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发明公主线

发明公主线

发布时间:2021-06-15 06:16:39

㈠ 从蛇身上发明了红外线的故事

响尾蛇毒性很大,它的眼睛对可见光几乎失去了作用,然而它却能敏捷地捕捉田鼠及其他小动物。经过人们的研究发现,原来这种捕捉能力应归结于响尾蛇的热感受器——“热眼”。“热眼”长在蛇的眼睛和鼻孔之间叫颊窝的地方,颊窝一般深5mm,只有1cm长,呈喇叭形,外面有热收集器能够接收小动物身上发出来的红外辐射,并把外界温差和红外线通过神经反映给大脑,大脑发出相应的“命令”,引导毒蛇去猎取食物。

4 0年代末期,人们研制出一种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其功能与响尾蛇相同。它是利用硫化铅作红外敏感元件,接收喷气式飞机机尾喷管发出的波长为1—3微米的红外辐射流,引导导弹从飞机尾部进行攻击,它只需接收到热源的存在和方位,并不要形成目标的热象图。在1982年6月的中东战争中叙利亚军方损失的20多架飞机几乎全部是“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击落的。

红外制导大多数是采用被动寻的制导系统。红外制导的导弹在发射后利用目标本身的红外辐射进行自动瞄准和跟踪,直至最后命中目标。目标的红外辐射主要来自其动力部分,如飞机与火箭的喷管、坦克的发动机、舰船的锅炉及烟囱等。导弹的红外制导原理如图所示,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透过弹头前端的整流罩,由光学系统会聚后投射到红外探测器上(光敏元件),然后将红外辐射由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再经电子线路和误差鉴别装置,形成作用于舵机的飞行控制信号,使导弹自动瞄准、跟踪和命中目标。这种导弹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白天黑夜都可以使用,不必由人参与制导。其缺点是对目标本身的辐射或散射特性有较大的依赖性,需要在背景环境中将目标检测出来。

有一种红外热成象制导反坦克导弹。用它攻击坦克时就犹如警察戴着夜视眼镜在夜间追捕已发现的逃犯那么容易。这是因为在导弹头部的导引头中装有大小与指甲差不多的红外列阵探测器,它的功用是探测目标和导弹的相对位置,在导弹发射前对战场进行搜索,一旦发现目标,就象照相机那样摄取下目标图象,贮存到装在导弹上的微型计算机中,作为基准图象。导弹发射后,红外列阵探测器始终“盯着”目标。在导弹飞行中,以大约每秒25帧的速度连续摄取目标图象,并依次逐帧地把图象送入微型计算机中,与基准图象进行比较;如有差异,说明导弹偏离了飞行弹道,计算机随之就把这种代表导弹飞行偏差的差异变成电信号,指令导弹舵机动作,把导弹修正到正确的弹道上来。随着导弹越来越接近目标,红外探测器摄取的图象就越来越大,如果这时导弹在运动或转弯,相对位置的变化会使摄取的图象形状、大小发生变化。当探测器所摄得的图象不能简单地与基准图象进行比较时,还可以靠弹上的计算机软件来判别。这种巧妙的跟踪技术是红外列阵探测、微型计算机与图象处理技术三者的结合,具有像人一样的感觉和思维的能力。

红外制导系统的分辨力高、抗干扰性强、设备简单、重量轻、成本低,由于采用被动探测,无需红外辐射源,所以隐蔽性也较好。

导弹发射后,母机驾驶人员可以不必再管导弹,而驾驶母机退出战区,由导弹独立地飞向目标,有利于消灭敌人、保全自己。而且,导弹越接近目标,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越强,制导精度就越高,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国已生产和试制的红外制导导弹(包括空对空、空对地、地对空和反坦克导弹等)已超过50种。例如,美国“响尾蛇”、法国“魔术”、苏联“环礁AA—2”等空对空导弹和美国“小懈树”、苏联“环礁--7”等防空导弹均采用红外自动寻的制导技术。各国还正在努力发展机动性能强和敌我识别能力高的红外制导导弹。

㈡ 月姬公主线第一次只能TE

没有哟,TE和GE是在很后面的选项才有分歧的哦。不过要收集CG的话肯定要玩不止一遍。

㈢ 什么是“公主线”


㈣ 什么叫做公主线

简单说就是追求公主的过程

㈤ 电线是谁发明的

1832年,沙俄退伍军官许林格将电报线路埋在地下,六根导线之间彼此用橡胶绝缘后同放在玻璃管内,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条地下电缆。
1850年8月,英国人在英法两国之间的多佛尔海峡敷设了一条海底无铠装电报水线,可是,工作才几小时,就被一艘渔船的船锚钩断。
1851年11月,世界上第一条铠装海底电缆敷设成功,海底电报电缆,开创了国际电报通信的新篇章。
1855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发表了海底电缆信号衰减理论。并在实践中解决了这个难题,英国政府因而于1866年封他为爵士,1907年又加封他为开耳文勋爵。
1858年,经过两年来的试验,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海缆于8月5日敷设完工8月12日美国和英国之间播发了第一份海缆电报。但是在一个月后由于报务员的错误,而导致电缆绝缘击穿而损坏。第二条跨越大西洋电缆长3700千米,比第一条重3倍,它的敷设工程由英国“东方巨轮”号承担。但在铺设了1000千米电缆后,电缆突然折断。
1866年,第二条跨越大西洋的电缆敷设完成,并于7月27日送出第一份电报。
1880年,美国纽约敷设了第一条电话电缆。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Rayleish)绘制了同轴电缆设计草图。
1901年,电话电缆加感技术首次在英国引进。
1921年,第一条海底同轴电话电缆敷设于美国福罗里达州基韦斯特与古巴哈瓦那之间。
1943年,英国邮局在昂克纳和爱因岛之间铺设了第一条带有增音机的同轴电缆,可以通48路电话。
1950年,第一条带有增音机的国际电话电缆铺设于美国基韦特与古巴哈瓦那之间。全长222海里,可通24路电话。1954年,一条长300海里的海底电话电缆敷设于苏格兰的阿伯丁和挪威的卑尔根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底电话电缆。
1956年,第一条跨大西洋电话电缆(TAT-1)带有36条电路的增音机,从英国敷设到纽芬兰,并在9月25日开通。连接英、美、加三国,全长4230千米。
1963年12月,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底电话电缆系统开通。它敷设于加拿大的温哥华与澳大利亚的悉尼之间,距离为8076海里,有80个电路。
1964年,在一条1948年铺设于英国与比利时之间的海缆上加装了晶体管增音器,这使电缆的容量从216个通路增加到420个通路。这也是晶体管设备第一次用在海底电话网络上。
1967年10月,第一个480路海底电话系统铺设于挪威与丹麦之间。
1983年,一条3277海里长的跨大西洋电缆投入使用,它的容量为4200对电话通路。
1984年,一条长7500海里,有1000个增音器,可提供1380个电话电路的电缆敷设在加拿大与澳大利亚两国之间。
1985年,从欧洲经中东至东南亚。铺设了一条14000千米的海底电缆。
1986年,完成了从新加坡经印尼到澳大利亚的海底电缆,全长4560千米。此前完成新加坡经香港到中国台湾省的海底电缆。从此完成了贯通欧亚澳美的海底电话电缆,总长超过22700千米。

㈥ x光线是谁发明的

x光线是德国伦琴教授发现的。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长兼物理研究所所长伦琴教授(版1845~1923年),在他从事阴极射线权的研究时,发现了X射线。

自伦琴发现X射线后,许多物理学家都在积极地研究和探索,1905年和1909年,巴克拉曾先后发现X射线的偏振现象,但对X射线究竟是一种电磁波还是微粒辐射,仍不清楚。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发现了X射线通过晶体时产生衍射现象,证明了X射线的波动性和晶体内部结构的周期性,发表了《X射线的干涉现象》一文。

(6)发明公主线扩展阅读

X射线的物理特性:

1、穿透作用。X射线因其波长短,能量大,照在物质上时,仅一部分被物质所吸收,大部分经由原子间隙而透过,表现出很强的穿透能力。

2、电离作用。物质受X射线照射时,可使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产生电离。利用电离电荷的多少可测定X射线的照射量,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X射线测量仪器。

3、荧光作用。X射线波长很短不可见,但它照射到某些化合物如磷、铂氰化钡、硫化锌镉、钨酸钙等时,可使物质发生荧光(可见光或紫外线),荧光的强弱与X射线量成正比。

㈦ 公主线的来历

是服装中的一种分割线,可以使两块衣片缝合起来;让服装合身却不紧身,公主线是从肩部往下延的偏中间线条,还有一个刀背线,只是在背腰那偏旁的线条
或者说是:
指前后衣片上从袖窿处起,过胸围、经腰围分割的曲线。又叫“刀背线”,是起到和收省一样为了突出胸和腰美感,而且比收省更能顺应人体的曲线。

㈧ 线是谁发明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叶,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
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只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壮;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壮的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赶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汉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

。。。。。。(然后造纸技术不断进步)。。。。。。

目前,对有关的考古发现成果,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西安灞桥纸不是纸,而是一种自然堆积的麻纤维在铜镜压力下压成的;至于内蒙居延地区的金关纸和陕西扶风县的中颜村纸虽具备纸的初步形态,但没有经过抄造的过程,纸质粗糙,不能书写。只能算是纸的雏形或原始纸,不是真正的纸。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认为蔡伦仍是发明造纸术的代表人物或发明者。另一种意见认为西安灞桥纸是中国最早的纸,他们认为灞桥纸是经过造纸基本工序造出来的,铜镜的重量是不可能把堆积的麻纤维压成薄片的,灞桥纸出土时可以分层揭开,灞桥纸是分散的单一纤维不规则异向交织的薄片,具有纸的典型结构。至于金关纸和扶风纸,经检验证明它们都经过全部造纸基本工序,而且纤维短细柔软,质量比灞桥纸还要好,经过试验,可以用毛笔在上面写字。根据上面的分析,有理由认为上述古纸都是真正的纸,说明蔡伦以前已能造纸。

由此看来,肯定是在蔡伦之前,根据造纸的原料、技术、用途,都是不断演进的。至于具体到什么时候,就是上面说的————【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㈨ 公主线是什么是不为了公主裙而专门设计的呢

公主裙,因采用公主线裁剪方法而得名,是时下最流行的连衣裙之一。 服装术语1 是服装中的一种分割线,可以使两块衣片缝合起来;让服装合身却不紧身,公主线是从肩部往下延的偏中间线条,还有一个刀背线,只是在背腰那偏旁的线条。服装术语2 指前后衣片上从袖窿处起,过胸围、经腰围分割的曲线。又叫刀背线,是起到和收省一样为了突出胸和腰美感,而且比收省更能顺应人体的曲线

㈩ 谁发明了针线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一万八千年
针是骨针,线是天然产物、如植物纤维等。
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山顶洞人制作和使用的骨针。它是我国发现的较早的骨针之一,针身保存完好,针孔处已破裂,针长88.2厘米,针孔直径为0.31~0.33厘米,针尖锐利。
这枚骨针的发现,标志着山顶洞人出现了缝纫技术,已经知道把兽皮连缀起来,做成衣服穿.

阅读全文

与发明公主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