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唐朝发明家蝗虫

唐朝发明家蝗虫

发布时间:2021-06-14 01:07:56

⑴ 历史上真有唐太宗吃蝗虫这一件事吗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姓名:李世民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庙号:太宗
谥号:文皇帝唐高宗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加谥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
生卒时日:公元599年~649年
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在李卫公答对中对其军事思想给予了详细介绍。 即位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开创了行书写碑。太宗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在《帝范》《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⑵ 中国历史上有过蝗灾吗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吃蚂蚱

中国历史上当然是有过蝗灾的啊,还发生过很多次呢,多亏了千百年来劳动者们的不懈努力、共同治理,才将蝗虫灾害控制住,以至于到了现代就很少发生蝗灾了。至于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吃蚂蚱,其实也是因为蝗灾。说到蝗虫啊,我不禁想要感叹一下,小时候,我一直以为蚂蚱就是蚂蚱,而蝗虫属于另一个物种,可是没想到,原来蚂蚱单体叫蚂蚱,一旦它们铺天盖地出现,形成 灾害了,它们就从蚂蚱变成了蝗虫......还真是神奇。

所以他要把这些蝗虫吃下去,他宁可让蝗虫吃了他的五脏六腑,也不愿意让蝗虫吃掉庄稼。大臣和侍卫一看,这还了得,马上劝阻李世民不要做这种事,李世民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他们,并且表示自己这是在帮百姓避免灾祸,然后就把蝗虫生吃了。

⑶ 唐玄宗吃蝗虫故事里的四字词语

唐朝国教是道教。唐玄宗吃蝗虫,全天下感动,蝗灾之年,无人反抗朝 廷。贞观之治。武则天。隋文帝确定三省六部制。太平有象。灭东突厥。灭高昌,设安西 都护府。李白故事。御门听政。历史上就两个皇帝没有嫔妃,隋文帝杨坚、明孝宗。陈叔宝: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⑷ 中国治理蝗虫第一人叫什么

办法1:人工扑打法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属于自春秋战国年间起,农民们迎战蝗灾的“白刃战”。
这种方法虽说耗费体力,却工具简单方法简便,且适合大批乡民集体作战。因此两千年来,在中国农村十分普及。
办法2:壕堑掩埋法
人工扑打法虽说简单,但毕竟人力体力消耗太大。于是到了汉朝年间,累坏了的国人们,也脑筋灵光一现:何必要和蝗虫打白刃战?给蝗虫挖坑不就行了?于是“壕堑掩埋法”应运而生。
以东汉《论衡》等典籍介绍,这种方法,要先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这种办法的“歼敌”效果极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难度却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浅,蝗虫也能钻出来。
《晋书》里记载,河东地区当时发生蝗灾,人们采用“壕堑掩埋法”埋杀蝗虫,熟料埋进土里的蝗虫,转眼就飞出来,反而把庄稼啃了个光。
于是,一种更狠的办法,唐朝时就普及了:篝火诱杀法。
办法3:篝火诱杀法
其实,火烧蝗虫的愿望,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是十分强烈。《诗经》里就有“秉被蟊贼,以付炎火”的呐喊。到了唐朝时,这种“火烧蝗虫”的操作,也终于成熟起来。
以《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里记载,要想“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蝗虫密集的地区分路设灯,用密切配合的灯光,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然后被火烧到的蝗虫,就会失去飞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机捕杀。还可以以将被杀的蝗虫,在壕堑处集中掩埋。
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果断启用“篝火灭杀法”,短时间里成功将大灾扑灭!
而发展到农业科技更发达的宋代,大规模的灭蝗烧荒也被采用:将蝗虫的滋生地一把火烧光,不但断绝灾难隐患,更可在烧荒处开荒种地,可谓一举多得。
办法4:据虫除卵法
也同样是在农业科技井喷的宋代,防灾意识也深入人心:与其在大灾时累死累活灭蝗,不如提前斩草除根。趁着冬天的机会,把蝗虫的虫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据虫除卵法”。
以《宋史》的记载,宋代的农民们,就常在冬天寻找蝗虫滋生地。《治蝗全法》也总结了宋代以来“据虫除卵”的经验:凡是蝗虫虫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无数像蜂巢一样的小孔,必须果断挖土铲除。明清年间,人们更开发出了原始“农药”,比如“百步草浓汁”和“陈醋混合液”,专用灭杀虫卵。
但这种找虫卵的办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说,简直就是累断腿。有时累死累活刨虫卵,第二年蝗灾还是汹涌而来。到了明朝年间,人们更明白一个事实:种地其实比找虫卵更能杜绝隐患——垦荒除蝗法。
严格说来,垦荒除蝗法其实起于元代,以《农书》记载,元朝的农民们,就常垦荒种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灾。发展到明朝时,更有了系统的操作:滋生蝗虫的地方,都是“涸泽”地区,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农田,在垦殖的过程里,通过各种方式杀灭掉虫卵,同时种植绿豆豌豆等蝗虫不吃的植物,用于蝗灾时的备荒口粮。
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这种“垦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记录,更随着《农政全书》的享誉世界,流传于欧美各国。对西方近代的病虫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响。
但话说回来,上面这几个办法,虽说各个靠谱,可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这些办法也只能做到缓解灾情,把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点。一直到现代社会,世界各国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够勉强控制蝗灾。叫这个可怕灾害,看似离现代生活比较远。某些“吃货拯救蝗灾”的调侃,更可以说是对病虫害灾难的严重无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条件有限的古代,坚强的中国人,依然世代更新着治蝗灭蝗的经验,勇敢面对着每一次灾难。这样的智慧与勇敢,恰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⑸ 唐朝能够防治蝗虫害和抵抗天灾么

能,有史实

唐朝开元年间,黄河流域曾经连年发生干旱,由此而引发了大面积的蝗虫灾害,当时的执政宰相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贤相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如何应对这种大规模的天灾?按照当时迷信的说法认为这是统治者修德不够,是上天对他的惩罚,那么统治者就应该通过祭祀天地,承认失德并加强修养,甚至杀几个“替罪羊”的形式来求得上天的谅解,然后灾害就会消失。而姚崇却敢为天下先,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力排众议,下令地方官努力灭蝗虫,为了鼓励地方官的积极性,他一度把灭蝗虫的多少和地方官的考核政绩挂钩,取得了良好效果。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泛指华山以东的黄河流域)蝗害成灾,老百姓受迷信思想束缚,不敢捕杀,而在田旁设祭、焚香、膜拜,却眼巴巴地看着大片的庄稼被蝗虫吞食。姚崇得知后马上向玄宗上奏,引《诗经》及汉光武诏书,证明蝗虫是可以捕杀的。他说:“蝗虫怕人,故易驱逐;苗稼有主人,故救护者必定卖力;蝗虫能飞,夜间见火,必定飞往;设火于田,火边挖坑,边焚边埋,定可馀尽。”玄宗说:“蝗是天灾,是由于德政不修所致,你要求捕杀,这不是背道而驰吗?”姚崇又说:“捕杀蝗虫,古人行之于前,陛下用之于后,安农除害,是国家的大事,请陛下认真考虑。”玄宗被说服。但当时朝廷内外,都说蝗虫不能捕杀,玄宗说:“我同宰相讨论,已定捕蝗之事,谁再反对,即行处死。”于是派遣御史分道督促,指挥老百姓焚埋蝗虫。结果颇见成效,当年农业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第二年,山东又发生蝗灾,姚崇按照老办法,派人到各地督促捕杀。朝廷议论又起,多以为蝗虫捕杀不得。有一个既耿直又迂腐的人韩思复反对姚崇捕杀蝗虫,他说:“河南、河北蝗虫,近更猖獗,所到之处,苗稼都损,且更向西漫延,到达洛阳;使者往来,不敢声张,山东数州,甚为恐慌。”接着,他又是那一套天灾流行,土埋不容,只有悔过修德,以求上天保佑的陈词滥调。最后,他请求玄宗停止捕蝗工作,以收揽人心。还有一个知识分子叫张鹫也对姚崇进行猛烈的攻击,说什么蝗虫“埋一石则十石生,卵大如黍米,厚半寸盖地;上天要是不灵,则不至生蝗,上天要是降灾,蝗会越埋越多;对于蝗灾,应该修德慎刑,以报答上苍的惩罚,为什么不修福以免灾,而要逞杀以消祸呢?”玄宗也犹豫起来,又同姚崇进行商量。姚崇说:“这些庸儒们死抠书本,不懂得变通之道。凡事有时要违反经典而顺乎潮流,有时要违反潮流而合权宜之计。”接着他列举了历史上一再出现的蝗灾及其可怕后果。说:“今山东蝗虫,孳生之处,遍地皆是,倘农田没有收成,则人民就要流移,事关国家安危,不可拘守成规。即使除之不尽,也比不除成灾好。陛下好生恶杀,此事不烦你下诏,请允许我下文处理。若除蝗不成,我所有的官爵,一概削除。”他又一次说服了玄宗。
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并反驳姚崇说:“蝗乃天灾,非人力可以除尽,昔刘聪尝令民除蝗,害反益甚,今请修德禳灾,方足回天意。”姚崇得知,勃然大怒,给他下命令很严厉地驳斥道:“刘聪伪主,德不胜妖,今日圣朝,妖不胜德。古时良守治民,蝗不入境,如谓修德可免,彼岂无德致此么?今若坐视蝗虫食苗,忍心不救,将来秋收无着,恐刺史亦未免咎呢。”倪若水看后非常恐惧,不得已,只好执行命令,扑灭蝗虫,他所捕杀的蝗虫共达十四万石,当地蝗害才有所缓解。当时另一宰相卢怀慎也反对捕杀蝗虫,他对姚崇说:“蝗虫是天灾,怎么可以用人力来制服呢?外面的议论,都认为捕杀蝗虫不对。而且杀虫太多,有伤自然和气。现在停止,还来得及,请你慎重考虑。”姚崇力辩其谬,他列举古帝王及孔子为例,证明为了人的安全,如果不违礼制,杀生是可行的。又说:“现在蝗虫极多,只有驱除,才可消灭:若放纵蝗虫吃食禾苗,各处田地,都要空虚。山东百姓,如何能够听其饥饿而死呢?此事我已奏请皇上定夺,请你不要再说了。若是救人杀虫,因而得祸,我愿独自承受,与你无关。”为了加大消灭蝗虫的力度,他派督察组到各地去检查,看那些地方官捕蝗勤快,那些地方官捕蝗不力,列名上报,作为对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这种不得已而为的举措极大地鼓励提升了地方官消灭蝗虫的积极性,他们积极组织百姓以各种方式和蝗虫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蝗灾,使原本颗粒无收的庄稼获得了一定的收成,从而使百姓度过灾年难关,为稳固国家政权做出了积极贡献。

⑹ 面对蝗虫,唐太宗吃它,唐玄宗怕它,唐僖宗做了什么特立独行的事情

唐僖宗开心的笑了,京兆尹告诉他蝗虫没有吃粮食,而唐僖宗一点判断力都没有就选择相信了,还乐滋滋接受百官的祝贺,真是一个天真的帝王。


最后,唐僖宗一听就非常开心了,这是一件好事,加上百官都向帝王祝贺,唐僖宗就更加开心了,以为真的蝗虫路过的地方,粮食没有出现一点问题。试问这样朝代就算没有人来灭他,估计自己都可以玩死自己了。

⑺ 那个皇帝吃过蝗虫

——唐太宗吃蝗虫

《资治通鉴》记载: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翻译: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捡了几枚蝗虫卵念念有辞道:"粮食是百姓的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古时认为蝗虫有灵异,修有奶奶庙,因为蝗皇音同百姓不敢捕杀.而在古代一但发生大灾都认为是上天降的惩罚)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在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边上的人谏道:"不能吃啊!吃了可能要生病的!"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 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又怎么会因为害怕生病而不做了?!"(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⑻ 为什么李世民生吞蝗虫

贞观二年(628)京师地区闹蝗灾,六月间李世民在皇家园林里也见到蝗虫了,他捡了几只,对天发誓:“老百姓以谷物为生,却让你们给吃掉了!不如你们来吃我的肠胃吧!”举手就要把蝗虫往自己嘴里放。左右之人连忙劝阻:“这玩艺说不定吃了会得病?”李世民说:“朕是要为民受灾,哪顾得上自己躲避灾害?”于是捏着蝗虫生生吞下肚去。

据说:这一年蝗虫没有形成灾害。

连皇家园林里都可以随手捡到蝗虫,可见蝗灾有相当规模了。就因为李世民吞吃几只蝗虫,就感动了上天,蝗灾就没闹起来。唐朝人的马屁真是很滥。这是李世民感动了上天呢?还是李世民感动了蝗虫,感动到蝗虫自己不好意思闹灾主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呢?本来灭蝗虫该是地方官的职责,现在皇帝老人家亲自出马,吞吃区区几只蝗虫,就一举解决了需要在广大地区出动大量人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这劳动效率这投入产出比,比杀虫剂都灵,这让我们后生晚辈怎么能不羡慕不嫉妒呢?

这个故事是怎么编出来的?是编给谁看的呢?

事情的经过恐怕是这样的:李世民吞吃蝗虫,这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是标准的“作秀”,是有意的“炒作”,是精心设计的即兴发挥。而京畿地区蝗虫不为灾,就是有意隐瞒了,是臣下的虚构,是故意隐瞒,以构成美丽的谎言,这谎言让李世民很有面子成为政治型男,也让后代读者肃然起敬顶礼膜拜要赞扬要学习要模仿。

⑼ 历史上中国人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办法1:人工扑打法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属于自春秋战国年间起,农民们迎战蝗灾的“白刃战”。
这种方法虽说耗费体力,却工具简单方法简便,且适合大批乡民集体作战。因此两千年来,在中国农村十分普及。
办法2:壕堑掩埋法
人工扑打法虽说简单,但毕竟人力体力消耗太大。于是到了汉朝年间,累坏了的国人们,也脑筋灵光一现:何必要和蝗虫打白刃战?给蝗虫挖坑不就行了?于是“壕堑掩埋法”应运而生。
以东汉《论衡》等典籍介绍,这种方法,要先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这种办法的“歼敌”效果极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难度却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浅,蝗虫也能钻出来。
《晋书》里记载,河东地区当时发生蝗灾,人们采用“壕堑掩埋法”埋杀蝗虫,熟料埋进土里的蝗虫,转眼就飞出来,反而把庄稼啃了个光。
于是,一种更狠的办法,唐朝时就普及了:篝火诱杀法。
办法3:篝火诱杀法
其实,火烧蝗虫的愿望,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是十分强烈。《诗经》里就有“秉被蟊贼,以付炎火”的呐喊。到了唐朝时,这种“火烧蝗虫”的操作,也终于成熟起来。
以《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里记载,要想“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蝗虫密集的地区分路设灯,用密切配合的灯光,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然后被火烧到的蝗虫,就会失去飞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机捕杀。还可以以将被杀的蝗虫,在壕堑处集中掩埋。

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果断启用“篝火灭杀法”,短时间里成功将大灾扑灭!
而发展到农业科技更发达的宋代,大规模的灭蝗烧荒也被采用:将蝗虫的滋生地一把火烧光,不但断绝灾难隐患,更可在烧荒处开荒种地,可谓一举多得。
办法4:据虫除卵法
也同样是在农业科技井喷的宋代,防灾意识也深入人心:与其在大灾时累死累活灭蝗,不如提前斩草除根。趁着冬天的机会,把蝗虫的虫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据虫除卵法”。
以《宋史》的记载,宋代的农民们,就常在冬天寻找蝗虫滋生地。《治蝗全法》也总结了宋代以来“据虫除卵”的经验:凡是蝗虫虫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无数像蜂巢一样的小孔,必须果断挖土铲除。明清年间,人们更开发出了原始“农药”,比如“百步草浓汁”和“陈醋混合液”,专用灭杀虫卵。
但这种找虫卵的办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说,简直就是累断腿。有时累死累活刨虫卵,第二年蝗灾还是汹涌而来。到了明朝年间,人们更明白一个事实:种地其实比找虫卵更能杜绝隐患——垦荒除蝗法。
严格说来,垦荒除蝗法其实起于元代,以《农书》记载,元朝的农民们,就常垦荒种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灾。发展到明朝时,更有了系统的操作:滋生蝗虫的地方,都是“涸泽”地区,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农田,在垦殖的过程里,通过各种方式杀灭掉虫卵,同时种植绿豆豌豆等蝗虫不吃的植物,用于蝗灾时的备荒口粮。
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这种“垦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记录,更随着《农政全书》的享誉世界,流传于欧美各国。对西方近代的病虫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响。
但话说回来,上面这几个办法,虽说各个靠谱,可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这些办法也只能做到缓解灾情,把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点。一直到现代社会,世界各国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够勉强控制蝗灾。叫这个可怕灾害,看似离现代生活比较远。某些“吃货拯救蝗灾”的调侃,更可以说是对病虫害灾难的严重无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条件有限的古代,坚强的中国人,依然世代更新着治蝗灭蝗的经验,勇敢面对着每一次灾难。这样的智慧与勇敢,恰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⑽ 天降蝗灾,民不聊生,君王抓起蝗虫,为何叫蝗虫吃自己的心

因为他是想让蝗虫来吃自己的心,然后不要吃百姓的粮食。

阅读全文

与唐朝发明家蝗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