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小我的获奖情况
获奖和荣誉称号:
研究成果获15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1997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2003年12月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1996年12月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1994年12月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2001年12月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004年12月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2004年12月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
2002年12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1993年6获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1998年5获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1994年12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1995年12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1996年获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1994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1996年获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1项
Ⅱ 2000-2011年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请言简意赅的介绍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得主
2000:吴文俊、袁隆平
吴文俊在代数拓扑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对国际数学领域的发展一直产生着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他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定理证明和非线性方程组求解,彻底改变了数学机械化领域的面貌,为信息时代数学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袁隆平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现在中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
2001:王选、黄昆
王选长期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应用自己的发明成果开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并形成产业,取代沿用了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中国报业和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
黄昆在固体物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推动了固体物理学的发展。
2002:金怡濂
他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主持完成了中国多台大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系统和创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机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推动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特别是巨型计算机的跨越式发展。
2003:刘东生、王永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长期奋斗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在黄土研究方面作出了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研究方面居于国际地球科学前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从1992年起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之一,也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之一。
2004:空缺
2005: 吴孟超 叶笃正
肝脏外科学家吴孟超,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中国气象学家叶笃正,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了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创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了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开拓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对中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的卓越贡献。
2006年 李振声(1931— ,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7年 闵恩泽(1924—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1919— ,著名植物学家
2008年 两位科学家获得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位获奖者是被称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另外一位获奖者是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
2009年:孙家栋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8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后,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谷超豪(1926-),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年:王振义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年: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
2.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其中,“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12:
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
Ⅲ ”最高科技奖“自成立后,谁获得过这个荣誉
能获得最高科技奖的人都是在科技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自2000年设立最高科技奖以来,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学家获得这个奖项。
2004年没有人获得。
2005年获得的是叶笃正和吴孟超。
叶笃正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伟大抱负,把我国气象研究领域做到极致。另外,他还提出了天气预报系统,让百姓生活更加便利。
吴孟超,医者仁心。他是肝胆外科的奠基者。身为一名医者,他专心于医学方面的研究,从他得手中重燃了无数人的生命,他在医学方面做出的贡献令人无限敬佩。
2006年获得的是李振声。
李振声,被誉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而他开创了小麦的远缘杂交。小麦杂交本就不易,远缘杂交更是困难重重,而李振声做到了。
2007年获得的是闵恩泽和吴征镒。
闵恩泽,被誉为我国"催化剂之父",在炼油方面催化剂的研究,大大提高了炼油的效率。石油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资源,而炼油是开创资源的通道,闵恩泽使得这条通道更加便利。
吴征镒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他与草木相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对于草木的研究是一件不易的事,毕竟中国草木如此之多,但吴征镒却毫不觉得厌倦,全身心投入到其中,以此为乐,这正是科学家的精神。
2008年获得的是王忠诚和徐光宪。
王忠诚在脑血管造影领域做出了贡献。人脑是一个复杂的地方,很多疾病都发生在脑血管,脑血管造影技术使得很多的这方面的病症都可以诊断出来,这一研究可谓是让更多了有了治愈的希望。
徐光宪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重稀土的分离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成本高操作复杂,而徐光宪提出的串级萃取分离技术使得重稀土的分离更加渐变,这项技术的提出,让我国成为一个稀土大国。
Ⅳ 目前为止,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共授予了哪几位科学家
技术奖
科学家简介
世界性科学奖
科学教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目前最高级别的科技奖项,2000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由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奖金额目前为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奖励给获奖者个人,450万元作为获奖者的科研经费,由其自主选题。
2000年度(袁隆平、吴文俊) 2001年度(王选、黄昆)
2002年度(金怡濂) 2003年度(刘东生、王永志)
2004年度(空缺) 2005年度(叶笃正、吴孟超)
2006年度 (李振声) 2007年度(闵恩泽 吴征镒)
Ⅳ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有哪的三项成果
楼上的回答显然是错的。06年歼十已经得了。
从1999年以后,这个奖的档次已经大幅提高,宁缺毋滥,至今已有四年空缺。
至于新闻通稿之中为什么不说大家关心的“等”是什么东西,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吧。就像07年度的大家都不知道是啥一样,今年的甚至比去年还难猜,一点信息都没有,只能发挥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啦!我觉得首先得看得奖的是谁,然后才好猜。07年的那个有人猜是什么电机,显然是很错的啦.
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谁来“认领”? 2009-01-12 21:34 (分类:默认分类)
近日,2008年度的国家科技方面的各项大奖全部揭晓了,新闻中并没有说出所有的名单。在这里简单关心一下。个人最高奖就不说了,新闻上很详细了,那么看看其他方面的头等奖吧,基础科学的空缺就不说了,说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不一等奖”。见识较浅,请内行指正。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技术发明方面最高奖就是一等奖,低的就不说了)
先引用一句话:2004年以前,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曾连续空缺达6年之久。而今年,“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等3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数量可谓空前。
好了,是哪三个呢?
简单搜一下,首先得到新华社的通稿,1、项目名称 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 2、项目名称 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
第三个不知道,再搜一下,北航副校长徐惠彬主持的“巨磁致伸缩材料和器件的研究”,荣获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http://www.chsi.com.cn/jyzx/200901/20090112/16407223.html)
继续搜搜新闻,可以看到这三个奖都被“认领”了,两个北航的,一个大连理工的。至于他们的意义,内行应该知道,外行可以看评论。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也是一个空缺严重的奖,2000、2001、2002连续三年空缺,2003的给了载人航天,2004没有宣布,2005空缺,2006歼十,2007是9409工程(至于是什么多种猜测)。
2008年是“青藏铁路工程等三项成果”,三项哦,数量在1999年以后是空前(1999年后这个奖项的档次提升,宁缺毋滥)。相对于技术发明奖的透明,科技进步奖似乎很神秘,费了半天劲就是没搜到到底是啥成果得了。只搜到关于2007年所谓9409的猜测。
2007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公布之后,也引起了猜测。有一个“南阳防爆集团有限公司”非常勇敢,他们勇敢地“认领”了这个奖,你在或者google稍微搜一下,发现很多条目都是说这个9409就是什么电机。稍加分析,不免鄙视。此外,关于此项的猜测也颇多。看来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然后看到一条新闻:“许达哲激动地说,今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所属航天二院等几十家单位共同完成的“9409”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完成人代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是科工集团十万职工的无上光荣! ”
这条新闻应该是确凿的。也就是说,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航天二院获得了这个大奖。那就不是那个什么公司,也不是很多人根据94联想到的094和093,因为了解一下航天二院就知道,它们不做核潜艇。这样猜测的范围就可以缩小很多了,一些军事论坛里已经说是某型导弹,个人感觉比较可信。
2008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除了大家知道的青藏铁路,还有两个,但是不论怎么搜索,都是搜索不到,也没看到有什么单位或公司“认领”。相比较“技术发明一等奖”全部在第一时间被“认领”,这个现象似乎蹊跷,其实应该是与国防有关的,不然口风不会这么紧。本人对军事不怎么了解,所以也不知道是谁得了。只是不知道今年会不会有新的“南阳防爆集团有限公司”再来认领这两个奖,呵呵...
Ⅵ 什么是国家最高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设立。每年评审一次。该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该奖项不分等级。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属获奖人个人所得,450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
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国务院颁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设立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200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由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获得。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并已应用于国际上当前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3亿亩左右,约占水稻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近60%,年增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口,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001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中科院院士王选教授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黄昆获得。王选长期致力于文字、图形、图象的计算机处理研究,他的主要成就是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使中国告别了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黄昆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提出“黄散射”、“黄-里斯因子”、“黄方程”等许多著称于世的理论。黄昆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波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1954年由牛津大学出版以来,一直是该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经典专著,对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Ⅶ 郭东明的科技奖励
1.2001年中国高校科技奖(原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天线罩几何厚度及外廓形测量仪,第一成果人。
2.200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原机械部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齿轮定量冷精挤加工技术研究,第一成果人(2000年大连市科技进步奖(单列市)二等奖)。
3.200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机械模糊可靠性设计理论,第三成果人。
4.2003年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D3活塞环仿形车床凸轮形线技术,第五成果人。
5.获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第一成果人。
6.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天线罩几何参数测量仪研究,发表在《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第三期(Vol.36, No.3, 2000, 3),第一作者。
7.国际会议大会优秀论文奖:An illumination model for fast measurement of free-form surface,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ICFDM ’2002),2002,7。第一作者。
8.理想材料零件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方法及内涵,《机械工程学报》,Vol.37, No.5, 2001,5, 2003年11月获得《机械工程学报》五十周年优秀论文奖(从杂志五十年累计刊登论文中评选出100篇优秀论文)。第一作者。
9.发明专利,No.85102874.8,就地测量大齿轮齿形的方法与装置,1989,9批准。第二成果人。
10.实用新型专利:No.99213477.3, 导弹天线罩几何精度测量装置,2001年批准。第一成果人。
11.发明专利:No.99111820.0, 齿轮定量冷精挤加工方法装置,2003年批准。第二成果人。
12.实用新型专利:No.99218150.X, 齿轮定量冷精挤加工装置,2001年批准。第二成果人。
13.发明专利:No.200310102068.2,硬脆材料薄壁天线罩的装夹方法和装置,2003,10申请。第一成果人。
14.发明专利:No.200310102067.8,天线罩自动测试与精密加工方法,2003,10申请。第二成果人。
15.发明专利:No.200310102069.7,天线罩电厚度精密测量机,2003,10申请。第二成果人。
Ⅷ 建国以来十大科技成就是什么
1、中国发射首枚人造卫星
1970年月1日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
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声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点,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
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
2、神舟五号进入太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号卫星升空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4、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5、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