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还有什么难理解的吗?然而,美学界从这句话引出了南辕北辙的分歧,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有的美学家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是马克思对美的定义,因此,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都是劳动创造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在“劳动创造了美”与“美是劳动创造的”中间划了等号。而以蔡仪为代表的美学学派则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虽然是马克思说过的,但这句话并不是谈美的根源,更不是给美下定义。是耶?非耶?那一种见解更符合马克思说这句话的原意?要弄明白其中底蕴,还得从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说起。
这句话源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全文如下: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的本质的异化(“以字原文为黑体字,著重号亦原有)。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此着号为笔者所加),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①
从全文看,这段话是对国民经济学派②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本质异化的批判。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列举了大量事实,雄辩地说明在异化劳动下,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直接关系的颠倒。因此,这里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并不是对美的问题发表意见,更不是对美的定义。如果说这段话同美学有什么关系,那么,也可以说是涉及到与美的创造有关的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第二自然,而且可以创造美,二是说明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也可能进行美的创造,但这种美的创造的成果却与劳动者完全脱节。因而劳动者虽然创造了美,但所获得的却是美的反面,即丑。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被异化的极不公平的现实,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人性被严重异化。如果这种理想是符合马克思在这段话中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的含义,那么,蔡仪先生的论述显然是符合原义的了。
再从语义逻辑看,“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是叙述性语言,其所指与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劳动创造的”这句话,则是定义性语言,只有所指而没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后者则是全部。二者之间,无论从语义的质与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构成因果关系。那么,美是否可以被创造呢?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认为美是事物一种属性,并不防碍同时也承认美是可以通过劳动创造的。事实上,从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观念,产生审美的渴望起,便开始了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半坡遗址出土的约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约十多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用砾石、蚌壳和兽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来极其简单、粗糙的装饰品以及骨针、石斧等工具便是证明。
自然界和社会生产中的美是大量存在的,甚至可以说称得上极其丰富的。然而,人们还不满足这些自然形态的美,也不满足于鉴赏现实美时的联想所获取更丰富的美感,而是还要各自的美的观念、对美的渴望和要求去创造。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审美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审美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也日渐强化。美的创造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日常用品造型色彩的美化,花样描绘的讲究,就十分普遍。家用电器、文化用品、交通工具、生产用的机器等等,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美的因素。新时期以来,广州还创立了一年一度的美食节……一句话,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美。在当代生活中,产品的美化程度已成为产品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技术美学作为一个美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
前苏联政治家、哲学家、文艺评论家卢那察尔斯基(1875—1933年)曾经说过:“如果我用浑浊的、有气泡的玻璃做一保杯子,而且而且杯子的各个部分很不匀称,自然还是可以用它来喝水的。然而谁不懂得,假如人们被大大小小的这些劣质的东西所包围,那就只有过一种贫乏、枯燥、阴郁的生活。”①可见,日用品的美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多么重要。技术美学就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门关于技术领域的美的创造的科学。尽管这门学科尚未完美,但生活已向她招手,现代文明离不开劳动产品中的美的创造。
劳动成果的美的创造又反过来要求劳动过程的美的创造,即劳动组织,劳动场景乃至劳动秩序的和谐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使劳动本身变成一种最高的需要,一种能使身心愉悦的活动,即建立劳动本身的美,于是人体又在注意起劳动美学的研究。
总之,只要人们对美的渴望不息,那么,美的创造之火必然愈烧愈旺。劳动不仅可以按照物质的规律和使有价值的需要创造,而且,也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又因其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总的来说,劳动创造的美,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附于使用价值的美的创造。如日用品的美的创造,生产工具中的美的创造,交通工具中的美的创造,高科技成果的美的创造,食品的美的创造,服饰美的创造,居室美的创造,建筑物的美的创造,等等。这一类美的创造的特征就在于其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必须服从其使用价值的创造,以更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为前提。
另一类则以审美价值为首要目标的美的创造——即艺术美的创造。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尽管各艺术种类有其不同的物质媒介,遵循不同的物质美的表现法则,但都是为了审美的目的,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艺术美的创造只按照艺术美的规律来创造。优秀的艺术品,能使人获得比自然美与社会美都丰富的美感,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艺术美的创造又是最高级形态的美的创造。
❷ 题目是《开展劳动创造美学生劳动教育活动》作文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今天,学生要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首先要学会劳动。
在劳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上好劳动课,使每个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劳动课的首要条件。
凡事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目前的小学劳动课本注重了教材的编排,重视了教材内容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利,例如12册中《我给奶奶煎中药》《现代通讯工具和使用》等。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运用了现代电教媒体吸引学生或设置悬念,引起学习兴趣,也采用录音、讲故事、谈经验等方法。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始终营造一种活泼轻松的气氛,让学生都有主动参加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上好劳动课的本质。
教学时,既不能以单纯的劳动代替劳动技术课教学,也不能以讲授、示范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实习。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把有关劳动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要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我们应力求避免空洞的说教。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劳动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学生在实践中、劳动中往往注意力最集中,求知欲最为强烈。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肯定特别明显。例如上《几种常见食品的质量鉴别》课,教师采用现代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系列食品,引起学生注意。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区别,并且让学生小组内针对自己比较熟悉的食品质量鉴别进行交流,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再出示几种食品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检验,在学生示范检验中,从发现问题或不足的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鉴别的技巧和方法。当然,学生在实际劳动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应及时指出,个别指导。
这样人人动手,人人参与,学生不仅能学到一定的劳动本领,而且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三、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劳动课的条件。
1、在班级布置中开展劳动教育。在安全教育、自我保护的教育,学生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出一期班级小墙报。
2、组织课外兴趣活动。学习了插花后,学生进行了实践操作,把自己的插花的过程拍下来,在班级进行分析、讨论。开展分组或个人的插花展评活动。
3、参加公益劳动,开展学雷锋、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做好事。如为孤寡老人慰问、打扫卫生,到街道进行义务劳动等。这样做不仅使自己学到一些生产劳动的本领,还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表现,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总之,学生在此受到了教育,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❸ 美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反问句怎么改
原句是——
美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改为反问句——
难道美不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吗?
美不正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吗?
❹ 怎样理解人类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1、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 2、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
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
(2)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
美的产生的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否则,自由创造就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 美与真的区别在于:首先,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其次,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民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关照的对象. 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没有了这最终目的和出发点,也就没有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美也就无法产生了.
❺ 哪种美学思想认为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创造美的思想是以劳动作为存在和本体来规定思想和美的,这在哲学上与形而上学相分离,不再是传统的古典哲学以理性来规定思想,在美学上也不再是受理性规定的感性,而是受存在规定的新感性。这使得马克思美学思想既区分于其他时代的美学思想,也区分于同时代尼采和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由此,马克思告别了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而成为一个现代哲学家,并且实现了美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向,不仅丰富了美学思想,也使美学成为了哲学的美学。劳动之美的思想正是建立在这种哲学美学基础之上的。
理解劳动之美只有在理论上才能说明它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劳动范畴具体来说,是指人的一切感性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命的外在体现。马克思把它提到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存在的基本前提的高度来认识,并因此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马克思在对劳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研究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奥秘、确立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可见,被恩格斯称誉的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均与马克思对”劳动”的研究有关。马克思还曾将劳动作为一个基本的美学范畴加以考察,有许多重要的发现。,马克思的劳动美学思想有这样三方面的内容:从美学意义上揭示了劳动二重性和劳动产品两因素;科学地解决了艺术起源的问题;对劳动的美学本质进行了历史的分析。
再从语义逻辑看,“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是叙述性语言,其所指与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劳动创造的”这句话,则是定义性语言,只有所指而没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后者则是全部。二者之间,无论从语义的质与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构成因果关系。那么,美是否可以被创造呢,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认为美是事物一种属性,同时也承认美是可以通过劳动创造的。事实上,从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观念,产生审美的渴望起,便开始了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半坡遗址出土的约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约十多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用砾石、蚌壳和兽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来极其简单、粗糙的装饰品以及骨针、石斧等工具便是证明。
❻ 如何理解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
马克思揭示出劳动是人的整个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揭示出人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一切生命活动形式的特点,揭示出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世界。
❼ 马克思论述劳动创造美,与别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劳动创造了美”,美学界从这句话引出了南辕北辙的分歧,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有的美学家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是马克思对美的定义,因此,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都是劳动创造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在“劳动创造了美”与“美是劳动创造的”中间划了等号。而以蔡仪为代表的美学学派则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虽然是马克思说过的,但这句话并不是谈美的根源,更不是给美下定义。那一种见解更符合马克思说这句话的原意?
这句话源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全文如下: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的本质的异化。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从全文看,这段话是对国民经济学派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本质异化的批判。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列举了大量事实,雄辩地说明在异化劳动下,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直接关系的颠倒。因此,这里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并不是对美的问题发表意见,更不是对美的定义。如果说这段话同美学有什么关系,那么,也可以说是涉及到与美的创造有关的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第二自然,而且可以创造美,二是说明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也可能进行美的创造,但这种美的创造的成果却与劳动者完全脱节。因而劳动者虽然创造了美,但所获得的却是美的反面,即丑。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被异化的极不公平的现实,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人性被严重异化。如果这种理想是符合马克思在这段话中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的含义,那么,蔡仪先生的论述显然是符合原义的了。
再从语义逻辑看,“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是叙述性语言,其所指与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劳动创造的”这句话,则是定义性语言,只有所指而没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后者则是全部。二者之间,无论从语义的质与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构成因果关系。那么,美是否可以被创造呢?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认为美是事物一种属性,并不防碍同时也承认美是可以通过劳动创造的。事实上,从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观念,产生审美的渴望起,便开始了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半坡遗址出土的约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约十多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用砾石、蚌壳和兽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来极其简单、粗糙的装饰品以及骨针、石斧等工具便是证明。
自然界和社会生产中的美是大量存在的,甚至可以说称得上极其丰富的。然而,人们还不满足这些自然形态的美,也不满足于鉴赏现实美时的联想所获取更丰富的美感,而是还要各自的美的观念、对美的渴望和要求去创造。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审美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审美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也日渐强化。美的创造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日常用品造型色彩的美化,花样描绘的讲究,就十分普遍。家用电器、文化用品、交通工具、生产用的机器等等,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美的因素。新时期以来,广州还创立了一年一度的美食节……一句话,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美。在当代生活中,产品的美化程度已成为产品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技术美学作为一个美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
前苏联政治家、哲学家、文艺评论家卢那察尔斯基(1875—1933年)曾经说过:“如果我用浑浊的、有气泡的玻璃做一保杯子,而且而且杯子的各个部分很不匀称,自然还是可以用它来喝水的。然而谁不懂得,假如人们被大大小小的这些劣质的东西所包围,那就只有过一种贫乏、枯燥、阴郁的生活。”可见,日用品的美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多么重要。技术美学就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门关于技术领域的美的创造的科学。尽管这门学科尚未完美,但生活已向她招手,现代文明离不开劳动产品中的美的创造。
劳动成果的美的创造又反过来要求劳动过程的美的创造,即劳动组织,劳动场景乃至劳动秩序的和谐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使劳动本身变成一种最高的需要,一种能使身心愉悦的活动,即建立劳动本身的美,于是人体又在注意起劳动美学的研究。
总之,只要人们对美的渴望不息,那么,美的创造之火必然愈烧愈旺。劳动不仅可以按照物质的规律和使有价值的需要创造,而且,也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又因其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总的来说,劳动创造的美,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附于使用价值的美的创造。如日用品的美的创造,生产工具中的美的创造,交通工具中的美的创造,高科技成果的美的创造,食品的美的创造,服饰美的创造,居室美的创造,建筑物的美的创造,等等。这一类美的创造的特征就在于其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必须服从其使用价值的创造,以更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为前提。
另一类则以审美价值为首要目标的美的创造——即艺术美的创造。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尽管各艺术种类有其不同的物质媒介,遵循不同的物质美的表现法则,但都是为了审美的目的,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艺术美的创造只按照艺术美的规律来创造。优秀的艺术品,能使人获得比自然美与社会美都丰富的美感,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艺术美的创造又是最高级形态的美的创造。
❽ 人的美在实践中 作文
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著名的“美是生活”命题,美是“应当如此生活”和使人“想起生活”的生活,除去其人本主义因素,赋予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美就是根源于社会实践,美是本质上社会实践的生活。自然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就比较间接,自然物的美,只是由于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与人原先对立或无关的关系,产生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审美关系之后,才显示出来。而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都是非常直接、非常明显的,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美直接来源于生产劳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活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也直接来源于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在交往活动中体现出哪一些语言、行为、思想是善的,是美的,哪一些是恶的、丑的。 2.社会美的第二个特点是与社会功利性相联系 美是一种价值。美对人总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都不在于经济实用,也不是纯粹的道德工具,它是通过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社会美最初都明显地附丽于与人的实践有用有利的事物,对人的实践无用有害的事物本质上是不能成为美的。善虽然不就是美,但它是美的前提、基础和内容,在社会领域,美与善是直接统一的。 3.社会美的第三个特点是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联 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更直接依赖于社会历史条件,因为社会美的内容直接就是人们在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物质关系制约着人们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人们的审美关系必须受制于物质条件、政治条件和其他精神条件,并随这些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美必然具有它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民族、阶级的特色。例如:封建时代自然经济的田园风光,有别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市化的乡镇。寺庙、教堂的清静与肃穆,信徒虔诚的心灵和对生活的淡泊,不同于歌舞厅的喧哗和兴奋、青年自然流露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追求。
❾ 解释: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还有什么难理解的吗?然而,美学界从这句话引出了南辕北辙的分歧,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有的美学家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是马克思对美的定义,因此,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都是劳动创造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在“劳动创造了美”与“美是劳动创造的”中间划了等号。而以蔡仪为代表的美学学派则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虽然是马克思说过的,但这句话并不是谈美的根源,更不是给美下定义。是耶?非耶?那一种见解更符合马克思说这句话的原意?要弄明白其中底蕴,还得从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说起。
这句话源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全文如下: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的本质的异化(“以字原文为黑体字,著重号亦原有)。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此着号为笔者所加),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①
从全文看,这段话是对国民经济学派②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本质异化的批判。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列举了大量事实,雄辩地说明在异化劳动下,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直接关系的颠倒。因此,这里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并不是对美的问题发表意见,更不是对美的定义。如果说这段话同美学有什么关系,那么,也可以说是涉及到与美的创造有关的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第二自然,而且可以创造美,二是说明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也可能进行美的创造,但这种美的创造的成果却与劳动者完全脱节。因而劳动者虽然创造了美,但所获得的却是美的反面,即丑。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被异化的极不公平的现实,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人性被严重异化。如果这种理想是符合马克思在这段话中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的含义,那么,蔡仪先生的论述显然是符合原义的了。
再从语义逻辑看,“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是叙述性语言,其所指与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劳动创造的”这句话,则是定义性语言,只有所指而没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后者则是全部。二者之间,无论从语义的质与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构成因果关系。那么,美是否可以被创造呢?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认为美是事物一种属性,并不防碍同时也承认美是可以通过劳动创造的。事实上,从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观念,产生审美的渴望起,便开始了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半坡遗址出土的约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约十多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用砾石、蚌壳和兽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来极其简单、粗糙的装饰品以及骨针、石斧等工具便是证明。
自然界和社会生产中的美是大量存在的,甚至可以说称得上极其丰富的。然而,人们还不满足这些自然形态的美,也不满足于鉴赏现实美时的联想所获取更丰富的美感,而是还要各自的美的观念、对美的渴望和要求去创造。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审美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审美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也日渐强化。美的创造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日常用品造型色彩的美化,花样描绘的讲究,就十分普遍。家用电器、文化用品、交通工具、生产用的机器等等,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美的因素。新时期以来,广州还创立了一年一度的美食节……一句话,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美。在当代生活中,产品的美化程度已成为产品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技术美学作为一个美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
前苏联政治家、哲学家、文艺评论家卢那察尔斯基(1875—1933年)曾经说过:“如果我用浑浊的、有气泡的玻璃做一保杯子,而且而且杯子的各个部分很不匀称,自然还是可以用它来喝水的。然而谁不懂得,假如人们被大大小小的这些劣质的东西所包围,那就只有过一种贫乏、枯燥、阴郁的生活。”①可见,日用品的美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多么重要。技术美学就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门关于技术领域的美的创造的科学。尽管这门学科尚未完美,但生活已向她招手,现代文明离不开劳动产品中的美的创造。
劳动成果的美的创造又反过来要求劳动过程的美的创造,即劳动组织,劳动场景乃至劳动秩序的和谐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使劳动本身变成一种最高的需要,一种能使身心愉悦的活动,即建立劳动本身的美,于是人体又在注意起劳动美学的研究。
总之,只要人们对美的渴望不息,那么,美的创造之火必然愈烧愈旺。劳动不仅可以按照物质的规律和使有价值的需要创造,而且,也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又因其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总的来说,劳动创造的美,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附于使用价值的美的创造。如日用品的美的创造,生产工具中的美的创造,交通工具中的美的创造,高科技成果的美的创造,食品的美的创造,服饰美的创造,居室美的创造,建筑物的美的创造,等等。这一类美的创造的特征就在于其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必须服从其使用价值的创造,以更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为前提。
另一类则以审美价值为首要目标的美的创造——即艺术美的创造。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尽管各艺术种类有其不同的物质媒介,遵循不同的物质美的表现法则,但都是为了审美的目的,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艺术美的创造只按照艺术美的规律来创造。优秀的艺术品,能使人获得比自然美与社会美都丰富的美感,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艺术美的创造又是最高级形态的美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