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艺术领域中,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人们通常会说起“技法和天赋”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优劣,当然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如果没有娴熟的技法和相当的天赋,其作品是没有任何深度的,然而除了技法和天赋之外,还有“情感”,那么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呢?
然而情感对于一个欣赏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情感丰富细腻的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是很容易感受到作品是否具备情感,这叫“吸引力”法则,因为艺术风格是多变的,能否触景生情也要靠欣赏者自身的情感咯,情感不丰富的人,是很难通过作品读懂艺术家创作时的内心感情世界的,
⑵ 对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之间的关系
艺术是人的确证,所以,艺术创作就是创作一个对象来体验确证感的过程,
艺术专是人与属人之间的情感传达, 艺术欣赏就是欣赏者在艺术家的作品那里体验到同情感的心理过程
普通人听听音乐剧 看看画展 等等 不能叫做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必须要是欣赏者在对象中体验到相同的情感
创作在前 欣赏在后
要是想进一步的了解艺术的原理的话 和我说下 我 给你介绍一本书, 我可以发给你,
⑶ 艺术欣赏的五个说法是什么
艺术欣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艺术的美育社会功能的必要环节。
这种审美活动既包括对象(艺术形象),也包括主体(欣赏者)。
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这种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包括了欣赏者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心理活动。
艺术欣赏既是对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一种发现,又是欣赏者的一种再创造。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所产生的愉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 对艺术家所创造的美的发现
艺术本身的的美不仅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的精粹,而且凝聚着艺术家的心灵美和精湛的技巧;欣赏者面对一件精美艺术品的“拍案叫绝”,既是对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肯定,也是对欣赏者自身审美能力的肯定。
② 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
尽管艺术形象规定了欣赏者的感觉、想象、体验、理解等认识活动的基本倾向和范围,但欣赏者总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感受艺术形象,理解作品的意蕴;欣赏者在艺术形象的诱导下,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驰骋想象,深化情感体验,使艺术形象的生命在欣赏活动中显得更加活跃和丰富,仿佛欣赏者与艺术家在一起共同创造;由于欣赏者的想象各不相同,因此,在“再创造”的过程中比作品更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甚至可以用艺术的审美眼光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和体验人生。
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
艺术欣赏既是对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一种发现,又是欣赏者的一种再创造。
① 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
首先要有艺术形象,要有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艺术的美。(大的快乐来自于对美的作品的欣赏)
② 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接受
艺术形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而且凝聚着艺术家的感情。但艺术形象中的意蕴常常含而不露。为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简述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与艺术家的创作的区别。
艺术家在创作中的想象不仅伴随着表现形式的种种探索,而且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使头脑中的意象变为可供欣赏的客观对象,而欣赏者在“再创造”中,通过想象形成头脑中的意象后,勿须转化为客观的作品;
艺术欣赏中的想象虽然受艺术形象的制约,却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内容。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主要区别:
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实践基础,艺术批评则是艺术形象
⑷ 应该怎样理解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
艺术欣赏不只是艺术接受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次内再创造的过程。由容于欣赏者的个体差异使得这种再创造对艺术欣赏造成深远影响。
西方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反映了一个什么艺术观点呢?艺术欣赏不只是艺术接受的过
程,同时也是欣赏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次再创造的过程
⑸ 为什么说艺术欣赏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
(我是搞美术的,所以,我举例和找材料也只能围绕美术,抱歉)
欣赏是一种富有丰富想象的精神活动,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
艺术作品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结果,它是人类能动的、创造性与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它具有审美价值,它用自己特有的语言与人们交流——色彩、旋律、块面等,表达不尽的言语……
想象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联想,创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艺术欣赏是借助形象思维活动,而形象思维最易激发联想。在欣赏中,面对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一首首美妙的歌曲,进行一些能引起联想的思索,发挥欣赏者想象的创造活动,开动脑筋,想象出成人思维无法想出的事物,往往新颖无比,充满耀眼、光茫和微醉。
审美感觉过后,便是审美理知阶段。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隐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着精神性的内涵,即意蕴美。作为审美感觉,毕竟只是及于对象表层的心理活动,如何很好地抓住这个心理活动的感受,使之上升为理性的欣赏层次,关键是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必须付之以相应的精神创造动力。面对罗丹的大理石雕象《沉思》,它透露出少女的呼吸,体温和冥想,我们感觉到她的秀美聪颖的脸和浸入梦幻之中的纯洁的心灵,然而她低着的头及帽子的边缘,甚至颈项、颔都在一块粗大的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的枷板中一样,但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
在审美感觉、审美理知的基础上,审美心象是超越感觉和理知的审美阶段,在具有整体的审美欣赏运用中实现。审美心象的构成,要求欣赏者运用再创造的想象力、联想力和感觉移入,进入艺术境界之中,才能构成欣赏者和作品——即审美主体的心境和审美客体的艺术意象相统一、相复合的心象。审美心象的形成是艺术欣赏活动进入审美高潮的重要标志,审美心象必定带有欣赏者的想象色彩、情感色彩、幻觉色彩以至于夸张色彩。例如:凡高的《葵花》,作为一幅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线构成,以至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躁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它的艺术语言的鲜明性与模糊性,它那以黄色为基调有意味的形式,具有充分的暗示性,召唤欣赏者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共鸣,则是独具的高尚情致的集中表现,也是审美主体在欣赏的创造活动中所能得到的精神补偿。
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贯穿着一种特殊的精神探索的焦虑,一种生气勃勃的可塑性,在心境共鸣的完成阶段里充满着一种愉悦的经验、一种由衷的赞美、一种忘我的欣喜和各种情绪冲撞产生的心灵净化和精神的升华,如伦勃朗的油画肖像《戴盔的人》可以称得上杰作,它主要借助明暗对比的形式要素来构成一爱国勇士的肖像,明暗对比有着多色调的可能性和造型力。金盔用亮而暖的橙黄色调画成,亮的一侧产生锐利、坚硬、似乎敲得出声的铸型纹理效果。人的面部总体同头盔的中间色调一样暗,只有高光部分较亮。面部是色相的明与暗、暖与冷、模糊与清晰的一种巧妙构成。它的轮廓节奏起伏,最终在阴影的半昏暗中颤动、消失。肌肉呈现出悸动的感觉,由于它的高度写实性,赋予形式一种罕见的生命深度、力度。所以每一次欣赏中都令人惊叹不已,给每一个人心灵深处以极大的震撼和共鸣。
总之,艺术欣赏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既是存在着的,又是不可截然分开的,贯穿欣赏的整个过程。在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艺术家的创作进行再创作。
⑹ 如何理解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欣赏主体在受欣赏客体的制约的同时,又可以主动积极地突破制约,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艺术形象因为象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而且它是立体地、多向地、多层面地反映生活,所以,虽然艺术家只是从自己感受的特定角度来创造形象,但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这种立体性、多向性、多层面性,往往比艺术家主观上对现实的把握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活跃得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或者“客观思想大于主观思想。”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就是由“面”到“点”,由“多”到“一”的过程,他要尽量做到以一当十,言有尽而意无穷,寓永恒于一瞬。艺术欣赏要求欣赏者能够主动积极地体验和想象,做到由一到十,由点到面,由有尽之言到无穷之意,否则,艺术欣赏就是失败的。古语:诗无达诂。歌德:“一般说,我们都不应该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狭窄。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这种“自由大胆”的欣赏,这种被动中的主动、制约中的能动,就是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形象再创造、再评价。它表现在欣赏者不但能够“复现”,领悟和理解艺术形象(与艺术家“相似”或“”相近),而且能够对原有艺术形象进行补充、变动、改造、深化和提高(与艺术家“有所不似”、“有所远”)。曹禺在话剧《雷雨》公演后曾写过:“这一年来批评《雷雨》的文章确实吓住了我,它们似乎刺痛了我的自卑意识,令我深切的感触自己的低能。我突地发现它们的主人了解我的作品比自己要明切得多。……我不由自已地感觉一种局促,一种不自在……”敦煌莫高窟壁画《割肉贸鸽》,说的是一个宗教故事:一只被鹰追逐的小鸽子,逃到佛身上求救,佛用自己的血肉喂鹰,来换取鸽子的一息生命。但血肉割尽,直到全力投身到秤盘上,也还抵不上小鸽子的重量,于是大地震动,一切复归原状……壁画中的佛身盘腿而坐,一手举在胸前,一手托着小鸽,身旁是刽子手,周围众多人物,或悲伤或哀叹或同情或恐惧。空中舞荡着飞天的飘带,如和声伴奏,衬托着这悲壮庄严的主题。当时宗教信仰的煽动力量(殉道精神),在现代观赏者眼中早已不复存在,图景本身的大含量、多义性和模糊性,为欣赏者创造出与壁画主题相去甚远的审美心象:或从中体味人间的悲惨世界,或从中参悟人生的苦难,或唤起某种痛苦而崇高的献身精神,或激起某种惩治邪恶的正义感,或向往一种博大仁慈的胸怀……
⑺ 在欣赏艺术时,什么的方法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艺术,对艺术产生共鸣急急急~~~~
首先去了解这种艺术的发展历史,了解它的文化内涵,然后要根据这门艺术的表现手法去体会他所要表达的主旨,最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欣赏艺术的看官,我们要尊重他,没有歧义,才能更加坦然的去发现那门艺术的精髓之处。
艺术欣赏中的共鸣是指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相通或基本一致,产生感应交流,引起一种强烈
的情绪激动。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对共鸣的描述是:
“
这种感觉的主要特点在于: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作品
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
”
。
情感的共鸣来自两方面的移情力,一是创作者
“
移我情
”
,将自我情感移入作品;一是情感物态化的作品对于欣赏者,产生
“
移他情
”
的魅力。所以艺术
传递情感是一种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创作主体表现情感;一方面是鉴赏主体体验情感和生发情感。摄影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情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被摄
对象的客观情感,摄影家的主观情感及鉴赏者生发的情感。画面上表现的
“
被摄对象的客观情感
”
其实并不
“
客观凝聚着摄影家的主观情感,而鉴赏者生发
的情感也只是对这种情感的一种反映形式。所以,鉴赏主体的情感活动,归根结底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体验画面表现的情感和潜藏的情感;一是触景
生情,生发的情感。在摄影艺术鉴赏时,鉴赏主体所体验的情感与生发的情感,往往与创作主体表现的情感和鉴赏客体(作品)呈现的情感存在着不一
致的现象。这种
“
不一致
”
产生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因素是指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和转移性。情感往往是多种情感的并存,各种情感之间相互渗
透、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主观因素指摄影创作主体的态度和鉴赏主体的态度:鉴赏主体在体验作品的情感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生活经验、审美经
验、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对画面情感进行
“
再创造
”
。美学家伊斯特曼举了一个例子:
那些坐在船舱里读报的人们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想尽快过河,而坐在甲板上欣赏景色的人们都是对旅途的短暂感到遗憾。对前一种人来说,过河是实际目
的,对后一种人来说,浸沉于美景的欣赏,超越了他渡河的实际愿望,他获得的是一种审美经验。如此看来,产生情感共鸣主要看与主体的情感态度。
“
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而用艺术相互传达情感。
”
作品中的情感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是贯穿摄影艺术中最不可或缺的灵魂。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
“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
⑻ 艺术是什么,为什么人们都欣赏艺术
艺术,是才艺和技术的统称,词义很广,后慢慢加入各种优质思想而演化成一种对美,思想,境界的术语.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
原始艺术具有生硬性、纯真性、力感性和野性,这既是因为原始价值关系通常是低级、粗浅、简单、直接和本能的,又是因为当时人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只能采用粗浅、简单、直接和机械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和描述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
现代艺术具有高级性、细腻性、复杂性和理智性,这既是因为现代的价值关系通常是高级、深刻和复杂的,又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可以采用高级、深刻、复杂和辩证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和描述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就是以事物的存在状态为基本视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变化的规律;浪漫主义就是以事物的联系状态为基本视点,来分析观察和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变化规律。这两者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前者重视现实状态,后者重视联系状态。
现实主义通常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只能认识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不能认识抽象的、普遍的事物。浪漫主义通常着眼于事物的抽象性和普遍性,并对事物进行抽象和归纳处理,各种浪漫主义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它撇开现实生活的具体形式、具体内容,而不受具体逻辑条件的约束,把一些粗俗的、低级的东西忽略掉,揭示人类心灵深处最深刻和最富暗示性的东西,使艺术创作变成一种创造性的冒险历程。
在原始社会,人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人只能被动地适应世界,人的价值关系是简单而稳定的,只需要通过直观感觉就可以反映出来,这时最为有效的艺术方式就是以事物的存在状态为基本视点的现实主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直接依赖性逐渐减弱,人不仅能主动地适应世界,而且能积极地改造世界,人的价值关系发展成为复杂的、多变的价值关系,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才能准确地反映出来,这时最为有效的艺术方式就是以事物的联系状态为基本视点的浪漫主义。
当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时,人的价值关系也处于快速发展之中,这时浪漫艺术较为流行;当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人的价值关系也处于相对稳定之中,这时现实主义艺术较为流行。不过,艺术的发展与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通常要滞后一段时间,因此艺术的思潮和流派通常要相对滞后于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发展步伐。
样式主义
早期文艺复兴和盛期的艺术家从自然观察和图案科学的仔细研究中发展了他们典型的风格。当样式主义在1520年(这年拉斐尔去世)成熟时,所有具象派的问题都已解决。一系列的知识重新被学习。样式主义艺术家将艺术看作是他们的老师而不是自然。一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从自然中寻找自己的风格,另一方面,样式主义者首次寻找一种风格和一种方法。
就样式主义绘画而言,构图可以没有焦点,空间可以是模糊的,人物的特点是具有运动的弯曲和具有扭曲、夸张的扭转,肢体弹性伸长;一只手摆出奇异的姿势,而另一只手摆出优雅的姿势;一贯小而椭圆形的头。这种构成充满了色彩冲突,不像我们在盛期文艺复兴看到的平衡自然和丰富的颜色。样式主义的艺术作品旨在寻求不稳定和骚动,同样也有对包含挑逗意味倾向的寓言的偏好。[6]
现代,艺术一词又新增了一种思想流派---萌
萌一流派起源于漫画,是一个相当矛盾的字样,意义很广,多样繁杂,是一种人类对于美的别样追求.
漫画家通过一笔一画把他内心的世界展现给了大家,也传达了另一种对美的述说.
总的来说,萌就是对真实美的最求.(这里的真实是指纯洁,没有任何污染的思想)
⑼ 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艺术欣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艺术的美育社会功能的必要环节。
这种审美活动既包括对象(艺术形象),也包括主体(欣赏者)。
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这种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包括了欣赏者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心理活动。
艺术欣赏既是对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一种发现,又是欣赏者的一种再创造。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所产生的愉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 对艺术家所创造的美的发现
艺术本身的的美不仅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的精粹,而且凝聚着艺术家的心灵美和精湛的技巧;欣赏者面对一件精美艺术品的“拍案叫绝”,既是对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肯定,也是对欣赏者自身审美能力的肯定。
② 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
尽管艺术形象规定了欣赏者的感觉、想象、体验、理解等认识活动的基本倾向和范围,但欣赏者总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感受艺术形象,理解作品的意蕴;欣赏者在艺术形象的诱导下,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驰骋想象,深化情感体验,使艺术形象的生命在欣赏活动中显得更加活跃和丰富,仿佛欣赏者与艺术家在一起共同创造;由于欣赏者的想象各不相同,因此,在“再创造”的过程中比作品更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甚至可以用艺术的审美眼光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和体验人生。
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
艺术欣赏既是对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一种发现,又是欣赏者的一种再创造。
① 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
首先要有艺术形象,要有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艺术的美。(大的快乐来自于对美的作品的欣赏)
② 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接受
艺术形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而且凝聚着艺术家的感情。
⑽ 举例论述艺术鉴赏具有再创造性的原因和含义
我说的是艺术鉴赏具有再创性的原因和含义。例如我们国家的德云社之类的文艺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