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国造纸术是什么时候传到国外的
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中,造纸术是最早传播到其他国家的。
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的方法,向汉和帝献纸,真正实用意义上的纸张开始出现。公元105年这一年,被普遍认为是造纸术发明的年份。
蔡伦改进造纸方法后,纸张开始被广泛应用。两汉交替之际,大批中国百姓为避乱涌入朝鲜半岛。造纸技术随之传到那里。20世纪60年代,在朝鲜半岛的一处古墓中曾经发现过带有西汉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字样的纸张,成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中国造纸术外传的最早明证。
公元7世纪末期,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半岛。此后,新罗全面吸收唐文化,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学和汉文化,曾在唐代大量生产的藤纸也在朝鲜的高丽王朝时期重获生机。出产自朝鲜半岛的“高丽纸”厚实挺括,适合书写各种文字,被称作“中外第一”。中国古代著名书画家苏东坡、黄公望和董其昌等人,都十分喜爱使用“高丽纸”。
在从中国三国时期至唐朝这段时间里,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等国一直充当中国文化向日本传播的桥梁。中国的造纸等技术也正是经由朝鲜半岛诸国东传日本的。日本奈良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手漉和纸工艺程序与中国造纸技术虽操作程序不同,但各有千秋。在这前后,中国的造纸技术也先后传到了越南、柬埔寨等地。公元9—10世纪,中国的造纸技术又通过丝绸之路西传,古印度从此有了用纸印刷的佛教经卷。
阿拉伯帝国俘虏中国造纸匠,欧洲画师偷走造纸术
公元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军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将军沙利会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激战中,由于唐军中的西域军队发生叛乱,唐军战败。怛逻斯之战后,唐军中的部分造纸工匠被阿拉伯军队俘虏。沙利将这些工匠带到中亚重镇撒马尔罕,让他们传授造纸技术,并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第一个生产麻纸的造纸场。在怛逻斯战役中被俘的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的侄子杜环,后来辗转归国。在他的回忆录中,曾提及中国工匠传授阿拉伯人造纸术的史实。
从此,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人的造纸中心。在许多中世纪阿拉伯旅行家的游记中,都有关于撒马尔罕出产优质纸品的记录。公元794年,在中国工匠的指导下,阿拉伯帝国在都城巴格达建立了新的造纸工场。此后,阿拉伯帝国的一切政府文书、档案均书写在纸制品上。
随后,源自中国的造纸术随着阿拉伯大军迅速传到叙利亚、埃及、摩洛哥、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在意大利的博物馆中,至今还保留着西西里国王罗杰一世于1109年书写的一幅诏书,诏书用的纸就是阿拉伯人生产的。在当时的欧洲,能够使用阿拉伯人制造的纸张被视为一种奢侈的行为。由于纸的造价昂贵,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国王菲特烈二世曾在1221年下令禁止使用纸书写官方文件。
中国造纸术传入欧洲前,欧洲人也曾用羊皮进行文字记录工作。在中世纪的欧洲,据说抄一本《圣经》要用300多张羊皮,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信息的传播范围,造纸术的西传,为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方面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276年,意大利半岛中部的蒙地法诺地区建起了意大利的第一家生产麻纸的造纸场。此后不久,欧洲人开始改良造纸技术,但直至17世纪,欧洲的造纸技术还只能达到中国宋代的水平。为了解决欧洲纸张质量低劣的问题,法国财政大臣杜尔阁曾希望利用驻北京的耶稣会教士刺探中国的造纸技术。乾隆年间,供职于清廷的法国画师、耶稣会教士蒋友仁将中国的造纸技术画成图寄回了巴黎,中国先进的造纸技术才在欧洲广泛传播开来。1797年,法国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罗伯特成功地发明了用机器造纸的方法,从蔡伦时代起中国人持续领先近2000年的造纸术终于被欧洲人超越。
蒙古纸钞、欧洲纸牌成印刷术传播的重要工具
制造工艺成熟的造纸术发明之后,随着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以书籍为载体的文字信息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聪明的中国人于是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公元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随后开始向唐朝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全方面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先进技术,雕版印刷术也在这时传到了日本。公元983年,立国不久的北宋王朝应高丽王朝的请求,将两套佛经《开宝藏》赠送给高丽,中国刻字工匠有可能在此时进入了朝鲜半岛。后来,高丽又派人专门到中国学习雕版印刷术,培养了朝鲜第一批印刷工匠。公元14世纪,朝鲜人在阅读中国宋代科学家沈括的科技著作《梦溪笔谈》时,了解到中国人毕升发明了陶活字。从《梦溪笔谈》中,朝鲜人掌握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术。
几乎是在造纸术西传的同时,阿拉伯人也接触到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令后人感到不解的是,雕版印刷术并没有像造纸术一样在阿拉伯人的统治区里传播开来。有一种说法认为,阿拉伯人误以为中国人在印刷时使用猪鬃制成的刷子给印版上墨,认为用这样的方法印刷《古兰经》亵渎神明,因而影响了雕版印刷术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
由于蒙古人在其征服地区广泛使用纸钞,因而,作为纸钞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也顺着丝绸之路西传至西亚、北非一带,随后又进入了欧洲。除纸钞之外,宗教画和纸牌促成了欧洲人接受印刷技术。纸牌虽小,却综合了手绘、木版印刷等各种方法,成了欧洲人学习、掌握雕版印刷术最直接的途径。有意思的是,由于外国纸牌被大量倾销到意大利各地,威尼斯政府在不得不在1441年颁布一条法令,禁止威尼斯以外地区的印刷品输入本城。
德技师改良活字印刷术,战乱使新技术传遍欧洲
蒙元时期,欧洲人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学会了使用木活字。由于欧洲人使用的拉丁字母结构简单,且只有26个字母,比汉字更适合活字印刷。但拉丁字母字形圆润,刻字时不易下刀,因而欧洲人研究改进活字印刷工艺的动力更为强劲。
1450年,德意志人古腾堡在美因茨城的工厂中发明了哥特体拉丁文金属活字印刷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欧洲人的字形问题。1462年,美因茨发生动乱,工厂在战火中被毁,印刷工流落到德意志各地,将古滕堡改进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散播到欧洲各地。印刷术传到欧洲后,改变了原来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为欧洲科学的突飞猛进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1590年,意大利耶稣会教士范礼安从澳门到日本传教,把西洋印刷工和西文活字印刷设备带到长崎。范礼安在日本刊印了一些西文和日文书籍,但由于日本政府禁教,没有对日本产生多少影响。1592年,丰臣秀吉发动战争侵略朝鲜,被中朝联军击败。日军在朝鲜看到工匠用活字印刷书籍,遂将书籍和数以万计的铜活字,连同铸字工匠一同掠回了日本.
B. 从什么时候我国开始发明了造纸术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真正意义的纸了,蔡伦只是加工改进
C. 造纸术是我国是发明之一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还有活字印刷术。造纸术试东汉的宦官蔡伦发明的,这才有了廉价的纸张,使得文化更加的繁荣。
D.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国就发明了造纸术
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自从造纸术发明之后,纸张便以新的姿态进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并逐步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以后又传布到世界各地。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E.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什么时候传入欧洲的
中国的造纸术是在12世纪中叶的时候传到了欧洲,传播者是阿拉伯人,因为阿拉伯人在公元150年的时候,统治了西班牙地区,在那里也创造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厂
F. 我国造纸术发明于何时
造纸术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争议。
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至于具体造纸术士何时发明的,现在史学界还没有定论,只是可以确定早于东汉,大概在西汉时期。
G. 我国的造纸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它的发明和改造有何重大意义
1、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发明于西汉时期,出土于甘肃天水;
2、但是从东汉时期蔡伦改进回造纸术后,答降低了纸的造价和扩展了造纸的材料,纸才才逐渐推广为书写的主要材料;
3、意义:造纸术的发明和改造时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加快了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