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关创造力的名言警句
1、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罗曼·罗兰
2、我们要获得现有的一切,而且要创造现在还没有的新事物!——高尔
3、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阿诺德
4、希望在烧毁“旧事物”的火焰顶上出现光辉灿烂的“新事物”。——泰戈尔
5、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雨果
6、创举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歌德
7、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彼得·杜拉克
8、创造,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神明同寿。——罗曼·罗兰
9、人材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箴言
10、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卢尔卡尔斯基
11、神从创造中找到他自己。——泰戈尔
12、生活不是静止,而是同静止作斗争,是创作,是创造,是对“永恒旧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罗曼·罗兰传》
13、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米尔
14、创造包括万物的萌芽,经培育了生命和思想,正如树木的开花结果。——莫泊桑
15、创造的神秘,有如夜间的黑暗,是伟大的。而知识的幻影,不过如晨间之物。——泰戈尔
⑵ 关于创造力的名言
创造力的名言
1、我相信,信仰是我们一切思想的先行官。否定信仰,即等于反对我们一切创造力量的精神源泉。——卓别林
2、我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达尔文
3、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马修·阿诺德
4、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制造机会。——拿破仑
5、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列夫·托尔斯泰
6、“有创造性的人,工作中也需要娱乐。但他们相信一定会实现。如果你阻止了。你将会发现精彩绝伦的世界。”——林肯·斯蒂芬斯
7、信仰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显克微支
8、我看书有我的原则,我不喜欢语文书、作文课,因为我仇恨这些东西赚人的钱又扼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我更喜欢王朔,这小子很聪明,而且很真诚。我的写作特点更像钱钟书的《围城》,因为我很欣赏他骂人骂得深刻又不露骨。——韩寒
9、成长,画出他的每分神态,将自己的本性融入作品的,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所以我认为最好的问题可能不是‘为什么人们有创造力,最优美的诗歌还未创作,走进直觉的荒野,而是究竟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创造力。最美丽的画儿还没画。世上还没有完美的铁路?’而是‘为什么人们没有创造力。”——爱德华·波诺
10、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
⑶ 创造力的毁灭是什么
同我们的父辈相比,我们更加感到有必要调动子女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只要告诉孩子,如果他们打算在就业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就必须考出好分数。但是,如果我们过多地催促子女上进,将会适得其反,压抑他们与生俱来的才华和独创性。
——伊丽莎白·哈特利·布鲁尔
当我们的家长,将孩子捆绑在“圆梦”的轨道上时,一个令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正在侵害着我们的孩子。这一问题就是,家长对孩子的高强度培养,在极大程度上意味着对其创造力的扼杀。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一个人所具备的多种能力中,创造力被排在第一位,因为它是知识、智力、能力以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可以说,如果把人比成一堆塑泥,那么其创造力就相当于雕刻刀,塑泥最终会成为什么形状,全要归结于雕塑刀的优劣。
正因为如此,对于每个孩子的未来来说,其创造力的高低程度,必将直接左右着成功。
就创造力而言,它既是能力,同时也是天赋。而当其不能被正确培养与激发,甚至遭到无情的压制时,它势必将会慢慢退化,甚至消失殆尽。
然而,在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不但没有得到面向未来的正面引导,甚至还在这一方面遭到了无情的扼杀。
我们看到,在我们的家庭中,当孩子对某项课业有独特看法,或是表示出反对意见时,许多家长总是对其想法不做鼓励,不屑一顾甚至取笑打击,认为其幼稚荒唐。
在爱好、学业这样的问题上,很多家长绝对不允许孩子与自己的意见相左,并且常常在传递“家长永远是对的”这样的暗示。
于是,在这种“家长即权威”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孩子自我创造的主张被掐灭在襁褓中,渐渐自我主张不再出现,连带着自我创造能力也渐渐下降。
除此之外,在许多家庭中,在我们的孩子被送往一个个学习班的同时,我们的家长也开始了对孩子的包办。
在家长们辛辛苦苦,任劳任怨的操劳下,孩子们不必为两餐一宿、生活琐事操心,只需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各种课余训练之上。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会做任何的家务,不具备任何的动手能力,而当其身体的依赖惯性延伸到思维上。课内课外学习完全出于被动,家长安排了什么,他就会做什么。久而久之,也完全丧失了自我创造性,就如同笼中的小鸟,被关了太久之后,竟然忘了自己还会飞翔。
除此之外,在很多家长的“完美打造”计划中,每个孩子都被当成一块待凿的精美玉料。
于是,家长们便开始了在方方面面精雕细琢的过程,从礼仪外表到言行举止,再从才艺训练到品位培养。从小,孩子就在家长“十全十美”的标准下,战战兢兢地成长。
在家长们看来,当其用这种“十全十美”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时,孩子终将成为价值连城的玉璧,发出璀璨的光芒。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教育无疑意味着为孩子的发展早早埋下了祸根。
曾经有一名钢琴十级的天才女童从美国归国念书,只念了一天,第二天就没来上课。
当老师疑惑地找到她家里的时候,发现女童正在写语文作业。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十个生字的抄写。女童面色紧绷地在抄写生字,一边写一边疯狂地撕掉作业簿,而身边已满满是被撕碎的作业纸。
家长解释说:因为女童无法将生字写得和书上的印刷体一模一样,所以一直在写。写了一晚上,谁都无法劝阻。最终的结果令人悲叹,女童因为严重的强迫症不得不去心理诊所就医。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其家长从小都要求孩子在各方面务必做到尽善尽美。
我们看到,在家长的教育下,孩子总是习惯于自己万事完美时,对自己的要求将一高再高,他们唯一的做事目标就是:做到最好或力争第一。甚至忘了问一问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的生活自己是否喜欢,可不可以不这样做。
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一旦在生活中出现他们无法驾驭,处理不了的事情,脆弱敏感的自信将面临危机。而能够引导他们走出困境的创造力早已被雪藏,最终只能导致其心理层面的全盘崩溃。
⑷ 怎么就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求解答
自儿子出生到现在读一年级,我常给儿子买书。长了就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只要是欧美国家出版的儿童书籍,一般不用挑拣,随便拿上几本,内容肯定不错! 前几天我到中关村给儿子买书。刚到没半个小时,突然来电话催我立即赶回学校见导师。这时候我手里才刚刚挑好了一本书。我立即扫描书架,凭对封面的判断,拿了几本欧美作家的儿童书籍,匆匆交款,然后打的赶回学校。晚上回到住处后,我十分担心,因为我怕随便拿的这几本书内容不咋地,浪费我红彤彤的人民币。我急忙翻开阅读了一下,读着读着我紧张的心逐渐平缓下来,果然觉得不错!放假回家后,将书带给儿子,他果然又是爱不释手。先是自己在沙发上将七八本书翻阅了一遍(这天晚上,连他最喜爱看的动画片也有顾得上看),晚上睡觉时,让我给他读了一个故事,自己又在被窝里翻阅了一本,才搂着书睡去。 纵观儿子床头的小书架,凡是我给他买的中国类的书籍,他爱不释手的寥寥无几!好多都被他压在最底下一层,有的上面都落满了灰尘。 看到这里,你心里肯定会笑我有点崇洋媚外了吧!呵呵,不瞒你说,我一边写一边都怀疑自己,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如果说我们成人有这种意识的话,儿童却不买这个帐。儿童往往是凭兴趣出发,什么样的内容还看有趣吸引人,他就喜欢什么! 那你也许会说,欧美的儿童书籍到底哪些地方吸引孩子呢?国内的儿童书籍怎么就不吸引人了呢?关键恐怕就在一个地方,就是欧美的儿童书籍大都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的就没有创造力了?这当然不能否定,因为我也没有阅读过所有的中国儿童类书籍。但我所看过的大部分中国儿童书籍,道德说教显然都远远超过儿童兴趣。举个例子,就如《西游记》,显然是创造和想象都超群的作品,但是最终还是孙悟空被如来佛降住了才收尾!中国的儿童书籍的致命缺陷就在这里,无论多么出色的作品,最后都背负着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大都是道德说教!就如蜗牛背上的小房子。而外国的儿童作品不然,纯粹的想象多于道德说教,最起码也是两者完美结合的,不像我们的一看就那么明显那么嚣张,就如一个妇女化了浓妆一样!从数量上来说,我们国内的儿童文学创造还远远不够多,想象力也大多贫乏,就如一个长安街,从这头一看就知道那头是什么样子,一点也不出乎人的意料;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你不能不赞叹人类的想象竟然还能达到这种地步。他们的思维是飞跃的,是仙境的,是无限扩展的。 读完了他们的作品,我总觉得我都有创作的欲望了,虽然我至今还么有写出一个儿童故事;读完中国的一些儿童作品,我总觉得我有些负罪感,我怎么就总不如司马光聪明! 我有时候总是在想,这些欧美作者的童年是一个怎样的童年,才能在他们的心灵中注入这么具有无限创造力的思维呀!我们的孩子好像现在的创造力还在被挥霍着消磨着……
⑸ 为什么我感觉自己的创造力和观察力消失了
,注意力也很难集中,记忆力也不像以前那样好
⑹ 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到底是在哪个年龄段消失的
何需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驴不能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否则轻的会增加管理成本,严重的会卸磨而去。这个孩子会在他感兴趣的某个领域有所建树抑或成为大家,拔苗助长强制压迫的教育方式最终一个会毁了下一代婴儿耳朵的先天功能,长大后听力就会非常好。婴儿可以听多倍速英语保持耳朵听高频声音功能。也可以说是孩子有意注意开始形成的表现, 这说明孩子开始有相对稳定的专注力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以培养兴趣和习惯为主,学什么并不重要。小学阶段特别是四年级前,学生作业少,有时间去学习。并且由于孩子年龄小也容易出效果。我们学了舞蹈,为了练习身段儿;美术,为了小学打基础,立体思维;口才,为了练胆子说话溜溜的!画的怎么样?老师有没有夸你?有没有训你之类的话。老师也跟我说在那里很听话,画画进步很大。
⑺ 创造力会枯竭
创造力是一种来常人叫源容易丧失的思维能力。一个人只有在脑力与体力极度紧张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来,他们每天就像疯子一样思考问题。他们已经达到一种境界并已进入那块神秘的领域。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持续下去10年以后 你就是个创造力天才。其他的不解释......
⑻ 一个人没有创造力会怎么样
记住,世界那么大,天生我材必有用。
⑼ 创造力对人类发展有什么作用
作为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创造力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作用会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最主要动力之一。那么,什么是创造力呢?
在心理学上,创造力是一个十分复杂、颇有争议的概念。这不是因为缺乏创造力的定义,而是因为有关创造力的定义太多。在众多的定义中,有的强调创造的动机,有的强调创造的过程,有的强调创造的产品,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人们对创造力的理解还很不统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纷繁复杂的定义中,发现一些有关创造力的共同特质。目前,一种比较认可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
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很显然,这个定义是根据产品来判断创造力的,其判别标准有三,即产品是否新颖、是否独特、是否有社会或个人价值。“新颖”主要指破旧布新、前所未有、不墨守成规,这是相对历史而言,为一种纵向比较:“独特”主要指不同凡俗、独出心裁,这是相对他人而言,为一种横向比较;“有社会价值”是指对人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如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革新;“有个人价值”则指相对于个体发展有意义。
创造力是由一般创造力、知识经验、特殊创造力、非智力因素四大要素构成,其要素又由图示的因素构成,这四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了创造力的总水平。从这四个要素各自对创造力的普遍性指导意义而言,是处于不同的层次的。一般创造力在一切创造活动领域都有作用,是代表创造者心理能力水平的最普遍的创造力。一般创造力水平较高的创造人才可以在不只一个领域表现出创造力。知识经验的作用在其普遍性上低于一般创造力,但它是一般创造力的基础。具体地说,知识是智力的基础,而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当然,知识经验对特殊创造力和非智力因素影响也不可低估。特殊创造力的普遍性低于前三者,例如一个画家的形象记忆力、色彩鉴别力、视觉想象力等特殊才能,只有在绘画创造方面有意义。而非智力因素是特殊,它只于创造的个别活动有关,对于动机来说,它在带动人主动地启动创造活动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兴趣只在维持创造力的热情和投入上有明显作用;意志常常作用于创造遇到困难、曲折和坚持完成整个创造过程时。
⑽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种“创造”即“无中生有”的“能力”。
之所以说“创造”是“无中生有”(如上帝之创世),是相对于“制造”的“有中生有”(如夫妇之生儿育女)而言的。
相对于“制造”来说,“创造”更加艰难和伟大。
言外之意,有创造力的人,简直就是“上帝”。故,草木之人,充其量拥有“制造”能力。人欲像上帝那样拥有“创造”能力,就必须让自己从草木之人即芸芸众生中超拔出来,成为我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的类似于先知圣人那样的人。
而所有的先知圣人(上帝)都告诉我们,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就必须觉醒、开悟。
觉醒 、开悟,即睁开灵魂之眼,都是先知圣人的真知灼见,遗憾的是,这些概念都已经被人们用滥了,都成了人们熟视无睹的常识了。一旦成为“常识”,再伟大的思想概念,都难逃变为“知障”的宿命。
于是,轴心时代以降,真正觉醒、开悟、睁开灵魂之眼的人,如凤毛麟角。也就是说,世人,都匮乏创造的能力。
当代人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如果人类再不觉醒,那么,其命运必然是万劫不复。在这种情况下,即时代条件——要求——下,必然需要伟大的科学的理论诞生,把人类从几千年来的“知障”中拖拉出来。
这种伟大的思想理论应时代的要求业已诞生,它就是科学的现代人生哲学及其“精神青春期”理论。
如所有的人只有在进入“青春期”之后才能够生儿育女一样,欲拥有“创造力”的人,就必须在精神的层面进入“青春期”即“精神青春期”。这个节点的到来与否,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标尺,它是一个“硬指标”。
因此,说当代中国人匮乏创造力,说一千道一万,无非是说,当代中国人中,几乎没有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人罢了。很可笑,怪不得有人说,中国人,都是“巨婴”,都是“类人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