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徐寿发明

徐寿发明

发布时间:2021-06-14 21:22:24

A. 中国十大发明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科学家:张衡、蔡伦、祖冲之、毕升、沈括、贾思勰、李冰、郦道元、郭守敬、李时珍、赵过、汜胜之、杜诗、许慎、张仲景、华佗、马钧、刘徽、赵爽、魏华存、
葛洪、陶弘景、何稠新、刘焯、裴矩、孙思邈、窦权蒙、陆羽、李吉甫、张君房、刘益、王惟一、孙夷、张紫阳、贾宪、邵雍、张载、苏颂、杨介、钱乙、赵明诚、陈旁、郑樵、陈自明、秦九韶、宋慈、赵友钦、扎马鲁丁、成无己、刘完素、杨辉、丁易东、李冶、黄道婆、王祯、朱世杰、朱思本、赡思、齐德之、滑寿、万虎(万户)、兰茂、吴敬、罗洪先、方有执、朱载培、黄成、程大位、徐光启、徐霞客、计成、宋应星、孙云球、汤若望、南怀仁、梅文鼎、陈潢、颜元、孙从添、明安图、戴震、段玉裁、张明山、徐继畲、何秋涛、姜别、徐寿、华蘅芳、徐寿、徐建寅、詹天佑、冯如、罗振玉、顾祖禹、竺可桢、吴有训、侯德榜……
中国古代十大应用科学家:黄道婆、徐光启、鲁班、明安图、宋应星、李春、张遂(僧一行)、徐霞客、马均、裴秀。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家:华佗、李时珍、孙思邈、葛洪、扁鹊、皇甫谧、朱丹溪、张仲景、叶天士、钱乙。
中国现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茅以升、钱三强、于敏、王淦昌、钱伟长、苏步青、李政道、竺可桢、童第周、赵九章、陈景润、周培源、杨振宁、张文裕、侯德榜、丘成桐、熊庆来、吴文俊、周光召、李远哲……(25人)

B. 中国古代鲜为人知的发明有哪些,具体的

豆腐
古代木构架
水磨漆
浑天仪地动仪
瓷器
松脂灯(孔明灯)——中国的热气球
龙骨水车
水力鼓风设备水排
淬火技术
走马灯
……

C. 中国的哪些发明家发明了什么

喻皓 (生卒年不详)工人建筑师。生活在(五代末北宋初)浙江杭州一带。北宋初年,曾当过都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晚年写成《木经》三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木结构建筑的手册,可惜后来失传了。
苏颂 (1020~1101)字子容,泉州(今福建)南安人。北宋著名科学家。他主持创制了当时先进的天文钟之一———水运仪象台,能表示天象,又能计时。苏颂所著《新仪象法要》,详细地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构造,欧洲人认为他是现代天文钟的祖先。
贾宪 北宋数学家,创制“贾宪三角”。他最著名的数学成就,是创制了一幅数字图式,即“开方作法本源图”,实际上是一个指数为正整数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被称为中国的帕斯卡三角形。
钱乙 (1032~1113)祖籍浙江,后到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定居。其著作《小儿药证真诀》是中国最早的儿科学专著,被视为中医儿科学的经典著作,钱乙被后人视为“儿科之圣”、“儿科鼻祖”。
卫朴 北宋天文学家,淮南楚州人。平民出身,因用功过度而致双目失明。他主持编纂的颇有影响的《奉元历》,在中国天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公元1075年他又主持修订《奉元历》,使之更趋完善。
李诫 字明仲,北宋郑州管城县人,著名建筑学家。他编著的古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
陈专 (1076~?)南宋农学家,一生勤奋好学,潜心研究农学理论,公元1149年著《农书》三卷,附《蚕书》一册。作品对江南水田耕作,对土地利用、土壤肥料、水稻耕种、蚕桑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是研究中国农业科学的宝贵资料。
宋慈 (1186~1249)字惠斧,福建建阳人。南宋杰出的法医学家,长期担任司法方面的官职。著有《洗冤集录》,比西方法医学专著要早350多年,可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权威著作。《洗冤集录》被译成日、英、德、法、荷等多国文字。
秦九韶 (1202~1261)南宋普州(今四川)人,杰出数学家。他仿照“九章算术”写成《数书九章》,提出了高次方程的解法,比西方早800多年。秦九韶是中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数书九章》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高峰。
郭守敬 (1231~1316)元朝著名的科学家、天文水利学家。他制造了10多种天文仪器,对天象进行观察和精密推算。所编“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是我国一位有多方面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赵友钦 (1279~1368)宋元天算物理学家。著有科学著作《革象新书》。这本书有一篇名为《小罅光景》的文章,罅就是小孔或狭缝。赵友钦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小孔成像规律,以及由此引申的物理现象。
徐寿 (1818~1884)清代科学家,精于数学和工程技术,与同时代科学家华蘅芳共同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又制成木壳轮船“黄鹄”号,这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项新成就。1871年徐寿翻译出版了《化学监源》等6部书。
顾观海 (1799~1862)清代学者,字宾王,号尚之。江苏金山人,继承世业为医生,兼通古今中西天文、算学,著作12种,在古代天文学方面有独到见解,撰《周髀算经校勘记》八卷,对天文史研究做出了贡献。
杨岫 (1699~?)清代著名农学家。字双山,陕西兴平县桑家镇人。他对种桑养蚕有深入研究,写有《豳凤广义》和《蚕政摘要》两本养蚕的书,从种桑到缫丝纺织,都有详细叙述和总结,对研究种桑养蚕技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中国国学网

D. 李善兰,徐寿,詹天佑,冯如,侯德榜,茅以升,华罗庚,李四光等人事迹

李善兰,原名李心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出生于1811年 1月22日,逝世于1882年12月9日,浙江海宁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天文学、力学和植物学家,创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研究各种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现称“自然数幂求和公式”),这是李善兰也是19世纪中国数学界最重大的成就。

徐寿(1818年2月26日—1884年9月24日),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人,清末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在我国,系统地介绍近代化学的基础知识大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这一方面,徐寿做了重要的工作,许多科学史专家都公推徐寿为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青少年时,徐寿学过经史,研究过诸子百家,常常表达出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因而受到许多人的称赞。然而他参加取得秀才资格的童生考试时,却没有成功。经过反思,他感到学习八股文实在没有什么用处,毅然放弃了通过科举做官的打算。此后,他开始涉猎天文、历法、算学等书籍,准备学习点科学技术为国为民效劳。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汉族,字眷诚,号达朝[1]。英文名:Jeme Tien Yow。[1]祖籍徽州婺源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现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3],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冯如,男,原名冯九如。汉族广府人,生于广东恩平。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喜欢制作风筝和车船等玩具。对神话故事尤其是飞天故事,更是满心向往。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他目睹美国先进工业,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他在研制出一些机械的基础上投入了飞机制造。在第一次制造的飞机试飞不成功后,第二次制造并试飞获得成功,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另有冯如同名图书等。

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他于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30年代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四五十年代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1926年中国“红三角”牌纯碱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他还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时称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英文名称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国立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今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北洋大学校长、中国/北方交通大学(时含今西南交通大学和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汉族,籍贯江苏金坛,祖籍江苏省丹阳。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E. 徐寿为什么被怀疑是“穿越者”,他都做了哪些违时代的事

徐寿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物,虽然学习能力很强,堪称学霸,但是并不是八股文制度下的学霸,而是一个善于学习西方先机技术,并且懂得学以致用的学霸。徐寿17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于是徐寿就担任起了照顾两个妹妹的职责。迫于生计的他只得跟着父亲学做生意,假象的粮产比较丰富,于是徐寿就开始了贸易生活。

三、徐寿成功造船。

后来徐寿结合蒸汽机的缩略图,还真是成功的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台国产蒸汽机。万事开头难,有了蒸汽机之后,徐寿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之后,又用了一年的时间设计出了轮船的制造图纸,后来轮船成功下水。除了这之外,徐寿还有很多化学方面的宫濑,翻译了化学元素表,减轻了后来国人研究化学时候的很多问题。

F. 徐寿是何人为什么会说他是穿越者

徐寿,号雪村,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没落地主家庭。这人打小就天赋超标,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高高在上、比翼双飞。但气人的是,他却不“学好”:丢开八股文,选择了格致之学。那个年代,这东西可是偏门,跟木匠、泥瓦匠差不多,连相关的学堂都找不到。可学霸就是学霸,在《博物新编》的启蒙下,居然就打开了徐寿的人生新境界,他自学成才,晋级学神,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数学、天文、物理、音乐、医学、矿学,凡是被徐寿啃过的,都成了他的无形资产

如果徐寿晚生一两百年,生活在当代,有各类教材引领,以他强绝人类的天赋,在物理、化学领域,或许会成为光辉闪耀的一代大师他的名字将与李政道、杨振宁、崔琦等人并列。甚至于,现如今最神秘的生命科学、最有前途的人工智能领域,或许也将会由他打开关键缺口。

G. 元代、明代、清代有哪些发明家

郭守敬是中国元代著名的科学家,他发明了简仪等多种仪器,并制定了一部精良的历法——《授时历》。黄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纺织家。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明松江人,汉族。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通天文、历算,习火器。徐光启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
明代火器发明家 赵士祯 赵士祯(1552———1611),字常吉,号后湖,乐清市(县城)人,明代火器发明家。他发明的“火箭溜”、“制电铳”、“鹰扬炮”等,在当时抗倭战斗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他著的《神器谱》、《备边屯田车铳仪》等书,受到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高度评价。然而赵士祯进入仕途凭借的是精湛的书法艺术。据记载,他在太学读书时偶尔写诗于扇上为宦官所得,献给万历皇帝“大得欣赏”,遂于万历六年(1578)被封鸿胪寺主管,“后进为中书舍人”。
徐寿 (1818~1884)清代科学家,精于数学和工程技术,与同时代科学家华蘅芳共同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又制成木壳轮船“黄鹄”号,这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项新成就。1871年徐寿翻译出版了《化学监源》等6部书。
清代火器发明家戴梓 清朝发明家黄履庄(1656—?年),江蘇扬州人。自幼聪颖,尤其喜欢出新点子。他七八岁在私塾读书时,曾经背著塾师,偷偷拿走木匠的刀子和凿子,雕刻出一个高约一寸的木人。把木人放在桌上,它能自动行走,手足都会动,观者都说它很神奇。黄履庄十馀岁时,父亲去世,黄履庄就到了广陵(今扬州市广陵区)他舅舅家,与姑表兄弟戴榕(字文昭,1656—?年)同处,两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出生(奇得很!)。他因此接触到了西方的数学和物理学,制作技艺大有长进。他曾做了一些小东西给自己玩,见者多出重价购买。但他体质虚弱,不耐过多劳动,不得不放弃此项爱好,因此他的作品不可多得。 戴榕曾看到黄履庄制作了一辆双轮小车,长三尺馀,可坐一人,不用推它就会自己行走;若停住了,只要用手拉动轴旁的曲拐,它又会继续行走,每天可行走八十里。黄履庄还制作了一只木狗,把它放置在门旁,可像真狗一样卷卧,有人进门,触动机关,木狗就会叫个不停,叫声与真狗相类,人们很难辨其真伪。他还制作了一只木鸟,把它放在竹笼中,自己会跳舞飞鸣,叫声像画眉鸟,凄越动人。黄履庄还制作了一个水器,把水灌进器中,水就会像线一样自下向上射出,高五六尺,一个时辰後水流也不会断。他还制作了很多其它玩具,不能悉载。 有人见黄履庄能制作出这麼多的奇巧东西,怀疑他必定有异书或有异传。可戴榕与他相处了很久,没有看到他有什麼异书。戴榕也问过黄履庄,他的技艺是向谁学来的。可黄履庄告诉他,他根本就没有师傅。其实,黄履庄是因为喜欢思考,善於思考。戴榕曾对他滔滔不绝地说话,他则仔细地听著。他思考问题若不得解,必定会整夜不眠,拥衾而坐,直到找到答案才罢休。 黄履庄还设计过验冷热器(即温度计,能分别气候,验测药性),验燥湿器(即湿度计,可预测天气阴晴),瑞光镜(即聚光镜,大者口径达五六尺,夜以一灯照之,光射数里,其用甚巨。冬月人坐光中,遍体生温,如在太阳之下)、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光学仪器,多级螺旋水车(用於农田灌溉)等。著有《奇器图略》等。

H. 清朝有什么科技发明吗

清的考据学独步天下。。。清朝真正的负面影响在于对中华文化的摧毁上。清这一朝客观公正的说还是有优点的,在对蒙,藏,回等别的民族控制手段上超过中国以前的朝代,如清朝对蒙古人实行减丁制,一个部落男丁达到多少就要杀掉或者冲军,对蒙古引入喇嘛教,腐蚀他们的精神。有清一朝,蒙古族的人口几乎都是负增长。类似政策很好解决了千年来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甚至很多人诟病的几点如进关时的屠杀,皇权集中,腐朽无能等缺点都不是不可原谅的。试问哪个改朝换代时没有屠杀?皇权集中秦代也做过,还有哪个朝代最后快终结时候不是腐朽无能的?
真正让人不可原谅的其实是清朝对待华夏文化的态度,不是继承发扬,而是毁坏和篡改,这是绝对不可原谅的!
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别的民族,就在于其文化上。没有代代相传的文明,我们这个种族就会实际上的灭亡!
清朝统治者作为一个文化刽子手首先做的是剃发易服,从发型服饰上改变我们的文化,然后以修四库全书和康熙字典的名义毁坏和篡改中华文化,而且是全方位的,各类诗词,典故,科技,文学方面的书籍建筑雕塑工具等等,在清朝统治者眼里都需要改造的。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清人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甚至我都不知道现在我们读的一些诗词歌赋是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样子!
清朝统治者在建国初期就推行的是主子奴才式阶级制度,奴化国人的思想是其两百多年的“国策”。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穷极一生要用手中的笔警醒的正是这群受奴化教育两百多年,麻木的,蘸血馒头吃的,阿Q精神胜利法的,深受“国粹”毒害的民众。
万幸的是清朝本身的游牧文化非常落后,在强势的中华文化下被逐渐融合,假如八旗是一个和中华文明一样先进的文明,那可能真会亡国灭种,几百年后只有历史学家还记得中华二字。。。。
从别人敬仰的文化上看就知道什么是值得我们发扬的东西,韩国人为何把孔子汉字汉语端午什么都说成他们的?他们有多羡慕我们的文化知道吗?但是他们觉得中华文化被清朝毁坏了,他们觉得现代中国继承的都是蛮夷文化,所以他们才会瞧不起现在的中国人,日本韩国都不傻,从没听说过韩国把辫子头,旗袍,马褂,说成是他们的吧?这些“国粹”送给韩国日本他们都不会要。而每当我看见满屏的辫子戏时候,当我看到还有人为那个以毁坏篡改我们文化为“国策”的朝代歌功颂德的时候,我真替我们国人感到悲

I. 徐寿的人物生平

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18年2月2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社岗里。徐氏世居无锡,“力田读书”, 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农民家庭。徐寿的祖父审发务农的同时兼作商贩,家境日渐富裕。徐寿的父亲文标大概是徐家的第一个读书人,但不幸的是年仅26岁过早去世了,徐寿时年仅4岁。母亲宋氏含辛茹苦,将他和两个妹妹抚养成人。在他17岁那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在此之前,他已经娶妻,并有了一个儿子。
徐寿早年也习举子业,“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 显然,八股诗文无法解决他一家人的生计问题。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一面务农,一面经商,往上海贩运粮食。难能可贵的是,徐寿并没有就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生活的磨难和务农经商的实际经验,使他痛感时文词章毫无用处,因此,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转向了经世致用之学。那时正是鸦片战争前夜,清皇朝已经走向衰亡,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青年徐寿立下了“不二色,不妄语,接人以诚”和“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的座右铭 ,抱定了经世致用的宗旨,开始在经籍中学习研究有用之学。他研读《诗经》和《禹贡》等经书时,将书中记载的山川、物产等列之为表,研读《春秋》、《汉书》、《水经注》等历史、地理著作,则注意古今地理的沿革变迁。凡是有用之学,他无不喜好。
徐寿的家乡无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之乡。那里有许多能工巧匠。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徐寿,他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 大概正是由于这一爱好使他由博览群书逐渐转而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徐寿在科技方面的兴趣极为广泛,举凡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矿学等等,他无一不喜,无一不好。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的科技典籍,对于明末清初从欧洲翻译过来的西方科技著作也认真加以研究。他认为工艺制造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而科学的原理又藉工艺制造体现出来,所以他总是“究察物理,推考格致”。 结果,这不仅使他的科学修养大为提高,也使他制作工艺器械的水平日趋精湛。 在徐寿的青年时代,我国尚无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也无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他说“格致之理纤且微,非藉制器不克显其用.徐寿学习近代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是自学。坚持自学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徐寿有这种毅力,因为他对知识和科学有着真挚的追求。在自学中,他的同乡华蘅芳(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擅长数学,比徐寿年幼15岁)是他的学友,他们常在一起,共同研讨遇到的疑难问题,相互启发。
在学习方法上,徐寿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853年,徐寿、华蘅芳结伴同往上海探求新的知识。他们专门到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所创办的墨海书馆,结识了当时在西学和数学上已颇有名气的李善兰。李善兰正在上海墨海书馆从事西方近代物理、动植物、矿物学等书籍的翻译。他们虚心求教、认真钻研的态度给李善兰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次从上海回乡,他们不仅购买了许多书籍,还采购了不少有关物理实验的仪器。回家后,徐寿根据书本上的提示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实验。为了攻读光学,买不到三棱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用它来观察光的七彩色谱,结合实验攻读物理,使他较快地掌握了近代的许多物理知识。有一次,他给包括华蘅芳的弟弟华世芳在内的几个孩子作物理实验演示。先叠一个小纸人,然后用摩擦过的圆玻璃棒指挥纸人舞动。孩子们看了感到很惊奇和可笑。通过这样的演示,他就把他学到的摩擦生电的知识传授给了他人。
1856年,徐寿再次到上海,读到了墨海书馆刚出版的、英国医生合信编著的《博物新编》的中译本,这本书的第一集介绍了诸如氧气、氮气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的近代化学知识,还介绍了一 些化学实验。这些知识和实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依照学习物理的方法,购买了一些实验器具和药品、根据书中记载,边实验边读书,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技巧。徐寿甚至独自设计了一些实验,表现出他的创造能力。坚持不懈地自学,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终于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掌握近代科学知识的学者。
鸦片战争失败的耻辱,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兴起一阵办洋务的热潮。所谓洋务即是应付西方国家的外交活动,购买洋枪洋炮、兵船战舰,还学习西方的办法兴建工厂、开发矿山、修筑铁路、办学堂。但是,作为封建官僚权贵,洋务派大都不懂这些样学问,兴办洋务,除了聘请一些洋教习外,还必须招聘和培养一些懂得西学的中国人才。洋务派的首领李鸿章就上书要求,除八股文考试之外,还应培养工艺技术人才,专设一科取土。在这种情况下,博学多才的徐寿引起了洋务派的重视,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都很赏识他。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开设了以研制兵器为主要内容的军械所,他以研精器数、博学多通的荐语征聘了徐寿和他的儿子徐建寅,以及包括华蘅芳在内的其他一些学者。 1862年3月,徐寿和华蘅芳进入了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眼看当时外国轮船在中国的内河横冲直撞,十分愤慨,他们通力合作,决心为我国制造蒸汽机。但是,一无图纸,二无资料,仅仅从《博物新编》这本书上看到一张蒸汽机的略图,又到停泊在安庆长江边的一艘外国小轮船上观察了整整一天,经过反复研究,精心设计,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在1862年7月制成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这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蒸汽机试制成功后,他们又着手试制蒸汽船。1863年,徐寿、华蘅芳以及徐寿的第二个儿子徐建寅当时只有17岁,一起在安庆内军械所开始了试制蒸汽动力舰船的工作。当时,清军水师使用的都是帆桨动力的战船,不仅航速慢,而且颇受风向、风力、潮流的影响,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巳大量拥有的蒸汽动力舰船落后。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如魏源、郑复光等看到了这种巨大差距,呼吁中国人要自造蒸汽舰船,才能在江海上与入侵者抗衡。当时湘军首领曾国藩出于进攻太平军的需要,采纳制造蒸汽舰船的建议,并指派徐、华等筹办。
1864年,安庆内军械所迁到南京,他们继续从事制造研究工作。1866年4月,在徐寿、华蘅芳主持下,南京金陵机器制造局(今晨光机器厂)制造出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蒸汽动力船一一黄鹄号。4月的一天,南京下关码头旌旗招展,人头攒动,黄鹄号首航式在此举行。黄鹄号长55巿尺,排水量45吨,木质外壳,主机为斜卧式双联蒸汽机,每小时可行约12.8公里,共耗白银8000余两。曾国藩、曾纪泽父子出席了仪式。在解释船名的意义时,曾国藩说:古书说,黄鹄,大鸟也,一举千里者。……,,中国军队的第一艘蒸汽船,中国近代的造船工业正是从这里启航。
1866年底,李鸿章、曾国藩要在上海兴建主要从事军工生产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徐寿固其出众的才识,被派到上海襄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徐寿到任后不久,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了办好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四项建议:“一为译书,二为采煤炼铁,三为自造枪炮,四为操练轮船水师。”把译书放在首位是因为他认为,办好这四件事,首先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译书不仅使更多的人学习到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能探求科学技术中的真谛即科学的方怯、科学的精神。正因为他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在当时封建迷信盛行的社会里,他却成为一个无神论者。他反对迷信,从来不相信什么算命、看风水等,家里的婚嫁丧葬不选择日子,有了丧事也不请和尚、道士来念经。他反对封建迷信,但也没有象当时一些研究西学之人,跟着传教士信奉外来的基督教。这种信念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1868年《字林西报》(上海英商办)报导了中国在没有外国帮助的条件下,制造第一艘蒸汽船黄鹄号的信息。以后在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今江南造船厂前身),徐寿、徐建寅父子和华蘅芳等又设计和制造了 惠吉、操江、测海、澄庆、驭远等舰船,从而开创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新局面。 为了组织好译书工作, 1868年,徐寿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专门设立了翻译馆,除了招聘包括傅兰雅、伟烈亚力等几个西方学者外,还召集了华蘅芳、季凤苍、王德钧、赵元益及儿子徐建寅等略懂西学的人才。
1868年起,徐寿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7年,专门翻译西方化学、蒸汽机方面的书籍。他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翻译了《化学鉴原》等书,系统地介绍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在翻译中,他发明了音译的命名方法,首创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即把化学元素的英文读音中的第一音节译成汉字,作为这个元素的汉字名称。例如,对固体金属元素的命名,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 ^锌、锰、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沿用至今。日本得知后,立即派学者来我国学习,并引回日本使用,徐寿对我国近代化学发展起着先驱的作用。

为了造就科技人才,徐寿与英国人傅兰雅于1874年在上海创造了我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以此为契机,傅兰雅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徐寿父子在《格致汇编》上发表科技专论和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徐寿的次子徐建寅,从小跟随父亲做科学试验,17岁进安庆内军械所搞科学研究工作。1900年,应张之洞的邀请到湖北汉阳钢药厂,几个月就制成了我国自行生产的第一代无烟火药,冲破了洋人对我国的技术封锁。1901年3月31日,因火药发生意外爆炸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遇难时年仅57岁,他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殉难于事业的科学家。
徐寿墓现迁梅园孔山里(梅园公墓旁)。
徐寿和他的译书馆,随着一批批介绍国外科学技术书籍的出版发行,声誉大增。在制造局内,徐寿对于船炮枪弹还有多项发明,例如他能自制镪水棉花药(硝化棉)和汞爆药(即雷汞),这在当时确是很高明的。他还参加过一些厂矿企业的筹建规划,这些工作使他的名气更大了。李鸿章、丁宝侦、丁日昌等官僚都争相以高官厚禄来邀请他去主持他们自己操办的企业,但是徐寿都婉言谢绝了,他决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译书和传播科技知识的工作中去。

J. 中国现代十大发明都是哪些

徐舜寿抄 飞机设计 1917-1968 自行袭设计的歼教 1 试飞成功 徐舜寿--中国的飞机设计师。 1958 年 7 月自行设计的歼教 1 试飞成功。徐舜寿被誉为新中国飞机设计的先驱。

赵九章 动力气象学 1907~1968 画出了中国的第一张北半球天气图 赵九章,他开创了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先河。他收集了近千个北半球气象站的天气图,并画出了中国的第一张北半球天气图。

涂长望 气象学 1906~1962 提出大气流动以及海洋环流与中国降水和温度的关系 涂长望—— 1906~1962 年,中国气象学家。他首次提出中国天气和全球天气联系起来的观点,这个观点一直引用至今。还提出大气流动以及海洋环流与中国降水和温度的关系。

徐寿 徐寿—— 1865 年和华蘅芳等造出了中国第一艘机器轮船。

邹伯奇 数学 邹伯奇—— 1900 年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几何光学著作——格术补。

阅读全文

与徐寿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