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例证法和数学归纳法不是矛盾吗
这是两种不同的方法,有啥矛盾可言。
例证法,就是取例子证明,属于不完全归纳法
这种方法对于否定结论,非常有效。
但对于肯定结论,有时是无效的。但有时是有效的。
比如
要说明
ax²+bx+c恒等于0,只有举出3个例子即可。
而数学归纳法是完全归纳法。
数学上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一种特殊方法,它可以肯定结论。
⑵ 例证法和引证法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如下:
1、意思不同
①引证法是通过引用经典语录、约定成俗的市井言论、生活常识等作为论证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②例证法是论说文章中亮明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2、作用不同
①引证法证明用权威性的话语,会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
②例证法证明任何观点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特点不同
①引证法主要是要注意所引言论、事理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还要清楚并不是所有的引言都是道理论据;
②例证法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摆出事实后,需要讲道理。
⑶ 什么是例证法
就是利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
比如说,
命题: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证明:9为奇数,但是9为合数.所以命题错误.
⑷ 在议论文中,演绎法、例证法、对比法、类比法的区别是什么
【引自新浪爱问知识人】因为觉得有示例更为清楚就转过来了,已注明出处~
关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细究起来非常复杂。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的是一种最基本的、最实用的分类方法。那就是把全部论证方法概括为三类:一是演绎论证法,二是归纳论证法,三是比较论证法。其中归纳法大多可以称为例证法,而比较法则分为类比法和对比法两种。要掌握这些论证方法,有一个简易有效的基本思路,那就是先认清论据,然后根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来确定论证方法。论据主要有三种:一是理论性论据,二是事实性论据,三是比喻性论据。从理论论据到论点,必然是演绎论证法;从事实论据到论点,必然是归纳法或称例证法;从比喻到论点,必然是类比法。然后再加一条:凡论据间构成对比关系的,都是对比法。
1.关于演绎论证法,大学语文要求不高,只要注意作品中那些引用名人名言的地方,以及那些先讲一个普遍原理来证明论点的地方就可以了。例如: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是 ( )
A.演绎法
B.例证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正确答案是A。这是以名人名言为论据,讲的是普遍道理,得出的是个别结论,所以是演绎法。
再如:
下列论证,通过演绎法来证明“过去、现在、未来一贯相连”的是 ( )
A.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B.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
C.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D.一掣现在的铃,过去未来皆相呼应
正确答案是C。C讲的是宇宙普通规律,过去、现在、未来的一贯相连性是宇宙规律的某一方面规律,所以由被及此,只能通过演绎。B是现实社会中过去、现在、未来一贯相连的一个例子,只能是例证法。D是一个比喻,只能是类比法。 A不是论据,而是论点,且是与过去、现在、未来的一贯相连性相对立的观点,所以根本不在可考虑之列。
2.关于归纳法,在大学语文考试中,只要记住“凡举例说明都是归纳论证法”这句话就可以了。试题中多用例证法这一术语,其他非例证性的复杂的归纳法一般不考。例如:
在《赵威后问齐使》中,赵威后用“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为实例来批评各国政治失当,这种论证方法是 ( )
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正确答案是B。因为凡事实例证都必须经过归纳方能得出论点。
3.关于类比法,在大学语文中,只要记住“凡比喻论据都是类比论证法”这句话就可以了,因为凡是类比,都是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打比方。例如:
下列《答李翊书》中的论证,属于运用类比论证方法的是 ( )
A.用“养其根而侠其实”来阐发为文立言之本
B.用“仁义之人,其言蔼如”来强调思想修养重要
C.用“有志乎古者希”来证实李翊值得褒扬
D.用“无诱于势利”来论证做学问的正确态度
正确答案是A。因为只有这个选项是用比喻来阐明论点,种果树与写文章是两码事,它们之间只能是类比关系。B中的“仁义之人”与思想修养之间不是比喻关系,C中李朔的“有志乎古”与值得褒扬是因果关系,也不是比喻,D中的“无诱于势力”是正确态度的内容,也不是比喻,所以它们都不是类比论证法。
特别要注意的是归纳法与类比法的区别。在试题的选项中,这两种论据常混放在一起,检查你是否能区分得清楚。这其实很简单,只要看其是“举例说明”还是“打比方说明”就行了。例如:
下列《论学问》中的例句,通过类比法来论证“精神上的缺陷可由相应的学问来补救”的有( )
A.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
B.肉体上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
C.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
D.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
E.人的天赋如野生花草,需要学问修剪
正确答案是ABE。论点是学问与精神的关系,C和D是以数学、伦理学、修辞学为例证,都属学问,都有益于某种精神培养,所以都是例证法,不是类比法; A、B、E中的缓步、骑马、运动、修剪花草,都不是做学问,只是比喻,所以就都是类比法,不是例证法。不要看到“具体事物”就认为是举例。举例是论点本体范围内的具体材料,比喻是本体与他物的相似联类,不能混为一谈。
4.比较法中的对比法容易识别,因为大家都太熟悉什么是对比了。但在用文学语言暗示的材料中,也有较难以识别的,须仔细考虑。例如:
下列《灯下漫笔》中的论据,用对比法来证明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有 ( )
A.乱离人,不及太平犬
B.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C.汉族发祥、发达、中兴时代
D.茅檐下有淡饭,路傍有残羹,野上有饿莩
E.有吃烧烤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每斤八文的孩子
正确答案是AE。A与B的差别,一是“不及”,一是“等于”,前者有对比,后者无对比, “不及太平犬”是连奴隶也当不上, “等于牛马”是当上了奴隶,思考要精细。D和E的差别比较明显:前者三句都讲人民穷苦,虽是连奴隶都不如,但没有对比.后者有“阔人”与穷孩子的对比,所以前者只能是例证法,后者才是对比法。
⑸ 文学中的例证法是什么
例证法,是论说文章中亮明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作用
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加以充分的分析、说理,就不能把观点阐述清楚,文章就会变得简单化,缺乏内在的逻辑力量。摆出事实后,需要讲道理。
2、例证法中所选的例子,一定要真实而有典型性,否则就无法说明问题。
3、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4、读者在分析例证法时,一定要领会作者所举事实是从哪个方面、那个层次、哪个角度去证明中心论点的,理解它与中心论点的内在联系。
⑹ 为什么把亚里士多德称为逻辑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系统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系统有一个很明显的核心,即三段论。三段论是《工具论》的主题,亚里士多德对三段论进行的研究是他在逻辑学上的最大成就。在讨论三段论之前,我们首先得说明它所依赖的一些概念。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语句可以作为系统的命题。《解释篇》告诉我们,“简单命题是一种有意义的表述,它肯定或否定某一事物在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存在” 。命题也包括复合命题,但复合命题也基于简单命题,因为“其他命题都是结合而成的” 。
命题有单一命题与复多命题之分。单一命题是包含单一词项(如“苏格拉底”,“希腊”等)的命题,而复多命题只含普遍词项(如“人”,“希腊人”等)。
第二,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命题可以作为推理的前提。根据《前分析篇》,三段论的前提“是对某一事物肯定或否定的一个陈述” 。
它是由一个主项和一个谓项组成的,它或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或是全称的或是特称的。证明与辩证的前提还有所区别:“证明的前提是对两个相矛盾陈述中一方的论断,辩证的前提则是对在两种相矛盾的陈述中应接受哪一种这一问题的回答。”
1.三段论(演绎推理)
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写道:“三段论是一种论证,其中只要确定某些论断,某些异于它们的事物便可以必然地从如此确定的论断中推出。” ,这就是演绎推论的一个定义。
三段论由两个普遍前提得出一个结论。两个前提又是以三个词项构成的,其中一个词项在两个前提都出现,它叫做‘中词’。其他词项叫做‘端词’,第一个前提的叫做‘小词’,第二个前提的叫做‘大词’(又叫‘端项’、‘小项’等)。
后来不少哲学著作举了以下典型的例子来说明三段论:
所有人都是有死的,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是有死的。
然而,虽然很古老,但这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一个三段论,而是后来逍遥派发展的三段论的例子。我们正好可以通过分析为什么这个例子不是亚里士多德式三段论注意到他的三段论的特点。
首先“苏格拉底”是单一词项,而在亚里士多德的系统里所有的前提是由普遍词项构成的。其次,它是一个推论,它承认了两个前提并得出一个结论;而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则是一种蕴涵,它本身并不把前提当真。我们再举一个符合这些要求的例子:
如果所有人都有死的,
并且所有希腊人都是人,
那么所有希腊人都有死的。
这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三段论的正确的例子。但我们得注意,这只不过是一个三段论的一个具体的例子,而本身不属于逻辑学的范围,因为它含着“人”、“死”、“希腊人”不属于逻辑学的词项。亚里士多德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把变项引入逻辑,用一个字代替任何符合他的要求的词项。根据《后分析篇》的原文,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三段论原来的样子:
如果所有B是A,
并且所有C是B,
那么所有C是A。
这就是《前分析篇》第一个三段论,后来的学者把它叫做“Barbara”。
而亚里士多德的成就在于,他把三段论的定义作为出发点对所有的三段论进行研究。他不但写出了所有有效的三段论,他还证明了这些三段论是有效的,并说明为什么其他三段论不能成立。更令人佩服的是这些证明的方式很接近现代逻辑学的证明,而且几乎没有任何错误。
2.归纳推理
在亚里士多德的看来,三段论就是演绎推理,而除了演绎推理之外,只有通过归纳推理才能得到知识。他对归纳的定义很清楚:“归纳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例如,假如技术娴熟的舵工是最有能力的舵工,技术娴熟的战车驭手是最有能力的驭手,那么一般地说,技术娴熟的人就是在某一特定方面最有能力的人” 。
他还把归纳推论跟三段论联起来,叫它归纳三段论:“归纳或归纳推理,就是通过另一个端项确立一个端项与中项的联系;例如B是A和C的中项,通过C证明A属于B,我们就是这样进行归纳证明的” 。他还举了一下例子说明:让A表示“长寿的”,B表示“无胆汁的东西”,C表示“长寿的个体(如人、马、骡子等)”。我们有A属于所有C并且B属于所有C。那么,“如果C与B换位,即如果中项在广延上并不更宽,则A必定属于B”。这对中项的要求很重要,因为它保证归纳三段论是一种必然性推里。他的形式是:
如果所有C是A,
并且所有C是B,
那么所有B是A。
3.归谬法
归谬法是指为了证明命题A,先设定命题A(即A的否定命题),从中推出一个矛盾,因此否定前提A,肯定A。亚里士多德的归谬法完全是典型的归谬法,只不过是跟他的三段论的概念合在一起:“归谬法先规定它所要反驳的命题,然后用它推出一个公认的谬误。…归谬法设定一个三段论的前提,一个与结论想矛盾的命题。” 在《工具论》亚里士多德广泛使用归谬法来证明三段论。
4.例证法
例证法是从个别的事物推出个别的事物。亚里士多德把例证法看作是一种归纳,但实际上它是包括演绎、归纳与类比的一种推理方法。亚里士多德写道:“当大项通过一个相似于第三个词项被证明属于中项时,我们就获得了一个例证” 。如果知道A属于B并想证明A属于C,先用归纳推出B与C同类,都属于某类D并且A也属于D,然后用三段论就可以推出A属于C。所得出的结论则又有必然性(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与三段论都有必然性),又是一种类比。
亚里士多得举例说明:如果要证明“反对忒拜的战争是坏的”,可以用“忒拜反对福奥克斯战争是坏的”作为例证,因为“反对忒拜的战争”与“忒拜反对福奥克斯战争”都属于反对邻邦的战争。我们把“忒拜反对福奥克斯战争是坏的”作为证据推出“反对邻邦的战争是坏的”,然后通过一个三段论我们就有“反对忒拜的战争是坏的”。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创立了几乎丰富了每个哲学领域的形式逻辑学,对科学做出了许多贡献。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网络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⑺ 以“成功的人,都是从小事做起”为论点,运用例证法,写一个不少于250字的片段
成功的人都是从小事做起,为隆典越用力阵法写一个不少于250片的字段啊,这个你就要慢慢的写了,我们答题的哪能给你打250个字?
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的是例证法吗
A B
⑼ 伶官传序中是如何运用例证法的
你可以运用那个训章法曲奇比例认证。
⑽ 为什么把亚里士多德称为逻辑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系统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系统有一个很明显的核心,即三段论。三段论是《工具论》的主题,亚里士多德对三段论进行的研究是他在逻辑学上的最大成就。在讨论三段论之前,我们首先得说明它所依赖的一些概念。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语句可以作为系统的命题。《解释篇》告诉我们,“简单命题是一种有意义的表述,它肯定或否定某一事物在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存在” 。命题也包括复合命题,但复合命题也基于简单命题,因为“其他命题都是结合而成的” 。命题有单一命题与复多命题之分。单一命题是包含单一词项(如“苏格拉底”,“希腊”等)的命题,而复多命题只含普遍词项(如“人”,“希腊人”等)。
第二,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命题可以作为推理的前提。根据《前分析篇》,三段论的前提“是对某一事物肯定或否定的一个陈述” 。它是由一个主项和一个谓项组成的,它或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或是全称的或是特称的。证明与辩证的前提还有所区别:“证明的前提是对两个相矛盾陈述中一方的论断,辩证的前提则是对在两种相矛盾的陈述中应接受哪一种这一问题的回答。”
1.三段论(演绎推理)
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写道:“三段论是一种论证,其中只要确定某些论断,某些异于它们的事物便可以必然地从如此确定的论断中推出。” ,这就是演绎推论的一个定义。
三段论由两个普遍前提得出一个结论。两个前提又是以三个词项构成的,其中一个词项在两个前提都出现,它叫做‘中词’。其他词项叫做‘端词’,第一个前提的叫做‘小词’,第二个前提的叫做‘大词’(又叫‘端项’、‘小项’等)。
后来不少哲学著作举了以下典型的例子来说明三段论:
所有人都是有死的,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是有死的。
然而,虽然很古老,但这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一个三段论,而是后来逍遥派发展的三段论的例子。我们正好可以通过分析为什么这个例子不是亚里士多德式三段论注意到他的三段论的特点。
首先“苏格拉底”是单一词项,而在亚里士多德的系统里所有的前提是由普遍词项构成的。其次,它是一个推论,它承认了两个前提并得出一个结论;而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则是一种蕴涵,它本身并不把前提当真。我们再举一个符合这些要求的例子:
如果所有人都有死的,
并且所有希腊人都是人,
那么所有希腊人都有死的。
这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三段论的正确的例子。但我们得注意,这只不过是一个三段论的一个具体的例子,而本身不属于逻辑学的范围,因为它含着“人”、“死”、“希腊人”不属于逻辑学的词项。亚里士多德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把变项引入逻辑,用一个字代替任何符合他的要求的词项。根据《后分析篇》的原文,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三段论原来的样子:
如果所有B是A,
并且所有C是B,
那么所有C是A。
这就是《前分析篇》第一个三段论,后来的学者把它叫做“Barbara”。
而亚里士多德的成就在于,他把三段论的定义作为出发点对所有的三段论进行研究。他不但写出了所有有效的三段论,他还证明了这些三段论是有效的,并说明为什么其他三段论不能成立。更令人佩服的是这些证明的方式很接近现代逻辑学的证明,而且几乎没有任何错误。
2.归纳推理
在亚里士多德的看来,三段论就是演绎推理,而除了演绎推理之外,只有通过归纳推理才能得到知识。他对归纳的定义很清楚:“归纳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例如,假如技术娴熟的舵工是最有能力的舵工,技术娴熟的战车驭手是最有能力的驭手,那么一般地说,技术娴熟的人就是在某一特定方面最有能力的人” 。
他还把归纳推论跟三段论联起来,叫它归纳三段论:“归纳或归纳推理,就是通过另一个端项确立一个端项与中项的联系;例如B是A和C的中项,通过C证明A属于B,我们就是这样进行归纳证明的” 。他还举了一下例子说明:让A表示“长寿的”,B表示“无胆汁的东西”,C表示“长寿的个体(如人、马、骡子等)”。我们有A属于所有C并且B属于所有C。那么,“如果C与B换位,即如果中项在广延上并不更宽,则A必定属于B”。这对中项的要求很重要,因为它保证归纳三段论是一种必然性推里。他的形式是:
如果所有C是A,
并且所有C是B,
那么所有B是A。
3.归谬法
归谬法是指为了证明命题A,先设定命题A(即A的否定命题),从中推出一个矛盾,因此否定前提A,肯定A。亚里士多德的归谬法完全是典型的归谬法,只不过是跟他的三段论的概念合在一起:“归谬法先规定它所要反驳的命题,然后用它推出一个公认的谬误。…归谬法设定一个三段论的前提,一个与结论想矛盾的命题。” 在《工具论》亚里士多德广泛使用归谬法来证明三段论。
4.例证法
例证法是从个别的事物推出个别的事物。亚里士多德把例证法看作是一种归纳,但实际上它是包括演绎、归纳与类比的一种推理方法。亚里士多德写道:“当大项通过一个相似于第三个词项被证明属于中项时,我们就获得了一个例证” 。如果知道A属于B并想证明A属于C,先用归纳推出B与C同类,都属于某类D并且A也属于D,然后用三段论就可以推出A属于C。所得出的结论则又有必然性(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与三段论都有必然性),又是一种类比。
亚里士多得举例说明:如果要证明“反对忒拜的战争是坏的”,可以用“忒拜反对福奥克斯战争是坏的”作为例证,因为“反对忒拜的战争”与“忒拜反对福奥克斯战争”都属于反对邻邦的战争。我们把“忒拜反对福奥克斯战争是坏的”作为证据推出“反对邻邦的战争是坏的”,然后通过一个三段论我们就有“反对忒拜的战争是坏的”。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创立了几乎丰富了每个哲学领域的形式逻辑学,对科学做出了许多贡献。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网络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