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要保持一颗童心
有的人说孩子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只知道玩乐,而不用像大人们一样整天要考虑衣食住行。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孩子也有他们的心事,他们要考虑的事也很多,诸如:如何才能取悦家长,如何才能不让老师发现小秘密,和小朋友到哪里去玩等等。他们之所以整天无忧无虑,一则是因为他们考虑事情不像大人那样复杂,只能“简单”从事,许多对于大人来讲毫无趣味的事,在他们眼里却充满快乐与幸福。
有位老师曾问他7岁的学生:“你幸福吗?”
“是的,我很幸福。”她回答道。
“经常都是幸福的吗?”老师再问道。
“对,我经常都是幸福的。”
“是什么使你感到如此幸福呢?”老师接着问道。
“是什么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真的很幸福。”
“一定是什么事物带给你幸福的吧!”老师追问道。
“是啊!我告诉你吧,我的伙伴们使我幸福,我喜欢他们。学校使我幸福,我喜欢上学:我喜欢我的老师。还有,我喜欢上教堂。我爱姐姐和弟弟。我也爱爸爸和妈妈,因为爸妈在我生病时关心我。爸妈是爱我的,而且对我很亲切。”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身边的一切,小朋友、学校、教堂、爸妈等等都让她产生幸福感,都让她快乐。这是一种单纯形态的幸福,是人们在生活中苦苦追寻的,即使是最大幸福也无法比拟的。
孩子们快乐,还因为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和小朋友吵架了,不会跟大人一样,和谁闹翻了脸,便会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很快就会忘掉,不会记仇;挨家长训斥了,即使是哭了,也会很快就破涕为笑;受到老师批评了,他们也不会老是怀恨在心。他们当哭则哭,当笑则笑,受到表扬,便高兴得又蹦又跳,受到批评便掉泪珠,决不会掩饰和做作。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孩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保持一颗童心,可以让我们返老还童。人一天天长大,往往会被世界的琐事烦扰不止,人越是成熟就越是复杂,因此童年时期的快乐心是我们应该重新捡拾的。
拥有一颗童心,就会像孩子一样快乐;拥有一颗童心,就会重拾童年时代的幸福。
㈡ 童心爱创造手抄报内容
童心是一株稚弱的嫩芽,阳光雨露可以唤来万紫千红的春天,酷雪严霜会使它枯萎凋零。
童心是一只羽翼不丰的雏鹰,只有在老鹰的呵护下,才能去搏击万里长空。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童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关于童心飞扬手抄报
㈢ 《童心依旧》为题,写一篇作文,文章适合初一学生,600字
《童心依旧》作文
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颗童心。
从不知怎么写父亲。如果夜晚升起的是父爱的月亮,我便像只猴子,怎么也捞不上心湖中的那个。父亲有一双大眼睛,里面可以清晰地看见一颗童心。他从小便是我的好伙伴。做打、骂这类事的“恶人”从来都是妈妈。别人是兄长如父,我是父如兄长。我一直很奇怪,父亲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是怎样保持童心的呢?
“呜……”我大哭,父亲在旁边也像只泄了气的气球。这是怎么了?是我们一天前新买的两只兔子竟一起“私奔”了。我和爸爸花了一天的时间也没从放大镜中发现一点它们的足迹。第二天,我一出幼儿园就看见睁着大眼睛一脸兴奋的爸爸。那时小,没什么计策,一路上什么也没从他嘴里套出来。一进家门,我们同时惊讶的“啊”了一声:我惊讶的是爸爸竟又买了近20只兔子,爸爸惊讶的是他竟没关笼子门,让兔子跑得满家都是!后来母亲罚我们负责一个月的家务,父亲很讲义气一人全包了。
父亲从不拒绝陪我玩的请求,春天我们去放他做的,由我亲手涂鸦的风筝;夏天我们在水上乐园疯玩一天,一遍遍的滑水滑道;秋天我们便玩遥控飞机;冬天自然是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玩的时候父亲的嘴总是咧得比我大,笑得比我响。我的童年便是在两个人的笑声中度过的。
岁月流逝,父亲仍不失那颗童心。
长大了一点,玩得少了。学习之余,便是读书。父亲就和我一起读书,从经典文学到通俗科幻,从哲学到艺术,我们无一不读。在我们读完一百本书后,我问他:“你最喜欢哪一本?”“加菲猫和史奴比。”他认真地回答,大眼睛里闪烁着快乐,他真像一个孩子!
有一次去父亲的办公室,偷听到刚当上爸爸的一位叔叔找爸爸取经,想知道怎么把父子关系弄得如我父亲和我一样好。父亲笑笑,眨眨大眼睛说:“汪曾祺有这么一句话:‘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颗童心。’如今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有个兄长般的父亲会让他们不寂寞。”叔叔思考了片刻说:“怎么才能保持住童心呢?”“用你对儿子的爱呀!”父亲又眨了眨眼……
原来,是爱让父亲童心依旧。是爱呀!心湖上的父爱的月亮瞬间清晰,我发现,其实每捞到的一掬水都有着父爱的倒影。
㈣ 安徒生与爱因斯坦:童心爱心之楷模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拒绝出任以色列第二任总统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但不久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便爆发了。已经定居在美国十多年的爱因斯坦立即向媒体宣称:“现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后退了,我们应该战斗。犹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个对他们存有敌对情绪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不会。我当不了总统。”“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不,我干不了。”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 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胜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爱因斯坦的确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爱因斯坦怎样走近中国?
早在1919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开始介绍到中国,特别是通过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给中国学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因斯坦本人的目光也曾一次次地投射到古老而陌生的中国,1922年冬天,他应邀到日本讲学,往返途中,两次经过上海,一共停留了三天,亲眼看到了处于苦难中的中国,并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旅行日记中记下“悲惨的图象”和他的感慨:“在外表上,中国人受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勤劳,是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儿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们要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男男女女为每日五分钱的工资天天在敲石子。他们似乎鲁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爱因斯坦看到这个在劳动着,在呻吟着,并且是顽强的民族,他的社会同情心再度被唤醒了。他认为,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0、21页)十几年后(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前来年进修的周培源第一次个别交谈时就说:“中国人民是苦难的人民。”他的同情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付诸行动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从东北作为突破口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当时的国际社会却表现出无奈和无能,当年11年17日,爱因斯坦公开谴责日本侵略东三省的行径,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可惜回音空荡。1932年10月,“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毛泽东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时已被开除出党)在上海被捕,他和罗素、杜威等具有国际声望的知识分子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1937年3月,主张抗日的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史良等“七君子”锒铛入狱后,他又联合杜威、孟禄等著名知识分子通电援救,向国民党当局施加道义的压力。1938年6月,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还和罗斯福总统的长子一同发起“援助中国委员会”,在美国2000个城镇开展援华募捐活动。
爱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爱是没有国界的,他对中国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类的同情心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之上。他的思想也对中国日益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不久,还在读初二的少年许良英就是他的热情崇拜者,希望长大了做一个像他那样的科学家。1934年,爱因斯坦的文集《我的世界观》在欧洲出版,几年后(1937年抗战前夕)就有了中译本,是留学法国的物理学教授叶蕴理根据法文译本转译的,由于国难当头,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多少反响,但青年许良英在1938年上大学前有幸买到了一本,并认真精读了一遍,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爱因斯坦的许多至理名言令他终生难忘,爱因斯坦的形象在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后,许良英和周培源都曾发表长篇悼念文章。不幸的是1968年到1976年的8年间,爱因斯坦在中国竟成了“本世纪以来最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四人帮”掀起了一场荒诞的批评爱因斯坦运动,好在多数科学家不予理睬,实际上进行了抵制。1979年,北京还隆重举行了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纪念大会。
76回答者: wnc7188 - 骠骑将军
㈤ 童心怎样获得呢
耐心地将自己的感觉告诉孩子,“妈妈不喜欢爱哭的宝宝,但妈妈爱你!”
等孩子长大了,告诉孩子:“妈妈和你一样欢迎你的同学来家里玩,但妈妈喜欢清静,如果可以的话,你邀同学来家之前,先告知妈妈,妈妈可以事先安排去处理一些外边事情。这样,你们也有玩的空间,也不会影响妈妈了。”
相信只要好好的沟通,你一定会是一个优秀的妈妈!
㈥ 什么童心什么爱
去年今日情景让你念念不忘
,我看人走茶凉!你也懂得安慰自己是最好的良药,
他无斐是生活中调味剂,
也许你应该坦然放弃才对。
㈦ 童心仿写
童心是一种快乐的心态,童心是一种美好的品质,童心是一种向上的活力,童心是一种无言的人生,拥有童心就永远年轻.
㈧ 《水月洞天》里童心为什么叫尹仲“主人”
因为童心吞食血蟒之血,与血蟒心意相通,成为血蟒的好兄弟,而尹仲是血蟒的主人,所以他就跟血蟒一样,认尹仲为“主人”。
童心,奇幻武侠剧《水月洞天》、《灵镜传奇》中童战的弟弟,童氏一族人里唯一可以与动物说话的人,由于幼时生病而童心未泯。因误会尹天仇杀死血蟒,将尹天仇打成重伤。
后被尹仲(童尹仲)【童严】利用对付童博【龙博】、童战等人,并为其开通天眼,学习法术,由于童博【龙博】自我牺牲而重获智慧,经历种种后最终入选童氏一族长老会。
(8)童心爱发明扩展阅读:
1、童心的大哥——童博
男,26岁,博学多才,温文尔雅,为人热心,一身精湛武功,不喜与人动手。但因父亲之死,却逼得他不得不离开“水月洞天”涉入红尘俗世与江湖争斗中,同时亦因此遇上一生最爱的女人,豆豆。在幼年因尹仲追杀龙腾后人龙泽夫妇,被奶娘龙雁送进水月洞天时任族长童镇手中。
1、童心的二哥——童战
男,25岁,热情冲动却单纯善良。因爹的遗愿,不得不在童博接位时,接掌族长之位,并招致族人的不解。因为突来的冰封而不得不离开水月洞天,涉入江湖。十分痴情,深爱天雪,与天雪有八世之约。
㈨ 灵镜传奇中童心喜欢谁
对,是小刀,死得很惨,为救童心挡了魔性大发的尹仲的一掌死了。
㈩ 童心和智慧
周国平自选集 第六篇 散文(2002~2003) 智慧和信仰
--读史铁生《病隙碎笔》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的生活中没有出现奇 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从此以后,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了 。当时,一个问题立刻使我--我相信还有其他许多喜欢他的读者--满心忧虑:他还能写 作吗?在瘫痪之后,写作是他终于找到的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如果不能了,他怎么办呀?现 在,仿佛是作为一个回答,他的新作摆在了我的面前。
史铁生把他的新作题做《病隙碎笔》,我知道有多么确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 ,除了耗在医院里的工夫外,坐在轮椅上的他往返医院还要经受常人想像不到的折腾,是不 可能有余力的了。第二天是身体和精神状况最好(能好到哪里啊!)的时候,惟有那一天的某 一时刻他才能动一会儿笔。到了第三天,血液里的毒素重趋饱和,体况恶化,写作又成奢望 。大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
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在上面却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 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这些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思绪也毫不给人以细碎之感,倒是有着 内在的连贯性。这部新作证明,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 ,他的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 、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 "写作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对此我只能这样来解释: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 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是什么东西呢?是 哲人的智慧,还是圣徒的信念,抑或两者都是?
常常听人说,史铁生之所以善于思考,是因为残疾,是因为他被困在轮椅上,除了思考便无 事可做。假如他不是一个残疾人呢,人们信心十足地推断,他就肯定不会成为现在这个史铁 生,--他们的意思是说,不会成为这么一个优秀的作家或者这么一个智慧的人。在我看来 ,没有比这更加肤浅的对史铁生的解读了。当然,如果不是残疾,他也许不会走上写作这条 路,但也可能走上,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他的那种无师自通的哲学智慧决不是残 疾解释得了的。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我们在别的残疾人身上很少发现这一显著特点。当然, 在非残疾人身上也很少发现。这至少说明,这种智慧是和残疾不残疾无关的。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 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 慧的起点。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是因为知道人之必然的无知,而被阿波罗神赞为最智慧 的人的。众所周知,苏格拉底就不是一个残疾人。我相信,史铁生不过碰巧是一个残疾人罢 了,如果他不是,他也一定能够由生命中必有的别的困境而觉悟到人的根本限制。
人要能够看到限制,前提是和这限制拉开一个距离。坐井观天,就永远不会知道天之大和井 之小。人的根本限制就在于不得不有一个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 和蒙蔽,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们总是坐在肉身凡胎这口井里,我们也就不可能看明 白它是一个根本限制。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种分身术,要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这个肉身的 自我中分离出来,让它站在高处和远处,以便看清楚这个在尘世挣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 能的出路。
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家是一种分身有术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 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在史铁生身上,我也看到了这种能力。他在作品中经常把史铁 生其人当做一个旁人来观察和谈论,这不是偶然的。站在史铁生之外来看史铁生,这几乎成 了他的第二本能。这另一个史铁生时而居高临下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时而冷眼旁观自己的 执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当然,时常也关切地走近那个困顿中的自己,对他劝说和开导。有 时候我不禁觉得,如同罗马已经不在罗马一样,史铁生也已经不在那个困在轮椅上的史铁生 的躯体里了。也许正因为如此,肉身所遭遇的接二连三的灾难就伤害不了已经不在肉身中的 这个史铁生了。
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 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可是,一旦寻求拯救和超 越,智慧又不会仅止于智慧,它必不可免地要走向信仰了。
其实,当一个人认识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绝对的,困境是永恒的,他已经是在用某 种绝对的完美之境做参照系了。如果只是把自己和别人作比较,看到的就只能是限制的某种 具体形态,譬如说肉体的残疾。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以自己的残缺比别人的肢体齐全 ,以自己的坎坷比别人的一帆风顺,所产生的只会是怨恨。反过来也一样,以别人的不能比 自己的能够,以别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运,只会陷入浅薄的沾沾自喜。惟有在把人与神作比 较时,才能看到人的限制之普遍,因而不论这种限制在自己或别人身上以何种形态出现,都 不馁不骄,心平气和。对人的限制的这样一种宽容,换一个角度来看,便是面对神的谦卑。 所以,真正的智慧中必蕴涵着信仰的倾向。这也是哲学之所以必须是形而上学的道理之所在 ,一种哲学如果不是或明或暗地包含着绝对价值的预设,它作为哲学的资格就颇值得怀疑。
进一步说,真正的信仰也必是从智慧中孕育出来的。如果不是太看清了人的限制,佛陀就不 会寻求解脱,基督就无须传播福音。任何一种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为出发点,它作 为信仰的资格也是值得怀疑的。因此,譬如说,如果有一个人去庙里烧香磕头,祈求佛为他 消弭某一个具体的灾难,赐予某一项具体的福乐,我们就有理由说他没有信仰,只有迷信。 或者,用史铁生的话说,他是在向佛行贿。又譬如说,如果有一种教义宣称能够在人世间消 灭一切困境,实现完美,我们也就可以有把握地断定它不是真信仰,在最好的情形下也只是 乌托邦。还是史铁生说得好:人的限制是"神的给定",人休想篡改这个给定,必须接受它 。"就连耶稣,就连佛祖,也不能篡改它。不能篡改它,而是在它之中来行那宏博的爱愿。 "一切乌托邦的错误就在于企图篡改神的给定,其结果不是使人摆脱了限制而成为神,而一 定是以神的名义施强制于人,把人的权利也剥夺了。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 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 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 ,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 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 "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 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譬如产品的极大丰富)和社会理想(譬 如消灭阶级)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 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最后,我要承认,我一边写着上面这些想法,一边却感到不安:我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一个无情的事实是,不管史铁生的那个精神性自我多么坚不可摧,他仍有一个血肉之躯,而 这个血肉之躯正在被疾病毁坏。在生理的意义上,精神是会被肉体拖垮的,我怎么能假装不 懂这个常识?上帝啊,我祈求你给肉身的史铁生多一点健康,这个祈求好像近似史铁生和我 都反对的行贿,但你知道不是的,因为你一定知道他的"写作之夜"对于你也是多么宝贵。
是不是这个《智慧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