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摸金校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并流行的
在盗墓小说里,摸金,就是找宝贝,校尉是古代军队中的军官,合起来就是专司盗墓找财宝的军官。
在历史是有摸金校尉这一职位的,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设立了摸金校尉和发丘等军衔,他们的任务就是盗墓,盗取墓中的金银财宝,只为了补充军饷。正是如此,汉墓十室九空也是这些人所为,这些人看谁不顺,就去盗取人家的祖坟,久而久之,摸金校尉开始招人厌,刚开始曹操在,还能控制。曹操死后,摸金校尉受到打压,摸金校尉人数剧减,也由明面转为暗处。对于盗墓,民间还是很痛恨。
古代从事盗墓多迫于生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勤劳致富成为更多人改善生活的选择,人们不再愿意冒着如此大的风险从事下地倒斗的勾当。
㈡ 为啥曹操创立了摸金校尉他不怕自己的墓被盗吗
曹操之所以创立摸金校尉为的是养活三军将士,曹操很害怕自己的墓被盗,临死前告诉曹丕一定要薄葬,为了自己的墓不被盗,曹操还使用障眼法,建造七十二座墓地。
一、为了军费,曹操盗墓在东汉末年是军阀自立门户时期,曹操个人虽然有些能力,但是实力不行,军队太小,地盘也太小。曹操为了扩大地盘,到处征战,虽然打下几座城池,但是城池内部早就被洗劫一空,曹操啥也捞不着。
曹操告诉自己的儿子曹丕说自己死后一定要薄葬,不可以厚葬。并且墓地旁边不可以有树有特别的建筑物,以防被有心人记住。后来曹操还特别打造了七十二座陵墓供自己死后使用。
曹操死后,曹丕按照曹操的说法,将所有的城门都打开,七十二具棺材同时向四个不同的方向抬出,各走各的路线,埋到不同的墓穴。
曹操的手段虽然很高明,但是他的墓地依然被后人找到。
㈢ 摸金校尉是不是曹操的发明
词 目 摸金校尉
发 音 mō jīn xiào wèi
释 义 校尉:古代军官职称,最早为三国曹操所设,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盗墓办公室主任。专门发掘坟墓盗取财物以充军饷。后多指盗墓者。
出 处 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示 例 不啻~,何殊发丘中郎。括尽前朝翰墨,搜穷历代彝章。(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
㈣ 曹操作为盗墓的祖师爷,“摸金校尉”是他创立的吗
《鬼吹灯》、《盗墓笔记》这些文学作品,在我国可谓非常有人气。他们改变了我们传统意识中,盗墓贼的形象。提起盗墓的,在古代是一种令人唾弃的事情。这个职业通常跟丧尽天良,横死无后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古代人讲求入土为安,打扰先人安宁,破坏他人风水,而且总跟死人打交道,发死人财,这种行为确实另人所不齿。而《鬼吹灯》等小说,更多的把盗墓说成探险,让我们对盗墓者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加以改观。
而在官渡之战后,这个写稿子骂人的陈琳,还真的被曹操俘虏了。他痛哭流涕,表示这篇稿子是被袁绍逼着写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根本不是他的本意。这篇稿子的真实性就更加大打折扣了。其实可以想想,也许曹操真的参加过盗墓,但是一个要统一天下的君主,肯定不能大张旗鼓地干这种缺德的事情,就算盗墓,也不会真的去设立什么官衔。陈琳应该是一种夸张百倍的口吻来描述这件事情,“摸金校尉”这个应该就是陈琳杜撰无疑
㈤ 《摸金校尉》是什么从什么时候有着这个称号的
摸金校尉是古代军官职称,最早为三国曹操所设,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盗墓办公室主任。专门发掘坟墓盗取财物以充军饷,后多指盗墓者。但迄今除野史和部分玄幻小说,如《鬼吹灯》外,并无明确证据证明有“摸金校尉”的存在,尽管盗墓现象千年来始终未能禁绝。当前很多小说、散文都说曹操设置过“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尤其是畅销小说《鬼吹灯》系列,其中关于盗墓门派尤其是“摸金校尉”描写得神乎其神。那历史上曹操是否设置过“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呢? 其实,在正史中并没有关于曹操设置这一“官职”的记载,而是最早出自于袁绍讨伐曹操的一篇著名的檄文里面。该檄文有陈琳执笔,把曹操骂了个狗血淋头。其中说到曹操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讨伐徐州陶谦时沿路掘人丘墓,先人尸骨散于道路,招致天怒人怨。 后来中国古典第一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也说曹操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笔者研究了这一问题,发现古代一些专家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清代历史学家毛宗岗就评价《三国》的这一说法是“文人曲笔也”。笔者也同意这一看法。睿智如曹操,不可能设置这么一个违反中国伦理道德传统的官职。如果说三国期间谁盗墓最厉害,那只有董卓。把洛阳地区的帝王陵墓挖了一遍。 曹操之所以会有此恶名,是因为其父曹嵩在途径徐州时为陶谦部将所杀,因此大举兴师问罪。曹操部队在进军道路上大肆杀戮、发人丘墓,曹操也予默许,即“你杀我父亲,我毁你先人坟墓”。当时的好事者予以讽喻,曹操就此被人戴上了高帽。 四大盗墓门派 摸金门、搬山门、卸岭门、发丘门。又被称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将军。有称“发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术,卸岭有甲”。 来历 摸金的雏形始于战国时期,精通“寻龙诀”和“分金定穴”,注重技术环节。鲁迅曾经说, “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 这是根据袁绍攻伐曹操时发布的檄文中的说法:“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檄文具体指出曹操曾经亲自组织和指挥盗发梁孝王陵墓:“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这篇文字成为古来檄文的名篇,起草者是大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操集团。曹操曾经对陈琳此文中对于他行为的揭露表示不满,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取默认态度。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或许确是事实。《鬼吹灯》中三个主角皆是摸金校尉,但三人并不是“破坏神”,只因随考古队前往精绝国地下鬼洞,中了诅咒(按现代科学的说法应是鬼洞中有特殊放射物质或是某种病毒),只好寻找传说埋于古墓中的“雮尘珠”避祸。时至宋元之时,发丘、搬山、卸岭三门都少有弟子出现,因此往往被认为门派传承就此断绝,只剩下摸金一门。 摸金一门中并非是需要有师傅传授便算弟子,他特有一整套专门的标识,切口,技术,只要懂得行规术语,皆是同门。不过在摸金门传承中,只有获得正统摸金符的人,才能被称为摸金校尉。号称掘丘一行的民间正统,与发丘天官的手段差不多,最善于以风水星象计算出古墓宝藏的方位。行事讲究留有后路,做事不做绝。 摸金校尉不喜欢与人合作,但独乾有困难对方又是很信任的人,也会组成五人下的小团体。积极吸纳现代社会的工具与武器 ,并能将它们与风水术法结合起来使用,但对传统行规最为重视,极少有人违反。不是很擅长武功秘法体术。 与发丘将军互相看不顺眼,摸金认为发丘与官府合作,挖掘古墓时坏人尸骸,损人风水,对行内传统规矩多有违背;而发丘以为摸金因循守旧,空有精悍手艺只为衣食谋,不去能将行业发扬光大。 摸金校尉行规: 摸金校尉们乾活,最擅长的是找墓,他们往往将搜集来的各种资料,结合对当地风水的观察,总是能以很快的速度找到陵墓的具体地点。 凡是掘开大墓,在墓室地宫里都要点上一支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棺摸金。动手之时,不能损坏死者的遗骸,轻手轻脚地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死者留下一两样宝物。在此之间,如果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就必须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 进墓前需戴口罩,入内千万别把口罩取下来,第一里面的空气质量不好;第二活人的气息不能留在墓里,不吉利;第三,不能对着古尸呼气,怕诈尸。 一般都是三人一组,一个挖土的,因为坑外不能堆土,所以还有一个专门去散土,另有一个在远处放风。 摸金四绝:望、闻、问、切。 一 “望”是望气看风水。老盗墓贼经验丰富,又多擅长风水之术,故每到一处,必先察看地势。二“闻” 即嗅气味,用鼻子分辨土层的气味年代。三“问” 就是踩点 游走四方 扮成道士,注意一些景色优美的地方和将相高官之处。能说会到善于与长者老人交谈讲古。四“切” 即是把脉之意。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是 发现古墓之后,如何找打洞方位,以走向,如给人把脉一样很快切准棺椁位置,第二层含义是指敲棺启盖后摸取死者宝物,从头摸到脚,摸宝如同给人看病切脉般,要细致冷静,讲究沉静准确,没有遗漏。第三层含义是指以手摸触出土文物,由于其中的高手过手文物不计其数,所以往往不需用眼审视,只要把物品慢慢抚摸一番,即知何代之物,价值几何。他们常以此技与人赌输赢,往往胜算。
㈥ 为什么曹操被称为“摸金校尉”的鼻祖
曹操创立“摸金校尉”专门发掘坟墓盗取财物以充军饷,汉代流行厚葬,帝王陵寝简直就是地下金库,如今天下大乱,盗匪兵痞横行,活人都快活不下去了,还管死人作甚,于是曹操可耻的干起了盗墓的勾当。
曹操本没什么钱的,他那些俸禄还不够他结交、接济朋友。好在曹嵩退休后,知道乱世将至,现金为王!于是将家中田宅变卖几尽,兑换成金银珠宝分给了四个儿子:曹操、曹彬、曹玉与曹德;而董卓之乱后,曹嵩害怕被曹操连累;便又带着小儿子曹德离开了老家谯县,向南逃往琅琊避难。
㈦ 曹操的摸金校尉谁是第一位开始的
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至于第一个是谁嘛,干这行的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应该不会留下名字吧。
㈧ 摸金校尉是从曹操的军队开始的么,有哪些历史文献可以考证
摸金校尉最早起源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是曹操为了应对军费不足的情况专门设立的,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搬山道人,这些的目的就是盗墓取得财宝补贴军用。摸金校佩戴的是穿山甲的爪子做成的护身符,在墓室打开以后要在东南角的位置立一根蜡烛,如果在盗墓的过程中蜡烛灭了,那就必须要把到手的财宝全都放回去,然后赶紧原路返回。
历史上每个王朝败落前,皇帝的陵墓都会遭受一场洗劫,而新皇帝登基时也会对前朝的陵墓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明朝的宋殿英就是名副其实的盗墓贼,前后盗取了慈禧和乾隆的墓,在一个就是近代的大文豪郭沫若,挖开了万历皇帝的墓,但是又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出土的文物以挖掘就马上被氧化掉了。
㈨ 曹操真的有摸金校尉吗
据史书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出自于汉代陈琳所作《为袁绍檄豫州》,说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饷。
然而,有一些争议指出,虽然曹操并未坚决否认过自己派人掘墓充实军饷一事,但公然为此设置官职,大张旗鼓的去刨坟的说法,历史学家往往是不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