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神医孙思邈活了141岁,五石散也是他发明的,为何临终前告诫徒弟一定要毁了
因为五石散有很强的副作用和依懒性,一旦服用五石散不仅容易上瘾,而且会导致服用者死亡,所以孙思邈就跟徒儿说,五石散这破玩意一定要毁掉。
五石散这款药物是医圣张仲景,针对治疗伤寒病开的一个方子,根据张仲景经验总结,五石散对治疗伤寒病有非常好的疗效,但他没有指出五石散这款药物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副作用。曹孟德的继子何晏,就非常喜欢吃五石散,何晏是个高富帅,十分的好女色,看到漂亮小姑娘,就想睡人家,有道是色字头上一把刀,久而久之何晏因为房事过多,他的身子就垮了。
但是孙思邈不一样,在唐代孙思邈的医学地位堪比华佗、扁鹊,他说的话非常有权威性,所以他说五石散不能吃,那就是不能吃,名医都说不能吃五石散,你还吃那不是找死嘛。
② 百岁神医"孙思邈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素的人,他利用的是
葱管
孙思邈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传说有一次,一位得了尿闭症的病人专找到他,神情十分痛苦属。
孙思邈仔细打量这个病人,只见他的腹部像鼓一样高高隆起。病人双手捂着肚子,呻吟不止。孙思邈见状,心里非常难过,他想:尿流不出来,大概是排尿的口子不灵。尿脬盛不下那么多尿,吃药恐怕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从尿道插进一根管子,尿也许就能排出来。可是,尿道很窄,到哪儿去找这种又细又软、能插进尿道的管子呢?正为难时,他忽瞥见邻居家的孩子拿着一根葱管吹着玩。孙思邈眼睛一亮,也找来一根细葱管,切下尖头,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并像那小孩一样,鼓足两腮,用劲一吹,果然,病人的尿液从葱里缓缓流了出来。待尿液放得差不多后,他将葱管拔了出来,病人这时也好受多了,直起身来,连连向孙思邈道谢。所以说在医学史上,孙思邈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
③ 孙思邈发明火药后对军事的贡献
火药不是孙思邈一个人发明的,他只是之一。火药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④ 孙思邈发明了什么疗法
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
1、 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网络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 之至宝”;
2、 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 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 中西医结合工作第一人;
5、 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6、 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7、 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8、 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9、 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10、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1、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2、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3、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4、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5、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6、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7、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8、首用胎盘粉治病;
19、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甲p
20、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 早一千年,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乙;
21、首创以坤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2、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3、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⑤ 百岁神医”孙思邈是世界上第一次发明导尿术的人,他是用什么导尿
孙思邈是用葱叶导尿的。
孙思邈导尿典故:
有一天,一个病人来看病。孙思邈见他双手捂着肚子,嘴里不住地“哎哟、哎哟”直叫,就急忙让他坐下,问他哪里不舒服。病人痛苦地说:“我已经好几天撒不出尿了,小肚子都快胀破了。您快给我想想办法吧。”孙思邈给病人做了详细的检查,见他的小肚子胀得鼓鼓的,轻轻一碰就叫唤。
孙思邈立刻配好一服利尿的药,让他喝了下去。谁知,病人还是撒不出来,反而胀得更难受了。孙思邈想,喝了药还是尿不出来,肯定是尿道出了毛病。这种病他还是头一次见到,应该想个什么办法呢?他忽然闪出一个念头:能不能把一根管子插到尿道里,把尿引出来呢?对,就用这个办法试一试。
可是,用什么样的管子才合适呢?太硬了、太粗了都不行。这一下,孙思邈可犯了难,急得他直在屋子里转悠。忽然,他看见邻居的一个小孩子正拿着根葱叶吹着玩,眼前不禁一亮。“对,就用葱叶来试试。”孙思邈找来一棵新鲜的大葱,把一根葱叶洗干净,又把葱尖掐掉。
然后,他小心翼翼地把葱叶插到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嘴对着葱叶吹了口气。只见病人的尿顺着葱叶哗哗地流了出来。孙思邈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工导尿术的人。现在导尿当然不用葱叶,用的是橡皮管。但是它们导尿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5)孙思邈发明熟地黄扩展阅读:
孙思邈简介: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
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⑥ 地黄九蒸九晒怎么制作
九蒸九晒熟地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制作出的熟地黄的色泽,口感,疗效,质量均上佳的九蒸 九晒熟地黄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据记载孙思邈在我国中药史上是创制熟地黄的第一人。在其所著《千金要 方》、《千金翼方》中将地黄分生、熟两种,通过蒸制之后,可以改变生地黄 的寒性为甘平,变平宣功效为温补,还详载有蒸地黄的工艺过程。据说,因为 孙思邈常吃熟地黄,直到一百四十多岁才无病而终。据《旧唐书》记载,他死 后'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上述传说,虽未 必真实,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熟地黄的治疗保健功效的确不一般。现代医学研
究认为,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块根,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为常用中药之一。地黄临床入药分为鲜地黄、干地黄、熟地 黄、生地黄炭、熟地黄炭等。地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后,其性味、功效亦 发生相应的改变。鲜地黄性寒、味甘苦,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为主。鲜地黄经 产地加工焙干后名干地黄或生地黄,其性寒、味甘,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主。 干地黄经蒸制后名熟地黄,其性由寒转温,其味由苦转甘,其功效由清转补,以滋 阴补血,益精填髓为主。
熟地黄是中医临床常用药物,也是家庭常用的补益食品。中医认为熟地黄 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功效,主要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 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 须发早白。在很多保健补益类药物中均配伍有熟地黄,或主或辅,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龟龄集等。民间多用熟地黄益智、抗衰老、增强免疫力、抗 辐射、滋阴、补血、排毒、养颜、轻身、明目、补肾、健胃消食、活血壮筋, 治疗腰疼、糖尿病、焦虑症、更年期综合症、伤科、妇科、脱发、皮肤病等很 多疾病。
而传统的蒸制熟地黄的方法一般是采用一次闷法制熟地黄,这种常用的蒸 制熟地黄的方法存在着蒸不透,色泽,口感,疗效,质量差等缺陷。
⑦ 孙思邈发明的黑火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最大贡献是什么
孙思邈精通中医药,被唐太宗封为药王,后人更尊他为药王菩萨。
他发明的黑火药成就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
⑧ 孙思邈发明火焰在哪个朝代
孙思邈(581-682)唐代的医药学家 在道教中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人物,药王殿里供奉的就是他。著作有《千金要方》等
这些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记住他是看病治病的 大夫就行了
火药是由炼丹的方士在炼丹的过程中发明的。
最主流的关点是火药据传由晋朝葛洪发明,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荒谬和可笑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葛洪(公元284~364年)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汉族,晋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
还有 葛洪和孙思邈差了少说200年。 跟孙思邈有个毛线球的关系啊。除非葛洪吃了火药飞升成仙了,否则两个人根本没见过面好吗!
⑨ 在孙思邈发明火药的时候,当时的当政帝王是哪一个
1、火药不能说是孙思邈发明的,火药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炼丹术,后在隋朝被真正发明,在唐朝被用于军事。
2、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
3、所以孙思邈经历了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五个皇帝。
4、在炼丹生涯中,记录了硫黄伏火法,是我国早期火药配方,在火药发明上有突出贡献,但并非是其发明。
⑩ 孙思邈发明火药的时候哪个皇帝在位
1、火药不能说是孙思邈发明的,火药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炼丹术,后在隋朝被真正发明,在唐朝被用于军事。
2、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
3、所以孙思邈经历了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五个皇帝。
4、在炼丹生涯中,记录了硫黄伏火法,是我国早期火药配方,在火药发明上有突出贡献,但并非是其发明。
(10)孙思邈发明熟地黄扩展阅读:
孙思邈的医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主要反映在九个方面。
第一、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改六经辩证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相结合的分类诊断方法,使理论更切合实际。
第二、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收载医方6500多个,无论是经方、古方、俗说单方均系统整理,大多注以出处。
第三、诊断学上把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突出反映在消渴、霍乱、附骨疽、恶疾大风、雀目、瘿瘤等病的描述和治疗上。
第四、治疗学上创用了新的医疗技术。如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术、葱叶导尿术、食管异物剔除术、自家血脓接种以防治疖病等。
第五、在药物学上,重视地道药材以及药物的种植采集、炮制和贮藏,并在药物七品分类基础上按药物功用分为65章,以总摄众病,便于医生处方用药。
第六、重视妇幼保健,强调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为小儿、妇产建立专科创立了条件。
第七、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讲求卫生,反对服石,提倡吐故纳新,动静结合,并辅以食治、劳动,使养生学和老年病防治相结合。
第八、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九、在炼丹生涯中,记录了硫黄伏火法,是我国早期火药配方,在火药发明上有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