战的程度。这两者是理想化的、相互补充的区域。从这些地方可以很容易的进入“涌流”。而挑战与技能的其他搭配,则会显得越来越消极。“放松”是好的,因为你还能感到舒适。但“厌倦”就会产生反作用了,而“冷漠”则会带来非常消极的后果。因为你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干出什么实际的事情,你没有在使用好你的技能也没有什么挑战。遗憾的是,很多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冷漠。而导致这种情绪的元凶,就是看电视,其次则是蹲茅厕。虽然有时候看电视,也有7%-8%的时间是处于“流动”,但那是在你挑选了一个你真正喜欢的频道的时候,你能够得到即时的反馈。
因此 我们要问的问题是,如何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多的处于“涌流”的状态?这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企业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⑹ 求好心人分享《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mobi与txt都行,我邮箱[email protected]。先谢谢啦
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作者: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
简介: 本书是“心流之父”、积极心理学大师希斯赞特米哈伊历时30年潜心研究的经典之作。他访谈了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91名创新者,分析他们的人格特征,以及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的“心流”体验,总结出创造力产生的运作方式,提出了令每个人的生活变得丰富而充盈的实用建议。创造力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来自构成系统的三个要素之间的互动。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包含符号规则的文化、给某个领域带来创新的人,以及该领域中被认可、能证实创新的专家。对于创造力的观点、产品或发现,这三者都必不可少。
⑺ 社会心理学入门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入门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⑻ 请帮忙翻译一段英文,谢绝机器翻译,谢谢。
“即使我们不够运气去发现一种新的化学元素或写出一个伟大的版小说,但创造性的过权程本身所带来的爱是为每个人敞开的”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创造力:心流和心理学的发现和创造》一书中说。
⑼ 如何看待小孩的社会化和创造力抹杀的关系
有这么一个实验,只有两个问题:
1.你是个7岁的孩子,今天学校不上课,你可以有一整天自己的时间,你会做什么?去哪里?去见谁?
2.你可以有一整天自己的时间,你会做什么?去哪里?去见谁?你的答案会有什么不同?
做完这个测试之后,两组人又分别做了几道关于创造力的测试题,比如给一个旧轮胎设想新的用法,完成一幅未完成的素描。结果发现,之前想象自己是个7岁孩子的人,在之后的创造力实验中,分数远远高于那些正常的成年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激发创造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孩子。
对大部分人的一生来说,创造力是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有数据显示,这个趋势从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就开始了。学前儿童平均每天会问父母100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有时候你真的很希望他们能闭嘴。不幸的是,他们真的会闭嘴。进入中学后,他们基本上都不再问为什么了,这往往也是他们参与感与动机感一落千丈的时期。
这到底是一个孩子心智成长或者社会化的自然反应,还是学校的教育导致了这种下降?
英国教育专家肯·罗宾逊在TED上做过一次演讲,主题就是“学校如何扼杀了创造力”。他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在上绘画课,老师饶有兴致地问她,你画什么?她说,我画上帝。老师说,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啊。小女孩说,他们一会儿就知道了。
童言无忌。儿童的世界没有规则,没有禁忌,所以创造力如花儿绽放。但一旦他们进入现代教育系统,就进入一种成人世界预设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个依托于工业化社会的教育系统有一套严格的学科等级制度,排在最前面的学科是数学和语言,然后是人文学科,艺术排在最后。它要求和鼓励一种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事实性的记忆、语言和数学技巧,它教育你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这个系统占据了我们人生最初的20多年: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至找工作。一旦这种思维方式被内化,变成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代价必然是创造力的衰落。
家庭也常常无意中扮演创造力杀手的角色。理论上,每个家长都希望有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但现实世界里,创造力是个复杂的概念,而且它往往在注意力涣散、白日梦或者不守规则的时候出现。也就是说,最有创造力的孩子常常是麻烦制造者,他们经常作为麻烦制造者而遭到父母的呵斥,而不是鼓励。
匈牙利裔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Csikszent-mihalyi,人称“创造力大师”)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教父母如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创造力,而不是把它当成孩子的调皮胡闹横加责备。比如一个孩子的恶作剧中表现出幽默感,常常沉浸在某种玩耍中,喜欢用一种东西指代另一种东西,喜欢一个人玩,会自己发明新的游戏,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拒绝完成某项指派的任务等等。在童年的中期,大概9到10岁,有些孩子会创造关于另一个世界的幻想。他们一次次地重返那个世界,甚至为那个世界发明语言。这是创造力的强烈征兆。
契克森米哈还提出过一个很有趣的理论——创造力产生于焦虑与无聊之间。高创造力的孩子往往出现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一方面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独特性,一方面又给他们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他们既满足孩子的需求,又挑战他们的能力。这导致一种适应性——在焦虑的时候,父母清晰的规则会减轻他们的混乱感,而无聊的时候,他们可以寻求变化。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急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思维,更甚于传统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最近一项针对60多个国家、30多个行业的1500名CEO的抽样调查显示,创造力,而不是智力,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更可靠的证据来自一项长期心理实验。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保罗·托伦斯组织过一次大规模的儿童创造力测试,共有400多名儿童参加,人称“托伦斯儿童”。测试内容由一些相对简单的语言和图画测试构成,从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和精致性等几个方面来评价个体儿童的创造力(当年托伦斯设计的测试至今仍是创造性思维测试的黄金工具)。此后几十年,托伦斯教授一直持续跟踪当年被测试的儿童,并记录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每一项成就。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在童年时期的创造力指标以惊人的准确度反应了他们成年后的成就。那些在托伦斯测试中得分越高的孩子,日后成为企业家、发明家、大学教授、作者、医生、外交官的机会要大得多。有学者分析了托伦斯测试的数据,得出结论说,就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就而言,创造力指标的准确度比IQ要高出3倍。
这里我们应该先澄清一个概念,到底什么是创造力?
科学家早就意识到,智商不能反映一个人全部的认知能力。上世纪40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乔伊·吉尔福德(JoyPaulGuilford)设计了一个关于创造力的评测模型,关键的参数为发散性思维(DivergentThinking)与聚合性思维(ConvergentThinking),前者能产生很多个不同的想法,后者则将不同的想法整合成一个最好的结果。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证实,负责聚合性思维的是左脑,它凭借逻辑和分析来检测细节与过程,但缺乏一种高度、抽象的联系。负责发散性思维的则是右脑,它与直觉和非言语思维有关,具有音乐、绘画、综合、整体性和几何空间的辨别能力,能将信息的碎片组合成整体。
当你试图解决一个难题时,大脑的第一个反应是聚焦在明显的事实和熟悉的方案上,寻找是否有现成的答案。这时主要是左脑的工作。如果答案没有出现,左右脑会同时激活。右脑的神经网络开始搜寻可能相关的记忆,为左脑的神经网络提供陌生的模式、不同的意义、更高层次的抽象。在搜寻到一个可能的关联之后,左脑迅速锁定这个念头,注意力系统从闲散状态进入高度集中状态。大脑在瞬间内将这些分散的线索组合成一个新的想法,这就是俗称“灵感迸发”的瞬间。所以,创造力既非伟大的发明,也非弹钢琴、画画,或者穿奇装异服,而是一个过程,左右脑协作的过程——它需要大脑在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之间不断转化,从新的、旧的、被遗忘的信息中产生一个全新的、最佳的结果。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每一次努力与挫折,都将内在的思维建构往前推一小步,直到你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一个经常的疑问是,创造力能教吗?
每个人的大脑构造不同,必然有些人天生更倾向于发散性思维,有人更倾向于聚合性思维。有一种奇怪的病叫额颞痴呆(FrontotemporalDementia),病人左脑的神经细胞大量死亡,双侧额叶、颞叶前端萎缩,逐渐丧失说话能力,无视社会规则。缺乏禁忌的结果是,他们的艺术才华开始释放出来。有些病人一辈子没拿过画笔,竟得了绘画大奖;还有人从没碰过乐器,却能即兴演奏。
虽然一直没有科学证据将艺术训练与创造力提升直接联系起来,但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艺术训练,包括音乐、舞蹈、绘画、戏剧,都能强化大脑的注意力系统,从而提高一个人的整体认知水平。很多儿童艺术培训班的口号是:学艺术让你的孩子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