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人权日的来历是怎样的
“世界人权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战是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全球的资源,如原料和土地等,而发动的大规模战争。对全人类来说,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二战期间,到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刧。在战争年代,根本没有什么人权可谈。
人类吸取了这惨痛的历史经验教训过后,为了避免这样的悲惨历史重演,通过联合国在1948年12月10日发表《世界人权宣言》。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人权宣言》是联合国大会在没有任何国家反对情况下通过的。
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日子,联合国把通过《世界人权宣言》的日子(也就是1948年12月10日)定名为“世界人权日”。这就是“世界人权日”的由来。
(1)人权是日本人创造的自组吗扩展阅读:
《世界人权宣言》由1946年成立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负责起草。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遗孀埃莉诺·罗斯福是该委员会的主席,委员会副主席为台湾的哲学家兼剧作家张彭春。联合国秘书长邀请了加拿大籍的法学专家约翰·汉弗莱主持了宣言的起草。代表美国参加委员会的是当时的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
委员会达成的一致意见认为,《宣言》必须纳入人人享有权利和自由的观念。经过两年的讨论和起草,《宣言》的最后文本要求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人人有权享有言论、表达意见、思想和良心的自由,以及不受酷刑的权利。
2. 什么是人权
什么是人权?必须对人权的来历和定义有深入了解才能作判断。人权是相对神权的东西。欧洲从中世纪走来,人民头上有王权和神权,神权当然是上帝,教会代理上帝行使神权。王权对应的是民权,神权对应的是人权。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思想的解放。所以提出了人权的概念。人权神授。没有神权就没有人权。人权神授就是最终定义。
自然权利是古希腊哲学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天然权利.基督教说上帝是按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所以世间万物最遵贵的就是人. 因为每个人的权利都是造物主赋予的,所以只有上帝才有权剥夺,因此国王的权力就受到制约.法是代表上帝,司法和行政权力就被分离.,司法和行政权力的分离,就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所谓三权分立,是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其中立法权属于人民,行政权属于凯撒,司法权属于上帝,法官是上帝的代表,原先,审判权属于教会。那么就是上帝、凯撒、羔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是上帝的羔羊。在这个关系里就看出,人权是个宗教概念。不是自然概念,不是世俗概念。
3. 人权是所有自然人都拥有的权利吗
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所谓人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或者说,就是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
4. 日本基本人权都有哪些内容
日本国宪法中时常被列举的三大原则是:尊重基本人权、国民主权(主权在民)及和平主义(放弃战争)。日本政治以这三大原理及其中最基本的对个人(个人尊严)的尊重为基调运行。在三大原则当中,尊重基本人权是最根本的原则.正因为每个人各自得到作为人类最大限度的尊重,也因此各人的考虑在政治上不得不得到反映,故需要到国民主权(主权在民)。于是,在个人被尊重的前提下,不得不建立和平的国家及社会,和平主义(放弃战争)的原则也被采用了。
三大原则当中的尊重基本人权及国民主权,就算在各国近代的宪法也受到重视.在其他国家的宪法中,许多时以三权分立代替和平主义。尊重基本人权的背后有自由主义,国民主权的背后有民主主义.两主义的融合,也称为自由民主主义(Liberal Democracy)。这并不是把两项主义的地位并列。自由民主主义是以自由主义为基础,实现自由主义为手段,而采行民主主义;这是回应在民主之名下,以多数作为依归,大肆地蹂躏自由的苦痛历史而建立出来的考虑方法。还有,自由主义及尊重基本人权正是宪法中最重要的要素。尊重基本人权,被视为根本法理、根本规范;即使是经过修宪,这些理念也被视为不容否认的共识。
但即使维持尊重基本人权的理念,也有修正个别规定的可能性。例如,即使修改个别人权的规定,只要没有否定尊重基本人权的内容,也是可以的。
故此,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及和平主义是作为日本国宪法背后的三大理念,被加以尊重、保障。另一方面,这三主义似乎也有自身对立的地方。比如,自由主义与公众福利对立,民主主义与间接民主制对立,和平主义与行使自卫权对立。
以下对尊重基本人权、国民主权及和平主义(放弃战争)加以说明。
尊重基本人权
尊重基本人权是对个人拥有人权的尊重,自由主义的表现.起初,是具有解放受国家压迫自由的人民的重要意味.基本人权在第3章具体地列举出来.在该章所列举的,是在宪法上受保障的人权.除了明文规定的权利外,也存在判例上所认许的人权.(知情权,私隐权等)为了避免权力肆意行使而压抑个人的人权,统治机构于是设定至不使权力集中至一个机构(三权分立,地方自治);为了不使个人受到摧残,宪法就以自由主义为原则设立出来。
尊重基本人权,在旧时,就是要尽可能地人类的自由思想与活动,是以这样的自由主义作为基调而成的政治理念.作为政治的基本理念的自由主义,就意味从依据国家权力而作出压制中得来的自由.为了把这种从国家而来的自由展示出来,许多时称立宪主义,这是在对国家权力不信任的前提下而来.在民主政治的实现过程中,排除籍国家权力而来的强制,作为保障个人权利的理念而支持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在政治上来说,是市民自由的扩大;经济上来说,是维持自由政策;更进一步来说,正因为自由主义是以确保个人幸福为目的,随着个人变成集体,自由主义被把握着为决定国家应走的路向.在日本国宪法,国家组织的规定和国民主权的考虑相互关连,沿袭着自由主义。
在现代,由于初期实行自由经济政策产生了贫富悬殊,自由主义受到社会权(所得的再分配)而来的修正.另外,随着现代的民主主义强烈依存于对个人自由的保障,自由主义的重要性急速地増加.尤其是德国纳粹党在民主制中诞生,引致极大的祸害,也让世人明白不能保障国民自由的制度,不能被说是民主主义.故此,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变得密不可分而成为立宪民主主义(自由民主主义).即使在日本国宪法,在个人自由与国家之间出现冲突时,自由也被规定成优先的。
5. 关于人权
人权(基本人权或自然权利)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它主要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人权的这种普适性和道义性,是它的两种基本特征。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权为一项基本道义原则。是否合乎保障人权的要求已成为评判一个集体(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优劣的重要标准。但是,在具体实践的层面上,对于人权的具体定义,以及保障人权的具体方式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甚至引发了很严重的冲突。
自然法,为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对它的诠释与使用在其历史进程中千差万别。通常而言,自然法的意义包括道德理论与法学理论,尽管二者的本质在逻辑上互不相干。根据自然法的伦理学说,在某种意义上,支配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或和谐的宇宙真理。
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学理论,法律准则的权威,至少部分来自针对那些准则所具道德优势的思量。西塞罗曾说过:事实上有一种真正的法律-即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适应,他适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永恒不变的。
人类用立法来抵消它的做法是不正当的,限制它的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被允许的,而要消灭它则是更不可能的……它不会在罗马立一项规则,而在雅典立另一项规则,也不会今天立一种,明天立一种。有的将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期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的法律。
(5)人权是日本人创造的自组吗扩展阅读
从人权的分类而言,其可分为国内人权和国际人权,也可分为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由于不同主张侧重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果以基本人权揭示人权的本质,其合理性在于,在不同的人权分类中都包含有基本人权概念,基本人权涵盖了人人(包括群体)所享有的普遍的权利,既有个人权利(如每个具体个体的生命健康权、人身权、人格权、财产权、平等权、基本自由)。
又有集体权利(如老、弱、病、残、儿童、妇女等特殊群体权利的国内集体人权,和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人道主义援助权、和平权等国际集体人权),还有兼具个人和集体双重权利的基本人权(如生存权、安全权、少数人权利、发展权)。
从人权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来看,人权最初就存在于国内法之中,随着基本人权的重视,人权逐渐进入国际法领域,两者不断发生互动关系。因此,基本人权最能反映出国际人权法和国内法中各种权利主体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基本自由,由此揭示了人权的本质。
6. 人权包括哪些,详细,详细,亲。
基本人权就是人生而带来的权利。哪些是人生而带来的基本人权呢?
1、生命尊严权。
2、自由权。
自由的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是由生命权所延伸出来的一系列自由权的总称。人类生命的独特性在于每个人都是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存在,每个人都应当享有除法律禁止以外能自由自由在、不受任何约束地去追求自己认为能实现幸福人生的自由才行;是在违反其意志的情况下,不能被奴役或被拘役的权利,主要指人身自由,思想、言论、出版、、结社、、迁徙、工作、信仰方面的自由以及住宅不受侵犯权和通信自由。只有当人们的这些权利获得了切实的保障,人们才能在生活中追求到幸福,生命权才会得到捍卫和促进。
3、平等权是指人与人之间地位平等、机会均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机构与组织。
4、财产权——个人财产不能肆意被剥夺的权利,个人有权支配自己的财产。财产权意味着人们有权采取经济行动以获得、利用和处置财产,它是人类谋求生存、发展、建立和拥有家园的权利,是生命权的延伸,是有人类自由与尊严的保障。
财产权,在下列特定情况下可以受到“轻微”的侵犯:1)紧急情况;如救人性命。2)非常紧迫的理由;如警察为追捕歹徒而临时占用私人物品等。3)事后有充分的补偿或者能带来巨大利益。
贡斯当认为财产权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公约”;财产权不是先天的,不是先于社会和独立于社会的,不是个人固有的权利。但信仰自由及其相关的自由则是先天的,是个人固有的权利,它们是不需证明而合法的。
5、反抗压迫的权利是指人对正义公正的追求以及对危害平等、自由、生存、安全等权利的行为的反抗的权利。正如《美国独立宣言》所指出的,政府的权力是由人民授予的,如果政府损害人民所拥有的这些权利,“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革命不过是反抗压迫的一种形式,暴力革命作为极端的形式,同样是基本人权之一。旨在颠覆政府的行为自然无须经由现行的法律的恩许,也不会获得恩许。
人权的主要内容是自由、平等和博爱。自由是什么?如果你是一只鸟,自由就是天空;如果你是一条鱼,自由就是海洋;如果你是一匹马,自由就是草原。自由就是你的大自然,而平等是因你作为鸟之一、鱼之一、马之一的方式而已。
人权的内容是分等级的:生命尊严权是绝对的,在任何情况下包括以其生命可换来更多生命的时候,社会也不能强制他放弃生命。生命尊严权为目的性人权或绝对人权,任何个人、组织、国家机构都不得侵犯。体现个人尊严的自由权、平等权也属目的性人权的范畴,这些人权绝不能受侵犯。为生命尊严权服务的人权称手段性人权,主要指财产权和参政权。
人权是建立其他权利的基础,人权是法治的基础,人权之外或之上的权利都是法定的权利,只有人权是天生的权利,我们可以把人权称为“天赋人权”,我们可以把人权之外或之上的权利统称为“法定权”。法定权是从人权派生的权利,是法定的权利。
在尊重人权的基础上,人类创造了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并以这些理念,依照博爱与正义的原则,设计出各种民主的制度与政策,例如,实行民主宪政、保障人权、实行民主选举制度、主张多党政治、保障言论自由、采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建立法制社会(如司法独立)、主张军队国家化等
7. 我们所说的现代汉语竟然是日本人创造的吗
高晓松曾在一次采访中说,现代汉语有超过一半的双音节词,都是从日本引进的。这句话引起了许多争议,专攻中日语言交流史的陈力卫教授批评其“信口开河”。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若我们不讲“日本汉语”,我们几乎都不会说话了。因为像“物理”、“化学”、“哲学”、“共和”、“文化”和“主义”等常用的双音节词都是近代从日本引进过来的。但问题在于,这些词语真的都是从日本语境中变化产生的,还是中文本身就固有的?有多少词汇是日本独自发明创造的,哪些词汇是中国先翻译的,再传去日本的?重新理解这些学科知识的汉语概念在近代“援西入中”的过程,对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8月18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东方历史评论和大隐精舍主办的“重审中国的‘近代’”的沙龙中,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章清、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历史学院教授孙江、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沈国威、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文化与语言系汉学教授阿梅龙、日本成城大学经济学部教授陈力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光哲和资深媒体人张彦武,在“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的发布会上,与大家探讨了这些问题。
陈力卫
在《东往东来》的第二部分,陈力卫则研究了来自中国的留日学生是如何将日本翻译的新词带入中国的。中国的许多学科的基础框架,就受日本很大的影响。此外,陈力卫还研究两国翻译词汇“交涉”的细节问题。比如,一开始“republic”在日本翻译成“共和”,在中国翻译成“民主”。两国在文化交流时发现,这个概念翻译的词不一样,但两国都不想放弃掉自己翻译的词。最后,“republic”的中文用了“共和”,而民主就用在了身上。
孙江认为,由同一个概念翻译过来的新词也许有很多,但它们都会经历一个标准化的过程,最后沉淀出几个译词或一个译词。严复当年反对把“religion”翻译成宗教,他认为应该翻译成教宗。因为教宗是一教之宗派,宗教即一宗之教,佛教里就有许多宗。但是,严复的“教宗”,最后被日本人翻译的“宗教”所淹没了。
因为这是一个标准化时代,这些词汇会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开来,并进行标准化、大众化。只有大家都用某种译法,那这个词才会成为强势的概念。其中,这些词汇的政治化也很重要。只有在政治化之后,这些词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一个比较中心的稳定位置。今天大家使用的这些词汇,大部分都是经过了政治化的过程。但是,中国并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词语、知识和概念,我们也会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生产,孙江称之为“衍生化”。
《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孙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如果懂日语,会对研究中国近代史起到深化的作用
阿梅龙说,在20世纪初的时候,中国人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发明和科学,因为比较重要的发明都是从西方来的。在1926年,美国学者卡特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的部分章节被翻译成中文,“四大发明”这一说法才开始被中国学界了解,慢慢传开,成为定说。
外国学者会去研究中国的科学传统,中国人反而对自己的科学传统并不是那么关心。阿梅龙认为,中国人的炼丹术其实就很值得研究,中国的化学史学家也必须要研究自己的化学传统。
孙江认为,如果研究者懂日语的话,这会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深化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孔飞力《叫魂》的想法,就来自于日本中国研究。在《叫魂》日文版的前言,孔飞力非常感激日本中国研究对他的恩惠。这个题目,最早是日本学者先研究起来的。孔飞力看了这些文章,再进历史档案馆进行研究,慢慢琢磨出他自己的作品。
8. “社会、阶级、资本、分析、基础、艺术、消费”…这些词语是日本人创造的吗谢谢!
这些词不能一言概之
比如 经济
福泽谕吉把political economy翻译成 「経済」,并由此在汉字圈里普及。但是这个词 是东晋的葛洪最早在『抱朴子』里用作【经世济民】。福泽谕吉只是借来用而已。
别的词也是如此
但是好像也有日本人造的
比如 社会
是青地林宗在1826年(文政9年)是翻译『舆地志略』的时候用了「社会」这个词,但是是作为教团,会派的意思使用的。然后还是福泽谕吉在1876年把society翻译成了【社会】。
比如 艺术
是个叫西 周的日本贵族在明治时造的。
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 —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日本语外来语如果真的占有如此大的比例,那确实足够让人瞠目结舌。
例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学、银行、保险、批评、电气、邮政、人气、写真……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PS:新华书店应该可以找到《汉语外来语词典》有兴趣的找资料的朋友可以去买来看看。
(转)《汉语外来词词典》中的日语词汇
下方文字引用地址:http://www.xlmz.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5173
B:保健、本质、表象
C:成分、抽象
D:电话、调查、定义、动机、动力、动物、独裁、对象
E:二重奏
F:法律、反革命、范围、方法、方式、方针、分析、分子(numerator)、分子(molecule)、封建、否定、否认
G:概括、概略、概念、感情、感染、干部、革命、个人、更年期、工业、共产党、共产主义、共和、固定、关系、观点、观念、关照(静观)、国家、过渡、规章
H:好奇心、会话、会谈
J:积极、机能、基质、计划、技术、记录、纪律、间接、健康、讲演、讲座、讲师、交换、交通、脚本、教养、教育、阶级、接吻、节约、解决、进化、经济、经验、精神、俱乐部、绝对
K:科学、客体、肯定、空间
L:劳动、类型、理论、理念、理想、理性、利益、恋爱、了解、领海、领空、领土、逻辑
M:美术、美学、民主、民族、命题、目的、目标
N:内容、内在、能动、能力
O:偶然
P:平面、评价、普通
Q:企业、气氛、气质、前提、侵犯、权利、权威
R:人格、人权、人文主义
S:商业、社会、社会学、社会主义、社交、社团、申请、神经、神经过敏、神经衰弱、审美、审判、审问、身分、升华、生产、生产关系、生产力、生理、生殖、剩余价值、施工、施行、时间、时事、实践、世界观、事变、事态、手工业、受精、输出、输入、水准、说明书、所得税、索引、摄影
T:特权、特务、体操、体验、体育、条件、同情、投机、投资
W:唯心论、唯物论、温度、文化、文明、文学、舞台、物理、物质、悟性
X:喜剧、系列、系统、细胞、细菌、现实、现象、现状、宪法、宪兵、相对、想象、象征、消化、消极、小说、效果、协定、协会、心理、信号、信用、刑法、形而上学、行为、性(sex)、性交、性欲、性能、虚无主义、序幕、序曲、宣传、选举、学士、学位、讯问
Y:研究、演出、演说、演习、演绎、演奏、一元论、遗传、艺术、意见、引渡、引得、印象、营养、影像
Z:左翼、右翼、预备役、预算、元帅、元素、园艺、原理、原则、原子、运动场、杂志、哲学、真菌、证券、政策、政党、政府、政治、知识、直观、直接、直觉、植物、纸型、指标、制裁、制约、质量、终点、仲裁、主笔、主观、主人公、主食、主体、主义、注射、专卖、资本、资本主义、资料、自律、自然(nature)、自然淘汰、自由、宗教、综合、总动员、总领事、总理、组阁、组合(union)、组合(combination)、组织(tissue)、组织(organization)、作品、最惠国
9. 人权是集体人权还是个体人权
人权是公民自身的权益,集体利益的体现是团结、稳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