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介绍一下我国卤菜的发展历史
卤菜最初的形成经历了从秦惠王统治巴蜀(公元前221年)到明代的历史阶段,大约经历了千余年的时间。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率万余民工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又派人“穿广都盐井”生产出四川最早的井盐,西晋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在追述当时饮食习俗就有“尚滋味,好辛香”及“鱼盐、茶蜜、丹椒”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岩盐和花椒制造卤水。 到西汉时,由于井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惯已经初步形成。西汉人左思在《蜀都赋》中就有“调夫五味”,甘甜之和,......,五肉七菜,朦厌腥臊,可以练神养血者,莫不毕际”的记载,调夫五味讲的就是卤的调味方式。 “蜀都”即是其中写道的“金城石郭,兼帀中区。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当时的生产已经极大的丰富,经济也飞速发展,这也是“成都”名号的来源“蚕丛嫘祖,缫丝织锦;鱼凫杜宇,渔猎布谷。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 经过三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铺垫,川卤在唐朝时已经迈了一大步。唐朝的迁客骚人们为了找到诗的灵感,都喜欢在写诗时饮酒。宫廷的饮酒作乐都无不与酒有缘。而饮酒又少不了上乘佳肴。这样就促进了川式卤菜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明代,人们的饮食习俗注重养身食疗。特别是明代的《饮膳正要》和《本草纲目》的问世,促进了朝野人士更加重视食疗。由于记载的药料中有些即能防病、治病、又能产生香味,达到调味的目的,所以大部分都被作为卤菜调料。 从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从事川味卤烹技术的搜集、总结、教学、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士不断增加,使川味卤烹技术更加精湛,品种更加丰富。由此,川味卤菜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昌盛时期。
Ⅱ 卤蛋是谁发明的
蛋清和蛋黄互相拥抱,形成“太极”图形,这是60岁的刘荣耀的发明专利——“太极蛋”。 “我的太极蛋不仅外形好看,而且比‘乡巴佬’卤蛋好吃多了,如果有充足的资金在郑州做这个项目肯定有市场。”刘荣耀拿出了自己的发明专利证书介绍说卤蛋做出“太极”图形。 蛋清与蛋黄互相拥抱,似分未分,鸡蛋是怎么做成这种形状的?很多人都对此很感兴趣,刘荣耀透露说,“太极蛋”其实是一种孵卤蛋,是将受精鸡蛋经过“有限”孵化后才形成了与太极图极为相似的图形,是鸡蛋在孵化过程中由于生命运动而自然形成的图形。
Ⅲ 有人知道卤味的发明者吗
卤味,是潮人对鹅、鸭或猪脚、猪头皮以至狗肉的一种很普遍、很经常的烹饪方式,
很有特色。无论游神赛会、祭祖拜神、节日或红白喜事,以至平常日食、宴客,常有这
种卤品。北方烧鹅、烧鸭虽香,但较干韧,而潮人的卤鹅、卤鸭、卤肉类,肉中较含水
份,韧烂度适口,且有卤汤可淋。其制法,就是将适量红糖在锅上滴上几滴水,糖就溶
化,煮至完全起泡时,加水少许,将盐、豆酱(或酱油)加入,称为“打卤”。将去毛
剖腹处理好的成只生鹅、生鸭或猪脚、猪头皮之类放入铁锅翻转,让其表皮粘上卤色,
再加水和葱头、南姜、桂皮、八角、茴香、用文火炖至筷子能容易插入肉里,就可捞出
来,这便是香嫩可口的卤味。那些汤便叫“卤汤”。吃时将卤物切片置于盘中,淋上一
些卤汤,便是一种美味了。上面还放一些切短了的青莞荽,称为“莞荽叠盘头”。城镇
乡村,卤味小贩多处有,购买的人也多。过去鹅鸭脚翅比鹅鸭肉便宜,现在人们讲究吃
得巧,鹅鸭脚翅比鹅鸭肉贵了。卤汤还可放进鸭蛋或鸡蛋煮,就成为赭色的“卤蛋”,
也可以放进豆腐干,称为“卤豆干”,还可以放进萝卜片,称为“卤菜头”。卤的方法
是潮汕的特有食法,是世代相传的一种经常普遍的烹饪样式。年节祭神祭祖,有这种赭
色的卤品,就显得庄重了。
Ⅳ 卤肉的发明最早的记录是什么年代
卤水制品的分布很广,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盛行,但对卤味菜肴钟爱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江浙、闽粤、川湘一带。而谈及关于卤法的历史源流,广东韩山师范学院教授黄武营在日前由康师傅中华饮食文化学院与中国烹饪协会联合主办的"探索中华厨艺,品味中华饮食之道"为主题的研讨会上说,最早甚至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屈原名著《楚辞-招魂篇》中有"露鸡臛(huo)蠵(xi),厉而不爽些"之句,露鸡者何?郭沫若认为露鸡即是卤鸡。可见卤法始于先秦时期。北魏时期贾思勰的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齐民要述》中记载有"绿肉法",实为一种卤制法。该书中对绿肉法作如是表述:"用猪、鸡、鸭肉,方寸准(zhun),熬之,葱、姜、桔、胡芹、小蒜细切与之,下醋,切肉名'绿肉'。"
卤制品之所以能风靡全国各地,倍受消费者的青睐,这与它本身所具有的特色是分不开的。第一,风味独特。在调味品的作用下,卤制品色泽悦目,既有内外遍红,又有白里透红和保持本色而典雅古朴的制品,给人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刺激人的食欲。卤制品在烹制过程中将原料本身之味和逐步渗入到原料内部的卤汁之味(以香料的香为主)发生作用,使制品滋味醇厚,其香浓郁扑鼻。第二,实用性广。卤制品既可冷食,又可热食,老少皆宜,既能作为筵席中的冷菜,又能作小菜、快餐、小吃、零食,便于携带,又是一种理想的旅游食品。第三,制作简便。只要将卤汁调配好,然后将原料烧煮成熟就可以了。第四,用料广泛。无论是家禽家畜类,还是豆制品,甚至是水产品,都可以作为卤制品的原料。
黄武营说,按卤汁中油脂的含量分,可以分为油卤(卤汤中的油脂含量达到35%-50%)和水卤;按卤汁的颜色可以分为红卤和白卤。油卤的特点,卤水中所加的一些辛香料所含的辛香成分大多属于脂溶性物质,即是说难以溶解于水中。若我们在卤水中加大了油脂用量,则会令这些香料中的呈香物质充分溶解出来,使卤水的香味更加浓郁。另外,由于卤水中增加了油脂含量,还能在卤水表面形成较厚的油层,使卤水的热量不易散发,沸点提高。这样做也使得所卤原料更容易成熟,菜品更加细嫩脆爽。用油卤的方法制作出来的菜品具有色泽红亮、香味浓郁、细嫩油润等特点。
事实上,在卤水中刻意加入油脂也是潮州卤水的一大特色, 而这种做法是以往的卤水所不容的。原因是,过去的卤水产品对色泽特别讲究, 而如果卤水的油脂较多, 那就会影响食物上色。而潮州卤水的制作者认为, 传统开敞式的卤水容易导致香味挥发流失, 而厨师在卤水中加入鹅油, 也就是为了让卤水的香味能存留下来。
不同地区的卤制品口味特色:东北卤制品咸鲜红亮,川式卤制品辛辣浓香,淮扬卤制品鲜香回甜,潮式卤制品味柔香软。
对于潮州卤水,张华云先生曾有诗赞云:"名标贡咕出莲阳,敢与烤鸭论短长。下酒最宜头脚翅,助餐尤喜烂咸香。"潮州卤水是潮菜中一道传统菜肴,以肉香味美风靡海内外,是潮籍华人华侨和国内南方老百姓普遍喜欢的食品,同时潮汕卤水鹅也是潮汕人民最喜欢的美食之一。
潮州卤水具有浓而不咸、香而不浊、醇而不寡的特色。据不完全统计,每天在潮汕地区销售的卤水鹅就多达一万多只。
尽管潮州卤水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但是黄武营坦言,其普遍存在传统作坊小、产量少、制作工艺不统一、产品生产缺乏标准,产品检验依靠"凭经验、凭感观、凭感觉"等主观、落后的检验方法,导致产品的食品安全卫生保障低,同时制作潮州卤水的小作坊都是使用陈卤汤,一锅卤汤就是使用几十年,在加入动、植物原料、加入糖色等着色剂、加入肉类增鲜剂时会不同程度增加卤汤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
Ⅳ 卤味的起源地
卤是中国的传统烹饪方法之一!年代久远了,无从考究,
至于卤味你是指单一食品还是所有通过卤的方法制作的食品?
卤,一种烹调方法。先制卤汁(调味汁)。把料物放入卤汁,微火,至酥烂,汁渗入。
卤法是将经过初加工后的食物,放入卤汁中用中火逐步加热烹制,使其卤汁渗透其中,直至成熟。本法所制食品味厚气香。如玉竹猪心、陈皮油烫鸡等的制法。
卤汁的配制:沸水10千克、酱油2.5千克、绍兴黄酒250克、冰糖500克、食盐250克、大茴香50克、草果皮50克、桂皮50克、甘草50克、花椒25克、丁香25克。将以上调味品装入纱布袋扎紧口,投入沸水中,加酱油、酒、食盐、冰糖等调料及姜、葱,用文火煮沸,待透出香味,颜色成酱红色时,即可以用来卤制原料。如丁香鸭、陈皮鸡的制法。卤汁每次使用过后要注意保持清洁,避免腐败变质,同时为了使其制品的色香味一致,可适时添加炒糖汁(冰糖)和食盐于卤汁中。
:
卤:
定义:将加工好的原料或预制的半成品,熟料,放入预先调制的卤汁锅中加热,使卤汁的香鲜味渗入原料内部成菜的冷菜技法。工艺流程:选料→腌渍预热处理→卤制入味→切配→装盘。卤:原料广泛,猪,牛,羊,鸡,鸭,鹅及其内脏和蛋类,水产品等动物性原料,也可用蔬菜,菌类,豆制品等,制作简单,成品味厚醇香,口感鲜美。卤的技术要领:1调制卤汁,盐,酱油,糖,料酒,味精,葱花,姜,蒜,基本调料,香料:花椒,胡椒,大料,桂皮,甘草,沙姜,陈皮,草果,丁香,白芷,豆蔻,小茴香,红曲等;2注意卤制火候,主要是上色,入味,用中小火少长时间地加热,使卤汁始终保持恒温,充分吸收卤汁中的各种滋味;3掌握卤制要领,①卤汁要宽,全部淹没原料;②保持卤汁香味浓淡适宜;③防止卤时串味,须保证风味纯正;④保持卤的质量。代表菜:卤水扎蹄
南昌有一样脍炙人口的美味—卤味,尤其是以专做各种卤味酱味著称的的老字号江西煌上煌,口味纯正、口感鲜美,吮指可以有余香。南昌卤水店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依从其口味来看,虽然较辣,但辣却不似四川湖南那样泼辣,而是初到口中微辣,很容易让人适应,而一旦吃得罢不了口时,才会觉得整个嘴巴都已经火辣辣的。
除了微辣,南昌的卤味还有两大主要特色。首先是颜色重、味道重,不论哪种卤味和酱味,整体的色泽都是从枣红到暗红,这是因为这些卤味从浸泡到卤的过程十分漫长,等味道完全渗透进入之后,色彩也变得浓重,而且麻辣鲜香体现得十分明显。
另外一大特色是中药成分重,南昌的卤味除了要用老汤,还要配有特制的中药包卤制,一方面有滋补的功效,另一方面也使香味更加浓郁。
Ⅵ 有人知道卤味的发明者吗
从卤味起源来看,可能和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有关,具体是谁发明的,还真不清楚。卤异锅的创始人是李吉伦,使之更加符合现代饮食健康理念。
Ⅶ 卤水是从哪来的
1、沿海地区一般是从盐田中来的。
2、内陆地区,有些是从盐矿中来的。
3、豆腐发明于汉代,卤水点豆腐一定是某些偶然出现后,被人们再实验验证发现的。
Ⅷ 卤菜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有的,创始人是谁有多大影响
卤菜最初的形成经历了从秦惠王统治巴蜀(公元前221年)到明代的历史阶段,大约经历了千余年的时间。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率万余民工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又派人“穿广都盐井”生产出四川最早的井盐,西晋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在追述当时饮食习俗就有“尚滋味,好辛香”及“鱼盐、茶蜜、丹椒”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岩盐和花椒制造卤水。
到西汉时,由于井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惯已经初步形成。西汉人左思在《蜀都赋》中就有“调夫五味”,甘甜之和,......,五肉七菜,朦厌腥臊,可以练神养血者,莫不毕际”的记载,调夫五味讲的就是卤的调味方式。“蜀都”即是其中写道的“金城石郭,兼帀中区。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当时的生产已经极大的丰富,经济也飞速发展,这也是“成都”名号的来源“蚕丛嫘祖,缫丝织锦;鱼凫杜宇,渔猎布谷。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
经过三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铺垫,川卤在唐朝时已经迈了一大步。唐朝的迁客骚人们为了找到诗的灵感,都喜欢在写诗时饮酒。宫廷的饮酒作乐都无不与酒有缘。而饮酒又少不了上乘佳肴。这样就促进了川式卤菜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明代,人们的饮食习俗注重养身食疗。特别是明代的《饮膳正要》和《本草纲目》的问世,促进了朝野人士更加重视食疗。由于记载的药料中有些即能防病、治病、又能产生香味,达到调味的目的,所以大部分都被作为卤菜调料。
从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内的改革开放,从事川味卤烹技术的搜集、总结、教学、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士不断增加,使川味卤烹技术更加精湛,品种更加丰富。由此,川味卤菜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昌盛时期。
Ⅸ 卤料的发展历史
最早追源于先秦时期,酒和糟已广泛用于膳食中,到了宋代就有了卤料、酱料、糟料的配方。卤制、糟制技术在饮食中得到了具体运用。古往今来,人们对酱卤菜色泽美观.香鲜醇厚,软熟滋润,赞不绝口。
Ⅹ 卤制品的发展历史
有了炊具之后,人就开始折腾烹饪技法。“甑”、“蒸”、“炸”、“瀹”、“烙”等法也随之先后产生。从这种种原始烹调方法,逐渐发展到《齐民要术》中介绍的“绿肉法”,也就是“卤”与“浸”的当然鼻祖。到明清时期,“卤水”的材料和配方基本固定,从此,“卤”这种制作方法正式登上台面。
卤制品是中国的传统食品,其主要特点是成品都是熟的,可以直接食用,产品口感丰富,风味独特。卤菜不是单一的烹制法,而是集烹制(加热)与调味二者于一身,他的特点十分明显,具有:取材方便,可丰可俭;质地适口,味感丰富;香气宜人,润而不腻;携带方便,易于保管;增加食欲,有益营养 。
和“卤”孪生的是“浸”,“卤”味重而“浸”味轻,中国菜系根据地域不同有所区分。中原之地气候变化大,需要在饮食之中补充热量来满足需求,故以“味重”、“多油脂”为主;西北特别是巴蜀之地,因环境的优势,则以“辛香”、“麻辣”见长;而岭南地区,特别是广东一带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口味以“清淡”、“爽口”着称,故有“南浸北卤”之说。不同的流派所用的卤水主材料大致相同,但分量多少以及制作方法则让味道迥异。但总的来说,卤水分为两大类:即红卤和白卤。红卤,加糖色卤制的食品呈金黄色(咖啡色,如卤牛肉,金黄色,如卤肥肠等)白卤,不加糖色卤制食品呈无色或者本色(白卤鸡,白卤牛肚猪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