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都昌县古代有什么出名的人和事
江万里(1198——1275),名临,字子远,号古心,今都昌县阳丰乡府前江家人。万里是其出仕后的用名。南宋著名爱国丞相,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坛领袖,中国十三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弟江万载、江万顷被时人和后世雅称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创办的白鹭洲书书院,千年来培养出文天祥等十七位状元,2700多名进士。任正式官职91种,三度为相;一生为官清廉,政绩斐然,直言敢谏,忧国爱民。在国破家亡之际,江万里与其子江镐,毅然率180多家人投止水池殉国,希望以自己及家人之死唤醒“天下忠义节烈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万千众人之力,保江山社稷不移腥膻,道德文章不堕宇内”,其一生堪称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风范之楷模。
陈澔(1260——1341年)字可大,号云住,人称经归先生。南康路都昌县(今江西都昌)人,朱熹四传弟子,创办并讲学于经归书院,他编注的《礼记集说》,明代以后成为钦点全国科举考试蓝本。这些著述有的辑入《四库全书》或《永乐大典》,为中国儒林文化添光溢彩。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马楚坚博士经过考证认为,都昌黄灏、彭蠡、冯椅、曹彦约、江万里、陈澔等对儒文化的卓越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客观上存在一个朱熹理学“都昌学派”。
余应桂(1580年—1649年),字孟玉,号二矶,江西都昌人。生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耕读世家,万历四十一年已未进士,天启六年授福建龙巖县令,崇祯元年授海澄县令,清廉自守,“吏事精敏,下不能欺” 崇祯四年(1631年)授御史,七上弹劾首辅周延儒,下狱后继续纠劾。崇祯七年,出任湖广巡按,后为巡抚,镇压农民军,熊文灿上疏弹劾应桂“破坏抚局”,受杨嗣昌诋诬,被逮下狱。崇祯十六年,潼关失守,起为兵部右侍郎,出代孙传庭总督陕西军务,发帑金五万,行至山西,徘徊不前,被革职,由陕西巡抚李化熙升任,后家居都昌。崇祯十六年(1649年),起兵都昌反清,招致石光龙旧部练为水军,败于落星湖,清兵破都昌,不屈而死。《明史》有传。
陶侃(259—334),字士行,东晋鄱阳郡鄡阳县(今都昌县)左里乡陶家冲人。据《都昌县志》记载:“晋时都昌名鄡阳,公元304年前属鄱阳郡,304年划归浔阳郡,故史籍称陶侃为浔阳人,亦有称为鄱阳人。”父陶丹,早年亡故。自幼由母亲湛氏抚养成人。陶母教子恩威并重。如孟母之贤。陶侃稍长,在县内当小吏。有一次,将公家分的鱼托人带回家孝敬慈母。陶母丝纹未动,将原物封好退回,并写信责备陶侃,要他为官应廉洁自好,不允许公私不分。还告诫他说:“你这样用公物想取悦于我,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这一教导,对陶侃后来为官清廉,有很大影响。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寓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的床铺,将御寒的稻草搬来剁碎喂马。家中贫寒,无以款客,她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以卖发之资购买酒菜,招待客人。范逵见之,感慨不已,赞叹说:“非此母不生此子!”经范逵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继而又补为武冈县令,为令时有贤名。随后逐渐升迁江夏、武昌太守。在任武昌太守时,曾率部随征西大将军王敦镇压杜弢起义,取胜后,任荆州刺史,镇守沌口,不久,因声名显赫,为王敦所忌,调至偏远的广州任刺史。[1]
❷ 都昌县有什么历害历史人物吗
请参考都昌网络:http://ke.changren.com/index.php?category-view-13.html
❸ 江西都昌有什么名人
【许君擢】字玉节,多宝乡排上许村人。明代庠生,出身书香门第,其父许一元,万历辛卯年中举,曾为福建宁洋县令。家产雄厚,为人慷慨仗义好施:每逢灾年饥荒时,他舍己为人开仓放粮煮粥施贫;如遇特困乡民患病,他义无反顾施药救人;发现无名死尸,就毫不犹豫地出钱买棺木请人安葬。许被当地人称为“象菩萨心肠一样的好人”。
多宝、北山两乡中有新妙湖一水相隔,大坝之南,旧有黄沙滩渡,秋冬时季,水落老港,雨雪时作,寒风怒嚎,湖滩泥水漫漫,行人极为不便,冻死者时有发生。
崇祯四年,南康府推官、浙江人钱启忠对此十分怜惜,毅然捐俸(工资)首倡采购石料、招募技工、设法架桥,许君擢等人倾囊以助,并组织实施,乡民纷纷献工出力,经过一年的努力,共建桥九眼,石堤五座,石路共长八百七十九丈。并在北山乡邵家山脚下,建“广福庵”(俗称“渡头庵”),供行人休息。自此以后,三百余年间,极大地方便了多宝至北山的过往行人,为了纪念钱启忠修桥义举,故名“钱公桥”。此桥竣工时,辞官在家的(兵部左侍郎)余应桂,对此造福乡梓的事大加赞赏,于是作《钱公桥碑记》,树立“广福庵”傍。载入同治版《都昌县志》中。1960年,兴建
新妙大坝,钱公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石料用来护理大坝。桥虽然消失在人们视野里,但是钱启忠、许君擢等人的芳名,永远留在后人记忆中。
(根据同治版《都昌县志》、《许氏谱》《多宝乡志》整理)
[刘达桂]字声杨,多宝乡刘便垄村人,清代贡生,居心仁厚,乐善好施。凡是地方上,有修桥、铺路、救弱助贫等事,他都义不容辞、慷慨解囊相助。多宝乡蒋公岭山脚下,有鄱阳湖神灵渡(旧称:樟树湾渡),属都昌、星子两县民间往来唯一通道。秋冬时节,浅水烂泥,商旅难行,每年冻死者达数十人。刘达桂耳闻目睹,食无味,寝不安,毅然捐资,购运石梁、松木,招募工人建桥,乡民争相献工出力。南康知府窦国华为之感动,赞其义举,多次捐献资金。刘达桂组织施工,清嘉庆丁丑年,长约7华里之千眼桥始建成。为纪念南康知府窦国华,也称“窦公桥”。刘达桂再次捐献水田15亩,其子刘辉彩(监生)继捐献水田5亩,刘家山村贡生刘光炳捐献水田2亩,名为“永济会田”,田租用来维修石桥,安葬客死鄱湖、找不到亲属者之费用。为了表彰其高尚品德,当地举人夏梦元、夏文誉等在蒋公岭庙刻碑纪实,以留远念。虽然经受两百多年风浪的袭击,但是千眼古桥,乃基本完好无损地,横卧在鄱阳湖神灵渡上。它本身就是不朽的历史丰碑。
(根据同治版《都昌县志》、《刘氏谱》《多宝乡志》整理)
[袁小帆](1928-2006)又名:开元,左里镇上袁村人,北京矿业学院函授毕业。历任湖南某地质队技术员、南昌西湖电机厂工程师、江西省金属材料公司高级工程师。其尤擅长电机、锅炉、电梯安装与维修,在南昌同行中颇具名气。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敏,爱好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他是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作有:以反映方志敏、邵式平、向法宜等人,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史实,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瓷都激浪》,(195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诗词集《行呤集》、历史故事集《豫章人文纪事》。他热爱家乡,关心、支持都昌经济文化建设:七十年代初,钢材供不应求,他想方设法为县计划委员会、党校等单位解决钢材指标,得到当时县委主要领导及有关人士的尊重。他以文会友,与都昌文人墨客:向法宜、赵泽华、胡迎建、董晋、余星初、夏国初等交往甚密,为都昌历史名人江万里、陶侃研究,写来极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诗词。2006年5月,不幸因车祸丧生。
【李文采】(1938-2001)多宝乡火垄山李村人,书画家、诗人、古陶瓷研究鉴定专家。原景德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秘书长,他被吸收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书画家协会会员、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编委、诗词集《瓷都百咏》副主编。他有简传编入《中国当代书画家传》、《江西学人传略》等书。
❹ 都昌县的名人
江万里(1198——1275),名临,字子远,号古心,今都昌县阳丰乡府前江家人。万里是其出仕后的用名。南宋著名爱国丞相,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坛领袖,中国十三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弟江万载、江万顷被时人和后世雅称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其一生堪称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风范之楷模。
陈澔(1260——1341年)字可大,号云住,人称经归先生。南康路都昌县(今江西都昌)人,朱熹四传弟子,创办并讲学于经归书院,他编注的《礼记集说》,明代以后成为钦点全国科举考试蓝本。,都昌黄灏、彭蠡、冯椅、曹彦约、江万里、陈澔等对儒文化的卓越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客观上存在一个朱熹理学“都昌学派”。
余应桂(1580年—1649年),字孟玉,号二矶,江西都昌人。生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耕读世家,万历四十一年已未进士,天启六年授福建龙巖县令,崇祯元年授海澄县令,清廉自守,“吏事精敏,下不能欺” 崇祯四年(1631年)授御史,由陕西巡抚李化熙升任,后家居都昌。崇祯十六年(1649年),起兵都昌反清,招致石光龙旧部练为水军,败于落星湖,清兵破都昌,不屈而死。《明史》有传。
陶侃(259—334),字士行,东晋鄱阳郡鄡阳县(今都昌县)左里乡陶家冲人。据《都昌县志》记载:“晋时都昌名鄡阳,公元304年前属鄱阳郡,304年划归浔阳郡,故史籍称陶侃为浔阳人,亦有称为鄱阳人。”
冯椅(生卒年不详),字仪之,一字奇之,号厚斋,南宋学者、教育家。江西省都昌县人
刘士毅(1886.3-1982) 字任夫。江西省都昌县下排门刘家村人,桂系外省籍的重要将领。曾任南京中央军校筹备主任,国民政府总统府参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❺ 江西九江都昌周溪棠荫的段姓起源哪里
,好专业的问题,段姓是大陆的第八十七大姓,但是在台湾,段姓并未列入前一百大姓。远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两支来源:一,春秋初期诸侯国郑国国君郑庄公的弟弟叫“段”,史称“共叔段”。段被封于“京”这个地方,后来与其母亲密谋推翻郑庄公,事败在共城自杀,他的子孙留在共城,以“段”为姓。因此,这支段姓起源于郑国王族之姓,姬姓。二,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李聃)有一个儿子叫宗,任魏国将领,因功被封于段干,此后其子孙便以封邑名“段干”为姓。后来,魏国的段干木西迁入关,把“段干”的“干”字去掉,改姓为段,因此,这支段姓起源于段干姓。汉魏时期,少数民族鲜卑族部落首领段务目尘,段匹殚归顺朝廷,被委以重任,世袭“辽西公”之职。史称这支段姓为“辽西段氏”。西晋时,这支段姓迁入中原,逐渐于汉族融合。此外,唐宋时期,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族出身的段世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子孙统治大理长达三百十七年,直至被成吉思汗攻灭。因此,段姓成为白族的大姓之一。段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京兆,天水,武威,辽西四大郡望。
❻ 都昌位于哪个省
江西省
❼ 江西都昌西源乡塘口村段氏由来
江西都昌西源乡塘口村段氏就鄱阳(今鄱阳)平原段姓而言,人数较多的是隋末唐初段健的后裔。段健的先祖居住在河南封丘县。段健凭进士出身被委派到江西饶州府作判官。他有三个儿子:长子至纯、次子至正、三子至中。至纯迁居安徽歙县,至正迁居山西芮城,至中留居鄱阳。至中第三代以后又有子孙回河南或去山西、山东做官。至今,至中的子孙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四周的波阳、都昌、湖口、彭泽、乐平、余干、万年等县。也有外迁安徽、湖北、湖南、江苏等省的。
江西另有一祖,早于段健入赣,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段璜。段璜于南朝宋景和元年出任袁州(江西宜春)刺史,举家迁到袁州。终葬袁州。段姓历来是宜春的大姓。
段文昌的后裔曾在荆南、四川东南部居住过,后段文昌之子段成式任庐陵(江西吉安)刺史,因事免职,退居襄阳。其兄段成仅从官场隐退后,兄弟二人都迁居鄱阳。他们的后人与段胜添、段胜云(二人是段成式同胞弟)及其后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在鄱阳共修族谱,尊成式、成仅为鄱阳西湖派段氏之祖。修谱后,胜添于后唐应顺元年(934年)带四子安达、安经、安礼、安寿男妇迁江西泰和县清安乡田石庄居住。在此之前,胜云在后唐光化二年(899年)要长子安福先于伯父胜添迁往泰和县清安乡。段胜云自己则是应顺元年与兄胜添一起迁往泰和的。成式的后裔段翊做过江西永新县令,是永新段氏之祖。这支段姓族人奉共叔段为始祖,比较明晰的祖源是出自武威。后来,这支段姓的子孙也有迁往湖南和湖北的。
❽ 都昌人等于九江人
都昌人属于九江,但是不等于九江人。。九江人上庐山不用买票,都昌的就需要买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