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墨汁的由来是什么
墨汁即通常所称的墨,都是指黑色的液体或固体。它的主要原料为炭烟、胶料、添加剂和溶液等,一般经由机械加工而成。据说,墨汁是由刑夷发明的。
传说在周朝时,有一个名叫刑夷的人在河边洗手时,忽然看到河面上漂来一件黑乎乎的东西,他捞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块尚未燃尽的松炭。于是,他便又将松炭丢回了河里。刑夷突然发现,自己一双刚刚洗干净的手染上了一道黑黑的印迹。“松炭能染色,是否可以用来写字呢?”刑夷追到下游,把那块松炭捞起来。他把松炭带回家,用砖头捣碎,研成了粉末,又将黑色的粉末撒在麦粥碗中,拿起筷子朝碗里蘸了几下,冲墙上乱画,墙上立即出现了一道道黑色的痕迹。
从此,刑夷便用松炭粉末调成的液体写诗作画,这种写诗作画的方式也渐渐在读书人中传播起来。而这种液体就是我国最原始的墨汁。
『贰』 墨汁添加什么写出来的字才发亮
添加一些动物的胆汁和盐,必须同时用方可使自写起来鲜亮,可以具体实践一下,检验真理正确与否。 我用着还是比较不错,大多用鱼胆汁加入墨汁中。
『叁』 古代人使用的墨水是如何制造的
古代制墨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主要工序有炼烟、和料、制作、晾干、描金等。
1、炼烟:是用不完全燃烧的方法从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烟尘,分别得到松烟和油烟。燃烧时要严格控制火候、出入风口,掌握收烟时间,才能保证烟炱黑度、细度、油分、灰分。
2、和料:是先将胶用文火熬烊,投入色素原料和添加原料,充分搅拌,杵捣均匀。据说和料要反复锤敲达“十万杵”,烟料和胶合料才能达到细腻均匀的程度,制成坯料。
3、制作:将坯料按规格搓拓成浑然无缝隙的墨果,压入墨模成形,成为各种形状,墨面印上了精细的装饰图案及文字。
4、晾干:墨成形之后还要晾干,有平放、入灰、扎吊三种方法。平放晾干的初期,墨要不断翻转,使干燥收缩时自然拱翘的墨体自行恢复平整。
晾墨环境的温度、湿度要严格控制,风大、阳光直晒、过分干燥都会导致墨内水分析出不均匀,以致产生碎裂纹。另外,温度过大也不好,会使墨出现霉变,影响墨的质量。
5、描金:墨干燥后,还要将墨面上的款识纹样作描金添彩处理。一般以上金色和银色为主,故名描金。描金层要求光亮、整洁、色层均匀。描金的作用,不仅是好看,而且有密封作用,使墨保持一定的湿润度。
(3)墨汁发明之前用什么写字扩展阅读: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
中国考古发掘出来公元前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迹,还从湖北云梦县发掘出来战国时代的墨块。《庄子》中有“舔笔和墨”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用毛笔和墨水了。《述古书法纂》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古代写字,以竹挺点漆,后磨石炭为汁而书,叫石墨。秦汉多用松烟、桐煤制墨。现知最早的烟墨,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和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现。当时的墨,是一些小圆块,没有模制成锭。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
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魏、晋、南北朝墨的质量不断提高。北魏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其中写下了我国最早一篇讲制墨工艺的《合墨法》。唐代制墨名工奚超、奚廷珪父子,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宋代墨工潘谷是造墨高手,苏东坡、黄山谷等书画家极为推崇。
明代邵格之、程君房、方于鲁等各树一帜,歙县与休宁两派制墨,争奇斗胜,所制精品,距今三百余年,仍彩色焕发。清代制墨,主要向“精鉴墨”(专供鉴赏的墨)和“家藏墨”(多作收藏或馈赠亲友之用)两方面发展,成为精美的工艺美术品。
『肆』 古代的墨汁是怎样发明的
传说在西周时期,有一个擅长诗画的人,他名叫刑夷。一天,刑夷在河里洗手时,看见河面上漂着一件黑乎乎的东西,他怀着好奇心捞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块尚未燃尽的松炭,他便又随手丢进了河里。
刑夷突然发现,自己一双刚刚洗干净的手染上了一道黑黑的颜色。刑夷不禁思忖道:“松炭既能染色,是否可以用来写字呢?”刑夷赶紧追到了下游,他重新把那块松炭捞了起来。刑夷把松炭带回了家,然后用砖头将它捣碎,研成粉末。
妻子王氏把一碗麦粥端到刑夷面前,说:“你干什么呀?快吃饭吧!”,刑夷朝麦粥望了一眼,他灵机一动,捧起黑粉末,“哗”地撒在瓷碗中。王氏惊讶地说:“啊呀,你疯啦!”
刑夷笑了笑,没有回答,他拿起筷子,朝碗里蘸了几下,朝墙上划了几下,墙上出现了一道道黑色的痕迹。刑夷高兴地叫了起来:“哈哈,我找到写诗作画的材料啦!”从此刑夷便用松炭粉末调成的液体写诗作画,这种液体就是最原始的墨汁了。
『伍』 古时候用来写字和墨水是什么
古代制墨所采用的主要原料有松烟、漆烟和桐烟。最先使用的是松烟,其次是漆烟和桐烟。墨的烟料须经过燃烧,才能制成,烟料是半成品,再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工序制成墨锭,才是成品。 秦汉时期墨的主要原料是松烟,也有以漆烟和松烟和而成的。
晋时制墨的工艺又有了新的提高,发明了用胶配制。隋唐五代时期制墨更加受到重视,政府设官办厂,产地由前代的扶风,扩展到易水和潞州,这些地方不但产松,而且所产之松皆很名贵,为制造上等墨创造了条件。
明代制墨工艺又有了发展,前代秘方桐烟和漆烟制墨方法被广泛采用,墨色黑润,气味清香。明代和清代前期是徽墨的盛世。墨的图案的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现在的墨追求的效率、成本、造型等问题,失去的主要是一种文化内涵,没有了古人对文字尊重进而达到尊重相关的“文房四宝”的传统和意蕴!
『陆』 欧洲人在发明墨水前用什么写字
铅笔。
1564年,一场猛烈的暴风雨袭击了英国,吹倒了坎伯兰郡的一棵大树,一片像煤一样黑色的东西在过去的树根所在处露了出来,那是一个石墨母矿.
当地的牧羊人就用一条条这样的东西,在羊身上涂划,给它们做标记.
不久,精明的城里人就把石墨切成一条条,称作"印石"在街上叫卖.
初期的石墨印石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染污手指;二是容易折断.一位不知名的天才解决了染污的问题,办法是像给石墨印石穿件衣服似的,用线绳子把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易断的问题则是由德国巴伐利亚的一个工匠,业余化学家卡斯帕·费勃在1761年解决的.他把石墨粉和硫磺,锑,树脂搅拌在一起,把这黏糊糊的混合物做成棍棒体.这样成形后的混合体要比纯石墨的印石的硬度强得多.
于是,尼可勒斯·杰库斯·康特,法国一个著名的化学家,发明家受命去完成寻找法国石墨,制造铅笔的任务.不知是被失败的恐慌所刺激,还是被引人瞩目的尊敬所鼓舞,康特下了赌注.
由于只有很少的劣质石墨原料,尼可勒斯就加了些黏土增加数量,然后再在土窑里焙烤,这一切比人们梦想的还要好,他们制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标印棍".
通过掌握混合黏土的比例,尼可勒斯使他生产的铅笔在等级上从硬到软;在颜色上,使铅笔所划出的线由浅灰到深黑.
后来,一个纯美国血统的细木工威廉姆·门罗,在自己的店里发明了一种可以制造大约6~7英寸标准木板条的机器.每块木板条都由机器从头至尾冲槽,槽深正好是石墨圆柱体的半径.然后用两片冲过槽,松紧合适的木片把石墨粘合起来,这就是第一支现代铅笔.
其实古埃及人十分聪明,五千年前已懂得利用纸草(PAPYRUS)管的空心部分贮存有色的液体,在管端绑上一个金属制成的笔尖,作为写字的工具。考古学家发掘出上述的埃及古笔,发觉其原理和现代的墨水笔大同小异。
『柒』 墨汁的由来
1、先秦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
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中国考古发掘出来公元前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迹,还从湖北云梦县发掘出来战国时代的墨块。《庄子》中有“舔笔和墨”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用毛笔和墨水了。
2、秦汉
《述古书法纂》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古代写字,以竹挺点漆,后磨石炭为汁而书,叫石墨。秦汉多用松烟、桐煤制墨。现知最早的烟墨,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和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现。当时的墨,是一些小圆块,没有模制成锭。
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3、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墨的质量不断提高。北魏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其中写下了我国最早一篇讲制墨工艺的《合墨法》。唐代制墨名工奚超、奚廷珪父子,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
4、宋代
宋代墨工潘谷是造墨高手,苏东坡、黄山谷等书画家极为推崇。明代邵格之、程君房、方于鲁等各树一帜,歙县与休宁两派制墨,争奇斗胜,所制精品,距今三百余年,仍彩色焕发。
5、清代
清代制墨,主要向“精鉴墨”(专供鉴赏的墨)和“家藏墨”(多作收藏或馈赠亲友之用)两方面发展,成为精美的工艺美术品。
(7)墨汁发明之前用什么写字扩展阅读:
墨的历史传说
传说在周朝时,有一个擅长诗画的人,名 叫刑夷。一天,刑夷在河里洗手时,看见河面 上漂着一件黑糊糊的东西,他怀着好奇心捞起 来一看,原来是一块尚未燃尽的松炭,便又随 手丢进了河里。刑夷突然发现,自己一双刚刚 洗干净的手染上了一道黑黑的颜色。
“松炭既 能染色,是否可以用来写字呢?”刑夷不禁思忖 道。他赶紧追到下游,重新把那块松炭捞了 起来。刑夷把松炭带回家,用砖头将它捣碎,研 成粉末。“你干什么呀?快吃饭吧!”妻子王氏说 着,把一碗麦粥端到刑夷面前。
刑夷朝麦粥望了一眼,灵机一动,捧起黑 粉末,“哗”地撒在麦粥碗中。“啊呀,你疯啦! ”王氏惊讶地说。刑夷笑了笑,没有回答,他拿起筷子,在碗 里蘸了几下,朝墙上画了几下,墙上出现了一 道道黑色的痕迹。
“哈哈,我找到写诗作画的材料啦! ”刑夷 高兴地叫了起来。从此刑夷便用松炭粉末调 成的液体写诗作画,这种液体就是我国最原始 的墨汁。
『捌』 是谁发明的墨汁
墨是用来书写或绘画的黑色颜料。我国使用墨的历史也很悠久,早在甲骨文中我们就发现了墨书。正式的墨出现在西周时期,《述古书法纂》记载,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先是用漆和木炭或石墨,后来人们用松烟代替石墨。自汉魏之后,制墨技术日臻发达,墨如黑漆,其色黝亮,其香不衰。此后,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制墨家。
最早见于记载的制墨家是三国魏的书法家韦诞(字仲将),世称“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到了唐代,奚超和奚廷圭父子总结前人经验,改进前人方法,创造了捣松和胶等技术,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到了宋代又有著名的墨工张遇、潘衡、叶茂实等。
明代的制墨业多集中在皖南地区,形成两大派系、其中一派以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程君房创造了“漆烟”制墨法,方于鲁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九玄三极墨”。另一派以汪仲山、邵松之为代表,汪仲山是“集锦墨”的创始人,使墨除了实用外,还成了有高度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清代制墨有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奄、胡开文四大家。
墨的种类颇多,名称繁杂,以制作原料为名的有“油烟经、松烟墨、油松墨、朱砂墨、选烟墨、特烟墨等,最有代表性的是“松烟”、“油烟”两种。松烟制作历史悠久,油烟后来居上。
松烟墨是以松枝烧烟配制,乌黑而无亮光,胶轻质松,渗化力强。我国古代多用此墨作书画。松烟取材易,价格较油烟便宜。
油烟墨是用油烧烟(主要是桐油、并和以麻油、猪油等)再加入胶料、麝香、冰片等制成。油烟墨质地优良、坚实细腻,特别是乌黑发光。因桐油烧烟成本高,烟细而重,价格较松烟贵。
墨以胶水为上,胶重则窒笔。质量上乘的墨分量重,胶轻烟细,乌黑而透紫光、上砚无声,磨过的端面平光如镜,无孔点。
使用墨锭时,在研墨方面应注意研墨的力量、墨身和磨行的方向、注水量三项内容。即研磨用力要均匀,轻移慢行;墨身与砚面保持垂直,磨行成圆形.或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注水宜少,随研随添,以浓度适宜为止。墨锭研完后,应擦干保存。如长期立在砚上或泡在墨汁中,会导致墨与砚粘连,而伤砚毁墨。
现在书画墨汁生产进步,市场上多有销售,取用方便。北京“一得阁”出品的中华墨汁、一得阁墨汁,质地优良,墨汁细浓而有光泽,气味清香,耐水性强,适于拓裱.宜于书画。
如果使用瓶装墨汁,要注意在使用时轻轻摇动,使瓶内墨汁上下浓淡均匀。
不管使用墨锭或瓶装墨汁,均忌偏浓偏淡,太浓则容易滞笔,笔毫不能挥洒自如;太淡则容易漫漶,字无神采。
『玖』 蒙恬发明了毛笔用来写字,那墨汁是谁发明的呢
据说墨汁是周朝一个叫刑夷的人发明的。《述古书法纂》中写道“刑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很有名的制墨师,制墨的工艺技术也越来越精进,墨条也被分成三六九等在市面上流通,被各个阶级的文人雅士使用,不过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墨水还是刑夷制作的“黑土”。
『拾』 笔墨的笔和墨的发明
在牍简上刻写成文的书写体系远在殷商时期就已经非常完善了。刻写的牍简经较长时间阅读后,刻划之处自然就积满汗泥尘土,而比牍简表面颜色深一些,反而容易识读。古代刀笔吏们注意到这个现象,有意找些墨粉或墨块之类涂在牍简表面,染黑字迹,提高阅读性能。
很可能用墨涂抹刻写文字的方法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被普遍采用。殷商时就已有墨刑,在人面额上刻字并用墨涂抹刻痕,以示惩戒。春秋以前一种墨定制度,君王用墨圈定刻有法令或计划的牍简,然后付诸实施,墨定也就是君王批准执行的法定程序。我怀疑,所谓墨定也就是君王用墨涂抹刻写的文字内容。商周时期,我国南方民族盛行断发文身习俗,文身就是用针刺破皮肤,再用染料涂抹刺孔,以达到颜色永驻的效果,其过程也类似于墨涂刻痕。墨刑和文身两种现象可以佐证,在毛笔发明前,存在以墨涂抹刻写字迹的可能性。
用墨涂抹刻痕需要专用工具,最现成的工具显然就是当时刷漆用的毛刷子,以毛端把墨粉涂在刻痕中,再擦去牍简表面的余墨就完成涂墨过程。为了更好地把墨涂在细细的刻痕之内,古人会把刷子做得窄一些,甚至故意留出毛锋,变成笔尖。这样,最原始的毛笔也就应运而生了。考古发现,在殷商时期的甲骨上发现有用红漆写成的文字,意味着当时已经出现毛笔。另外,在甘肃、青海发现的四千多年以前的彩陶上,有些图案的图划内有类似于书法中“飞白”的现象,飞白是毛笔尖中墨汁接近枯干时写字导致笔画中出现无墨的现象,说明是用类似于毛笔的工具涂画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