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发明钢铁侠
找到能量块就可以了 光懂机械不行 你得研究电能 如何让做出能量体 能发出源源不断的能量 我说的不是电池哈
『贰』 85后男子花百万打造中国钢铁侠,真的能够飞上天吗
85后的一名男子斥巨资打造了第一个可以穿戴的钢铁侠套装,并且这个套装还活得了钢铁侠版权方漫威正版授权。按照男子所说的“这套装除了不能飞以外,其他的都可以做到“
『叁』 科学家真的发明出钢铁侠的装甲了吗
韩国人已经做出了原型机。
Method-1适用于一些极端环境下的作业,比如福岛核电站的修复重建,初期版阶段权公司打算推出工业用的有电源信线版机甲,后续将研制自带电源版以应对不同环境。韩泰预计2017年底推出销售版机甲,成本月830万美元。
『肆』 中国什么时候能发明钢铁侠
快了快了别着急
『伍』 中国民间发明钢铁侠
这个,相当不好弄。估计在21世纪中期才能出来,还要等上几十年。如果是民间回非政府机构研究,答除非是钱多得烧都烧不完,光是那个钢铁盒子,还是真人大小,这个就不好弄。对于平民研制,
我建议用石膏然后刷漆,然后在脚底装备喷气式发动机,背包里边装燃料。手心里的反重力激光波束显然不显示,个人手掌上带个刷漆的手套。武器呢,就在手臂上装备水枪,装飞弹不安全。肩膀上也不能装个重机枪,装个喇叭吧,看着还差不多。导弹就别想了,这玩意装备就犯法了。
胸口的小圆圈,就装备个手电筒,强光手电,危急时刻一开启,恍,就把人眼睛晃瞎了,而且效果也不错。头盔,这是个难题。我建议用塑料制作,视镜弄成蓝颜色,其实是墨镜。
好嘞,大功告成。
简单的话,联系做衣厂,直接量身打造一身和钢铁侠一样的一身衣服
『陆』 人类现在可以造出钢铁侠吗
在电影中,钢铁侠的装备赋予了普通肉身人Tony Stark上天入地、无坚不摧的超能力。科幻源于人类的梦想和创造力,打造钢铁战衣的科幻技术很多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实验原型和产品。难处在于现实中的技术还无法做到象电影中那样完美集成,无法小型化、精密化,也无法象电影中展现的那样运用自如、随心所欲。
现实中能运用到钢铁侠制造的一些技术点及其发展历史:
1)3D全息交互(3D Holographic Interaction)
Tony Stark通过虚拟3D全息显示设备来设计战衣,这套设备投射的虚拟物体能够自由旋转和放大,仿佛真实物体一样可以操控。类似的概念在《星球大战》、《阿凡达》等电影中也屡见不鲜。
而在现实中,这项技术也在逐渐成形。早在2002年,MIT研究生Chad Dyne就发明了空气投影交互技术Helios Display,运用电子和热动力原理在空气中形成虚拟3D全息图像,并借助激光跟踪技术来与虚拟图像产生交互。
目前,Chad Dyne创立的IO2和芬兰的FogScreen是市场上主要气体投影设备的商用厂家。
2005年,IO2公司公开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台3D空间投影系统,可以投射出22-42英寸的虚拟物体。如同钢铁侠一样,操作者可以不借助任何外界物体,就能直接对空气中的虚拟投射物体进行操作。
『柒』 钢铁侠能不能发明出来
能把,但现在的水平还不行
『捌』 我想发明一个钢铁侠 有可能吗 我是初中生
可能,怎么不可能,相信自己。用硬纸和软纸还有胶水就行了,先做个模型出来,模型做出来之后再做更先进的,中国的潜水艇就是先由一个木工用木头把模型做出来,然后再开始做实物的,你敢说木工做出来的就能潜水打仗。先做个模型出来,然后你想让他动个话再往里面加东西就行,呵呵,慢慢来。
『玖』 钢铁侠是谁发明的
钢铁侠是个形象啊什么叫谁发明的???
钢铁侠的真实身份,本名安东尼 爱德华“托尼”史塔克(Anthony Edward “Tony” Stark),是一位在惊奇漫画世界中的虚构漫画超级英雄。钢铁侠由斯坦·李、赖瑞·理柏(Larry Lieber)、唐·赫克(Don Heck)与杰克·科比共同创造。钢铁侠首次出现于《悬疑故事》(Tales of Suspense)第39期(1963年三月),台湾老三台70年代以万能金钢之名播出此作的改编动画。
『拾』 人类现在可以造出钢铁侠吗
钢铁侠的方舟反应堆,不需要补充煤炭汽油等燃料,不需要放射性重金属也不需要光照,而且提供的能量密度高得惊人,这样的能源在世界上有且仅有一种:受控核聚变。聚变的原材料是氘和氚,如果技术发展的足够好那么只用氘也可以,而氘在自然界中极其丰富:水中就有足够的氘!因此我们可以推测,钢铁侠利用身体中的水作为原料,用小型离心机分离出氘,然后供给方舟反应堆用来聚变以获得能源的公众可能很容易对受控核聚变有一个印象,似乎是好几十年了也做不出什么来。有一种说法是:1950年代,科学家说,50年后人类就可以用上聚变能了;2000年代,科学家说,50年后人类就可以用上聚变能了;现在科学家仍然在说50年后就可以了...其实,受控核聚变在过去几十年间的进展也是稳步提高的。实际上几十年前托卡马克上就有聚变能释放出来,但是能量输出还小于能量输入。1997年JET装置上实现了能量增益(输出与输入能量之比)为0.7;1998年JT-60装置宣称能量增益已经达到1.25,但是其实那是拿氘-氘反应间接推算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氘氚聚变。目前正在建设当中的ITER装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目标是能量增益为10,预计可以在2027年建设、测试完毕开始做氘氚聚变实验。因此钢铁侠公司里的大号方舟反应堆并非遥不可及,也许10几年后世界上就真的有这样的装置存在了!
而在现实中,这项技术也在逐渐成形。早在2002年,MIT研究生Chad Dyne就发明了空气投影交互技术Helios Display,运用电子和热动力原理在空气中形成虚拟3D全息图像,并借助激光跟踪技术来与虚拟图像产生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