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火的发明与什么疗法具有密切关系
A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或现象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分析能力。本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古代军事技术与火药发明是应用关系;至于爆破技术用之于建筑,这还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事。A和B两个选项有着内在联系,但医疗术不等于炼丹术。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因此,本题的答案只有A。
B. 樊长喜发明的樊字疗法是怎样来降服冠心病的
对冠心病及由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这些非传染性疾病,不一定非要用药物来治疗。况且,这类疾病用药物来治疗是无法根治的。因为药物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扩张血管,使血管的官腔暂时扩大,血液循环暂时会得到改善,病情可以暂时减轻。但药效过去后,血管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消栓、溶栓。但血栓被溶解后,却又导致血液的浓度升高了,“垃圾”沉积血管内壁的现象更加严重了。虽然病情暂时得到了改善,而它却又埋下了危害更大的祸根。这正如人们常说的:“治住了咳嗽添上了喘”。
现在来谈谈用樊字疗法治疗这类疾病的原理——樊字疗法是借助患者自身的体重,利用行走或踏步时所产生动能,为其配套的工具“血管净化器”提供能量。当每只脚踏到地面上时,“血管净化器”便产生很大的反向压力,迫使部分血液快速流入下肢静脉。而静脉里面有种特殊的机关叫做“静脉瓣”,它的作用是,在血液向上流动时,它会随即收起瓣膜,使瓣膜的膜片倒向血管壁,使该段静脉血管的大门打开,让上行的血液顺利通过;但在脚抬起时,静脉瓣的瓣膜会迅疾展开,随即关闭这段静脉血管的大门,不准许血液向下流动。就好像压水井的阀门一样,只允许水向上流,不允许水向下流。这样,随着不停的行走或踏步,两脚足底部的血液被迫快速向上流动,从而推动全身的血液都加快了循环速度。这等于在足底加装了一个增压泵,帮助心脏向全身供血;既减轻了心脏的劳动强度,又增强了心脏的工作效率。
这样,在血液循环加快后,首先起到的作用是,那些由供血不足造成的病症开始渐渐好转;接下来所起的作用是,血液循环加快后所产生的势能,将那些血液中的“垃圾”和粘附在血管内壁上的“垃圾”,慢慢地、一点儿一点儿地冲掉、带走;随着血液不停的循环,那些“垃圾”在流经肝脏和肾脏时,被分解、过滤,最后由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使用,血管中的“垃圾”被清理干净了、血液循环畅通了,那些由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种种疾病,就会自行消失。
因此,很多患者病好后都这样总结说:“用药物来治这些病,就好像是扬汤止沸;用樊字疗法来治这些病,就好像是抽薪止沸”。
《新华社》2009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0月16日、《科技日报》2009年4月23日等众多媒体都对“樊字疗法”作了报道。
世界名人俞吾金说:“科学就是对常识的不断冲击、突破和超越”。
C. 血清疗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血清疗法的发明在20世纪初期曾引起过巨大的轰动。由于应用白喉和破伤风杆菌的抗毒血清能抵抗白喉和破伤风杆菌毒素,血清疗法被认为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方法。这项方法的发明人,德国医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荣获了1901年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词高度评价了他“在血清疗法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应用于白喉方面。”并认为“他以这一项工作开辟了医学科学领域中的一条新路,从而给医生们一种和疾病与死亡作斗争的胜利武器。”
1901年,由于贝林在抗毒素血清治疗,特别是运用血清治疗法防治白喉和破伤风等疾病方面的功绩,他获得了第一次设立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当时传染病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而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血清疗法给当时对传染病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在化学疗法和抗生素出现之前,医生们曾经在相当长时期内指望用血清疗法治疗其他传染病。这也成为冯·贝林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原因。虽然冯·贝林当时的资历和声望都比科赫与艾利希低,但他获得诺贝尔奖却比他的老师(科赫是在1905年因研究结核杆菌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和同事(艾利希是在1908年因免疫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的)都早。
贝林以及北里柴三郎的血清治疗为征服传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种重要依据。但是,生产白喉抗毒素的方法最初是很不理想的。直到艾利希设计出了测量血清中抗毒素含量的定量方法,并且解决了大量生产白喉抗毒素的技术问题后,血清治疗才成了对付疾病的普遍有效手段。
D. 中国排於疗法发明人
排瘀疗法又叫刺络疗法,是针灸疗法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植根于中国传版统的权经络学、针灸学、气血学。《黄帝内经》云:“万病之源在于瘀。”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说的就是“瘀”与病痛的关系。《黄帝内经》及《金匮要略》中都有关于瘀血致病的精湛论述。瘀血所阻塞的经络不同,则由其引发的病症相应不同。排瘀疗法即根据上述病理,采用专业技术和专业工具以排出瘀血、疏通经络,恢复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排瘀疗法自古有之,而今更为医学界、养生界广大有识之士所认同、所接受和竭力推行,是为国内外大量临床经验所证明了的一种疗效神奇的自然疗法。
E. 日光疗法是谁发明的
一,日光疗法是斐塞司博士在观察猫晒太阳以后突发灵感而发明的一种疗法,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二,日光疗法的适用:
风湿病患者采用日光浴,宜用较强、温度较高的日光照射,宜在夏天中午时局部照射;伴有活动性肺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光过敏者、心力衰竭及发热性疾病时禁用日光浴疗法;在进行日光浴时,气温不能太低,还应考虑地面日光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地面越高、大气越稀薄,其中的尘埃、烟雾也显著减少,日光被吸收的机会也较少,故高处比低处日光强。含紫外线多。一般地说,高原比平原、高山比低地、农村比城市、海滨比内陆更适宜日光浴疗法;日光浴最好在饭后30分钟进行,不应在空腹时进行;照射中或照射稍后,如有恶心、呕吐、眩晕、体温上升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照射,以后要减少照射量,每次照射后要给以足够的水分作为预防;日光浴数日后,如发生全身不适、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可能是日光的蓄积作用和刺激过强的反应,应暂停日光浴治疗;在进行日光浴治疗时,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照射量由小到大,如皮肤红肿,则为烧灼特征,应中止治疗;不应在日光浴治疗过程中看书看报或睡眠。
三,治疗前准备
备好木椅、布单、卧垫、有色眼镜、草帽等。
四,操作方法
一般采取全身日光浴,也可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采取背光浴、面光浴、部分肢体浴等。全身日光浴等。全身日光浴要求赤身裸体,并不断地翻转身体,使各部分能充分地接受日光的照射。初行日光浴时,每次照射10分钟即可,以后可逐渐增加到30分钟。局部日光浴者可用雨伞或布单遮挡,每次日光浴后可用35摄氏度的温度淋浴,然后静卧休息。一般连续20天左右。
五,注意事项
(1)不能在气温太低的时候进行日光浴。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日光浴,一般以上午8~10时、下午2~4时进行较好,因此时紫外线较充足,且气温也较适宜。
(2)照射的时间要根据体质的好坏而定,虚弱者时间宜短些,强壮者、慢性病患者照射时间宜长些。
(3)头部要注意遮挡,以免引起头晕、头痛。
F. 是谁发明芳香疗法如题 谢谢了
「芳香疗法」是1937年法国化学家Renee Maurice Gattefosse 所发明的。在偶然的机会里他发现欧薄荷或熏衣草(Lavender)的油有特殊的治疗力量。 有一次在自己家的香料实验室他不小心烫了手。在惊慌下立刻从身边的瓶子里倒出欧薄荷油涂在手上。他的手很快就痊愈并且没有伤疤。他认为这是因为欧薄荷油的奇特效果。 此经验引起了他的兴趣,并开始研究一些「香精油」的治疗效果。这些油来自天然材料而且纯度很高,是蒸馏植物的花制成的。他称这个新的方法为「芳香疗法」。 在化学上属于芳香族的香精油很早以前就有人使用。古代埃及人用香精油做浴后按摩和处理木乃伊之用。希腊人则用在医药和化妆。 芳香疗法(Aromatherapy)起源于古埃及等文明古国,近代盛行于欧洲,是使用精油来达到舒缓精神压力与增进身体的健康的古老疗法,起初多用在提神或宗教冥想方面。 芳香疗法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久远,却很快受到国内人士的青睐,在这片辽阔的地域上却处处开花,各个行业都出现了芳香疗法的身影。为什么国人如此的醉心于芳香疗法呢?其实,芳香疗法和我国的传统中医疗法有着非常神似的地方。 芳香疗法与中医疗法均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均具有治疗疾病、美容、养生的功效,均需在各自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芳香疗法中的精油相当于中医疗法中的中药,某一味药物都有着自身的功效,以治疗相应的疾病,解决相应的问题,多种单味药物组成的方剂却能更好地治疗某种疾病或治疗靠某种单味药不能治疗的疾病,这就是几味药物的共同作用,单方精油相当于单味药,复方精油则相当于一付方剂,而基底油的有些作用则似煎药的水,只是精油在美容美体上的使用比中药更灵活,作用更广泛。中药需炮制,精油也需萃取,中医疗法会用到针灸、刮痧板等器具,芳香疗法则需用到薰烟、芳香喷雾机等器具;中医疗法有推拿、点穴等手法,芳香疗法也有自己独特的按摩手法;中医疗法有药物内服、外敷、吸纳、推拿按摩、点穴针灸、刮痧等作用方法,精油也同样具有内服、吸纳、亲和等多种作用方式
G. 我想知道,发明一种治疗手法能申请专利吗
我理解你说的意思是: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这是不行的,专利法第25条规定,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都是不授予专利权的;
当然,你在发明一种治疗手法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明了某种医疗器械,这是可以申请专利
H. 华佗发明的麻醉疗法是什么
华佗 (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他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麻醉药物的先例。欧美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记录始于十八世纪初,比华佗晚一千六百余年。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中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创举。
I. 顺势疗法的发明创立
哈内曼发明了一种利用这些物质制造非常稀释的制剂的方法。首先,把某种物质在酒精中浸泡几个星期,过滤浸泡液得到该物质的“母酊剂".然后, 他使用一些母酊剂通过用水反复的稀释和强烈的摇动(震荡),得到最终的药剂。直到现在,仍然用相同的基本的基本程序来制造顺势疗法 的药剂。
最后得到的药剂往往甚至不含有原始物质的一个分子,正统的科学认为,这会致使药剂失去活性。但是,顺势疗法医师却声称使用这种方法对药剂进行稀释和震荡实际上能够使它更加有效,似乎剧烈的摇动可以把能量传输到水中并且留下了对原始物质的记忆。顺势疗法医师称之为强化,根据它们稀释的次数,这些药剂能够得到不同的势能。常见的势能级别(以稀释次数增加的顺序)为6c、12c、 30c和200c。药剂的稀释次数越少(称为低势能),功效越小,作用持续时间越短。除了酊剂之外,也有用来口服的糖基药片、药丸、颗粒和粉末的顺势疗法药剂,有些也可以做成乳剂或药膏直接涂到皮肤上。
顺势疗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叫做“康复系统”,是人体的一种功能性系统。顺势疗法支持者声称人体有着强大的自我康复功能。简单的说“康复系统”是人体组织自我免疫和自我修复的一种功能调节系统。
他们声称康复系统遍及人体各个组织,并在那里发挥着极其惊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这个庞大的系统里,自我康复与外因治疗之间存在着一个纽带,就是精神牵引,这种牵引起着顺势引导和顺势推动的作用。以外力调整身体,使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顺畅,将自然康复力量送往各个病灶。
医学界普遍认为顺势疗法不起任何作用(即效果不强于安慰剂),相反还会延误病情,国内却有部分企业以此牟利。对待顺势疗法,应持谨慎态度。
J. 孙思邈发明了什么疗法
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
1、 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网络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 之至宝”;
2、 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 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 中西医结合工作第一人;
5、 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6、 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7、 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8、 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9、 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10、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1、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2、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3、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4、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5、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6、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7、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8、首用胎盘粉治病;
19、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甲p
20、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 早一千年,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乙;
21、首创以坤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2、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3、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