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说中发明养蚕缫丝的人是谁这种传说是否合理请说出理由
嫘祖,一作累祖,中国远古时期人物。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 出生于西陵(一说今河南省西平县, 一说今四川省盐亭县)。
2. 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是哪个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绸约有五千年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经济上、艺术上及文化上均散发出灿烂光艺,进而使丝绸衣披天下。被称为三大名锦的古代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声誉。因此,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史前时代,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丝绸的曙光,到商周丝绸业已较发达,随着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公元前126年,在汉武帝的西进政策下,大量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向西运输。经过魏晋北朝发展到唐代,中国丝绸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一方面条贯、折衷传统遗产,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来技术、纹样的优点。宋元时代随着古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促进了丝绸生产技术的较大发展,品种风格有了创新,丝绸生产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江南地区;至明清江南苏杭一带成为最重要丝绸产地,发展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官营织造也日趋成熟,此时,我国丝绸发展到了最活跃的时期。1804年始,中国丝绸业开始向现代化迈进,建国后,我国丝绸更得到了迅速发展,建成较完整的丝绸业体系,丝绸产品已行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古老的丝绸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焕发出新的青春,走向灿烂的未来。
3. 发明养蚕缫丝的是谁
养蚕缫丝
传说黄帝战胜了凶恶的蚩尤,由小姑娘变成的蚕神便亲自手捧着两束洁白的丝,前来敬献给黄帝,向他表示祝贺,黄帝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漂亮而希罕的东西,现在一见,高兴得不行,忙吩咐皇后嫘祖,叫她用这丝来织绢。嫘祖是位心灵手巧的女人,没多久,她就织了一幅又轻又软的绢。随后,她又用绢给黄帝做了一套礼服和一顶礼帽;黄帝则把剩下的绢赐给了大臣伯余,伯余拿它做了一套衣裳。
后来,嫘祖亲自养育起蚕来,黄帝还下令让他的臣民种植桑树。就这样,蚕种不断地滋生繁衍,越来越多,遍及我们祖先居住的大地;它又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直传到现代。
另有一则故事说:黄帝战胜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大家一致推选黄帝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一天,黄帝把他的大臣还有皇后嫘祖召集到一块儿,对他们说:“以前,战争不断,咱们无力发展生产,更谈不上制作生活用品了。如今,天下太平了,咱们要种植五谷,制造工具,缝做衣裳。这种五谷、造工具的事,由我负责,这缝作衣服的事,由嫘祖操持,胡曹、伯余、于则,你们三人也帮着嫘祖多做些事情。”
嫘祖是位既聪明又能干的皇后。她听了黄帝的话,马上应道:“请夫君放心,我一定要让大家都有衣服穿!”随后,她便吩咐那辅助她做事的大臣:“胡曹,你具体负责做帽子;伯余,你具体负责做衣服;于则,你具体负责做鞋。我带着人剥树皮,纺麻网,加工皮毛,为你们提供材料。”
在嫘祖的操持下,很快,部落里的人全都穿上了合体的衣裳,戴上了漂亮的帽子,脚上也有了舒服的鞋子。可是,由于过度劳累,嫘祖却病倒了,好几天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守护在她身边的侍女,想尽各种办法,为她做了可口的饭菜,而她见了,总是摇摇头,不想吃,黄帝和大臣们见嫘祖日渐消瘦,很是着急,但也没有办法。
后来,侍女们悄悄商量说:“这里的饭菜也许是太没味道了,所以,皇后娘娘不愿意吃。咱们为什么不能上山去给她采摘点新鲜果子吃呢,也许她会喜欢吃的。”商量好了以后,第二天一早,她们留下一个在家看护嫘祖,其余的人都上了山。她们走遍了山山岭岭,跑遍了沟沟岔岔,但采摘到的野果不是苦,就是涩,没有一种觉得可口。天快黑了,侍女们很沮丧:咳,折腾了整整一天,什么果子也没找到,这可怎么是好呢?大家垂头丧气地准备往回走。忽然,一位到河沟里找水喝的侍女高声喊叫起来:“快来看哪,这小白果有多漂亮。”侍女们随着她的喊声跑了过去。她们惊异地发现,在河沟旁有一片桑树林,桑树上结满了雪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上等的果子,便欢呼着采摘起来。她们太高兴了,竟忘了品尝。等到拿回宫去用嘴一咬,才知道这小白果根本咬不动,而且什么滋味也没有。侍女们愣了,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恰巧从这几位侍女面前走过,见此情形,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侍女便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说了一遍。共鼓一听随口说道:“咬不动有什么关系,用水煮熟了,不就能咬动了吗!”侍女们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忙拿来瓦罐,放上水,把白果倒进水里,烧着火煮起来。可是,煮了好一阵子,还是咬不动。有位侍女急了,拿起一根细木棍,便在罐里乱搅起来。搅了一阵,搅累了,她想把木棍拽出来。谁知,木棍上缠绕着许多许多像头发那样粗细的白丝线。
这新奇事被嫘祖知道了,她强撑着让人把她扶到瓦罐旁。嫘祖仔细瞅着罐里连着罐外、罐外连着木棍的白丝线,笑了,说:“姑娘们,这果子虽然不能吃,却可以派大用场。如果用这细丝织成布,那做出来的衣服准保又舒服又漂亮。”说来也怪,嫘祖见了白丝线,病竟然不治而愈了。
第二天,嫘祖便让侍女们领着来到了那片桑树林。经过观察发现,那白果子并不是树上结出来的。它是一条蠕蠕而动的虫子口中吐出的细丝绕织而成的。嫘祖给这虫于取名为“蚕”,给它织成的白果于取名为“茧”。自此以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做衣就在嫘祖的领导下开始了。后人为了纪念嫘祖的功绩,尊称她为“先蚕娘娘”。有的地方还建庙祭祀她。
这些美丽而动听的传说,虽然不足以作为养蚕、缫丝、织绸、制衣起源的论据,但它却至少说明,我国最早是用野蚕丝织造丝绸的,后来才改用家蚕丝。丝绸的出现比棉布要早得多,大约在上古时代,就有了原始的蚕丝利用技术。
关于这一点,史书上也多有记载。《尚书·禹贡》中便说:在大禹统治中国时候,是按各地土地的出产,确定贡赋的。当时的兖州、青州、徐州、豫州,东至山东半岛,南到江淮流域,都种桑出丝。他们的贡赋,除了丝之外,还有用竹筐装着的彩绸。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则早有了“丝”、“桑”、“帛”等字样,这表明,丝绸的织造,在那时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古代的文献记载,已被出土的大量文物所证明。1926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一个用某种工具切割开来的蚕茧,它的样于很像半个花生壳。1958年,在远离西阴村几千里之遥的浙江吴兴钱三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工作者竟发掘到一些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丝线筹。这些丝织品织制得还相当不错呢! 1950年,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工作者还发现,有的青铜器上还粘附着织造精美的细绢。由此可以断定,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国的蚕桑丝织事业便兴起了。
那么,是谁最早创造这一技术的呢?不用说,那是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嫘祖不过是当时劳动人民的集中代表。
在五千多年前,人们都是靠打猎、采集野果和捡鸟蛋来维持生活。有一次采摘桑椹时,有人顺手把野蚕结的茧摘了回来。他把茧放在嘴里咀嚼着,茧里的蛹被他嚼碎了,蛹汁被他吸食了出来。“真是太香了,味道好极了。”嚼茧的人心里说。他实在舍不得扔掉这美味,就像现在的人们嚼口香糖一样,不停地一个劲地咀嚼。终于什么滋味也没有了,他才恋恋不舍地把它吐了出来。由于唾液的浸润和牙齿的研磨,他放在口中那坚韧的茧壳已经变得又松又软。因此,当他把茧壳从口中取出来,用手一撕扯,茧壳便成了一小团散乱的丝纤维。这奇怪的现象给了人们很大的启发,他们便上山摘来野蚕茧,放到锅里煮,然后用木棍搅和。于是,白白的细丝便被抽取了出来。再往后,他们又开始饲养家蚕,用家蚕结的茧来缫丝织绸,制作衣裳。
最初的丝线尽管非常粗糙,但却为后来利用蚕丝线开了一个大大的好头。当你现在身穿轻盈飘逸舒适的丝绸服装时,你该不会忘记我们祖先的开创之功吧?
4. “人文初祖”是______;他的妻子_______发明养蚕缫丝,属下______发明文字,_____编出乐谱。
黄帝;嫘祖;仓颉;伶伦 |
5. 求解答过程:传说中发明养蚕缫丝的
B |
6. 谁发明了养蚕缫丝
传说黄帝战胜了凶恶的蚩尤,由小姑娘变成的蚕神便亲自手捧着两束洁白的丝,前来敬献给黄帝,向他表示祝贺,黄帝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漂亮而希罕的东西,现在一见,高兴得不行,忙吩咐皇后嫘祖,叫她用这丝来织绢。嫘祖是位心灵手巧的女人,没多久,她就织了一幅又轻又软的绢。随后,她又用绢给黄帝做了一套礼服和一顶礼帽;黄帝则把剩下的绢赐给了大臣伯余,伯余拿它做了一套衣裳。 后来,嫘祖亲自养育起蚕来,黄帝还下令让他的臣民种植桑树。就这样,蚕种不断地滋生繁衍,越来越多,遍及我们祖先居住的大地;它又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直传到现代。 另有一则故事说:黄帝战胜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大家一致推选黄帝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一天,黄帝把他的大臣还有皇后嫘祖召集到一块儿,对他们说:“以前,战争不断,咱们无力发展生产,更谈不上制作生活用品了。如今,天下太平了,咱们要种植五谷,制造工具,缝做衣裳。这种五谷、造工具的事,由我负责,这缝作衣服的事,由嫘祖操持,胡曹、伯余、于则,你们三人也帮着嫘祖多做些事情。” 嫘祖是位既聪明又能干的皇后。她听了黄帝的话,马上应道:“请夫君放心,我一定要让大家都有衣服穿!”随后,她便吩咐那辅助她做事的大臣:“胡曹,你具体负责做帽子;伯余,你具体负责做衣服;于则,你具体负责做鞋。我带着人剥树皮,纺麻网,加工皮毛,为你们提供材料。” 在嫘祖的操持下,很快,部落里的人全都穿上了合体的衣裳,戴上了漂亮的帽子,脚上也有了舒服的鞋子。可是,由于过度劳累,嫘祖却病倒了,好几天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守护在她身边的侍女,想尽各种办法,为她做了可口的饭菜,而她见了,总是摇摇头,不想吃,黄帝和大臣们见嫘祖日渐消瘦,很是着急,但也没有办法。 后来,侍女们悄悄商量说:“这里的饭菜也许是太没味道了,所以,皇后娘娘不愿意吃。咱们为什么不能上山去给她采摘点新鲜果子吃呢,也许她会喜欢吃的。”商量好了以后,第二天一早,她们留下一个在家看护嫘祖,其余的人都上了山。她们走遍了山山岭岭,跑遍了沟沟岔岔,但采摘到的野果不是苦,就是涩,没有一种觉得可口。天快黑了,侍女们很沮丧:咳,折腾了整整一天,什么果子也没找到,这可怎么是好呢?大家垂头丧气地准备往回走。忽然,一位到河沟里找水喝的侍女高声喊叫起来:“快来看哪,这小白果有多漂亮。”侍女们随着她的喊声跑了过去。她们惊异地发现,在河沟旁有一片桑树林,桑树上结满了雪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上等的果子,便欢呼着采摘起来。她们太高兴了,竟忘了品尝。等到拿回宫去用嘴一咬,才知道这小白果根本咬不动,而且什么滋味也没有。侍女们愣了,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恰巧从这几位侍女面前走过,见此情形,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侍女便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说了一遍。共鼓一听随口说道:“咬不动有什么关系,用水煮熟了,不就能咬动了吗!”侍女们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忙拿来瓦罐,放上水,把白果倒进水里,烧着火煮起来。可是,煮了好一阵子,还是咬不动。有位侍女急了,拿起一根细木棍,便在罐里乱搅起来。搅了一阵,搅累了,她想把木棍拽出来。谁知,木棍上缠绕着许多许多像头发那样粗细的白丝线。 这新奇事被嫘祖知道了,她强撑着让人把她扶到瓦罐旁。嫘祖仔细瞅着罐里连着罐外、罐外连着木棍的白丝线,笑了,说:“姑娘们,这果子虽然不能吃,却可以派大用场。如果用这细丝织成布,那做出来的衣服准保又舒服又漂亮。”说来也怪,嫘祖见了白丝线,病竟然不治而愈了。 第二天,嫘祖便让侍女们领着来到了那片桑树林。经过观察发现,那白果子并不是树上结出来的。它是一条蠕蠕而动的虫子口中吐出的细丝绕织而成的。嫘祖给这虫于取名为“蚕”,给它织成的白果于取名为“茧”。自此以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做衣就在嫘祖的领导下开始了。后人为了纪念嫘祖的功绩,尊称她为“先蚕娘娘”。有的地方还建庙祭祀她。 这些美丽而动听的传说,虽然不足以作为养蚕、缫丝、织绸、制衣起源的论据,但它却至少说明,我国最早是用野蚕丝织造丝绸的,后来才改用家蚕丝。丝绸的出现比棉布要早得多,大约在上古时代,就有了原始的蚕丝利用技术。 关于这一点,史书上也多有记载。《尚书?禹贡》中便说:在大禹统治中国时候,是按各地土地的出产,确定贡赋的。当时的兖州、青州、徐州、豫州,东至山东半岛,南到江淮流域,都种桑出丝。他们的贡赋,除了丝之外,还有用竹筐装着的彩绸。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则早有了“丝”、“桑”、“帛”等字样,这表明,丝绸的织造,在那时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古代的文献记载,已被出土的大量文物所证明。1926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一个用某种工具切割开来的蚕茧,它的样于很像半个花生壳。1958年,在远离西阴村几千里之遥的浙江吴兴钱三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工作者竟发掘到一些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丝线筹。这些丝织品织制得还相当不错呢!1950年,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工作者还发现,有的青铜器上还粘附着织造精美的细绢。由此可以断定,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国的蚕桑丝织事业便兴起了。 那么,是谁最早创造这一技术的呢?不用说,那是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嫘祖不过是当时劳动人民的集中代表。 在五千多年前,人们都是靠打猎、采集野果和捡鸟蛋来维持生活。有一次采摘桑椹时,有人顺手把野蚕结的茧摘了回来。他把茧放在嘴里咀嚼着,茧里的蛹被他嚼碎了,蛹汁被他吸食了出来。“真是太香了,味道好极了。”嚼茧的人心里说。他实在舍不得扔掉这美味,就像现在的人们嚼口香糖一样,不停地一个劲地咀嚼。终于什么滋味也没有了,他才恋恋不舍地把它吐了出来。由于唾液的浸润和牙齿的研磨,他放在口中那坚韧的茧壳已经变得又松又软。因此,当他把茧壳从口中取出来,用手一撕扯,茧壳便成了一小团散乱的丝纤维。这奇怪的现象给了人们很大的启发,他们便上山摘来野蚕茧,放到锅里煮,然后用木棍搅和。于是,白白的细丝便被抽取了出来。再往后,他们又开始饲养家蚕,用家蚕结的茧来缫丝织绸,制作衣裳。 最初的丝线尽管非常粗糙,但却为后来利用蚕丝线开了一个大大的好头。当你现在身穿轻盈飘逸舒适的丝绸服装时,你该不会忘记我们祖先的开创之功吧?
7. 养蚕取丝的故事是什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国嫘村山一户人家。姑娘长大后每天都要外出采集野果来奉养体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处的野果采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集,每天都很晚才回家。
不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来奉养二老呢?生活的艰难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树下伤心地哭起来,哭声是那样哀婉、凄凉,使远近的飞禽走兽都感动地流下了泪水。
这哭声震动了天庭。玉皇大帝拨开云雾向下一看,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孝女哭得死去活来,便发了善心,把“马头娘”派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天虫。
马头娘看见姑娘悲伤的样子,便将桑果落在她的嘴边,姑娘舔舔嘴边又酸又甜。便吃了一点,觉得没什么异样,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二老吃,老人吃后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姑娘发现树上的天虫不断地吐着丝,做茧子,在阳光下产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丽。
出于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里,用手把丝拉出来,这丝又有韧性。她索性像天虫那样,编成一块块小绸子,连成一大块给父母披在身上。热天凉爽、冬天温暖,于是为天虫取名为蚕,捉回家喂养。
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蚕的生产规律和缫丝织绸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从此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
姑娘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消息很快传遍西陵国,西陵王非常高兴,收姑娘为女儿,赐名“嫘祖”。
嫘祖这一惊天动地的创举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部落的首领纷纷到西陵国向她求婚,都遭到嫘祖的婉拒。后来中原部落首领黄帝轩辕征战来到西陵,两人一见倾心,很快嫘祖被选作黄帝的元妃。
嫘祖辅助黄帝战胜了南方的蚩尤和西方的炎帝,协调好各部落的关系,完成了统一中华的大业。同时奏请黄帝诏令天下,把栽桑养蚕织锦的技术推广到全国。
嫘祖去世后,黄帝把她葬于嫘村山,后世尊称其为“先蚕娘娘”,并推崇为我国养蚕取丝的创始人。每到植桑养蚕时间,人们纷纭设祭坛祭祀先蚕,以求风调雨顺,桑壮蚕肥。同时也用来祭奠嫘祖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
8. 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这些都是历史事实。 改错
将历史事实改为历史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