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其实中国古代除了这四项发明,还有很多厉害的发明创造,中国古代的科技十分璀璨和精彩,只不过大多数科技发明在长年累月间已不知不觉融入我们的生活,让人们很容易忽视了它们的艰辛的创造过程。下面这些例子都是中国古代的创造。
中
还有,在外国人眼里中国的代名词“瓷器”;天下第一桥“赵州桥”;不用一钉一铆的古代建筑“榫卯”;御敌于万里之外的“长城”等等,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还远远不止这些。它们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展现了古人强大的创造力。它们曾经甚至现在都在影响和改变着这个世界。
『贰』 关于周朝历史
周朝:
由周族人(古代华夏族的一支,后完全融入汉族)建立。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它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将西伯昌(文王)囚于里。周臣用美女、珍宝进献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此时,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武王)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冲锋兵)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会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之罪。商纣王发兵17万与周军对阵,但军士们无心战斗,前徒倒戈,引导周军攻纣。商纣王仓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周武王死后,其子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串通一起,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东征取得全面胜利,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武王灭商之后,回到镐京,深感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他意在夏人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他的这一想法尚未实现,突然病逝。从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后,继承了武王之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建一新邑,「宅兹中国」。从这里对新征服地区进行统治,可大大缩短距离。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阳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周)与武王所建的镐京(宗周)一起,成为西周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为彻底铲除殷遗民的复国梦想,成王时还将殷顽民迁至成周。
由于周公旦在宗周摄政,鲁侯之爵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鲁的地望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已发现鲁城遗址;姜尚所封的齐国,在今山东临淄;召公所封的燕国在今北京房山,也已发现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乱被平息后,该地封给武王之弟康叔,为卫侯,已在河南浚县发现卫国遗址;纣的庶兄微子启未参预武庚叛乱,他作为商族的后裔被封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卫国的西边,还有个晋国,成王攻灭唐国后,以其地封给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与曲沃交界处已发现其遗址。这些诸侯国的封地往往形成犄角之势,互有联系、互相制约,因而在早期阶段对政治局面的稳定确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献中所说「成康之际,四十年刑错不用」,正说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周王朝出现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周人在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邓、楚;北到肃慎、燕、亳;东边到达滨海;西边直抵甘、青。其范围比商朝的地域还大。周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对域内实行有效的统治。制订的刑罚,比商代更系统。常备军的人数比商代还多,在宗周驻有六师,在成周驻有八师。全国的土地与臣民,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周王封给诸侯土地与臣民时,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所封的诸侯国,要定期朝见周王,有保卫王室的义务。他们还要向周王纳贡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纳贡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惩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让或交换土地,渐渐将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同时,随着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私田的数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现,对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蚀和冲击的作用。 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比商代又有发展。大量使用奴隶生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促使各种手工行业得到发展。青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产品的数量更多,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业的发展,推动了其它行业的兴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广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万件铜器上都铸刻有铭文,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最多的一件铸有499个字,不亚于当时的一篇文献。农业、畜牧、纺织、冶金、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也有不少新进展。这些成就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变化。考古学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人工冶制的铁器,说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冶铁技术。这一发现,表明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又掌握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到了周厉王时,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厉王横徵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国人推共伯和行天子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周宣王继位后,汲取教训,改变政策;为解除戎狄的威胁,还发动了对戎狄的防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对荆楚、淮夷的战事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因而号称「中兴」。但是社会中各种矛盾依然存在,整个社会仍处于动荡之中。
历史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商周时期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周边的一些地区仍相对落后一些。因此,为财富及利益所驱动,周人与其它国族的战争几乎一直不断。江汉流域是蛮族的根据地。昭王率大军征伐南蛮,遭到蛮族的强烈抵抗,周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昭王也死于汉水之中。这是西周早期周王朝遭到的一次严重失败,从此失去了对南方各国的控制能力。穆王与宣王也曾南征,均未获得重大的战果。东方的夷族也时常侵扰周境,战事不断。噩侯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惊朝野。周王派西六师、东八师前往作战,仍无力抵御。后靠同姓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胜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时,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与西北各国的往来,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将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打通了周与西北各国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屡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宠爱褒姒,想杀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继承人。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犬戎攻打周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他迁居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叁』 周朝的文明成果
文化方面的成就
第一、“五行”与《周易》。
西周末年就已出现了对“五行”的认识。《尚书•洪范》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称为“五行”,并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认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木曰曲直”,意思是指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金曰从革”,是指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西周时期的人们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
《周易》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弥久而不衰。
第二、文字与文学
西周流传下来的甲骨文与青铜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时期出土的器物较多,铭文的篇幅也较长,所以成为金文的主要部分。金文的文字内容比甲骨文更丰富。从殷商器上的一两字到西周春秋器上的数百字,记录了祭典训诰、征伐功勋、赏赐策命、盟契誓约、婚嫁家用等史事。跟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其形式要求庄严,稳重,端肃,有序,精美,以符合“藏礼于器”的礼仪文化的特点。
第三、礼乐
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朝飨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详细规定的时代,这就是所谓“制定礼乐”。周代的礼乐制度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
第四、服饰
中国服饰制度,在周代逐步完善,帝王、诸侯、贵族都依照场合与身份穿着服饰。
周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韨”,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科技方面的成就
第一、天文学
西周时,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恒星,在黄道带和赤道带的两侧,确定了二十八个星座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依据这些星座,天文学家来确定天体的位置和许多天象,如日、月食等发生的位置。由太阳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便可知道一年的季节,这比观测早晚星象以观察太阳所在位置而定季节的方法要精确。
关于日食的观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有明确的记载。所记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日,即公元前七百七十六年九月六日。这是中国最早的以日月合朔为一月开端的记录。
第二、地理学
由于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地图在西周时期已经广泛应用。如周公在选定洛邑城址时,就事先绘制地图。《周礼》大司马的属官有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有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等等。这些专职官吏各有专用的地图,说明地图的绘制已经相当发达。
第三、医学
西周时,专门的医学书籍还没有出现,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多散见于《周易》、《尚书》、《诗经》、《周礼》、《山海经》等当时的文献之中。同商朝相比,此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有了明显的进步,对于热病、昏迷、浮肿、逆产和不孕等疾病已经可以认识,并有了固定的病名。比如《诗经》中就记载了古代一些疾病的病名和症候,如:瘨(癫狂)、闵(伤痈)、狂(疑)、首疾(头痛)、噎(气息不利)、疚(心忧惫之病)、朦(失明)、震(有娠)、身(怀孕)、瞽(盲人)等。《山海经》、《周礼》等也分别记载了多种疾病的名称和内容,如肿疡、溃疡、金疡、疟疾、疥、瘅疽、足肿病、佝偻病、秃头、胼胁等。
对疾病的诊断,《周礼·天官》是这样记载的:“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死,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
第四、数学
周代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就要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号称为“六艺”。数学是其中的一门,可见有关数学的知识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五、生活设施
相传黄帝时代已有水井,夏代则有“伯益作井”的传说。早期的水井都是土井,即穿地而凿。到了商周时期,人们逐渐发明了井裙、井盖、井亭等设施。根据出土的殷墟遗址,发现当时已经有了地下排水管道;在周代城廓的遗址中也发现了比商代更为先进的地下水道。
『肆』 战国时期有哪些科技发明
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在夏代,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考专古发现在夏代已经有属谷、稻、麦、菽、瓜等多种农产品。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造酒,夏王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为主。夏朝都城出现了车,但还不能确认是人力车还是马车,因为车辙只有1米宽,和商朝的2米宽车辙不同,商朝已经确认使用马车了。
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伍』 为什么周朝以前的夏朝,有那么多的神话传说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很多的朝代,但通常人们所说的夏朝是不是真的存在,现在在史学界也没有一个确定的定论,因为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夏朝的存在令人存疑。而周朝之前的夏朝又是一个神话传说繁盛的时代,通常来说,神话传说是人们对未知事物或者是无法解释的事物存在的一个幻想出来的事物,而在历史研究中,尽管有不承认夏朝存在的说法,但不得不承认关于夏朝的传说多如牛毛。
神话传说就像古代传说中的图腾龙一样,说白了也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反映罢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但是,这些神话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古代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而且使得我们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好奇,启发我们的想象力,感受那样一个充满变化却又多姿多彩的社会。对人或事物的神化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一个全新的包容心态,我们从政神话传说中也可以衍生出许许多多的思想,其实也推动了人们的想象力。
『陆』 谁知道周朝的历史
周朝是中国史上最长寿的王朝,分为西周、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是周朝作为最高统治的主要时期。
周朝的前身是殷商西边的一个方国,国君姬昌任用姜尚为相,为周朝奠基,史称“周文王”。
姬发是文王的继承者,在姜尚、周公、召公等人的辅佐下,孟津誓师、牧野大战,消灭了殷商,在镐京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史称“周武王”。
天下刚刚安定,武王就去世了,弟弟周公摄政监国,平定东部的叛乱,营建洛邑,制作礼仪规范朝纲,安定社会。
周公后来归政于武王的儿子成王,成王在太公望、召公、毕公等的辅佐下,继续发展国力,并打败了东夷。
成王去世后,康王即位,在一群老臣的教导下,又启用新人,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康王还北击鬼方,使周朝的边境获得了空前的安定,史称成王、康王两代统治的时期为“成康之治”。成康之治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黄金时代,社会生产力获得很大提升,青铜器文明进入鼎盛。
康王去世后,昭王即位,王道微缺,南巡汉水时,葬身于鱼腹之中。周天子的威望开始有所减少。
周穆王即位后,决心振兴周朝。在他统治的50多年里,多次征伐那些对周朝构成威胁的诸侯和外族,战功卓著。穆王又制定刑律,赏罚并重。相传他是一位旅游的爱好者,曾率队远游西域昆仑,与西王母相会。后世所传的“八骏图”“穆天子传”都与周穆王有关。
穆王之后,也许是周朝获得了安定的保障,也许是继承者骄奢淫逸,周朝没有继续强盛,而渐渐走向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诸侯朝贡的数量渐渐减少。
到了厉王的时候,为了重振周朝的威信,他采取了苛刻的政策,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厉王不听大臣召虎的劝告,不许国人言论,甚于于派人监视并严厉处置国人,最终引起“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后,周厉王被流放,臣民们推举贤德的卿士(共伯和、召虎、周公后裔等)共同处理政务,史称“共和行政”,这年是公元前841年,《史记》以此年为明确纪年。
共和十四年后,众位卿士认为太子已经可以担当政务了,于是周宣王即位。宣王在共和元老们的辅佐下,开始了周朝的振兴,史称“宣王中兴”。
但是在宣王末年,对于楚国的讨伐失利,中央军损失惨重,从此周朝在防御外族方面就不得不依靠支持王室的诸侯了。即位后的周幽王,昏庸无能,“烽火戏诸侯”,造成了外族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是周朝衰落、诸侯争霸称雄的时期。
即位后的周平王,迫于西北防御危机,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在平王的时代,周天子仍有一定的威信,中原的诸侯如郑、卫、晋、鲁等国依然支持周王室,但中央实力的下降已经是事实。
平王之后的桓王,与郑国产生了矛盾,最后被郑庄公打败,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主导中原格局,郑庄公是第一个敢于称雄的中原诸侯,史称“春秋小霸”。
随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相继称霸中原,秦国、宋国、吴国、越国也参与了争霸行列。
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公元前275年-前221年)两个时期。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名望被各争霸的诸侯利用,但在战国,各诸侯已经完全抛开周天子,独立地进行争霸的兼并战。
在战国,赵、魏、韩、齐、楚、秦、燕等七个国家不断兼并小国,史称“战国七雄”。
周王室后来内部纷争,分裂为东西两周(与时间段上的东西周不同),公元256年,秦国灭亡周王室,获得九鼎,周朝宣告结束。
『柒』 周朝诞生了春秋战国,同是分封制的商朝怎么没有诞生类似的时期呢
首先,商朝与周朝,与其是朝代的交替,不如说是文明的冲突。我们这片土地对历史的传承,合法性的延续非常重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天命轮替,文明万世一体的核心价值观。对商的描述与其说是对历史的褒贬,不如说是对历史的重构,今天的中国历史更多的是周文明的延续,须知,即使是文明早熟的中国,商周时期也有很强的部落时代遗留,周与商是朝代,更是部族,周处西,由西羌演化而来,而商处东,是东方部落,与现代中国文明相比,他的社会结构很像阿兹特克,依靠更发达的文明,以武力掠夺周围部落的人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的文明形态并不一定是大家现在想象的崇尚祭祀,而是整个社会是以祭祀为核心,以杀人为核心的这种很不"中国"的形态,周作为商的属国不一定是我们想像中周朝诸侯那种封建诸侯,而是帮助商捕捉人牲的工具。
另外,礼成于周,孔夫子推崇,儒家将此等思想延续到现在,古时把持文字传承的绝大多数都是儒家这一帮子,看周之前的商,鄙夷自然是多少有些的吧。史料及考古显示了商时的人畜人殉过于残酷无情,周顺应生产力的发展渐渐摒弃了这些自然是有进步意义。现在人们看商,看周,大多都有些清醒的认识了,褒谁贬谁都没什么意思,就事论事而已。周有礼,商也有人,都是种花院的开拓者。商朝在当时的已知世界里是一顶一的扛把子,称作“天邑商”,气势与地位上丝毫不弱于强汉盛唐,强到可以随意割草周边国家(部落),在需要奴隶祭祀时就外出征伐,每战都必定是碾压,因为在上古时期,青铜就是生产力,就是那个年代的核武器,天子铸九鼎的传统就是从商朝演化而来,九鼎可以集合国境内大部分青铜,一旦开战就可以迅速铸成武器,对其他国家进行碾压。
相比之下,其他部族的武器多是石器或者木器,即便有青铜,产量也不足以军用,像商朝这样能够一定范围武装的,可以说对其他国家形成绝对的优势,这种优势保持了八百多年。商朝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鬼神崇拜,商朝的鬼神崇拜几乎可以说是基本国策,由殷都周围的万人坑可以推测,一次祭献的奴隶数量就有数万人之多,这么大的人口,唯一的解释就是商朝出征周边部族掠夺人口为奴。商朝可以说是完完全全把奴隶不当人看的时代。还有商朝是宗教信仰非常浓厚的朝代,一切社会生活都围绕着祭祀活动,祭司拥有巨大的权力,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有可能形成基督教那样逻辑严密、掌控严厉的宗教势力,对中国来说不是好消息。幸好周朝打破了这一现象。综上,周朝相对商朝而言在许多方面都进步了许多。
『捌』 中华文化起源于周朝,那么起源于何时何地呢
历史上的赵括,跟纸上谈兵故事里头的赵括是有区别的。
历史上的赵括,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才能和胆识的大将。
他能够与强大的秦军对峙,被围40多天,军队断粮多日,始终没有投降秦军。说明这个人还是非常有胆识的一个将军。
只要根据历史来分析的话,他的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他只是没有考虑周全,才被秦兵包围。战场瞬息万变,它的失败也是偶然事件而已。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赵括应该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他可能被后来的很多小说家误解,难免出现歪曲和演义的成分。
『玖』 周朝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发明冰鉴
看他拥有奴隶和土地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