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亚当背景

创造亚当背景

发布时间:2021-06-14 23:38:32

㈠ 论米开朗基罗的主要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点结合艺术时代背景论述其 ...

米开朗基罗(1475—156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巨匠, 盛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用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来表现当时市民阶层为爱国和自由而奋斗的精神面貌,充满着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为人类留下了不少艺术瑰宝。
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的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绘画珍品包括《安葬基督》,《神圣家庭》、《保禄皈依天主教》,《伯多禄被钉十字架},《最后的审判》和《创世纪》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西斯廷祭坛画《最后的审判》和西斯廷天顶画《创世纪》。
西斯廷教堂是教皇西斯克特四世于1480年主持建成的,原为教皇个人的祈祷所,位于圣伯多禄大教堂左侧,故名“西斯廷小教堂”。1508年,米开朗基罗受教皋朱理亚二世的邀请到罗马去为西斯廷小教堂画天顶画。这个教堂长40米,宽14米,堂内没有柱子,侧墙的高处有6扇弓形的窗子,整个穹隆形屋顶的面积有近600平方米之大。
1508年5月10日,米开朗基罗爬上了18米高的台架,开始了近5年的独自创作。教皇原打算让米开朗基罗画十二使徒像,但他改变了原计划,画成了《创世纪》,共创作了350个人物形象。
他把整个天顶分成两部分:
屋顶中间的平面为一部分,屋顶与墙壁连接处的弧面为另一部分。
平面部分为主体,画了天主创造世界等九个场景:“划分光暗”、“创造日月”、 “划分水陆”, “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乐园”、 “挪亚方舟”、“挪亚献祭”、“挪亚醉酒”。
这九幅画中间有许多奴隶像连接着,仅仅是装饰的需要,与主题无关。主题周围被划分成12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其中画了12个男女先知,弧面部分则分别画了耶稣的祖先。这是天顶画的次要部分,色彩较为灰暗。天顶画的整个画面布满了人物,纵横交错,使人仰视画面时自然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甚至紧张自卑的感觉。
“划分光暗”、“创造日月”、“划分水陆”这三幅画主要描绘耶和华天主的伟大与全能。米开朗基罗把自己信仰中的天主生动地用画笔表现出来。天主占据着整个画面,他的表情,姿态、动作都显示着无限的神圣、崇高与可畏。如在“划分水陆”这幅画中,耶和华天主象狂飙一样从太空中疾驰而来,外衣飘动如扯足了的帆篷,头和手画得很大,面向海水,左手举起,象是命令海水聚向一处,以使陆地显露出来,右手伸向观众,给人一种要冲出画面的感觉;水面上的光把天际推向无边的远处,更使人感到自身的渺小。
“创造亚当”是天顶画中人们最熟悉而且评论最多的一幅画。刚被创造出来的亚当斜卧在山坡下,他还不能行动,站不起来,因为天主还没有给他生命。但这个没有生命的“泥人”却给人一种充满生命、饱含活力的印象。他右腿伸直,左腿自然弯曲,象是作好了随时站立起来的准备,右臂支撑在山坡上,左臂自然地放在左膝上伸向前方,眼睛里充满着迷惘,似乎等待天主把他从沉睡中唤醒。对面,耶和华白天外飞腾而来,左臂上亲昵地围着几个小天使。他的神情与前三幅不同,不再像发号施令,叱咤风云时那样威严,而是眼里充满了和善、慈祥,怜悯甚至略带哀伤,似乎预见到了他所刨造的这个人将给他带来无数麻烦。他注视着亚当,把手伸向亚当那只无力的左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这正是人类命运悠关的——刹那。就在那一刹那,天主的右手接触亚当的左手,亚当马上就获得了生命,成为一个“有灵的活人”,人类就诞生了。整个画面动静对比,耶和华是飞动的,亚当是静止的,但这静止又是行动前的一刹那。
《失乐园》是不少画家画过的题材,米开朗基罗却别出心裁地在一幅画中表现了时间不同的两个场景。他把“知善恶树”画在中间,一边是亚当夏娃如何在蛇的引诱下偷吃“禁果”,另一边则是他们偷吃“禁果”后被赶出乐园。
“挪亚方舟”是人们熟悉的故事,米开朗基罗把方舟画在远处,而近景则是着力描绘人们在洪水袭击下的恐慌与绝望。
“挪亚献祭”描写洪水过后,挪亚向天主献祭感谢救恩,天主与挪亚立约,不再降洪水在地上,并设虹作为立约的标记。 “挪亚醉酒”是一个不常用的《圣经》典故,挪亚喝醉了酒,赤身睡在葡萄园的帐篷里,他的二儿子含看见了,就出来告诉哥哥闪和弟弟雅弗。于是闪和雅弗为了不看见父亲赤裸的身体,拿件衣服搭在肩上,背着脸倒退着走进帐篷,把衣服盖在父亲身上。为此,挪亚酒醒以后祝福了闪和雅弗,而诅咒了含和他的儿子迦南。

㈡ 米开朗基罗 《创造亚当》介绍

《创造亚当》是整个天顶画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这一幕没有直接画上帝塑造亚当,而是画出神圣的火花即将触及亚当这一瞬间:从天飞来的上帝,将手指伸向亚当,正要像接通电源一样将灵魂传递给亚当。这一戏剧性的瞬间,将人与上帝奇妙地并列起来,触发我们的无限敬畏感,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体魄丰满、背景简约的形式处理,静动相对、神人相顾的两组造型,一与多、灵与肉的视觉照应,创世的记载集中到了这一时刻。上帝一把昏沉的亚当提醒,理性就成了人类意识不停运转的"机器"。亚当慵倦地斜卧在一个山坡下,他健壮的体格在深重的土色中衬托出来,充满着青春的力与柔和。他的右臂依在山坡上,右腿伸展,左腿自然地歪曲着。他的头,悲哀中透露着一丝渴望,无力地微俯,左臂依在左膝上伸向上帝。上帝飞腾而来,左臂围着几个小天使。他的脸色不再是发号施令时的威严神气,而是又悲哀又和善的情态。他的目光注视着亚当:他的第一个创造物。他的手指即将触到亚当的手指,灌注神明的灵魂。此时,我们注意到亚当不仅使劲地移向他的创造者,而且还使劲地移向夏娃,因为他已看见在上帝左臂庇护下即将诞生的夏娃。我们循着亚当的眼神,也瞥见了那美丽的夏娃,她那双明亮妩媚的双眼正在偷偷斜视地上的亚当。在一个静止的画面上,同时描绘出两个不同层面的情节,完整地再现了上帝造人的全部意义,这是何等高超的绘画技艺啊!

㈢ 这幅画叫什么名字

《创造亚当》作者米开朗基罗 石壁画
梵蒂冈 西斯廷教堂藏。

《创造亚当》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壁画中的重要部分。因为他在佛罗伦萨的盛名,当时的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他参加制作教皇陵墓,后又中断。1508年他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礼拜堂屋顶壁画的任务,他当时的心情是悲愤的,不料此壁画后来成为他生平最大杰作。
这幅巨型壁画历时4年多才完成,由于长期仰面艰苦作画,他颈项僵直,书信都要置头顶仰视。壁画中以《创造亚当》最为出色,画中亚当的形象体态健壮,气魄宏伟,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的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时代人深刻的启示。
《创造亚当》是根据创世纪第二章:“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在东方立了一个伊甸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米开朗基罗为了集中注意力于大神的创造,以及亚当的诞生,便把神和亚当安量在左右两边的空中和陆地上。右边是耶和华大神,飞翔在空中,他左手抱着天使们,右手伸向亚当。亚当全身裸体,躺在左边的陆地上,一手伸向大神。神与人的手指象接电似的相互交流,这里表现了充满精力的老人和年轻而美丽的生命的诞生。体现了创造者的权威和被创造者的信心。

㈣ 《创世纪》中的《创造亚当》表现了什么内容

上帝从地中取除泥土,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生气,他就活了
这是圣经上的真实事例 还有小册子

㈤ 20个名画

《达.芬奇自画像》
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的素描精品。他的素描作品的艺术水平已达极高的境地,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斜线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此画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体面关系,发线代面,立体感很强,还有,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

《岩间圣母》
此画为祭坛画 ,达芬奇, 189.5X119.5厘米,现藏伦敦国立美术馆.

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此画虽属传统题材,然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皆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这幅画是标志达.分奇盛期创作开始的作品。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 达.芬奇 油画 77X53厘米,现藏卢佛尔美术馆。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 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油画 1495-1498 420X910厘米,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创造亚当》

《创造亚当》 米开朗基罗 壁画 1508年
米开朗基罗的代表壁画中的重要部分。因为他在佛罗伦萨的盛名,当时的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他参加制作教皇陵墓,后又中断。1508年他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礼拜堂屋顶壁画的任务,他当时的心情是悲愤的,不料此壁画后来成为他生平最大杰作。西斯廷屋顶壁画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米开朗基罗在大厅的中央部分按建筑框边画了连续9幅大小不一的宗教画,均取材于《圣经》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别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水分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挪亚献祭》,《洪水》,《挪亚醉酒》。这幅巨型壁画历时4年多才完成,由于长期仰面艰苦作画,他颈项僵直,书信都要置头顶仰视.其中以《创造亚当》最为出色,画中亚当的形象体态健壮,气魄宏伟,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的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时代人深刻的启示。

《播种者》

《播种者》 米勒 1850年 101X82.5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法国画家。1814年10月出生于诺曼底半岛格鲁什村的一个耕农家庭,1875年1月卒于巴比松。他自幼参加田间劳动。此画描绘了一对青年夫妇赶赴田间劳作的图景,构图线条分明,很好地反映出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浓厚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

《梦》

毕加索 油画 1932年 1927年,47岁的毕加索与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美的17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少女便一直成为毕加索绘画和雕刻的模特儿。<<梦>>这幅画作于1932年,是毕加索对精神与肉体的爱的最完美的体现。

《拾穗者》

米勒 1857年 油画 83.5X111厘米 巴黎卢佛尔博物馆藏。
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他曾因他的“乡下佬模样”和质朴的画风被巴黎沙龙中的某些同行冠以“森林中的野人”的绰号,米勒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在这幅画中,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浓厚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伊莎贝尔.科沃斯.德波塞尔夫人》

哥雅 1806年 82*54.6公分
哥雅(Francisco Jose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西班牙近代现实主义画家。出身农民家庭,14岁开始学画。年轻时曾任宫廷画家。1793年思想由乐天无忧进入愤懑呐喊;画风有明朗鲜明转为深沉浑厚,是近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奠基人。
《伊莎贝尔.科沃斯.德波塞尔夫人》是哥雅早期宫廷画之一,这幅充满自信的西班牙女性画像,是哥雅极富热情的杰作。其人物原形是卡斯蒂里亚地区的高官夫人,按照十八世纪后期上流社会风行的典型装束创作。

《草地上的午餐》

《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 油画 1863年 213.4X268厘米 藏巴黎卢佛宫博物馆
《草地上的午餐》1863年在落选者沙龙中展出,一画引起了世所罕见的轰动,他直接表现尘世环境,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绅士画在一起,画法上对传统绘画进行大胆的革新,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精细的笔触和大量的棕褐色调,代之以鲜艳明亮、对比强烈、近乎平涂的概括的色块,这一切都使得官方学院派不能忍受。此画在构图上,把人物置于同一类树木茂密的背景中,中心展开了一个有限的深度,中间不远的地方那个弯腰的女子,成为与前景中三个人物组成的古典式三角形构图的顶点。在技法上,把绘画作为二度表面的主张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对外光和深色背景下出现作了新的尝试,因此此画在艺术技巧和历史意义上都是一个创新。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

提香 意大利 1515年 118X279厘米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描绘的是美狄亚与维纳斯的相会,裸体的维纳斯劝她身旁的美狄亚去协助伊阿宋盗取金羊毛,但从画面情节来看这种说法又很不确定,所以内容至今未定。此画是提香描绘女性美创作的早期作品,这一阶段是他陶醉于乔尔乔奈的风格时期,这个时期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人的壮美与和谐,此画风格粗犷豪放,笔力雄健,但人物本身所具有的闲雅微妙的精神状态与纯洁高尚的品质,又使作品具有牧歌式的情调,宁静优美。提香笔下的裸体美,具有生活与感情的因素,绝不是神化了的女性加之独特的构图和雄浑辉煌的色彩都铸就了此画不朽的艺术魅力。

《圣母升天》

提香 意大利 690*360 教堂壁画
这是一幅具有恢宏气势的巨大壁画,描绘了圣母升天的神圣瞬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画中,站于地面上的是仰天呼送圣母的人们,动态不一,但神情却是一致的虔诚,中间是一群被天使们簇引,身穿红衣的圣母,上方是有天使相随的上帝。这是提香早期作品,构图庄严,描绘真实细腻。

《美丽的女园丁》

《 美丽的女园丁》 拉斐尔 油画 1507年 122X80厘米
此画通过美丽的女园丁的形象,表现圣母玛利亚的世俗之爱的精神。笔锋细腻,技巧完美,表现女园丁的亲切、和蔼,赤子的纯洁可爱,对于母性的依恋,给人一种感受煦暖阳光普照的亲情。生动传神地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渴望。

《维纳斯的诞生》

《维纳斯的诞生》 波提切利 布上画 1432年 175X283厘米 藏于乌菲齐美术馆。
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意大利画家,佛罗伦萨画派的重要代表,《维纳斯的诞生》是他的名作,创作于1432年左右。据说,画家从波利齐安诺一首长诗《吉奥斯特纳》中受到启迪而绘就的,此画再现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风神,花神迎送于左右的情景,画中维纳斯的姿态,是按照古典雕像的样式来描绘的,然而画上的形象并没有古典雕像的健美与娴雅,给人一种是萎靡和娇弱,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迷茫的感觉,这也是波提切利本人矛盾世界观的反映。但在另一方面又强调了秀美、清纯、含蓄之美。 波提切利很善于用线。线条在维纳斯裸体上变得极为流畅,至于那个风神形象上的线就更复杂,具有旋转的趋势。全画的色调也极明朗和谐,艺术家用这一切来尽量强调形象的秀美与清淡,只能让人感到作者的意图是神秘的,主题思想是隐晦的。

《凡高自画像》

凡高是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1887年,通过弟弟提奥的介绍,凡高在巴黎见到毕沙罗,修拉、和高更。开始接受印象派的画风。更加强调用色彩突出主题的绘画风格。在他的画中,总是一片色彩和笔触的狂欢,这种画面所造成的气氛效果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旺盛的生命力。这副《自画像》就是如此。凡高一生画过无数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属较前期作品。

《向日葵》

凡高 1888年 91X72厘米
凡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 苹果与橘子》

塞尚 法国 74 x 93 cm 现藏芝加哥艺术学院。
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法国画家,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绘画革新家,与凡高,高更一起被后人称这"印象主义之后"(Post-impressionism)。他认为:印象派画家表现的主观感觉和印象经常是“混乱的”,因此他主张排斥事物闪动而模糊的外表,去领悟那永不改变的内在真实。他在画中,注重探索事物的 “结构”,表现深植于事物中的本性;塞尚在吸收印象主义技法的同时,更加关心实体感与构图,关心均衡与结构,因此画面显示出凝重厚实和恒定持久的感觉。《苹果与橘子》就是这一技法的典型。另外,画中构图和谐流畅,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体现出美感。

《教皇英诺森十世像》

1650年 油画 140X120厘米 罗马利来-庞斐利画廊。
委拉士贵支在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在那里完成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在这幅肖像中,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和狡猾,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这幅作品的油画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画面上,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十分流畅自由,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

《泉》

安格尔 1856年 164X80厘米 卢佛尔美术馆
此画是安格尔裸女形象中最负盛名的一幅,是他自于1820开始的,经近30年才完稿,传说他的助手还帮他绘制此画。是西欧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之一。安格尔笔下的这个少女纯洁,典雅,恬静,健康,美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朝气。画面左下角那朵含苞未放的雏菊下是她的象征。从这幅画里,人们感到的是一个宁谧,幽静的抒情诗般的境界,心灵得到慰藉,感情得到升华的崇高境界。当时,这幅画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争相抢购当时有五个卖主争执不休,后来被杜夏特尔伯爵买去了,后来他赠给卢佛尔博物馆。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 油画 1873年 藏于俄罗斯博物馆。
列宾(1844-1930),是俄国19世纪后期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表之一,《伏尔加河上纤夫》是他的成名之作。还在学生时代,彼得堡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会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他后来也画过有关纤夫的画)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㈥ 《创造亚当》的作者是谁

米开朗琪罗

㈦ 为什么说创造亚当和维纳斯的诞生是文艺复兴时期所创作的最大的作品

《创造亚当》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壁画中的重要部分,成为他生平最大杰作。
西斯廷屋顶壁画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米开朗基罗在大厅的中央部分按建筑框边画了连续9幅大小不一的宗教画,均取材于《圣经》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别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水分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挪亚献祭》、《洪水》、《挪亚醉酒》。这幅巨型壁画历时4年多才完成,壁画中以《创造亚当》最为出色,画中亚当的形象体态健壮,气魄宏伟,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的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时代人深刻的启示。
米开朗琪罗在创作这幅画时,对原来的故事情节稍稍作了一些改动,他把原来应由上帝将生命的灵魂吹到亚当身上这一情节改变为上帝将手伸向亚当,以与亚当向上帝伸出的手相接。画面上的亚当似乎刚从睡梦中醒来,抬头望着主神,身体的上半部也由于主神的到来而微微抬了起来,目光中流露出渴望得到智慧和力量的神色,左手正缓缓地伸向主神,几乎就要与主神向他伸出的手相接触,那生命的火花即将要从主神的指尖跳到亚当的指尖。这是创造人类生命最关键的一刹那。可是那两个指头之间的那么一丁点儿空隙却被米开朗琪罗永远地保留下来了。他让观赏者用自己的思维去填补它。

《维纳斯的诞生》是波提切利的代表作,此画表现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风神、花神迎送于左右的情景。构图比较单纯,全画以裸体的维纳斯女神为中心。画面上人物的体态和衣纹表现十分出色,人物与自然背景也达到巧妙的统一和谐,维纳斯是那样无动于衷地以羞怯和幽怨的感情在对待一切,她对于生活的未来不是充满乐观的信心,而是感到惆怅和迷惑,这也是波提切利矛盾的世界观的反应。此画中的维纳斯形象,虽然仿效希腊古典雕像,但风格全属创新,强调了秀美与清纯,同时也具有含蓄之美。
《维纳斯的诞生》是1485年间为装饰劳伦佐·美第奇的别墅而作的。
画家处理场面时,把美神安排在一个极幽静的地方,背景是平静而微有碧波的海面。维纳斯忧郁地站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她的体态显得娇柔无力,对迎接者以及这个世界似乎缺乏热烈的反应。它告诉观者,女神来到人间后对于自己的未来,不是满怀信心,似乎充满着惆怅。
在中世纪严格的思想控制下,希腊、罗马神话中美丽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被看作“异教的女妖”而遭到焚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为了冲破思想的禁锢而向往古典文化的意大利市民们,却觉得这个从海里升起来的女神,很象是一个新时代的信使--她把美带到了人间。《维纳斯的诞生》可以作为体现这样一种“时代感”的例子:裸体的维纳斯就象一粒珍珠一样,从贝中站起,升上了海面,她的体态显得那么娇柔无力。画面左上端有风神把春风吹向维纳斯,而春神弗罗娜则在岸上迎接她。洋溢着青春生命的肉体,美丽娇艳的鲜花,在当时是作为向宗教禁欲主义挑战的形象。画面上维纳斯脸上挂着淡淡的哀愁,胸中似乎含有不可言传的、精神的、近乎理想的爱。因此,诞生似乎并不带来欢乐,反而有点悲剧味道。这个维纳斯作为美和爱的化身,有着严肃的含义。

㈧ 米开朗基罗的名画《创造阿当》的详细介绍!

梵蒂冈 西斯廷教堂藏
【作品赏析】《创造亚当》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壁画中的重要部分。因为他在佛罗伦萨的盛名,当时的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他参加制作教皇陵墓,后又中断。1508年他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礼拜堂屋顶壁画的任务,他当时的心情是悲愤的,不料此壁画后来成为他生平最大杰作。
西斯廷屋顶壁画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米开朗基罗在大厅的中央部分按建筑框边画了连续9幅大小不一的宗教画,均取材于《圣经》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别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水分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挪亚献祭》、《洪水》、《挪亚醉酒》。这幅巨型壁画历时4年多才完成,由于长期仰面艰苦作画,他颈项僵直,书信都要置头顶仰视。壁画中以《创造亚当》最为出色,画中亚当的形象体态健壮,气魄宏伟,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的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时代人深刻的启示。
《创造亚当》是根据创世纪第二章:“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在东方立了一个伊甸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米开朗基罗为了集中注意力于大神的创造,以及亚当的诞生,便把神和亚当安量在左右两边的空中和陆地上。右边是耶和华大神,飞翔在空中,他左手抱着天使们,右手伸向亚当。亚当全身裸体,躺在左边的陆地上,一手伸向大神。神与人的手指象接电似的相互交流,这里表现了充满精力的老人和年轻而美丽的生命的诞生。体现了创造者的权威和被创造者的信心。
《创世纪》
《创世纪》是一幅布满西斯廷教堂整个天顶的巨大画幅,200多个男女形象分布在天顶,包括梁柱间的壁面上,背景均是蓝色的天空,天顶的中间部分描绘了九幅主题画,有“上帝区分黑暗与光明”、“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鱼与海中动物”、“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堕落与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诺亚筑祭坛”、“洪水”和“诺亚醉酒”。每幅主题画周围有十二个各种姿态的裸体像。窗檐的两边共有12个壁龛,每个壁龛绘有一位预言者或巫女,他们分别是先知和女先知,间隔地出现在壁龛中,显现着强烈的性格和意志,充满着创造力和洞察力。左右八个小三角档之间是“基督的故事”。四角的四个大三角档之间绘有“礼拜铜蛇”、“大卫和伊利亚”、“哈曼和以斯帖”、“朱提斯和荷罗非斯”四个圣经故事场面。在三角档之间的两道空白壁画上,还画着两对裸体青年。虽然由于建筑梁柱的分隔而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画面,且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令人惊奇的是整幅巨画又有着完整的统一性。
在整幅《创世纪》天顶画中,“创造亚当”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幅画面。画的右上方是一位富有智慧的长者,在天使们的簇拥下,飞向亚当;画的左下角是亚当,他全身裸露,倚躺在一座绿色的小丘上。米开朗琪罗在创作这幅画时,对原来的故事情节稍稍作了一些改动,他把原来应由上帝将生命的灵魂吹到亚当身上这一情节改变为上帝将手伸向亚当,以与亚当向上帝伸出的手相接。画面上的亚当似乎刚从睡梦中醒来,抬头望着主神,身体的上半部也由于主神的到来而微微抬了起来,目光中流露出渴望得到智慧和力量的神色,左手正缓缓地伸向主神,几乎就要与主神向他伸出的手相接触,那生命的火花即将要从主神的指尖跳到亚当的指尖。这是创造人类生命最关键的一刹那。可是那两个指头之间的那么一丁点儿空隙却被米开朗琪罗永远地保留下来了。他让观赏者用自己的思维去填补它。在与观赏者交流这一点上,米开朗琪罗一直是十分聪明的。

附天顶画的面积是14×38.5m,中部由九个叙事情节组成,以圣经《创世记》为主线,分别为"分开光暗"、"划分水陆"、"创造日月"、"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伊甸"、"挪亚祭献"、"洪水汜滥"和"挪亚醉酒"。绘制的壁柱和饰带把每幅图画分隔开来,借助立面墙体弧线延伸为假想的建筑结构,并在壁柱和饰带分隔的预留空间绘上了基督家人、十二位先知以及二十个裸体人物和另外四幅圣经故事的画面。米开朗基罗以自身处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解最终让西斯庭天顶和创世记言归一体。
天顶画分为两个创作阶段,第一阶段从1508的冬天至1510年的夏天,第二阶段从1511年2月到1512年10月,历时四年。米开朗基罗把自己封闭在教堂之内,拒绝外界的探视,从脚手架设计到内容安排、从构图草创到色彩实施全部由他一人掌握完成。居高不下的处境,曲身仰视的姿态,集中的心情,舒展的灵思,一天天慢慢缩小着一块块距离,一块块慢慢充实一天天的内容。辛苦到达的天界,回过头去谁也不曾看到过。
两个创作阶段的风格有着时限的差别,构图和形式越来越简化。照顾到人们受可视距离限制的生理条件,向往立于十八米之下的人们更清晰"天庭"的运动,米开朗基罗减少了画面中人物的数量和故事的细节,突出了主体的形象并且强调了活动的节奏。西斯庭天顶画中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二阶段绘制的《创造亚当》。体魄丰满、背景简约的形式处理,静动相对、神人相顾的两组造型,一与多、灵与肉的视觉照应,创世的记载集中到了这一时刻。上帝一把昏沉的亚当提醒,理性就成了人类意识不停运转的"机器"。
16世纪的文艺复兴盛期是欧洲文明的一道分界线,把西方基督教世界分成了中世纪和现代,也把基督教分成了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外围的影响和自身的调整是自然生成和社会发展的因子。耶路撒冷和雅典的分庭抗礼、人文主义的诘难和基督教文化的对应是西方现代社会结构的注释,人类没有理性一次性可以跨越的门槛,信仰基于人类的一颗易受波动的心,"提醒"是每天的功课。
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受惠于古代艺术的新发现和再认识。考古发掘上的成绩激发了世人研究古代艺术的热情;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认识带动交通业的发展保证了文化沟通的进一步可能;资本意识下的工场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促动了以行业分工和市场调节的社会结构的建设:《拉奥孔》等一系列艺术珍品发现于这一时期;哥伦布的探险已经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已初露萌芽。这里有异教的文化的影响也有基督教文化的因素。正像上帝与亚当互相牵动的手,相握而立。生活是一架灵修操守和机械运转并置做工的机器。基于此,做工的平等意识是亚当立身的意义。做工即包含了创造的基因,做工的平等决定了职业社会中个人生命创造成分的实现。放弃上帝相携的手而争取社会上的诸多平等,包括自由的平等,只能是不平等的恶性循环。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活动首先在意大利确立了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家不再是一个工匠,而是一位创造者,和诗人、智者、朝臣一样,他们不仅依靠他们的行业技术同时也依靠他们的灵性,人们心目中把艺术家奉为天才的概念由此而生,为以后的职业化社会预设了伏笔。这是一次从历史上从时间上寻找人类活动动力的革命。同样,现代艺术的兴起是一次从环境中从空间中寻找人类活动动力的革命。现实主义口号的提出是针对人类一贯的乌托邦情结;印象主义是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精神鼓舞;后期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在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中得到了启发;在此之后直至后现代艺术名目繁多的艺术主张则是出于对中心主义的解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提出是人们对社会建构的实践;工业化进程预言技术时代的来临;回归自然意味着人们从生活的现实之中而不是从过去的历史、从局限的地域中寻找为人成立的关系;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对人文理性的张扬表示怀疑。人们从理想的社会模式转而思考合理的社会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关注影响职业的语意构筑,平民化的社会进程亦是职业语意的实现,为人的活动都在职业中实现,即"做工包含了创造的基因,做工的平等决定了职业社会中个人生命创造成分的实现。"所以现在人们提出"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口号,其语意在于职业中人不再是一个工匠,同时含有创造的价值,和艺术家一样。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是一次创造性实现的平等概念由此而生。创造性重要,创造性的合理保障更重要。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合理的社会结构并不需要太多的艺术的职业,而是需要太多的职业的艺术。上个世纪的历史背景致使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必需重新思考信仰这一人类的课题。从这一课题本身来讲,东西方没有差异,而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却要复杂的多。既要指证西方社会中人文主义和基督神性的差异,又要应对社会发展中两者之间和两者自身的种种冲突。
继西斯庭天顶壁画的二十多年以后,1535年,米开朗基罗只身一人又完成了另一幅代表作,西斯庭祭坛壁画《最后的审判》。这幅壁画覆盖了这块面壁上原先由拉裴尔(Raphael)的老师佩鲁吉诺(Perugino)绘制的几幅壁画,从佩鲁吉诺传世的经典作品《基督把天国的钥匙交给彼得》来看,这对于我们也是一件值得惋惜的事情,也许佩鲁吉诺相信天国的钥匙既在上帝之手同时也在世人之手,人间会有疏忽,天国会有人类的关怀。《最后的审判》这幅壁画的实际尺寸是13.7×12.2m,历时六年。在这幅画中,基督的动作不在于重申救赎的理论,更在于强调惩罚的信条。基督高扬的右手一如既往地示意把不在生命册上的亡众挥入火湖,被挥入火湖的还有死亡和阴间。基督的左手却不是托起获救的生灵,而是指向自己躯体上被钉十字架时受枪刺的创伤。米开朗基罗在《创世记》一画中和《最后的审判》一画中以上帝手指的动作指证了一个人类过程的寓言。基督诞生是人类新纪元的开端,那个时候上帝死了已既成事实。米开朗基罗执意说破文艺复兴仍然是对上帝信仰的问题。
《创世记》两个创作阶段的风格有着时限的差别,米开朗基罗早期作于1503年的一幅板上绘画作品《圣家族》平和优化的情感、样式和艳丽鲜明的心境、颜色与其后期绘画风格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后期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情绪和形式越来越激化冲动,画家的心情和用色越来越隐晦不明,视域是越来越扩展地触及事件发生与所在场景或此或彼的联系:峰起的造型像是在沙滩看大海怎样涌潮,光彩暗弱的现实是流失的激动,视线下沉的远方依然是现代的风景。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两幅壁画作品应该是1550年绘于梵蒂冈巴奥林纳小教堂的《保罗归宗》和《彼得殉难》。构图处理仍然是人物众多的场景展示,表现的焦点还是集中在"归宗"和"殉难"事件最敏感的瞬间--上帝让保罗从马上跌落;人们把彼得在十字上竖起。从米开朗基罗绘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可看出画家一生内心世界的张力关系。无论是高扬画家人文精神的一面还是叙述作者宗教情怀特点都未免过于简单,无论是指责委托方的苛刻要求还是肯定受托方的人格对应都未免过于抽象。同样,从画面的外观形式分析,米开朗基罗的造型风格既是创造精神的源泉也是矫饰主义的鼻祖,后来的唯美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都可以在此找到理性和感性的出处。况且,就是精神,包括宗教精神和基督性本身即存在着差别,精神更是一个危险的任人弘扬的信号。

㈨ 这张著名的油画叫什么名字

米开朗基罗的油画《创世纪》局部《创造亚当》。

《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画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礼拜堂天花板上的壁画,作品场面宏大,人物刻画震撼人心,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之一。

创世纪(局部)米开朗琪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巨幅天顶画《创世纪》,人物多达300多人,分成中央和左右两侧三个部分。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最大杰作。它分布在该教堂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整个屋顶长36.54米,宽13.14米,平面达480。

《创造亚当》其中《创造亚当》是整个天顶画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这一幕没有直接画上帝塑造亚当,而是画出神圣的火花即将触及亚当这一瞬间:从天飞来的上帝,将手指伸向亚当,正要像接通电源一样将灵魂传递给亚当。这一戏剧性的瞬间,将人与上帝奇妙地并列起来,触发我们的无限敬畏感,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体魄丰满、背景简约的形式处理,静动相对、神人相顾的两组造型,一与多、灵与肉的视觉照应,创世的记载集中到了这一时刻。上帝一把昏沉的亚当提醒,理性就成了人类意识不停运转的"机器"。亚当慵倦地斜卧在一个山坡下,他健壮的体格在深重的土色中衬托出来,充满着青春的力与柔和。他的右臂依在山坡上,右腿伸展,左腿自然地歪曲着。他的头,悲哀中透露着一丝渴望,无力地微俯,左臂依在左膝上伸向上帝。上帝飞腾而来,左臂围着几个小天使。他的脸色不再是发号施令时的威严神气,而是又悲哀又和善的情态。他的目光注视着亚当:他的第一个创造物。他的手指即将触到亚当的手指,灌注神明的灵魂。此时,我们注意到亚当不仅使劲地移向他的创造者,而且还使劲地移向夏娃,因为他已看见在上帝左臂庇护下即将诞生的夏娃。我们循着亚当的眼神,也瞥见了那美丽的夏娃,她那双明亮妩媚的双眼正在偷偷斜视地上的亚当。在一个静止的画面上,同时描绘出两个不同层面的情节,完整地再现了上帝造人的全部意义,这是何等高超的绘画技艺。

㈩ 《创造亚当》的介绍 急啊~~!!!!!!

米开朗基罗 西斯廷天顶画的一部分
西斯廷天顶画以圣经《创世记》为主线,绘画总面积接近600平方米,人物有几百个。在拱顶上按照它的长矩形(全长40米,宽14米),在中央分割成九个画面,分别描绘《神分光暗》、《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水和大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乐园》、《诺亚祭献》、《大洪水》、《诺亚醉酒》等九个主题。周围再以建筑结构等柱壁装饰,把每个画面分隔开。并在每一分隔的区域内四角,画上共二十个裸体青年,再在各区域的四个大框内画了十二个形体较大的先知与巫女的形象。矩形的两条长边上,共有八个三角档,在档与档之间又画了“基督祖先的故事”,而在矩形两端的四个大三角档内,又画了四个圣经故事:《礼拜铜蛇》、《大卫杀哥利亚》、《哈曼的磔刑》、《朱提斯杀荷罗芬尼斯》,共同组成一首以颂扬人类创造性智慧,赞美人性与人的肉体的美的宏伟的色彩交响曲。其中每一个主题,每一个画面以及每一个壮美的裸体形象都蕴含着对人生欢乐与创造力量的肯定。
像这样大规模的壁画,如此壮观的天顶画,画得又那样精确、和谐,多彩多姿,并且是出自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一人手笔,这在16世纪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它所存在的精神价值在整个艺术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天顶画的装饰图案全部绘以建筑结构的样式,这与教堂实际的建筑结构取得谐和,因而当人们仰观整个天顶画时,它更显得庄严华丽。在主题思想上,米开朗基罗确定所绘人物的内容时,不拘泥于情节的宗教依据,只着重于表现人的本质力量。有的重在表现英雄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有的为加强先知与女巫的聪慧与睿智因素所有那些作为四角装饰的裸体形象,则是他的裸体雕像主题的绘画再现,他们有的是一些民族利益的捍卫者,有的在赞美自身的美,有的是在检阅巨大的天赋人权。
在《创造亚当》上,左侧那个体魄健壮的裸体青年男子,使我们联想起他那著名的雕像《大卫》,而右侧那个点化人类精英的耶和华,一位年长的智者形象,又使我们联想起他的雕像《摩西像》。他后面由一群天使拥戴着,背景空无一物,象征广袤的宇宙空间。这幅宗教画给人以新的提示,那就是说,创造生命的力量存在于无限的空间,亚当与人类的创造者,在这茫茫的太空中是真正的主宰,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一切!当拉斐尔看了这幅巨大的天顶画之后,不禁感慨地说:“米开朗基罗是用上帝一样杰出的天赋创造这个艺术世界的!”
据报道,为了抢救天顶壁画,由詹路易吉.科拉卢西为首的修复小组,利用现代技术,经九年时间,现已修复如初。
*******************************************************************************
西斯廷天顶画虽然是采用了宗教题材,但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却十分明确:通过对人的创造力的神化,来赞扬人的肉体美和精神没。在《创造日月》里,飞翔的天堂里的耶和华是一个精力饱满的老年人的形象,他满怀激情地伸开两手来创造天体,显示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亚当》中米开朗琪罗把赋予人以生命和力量处理成为:由于创世主坚定的意志的感染而使人身上假寐的力量活跃起来。耶和华把手伸出去接触具有完美而刚健的躯体的亚当的手,这一接触使亚当具备了生命、力量和意志。对于人类“堕落”的主题,米开朗琪罗也以新的方式进行了处理他要着力表现的不是人的原罪,而是人的独立自主的感情:他以夏娃大胆地伸手去摘取禁果的构图表现了人对命运的挑战。在表现灾难的《大洪水》中,艺术家以一个戏剧性的悲剧情节突出强调了人的求生意志。就连穹窿两侧的先知与女巫,艺术家也把他们刻画为一些充满生命力与激情的形象:神秘狂热的以西结,全神贯注的约珥,神采奕奕的伊示雅、热情奔放的但以理、英勇威武的库姆女巫、兴奋炽烈的特尔斐女巫等等。即使是在天顶画上起着辅助的装饰作用的人物,也都是贯穿着形象的情感洋溢的表现力。称之为奴隶的裸体青年,分布在情节性结构图的角隅,在这些裸体青年身上,米开朗琪罗体现了无法抑制的欢乐与旺盛的生命力,发挥了造型手法的丰富多彩,使得整个天顶画充满了热情。

阅读全文

与创造亚当背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