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教的起源和发展、
明教,又称作牟尼教或摩尼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西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受基督教与伊朗祆教马兹达教义所影响,摩尼声称自己是神的先知,也是最后一位先知。摩尼教对粟特影响很大,并传入了中国。以此衍生创作的还有金庸笔下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的门派:金庸笔下的明教中人行事乖张诡秘,分为波斯明教和中土明教,小说主角张无忌便是中土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
在古代中国,摩尼教的发展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莲教、伊斯兰教等成分。五代十国、宋、元、明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往往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五代梁贞明六年(920)母乙以此发动起义。两宋时流行于淮南、两浙、江东、江西、福建等地,不断组织农民起义,最著名的有方腊起义、王念经起义。
历史上的摩尼教即明教,也叫未尼教、明尊教,在公元3世纪所创立,当时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唐代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起来。摩尼教教义的核心,是说在世界的一开始,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着,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占据南方。在光明王国里,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洁净,摩尼教经典《下部赞》“叹明界文”说:
光明普遍皆清净,常乐寂灭无动诅。
彼受欢乐无烦恼,若言有苦无是处。
常受快乐光明中,若言有病无是处。
如有得住彼国者,究竟普会无忧愁。
处所庄严皆清净,诸恶不净彼元无;
快乐充遍常宽泰,言有相陵无是处。
光明王国的统治者,波斯称为察宛(意为永恒),东土称为明父、大明尊。黑暗王国到处充满烟火、闷气、飓风、污泥、毒水,由黑暗魔王统治,住着五类魔,整天沉溺在情欲、争吵之中。光明与黑暗数次大战,黑暗魔王让恶魔生下了人类的祖先。因为人类是黑暗之魔的子孙,大明尊便派遣光明使者,用光明分子来拯救人类的灵魂。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意译为“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教徒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当时因为处于秘密结社状态,为了避人耳目,免遭官府的查禁,于是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斋”等。
明教在宋元时期进一步和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下层人民和江湖人士对抗朝廷的斗争形式,由于明教长期受到朝廷压抑,行事极为诡秘,有时也为江湖“白道”所误解,比起一般的江湖人士,明教徒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反抗朝廷也更坚决,在历史上几次掀起大的波澜。第一次是北宋末年,方腊利用摩尼教组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震动东南半壁河山。第二次是南宋以后,明教和白莲教相联结,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红巾军,多白莲教徒,首领韩林儿又称“小明王”,这个“明”又与明教有关。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当时也是白莲教和明教中人。只是他取得大权以后,因为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逐渐与两教不大和睦。等到他当上皇帝,便采纳李善长的建议,下诏严禁白莲社、明教,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十一《礼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如永乐年间有唐赛儿起义,清朝中后期的白莲教起义等;明教却逐渐衰落了。在武侠小说中,由于金庸的武侠名著《倚天屠龙记》写到明教,使明教蜚声一时,成为侠的文化形式中秘密教派的一个典型。
浙西明教总舵(搁船尖风景区)的形成经过1000年的历史。最早以秘密宗教的形式出现,历史上第一个女人称帝的陈硕真起义就在浙西发生,留下神秘遗址“天子基”(十门九不锁)和“万年楼”(万年楼),后被明教教主方腊利用,又在同一地方掀起更为浩大的农民起义。《水浒》上记载说:方腊在六甲灵山设置了完整的“五府六部”明教社会。明教教徒朱元璋在搁船尖下的千亩田屯兵时也是利用这里的明教组织进行活动,所以这里民间传说有:朱元璋藏宝处。 2009年4月CCTV-4 就在大明山寻宝做了一期节目。
2008年12月,福建省霞浦县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大量的明教文物和资料。从摩尼教转换到明教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混合了瑜伽教、佛教、道教等,宋代林瞪这个人物起了很大作用。
② 明教是谁创立的
明教第一代教主是方腊,方腊(公元1048-公元1121年),又名方十三,北宋睦州青溪县万年乡(今淳安)堨村人,一说宋代歙州(治歙县,即徽州)人,后迁至睦州青溪县万年乡(今淳安)堨村,北宋末年持异见者反叛领袖。方腊利用明教(又称摩尼教)组织群众,于公元1120年(徽宗宣和二年)秋举行起义,聚众百万,攻占六州五十二县,方腊自称“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宋徽宗派童贯统西北精兵十余万南下镇压起义。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四月,起义军最后一个据点青溪梓桐洞被宋军攻破,方腊父子等52名首领被俘。公元1121年8月,方腊被朝廷处死,反叛失败。
明教,又称作牟尼教或摩尼教,是一个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为西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这是一种将基督教与伊朗马兹达教义混合而成的哲学体系 摩尼教或明教摩尼教(Manichaeism,汉语意译明教),三世纪中期波斯人摩尼(Mani)(216-277)所创,后向其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盛极一时,影响久远。
③ 明教源于波斯在唐朝的遭遇,与明朝有什么联系
我们在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要说对那个门派影响最深,那么当属于西域的明教。那么这个明教真实存在吗?其实按照史料记载,金庸先生笔下的明教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不仅是一个武学门派,而是一个多维度发展的宗教。
其实大明王朝的“明”字和明教没有任何关系,朱元璋也没在明教干过活,他最多就是在皇觉寺出家过,并且朱元璋骨子里并不喜欢外来的宗教和势力,就比如蒙古。在这种意识下,朱元璋怎么可能和明教扯上关系。
④ 历史上明教是什麽时代的,是谁发起的
明教,又称作牟尼教或摩尼教,是一个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为西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这是一种将基督教与伊朗马兹达教义混合而成的哲学体系。其教义认为,在世界本源时,存在着两种互相对立的世界,即光明与黑暗,即初际,光明与黑暗对峙,互不侵犯。中际时,黑暗侵入光明,二者发生大战,世界因此破灭。后际时,恢复到初际,但黑暗已被永远囚禁。摩尼教认为,物质世界出现前,黑暗物质与光明精神互斗,出现后,则是黑暗入侵光明,所以摩尼教反对物质,认为是黑暗。
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最初也加入这教派,前后长达九年的“摩尼教徒”。后来奥古斯丁争脱而反驳摩尼教。
摩尼教的创教者摩尼生于公元216年,242年在巴比伦传教,277年被钉十字架。他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超越一切的宗教传统。
在古代中国,摩尼教发展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莲教等成分。五代、宋、元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五代梁贞明六年(920)母乙以此发动起义。两宋时流行于淮南、两浙、江东、江西、福建等地,不断组织农民起义,最著名的有方腊起义、王念经起义。
历史上的摩尼教即明教,也叫未尼教、明尊教,在公元3世纪所创立,当时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唐代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起来。
⑤ 明教何时从波斯传入中原的第一任教主是谁
明教源于波斯国,唐时传至中土。当时称为妖教。唐皇在各处敕建大云兴明寺,为明教的寺院。明教教义是行善去恶,众生平等,若有金银财物,须当救济贫众,不茹荤酒,崇拜明尊。明尊即是火神,也即是善神。只因厉朝贪官污吏欺压明教,明教教众不忿,往往起事,自北宋方腊方教主以来,已不知有多少次了。在北宋期间的四大寇:方腊、宋江、王庆、田虎,其中之一的方腊便是第一代教主。在南宋建炎年间,王宗石教主在信州起事。绍定年间有余五婆教主在衢州起事,理宗绍定年间有张三枪教主在江西、广东一带起事。只因明教教素来和朝廷官府作对,朝廷官府便说明教是“魔教”,严加禁止,明教在官府的逼迫之下为求生存,作事不免隐秘诡怪,以避官府的耳目。 正大门派和明教积怨成仇,更是势如水火。明教这么大的一个教,教众之中也不免偶有不自检点、为非作歹之徒,仗着武功了得,滥杀无辜者有之,奸淫掳掠者有之,所以明教的声誉便如江河之日下。自从大宋亡于蒙古鞑子之手后,明教更成了朝廷之死敌,明教更把驱除胡虏为已任,只可惜自明教第三十三代教主阳顶天教主不明死因而亡后,明教群龙无守,教中诸高手为争教主之位,闹得自相残杀,四分五裂,终于有的洗手归隐,有的另立门派,自任教主,教规一堕之后,与名门正派结的怨更深,之后才有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之事。现在在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张无忌教主的带领之下,由于对各大有恩,与正派人等尽前嫌,成为一个正派的教。而本教写的正是以张无忌为线索的,直接回到光明顶被六大门派围攻时的情形。
⑥ 明教的创始人是谁
摩尼光佛
⑦ 在明朝是是否真有明教朱元璋是否真是靠明教起家建国波斯是明教的总坛吗
据说是张无忌练就了乾坤大挪移暗杀了陈友谅,不止有明教,还有暗教。朱元璋是靠手中的芦叶枪起家建国,他弟弟猪瘟为了保护国家殉国。波斯猫产自波斯,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⑧ 波斯明教教主和圣女是什么关系
波斯明教教主为女子,圣女是教主的继承人。
波斯明教的教主除创教教主外均由不出嫁的圣处女担任,以维护明教的神圣贞节。每位教主接任之后,便即选定教中高职人士的三个女儿,称为“圣女”。
此三圣女领职立誓,游行四方,为明教立功积德。教主逝世之后,教中长老聚会,汇论三圣女功德高下,选定立功最大的圣女继任教主。
但若此三位圣女中有谁失却贞操,便当处以焚身之罚,纵然逃至天涯海角,教中也必遣人追拿,以维圣教贞善。黛绮丝、小昭母女先后担任波斯明教圣女、教主。
(8)波斯明教是谁创造的扩展阅读
《倚天屠龙记》故事发生的两百多年前,波斯大哲野芒设帐授徒,门下有三个杰出的弟子:峨默长于文学,尼若牟擅于政事,霍山武功精强。三人意气相投,相互誓约,他年祸福与共,富贵不忘。后来尼若牟青云得意,做到伊斯兰教教王的首相。
他两个旧友前来投奔,尼若牟请于教王,授了霍山官职。峨默不愿居官,只求一笔年金,以便静居研习天文历数,饮酒吟诗。尼若牟一一依从,相待甚厚。不料霍山雄心勃勃,不甘久居人下,阴谋叛变。事败后结党据山,成为一个宗派首领,该派专以杀人为务,名为依斯美良派。
当十字军之时,西域提起“山中老人”霍山之名,无不心惊色变,其时西域各国君王丧生于山中老人手下者不计其数。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因得罪了山中老人,为他遣人行刺。国王身中毒刃,幸得王后舍身救夫,吸去伤口中毒液,国王方得不死。
霍山不顾旧日恩义,更遣人刺杀波斯首相尼若牟。首相临死时口吟峨默诗句“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后来山中老人一派武功为波斯明教中人习得。 霍山曾铸十二枚圣火令,其中六枚上刻着他毕生武功精要,后来圣火令和明教同时传入中土,向为中土明教教主的令符。
⑨ 明教源于波斯什么宗教
明教源于波斯国,唐时传至中土。当时称为祆教。唐皇在各处敕建大云兴明寺,为明教的寺院。明教教义是行善去恶,众生平等,若有金银财物,须当救济贫众,不茹荤酒,崇拜明尊。明尊即是火神,也即是善神。
明教----祆教
⑩ 《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的发源地——波斯是指现在的那个地方
楼上的不知道就不要乱说,明明是伊朗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旧称译音。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
波斯和伊朗
自从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这个名称来自于波斯的一个地区帕斯(Pars)。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国家。而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 开始称呼自己的国家为“伊朗”,意为“雅利安人的家园”。
1935年,波斯国王礼萨·汗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朗”。但波斯一词在这之后还有人使用。
在中文裏,“波斯”被用于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该民族从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语和波斯地毯。现代政治、经济等事物则用“伊朗”一词。
波斯诸帝国
在波斯,历史上有多个帝国先后建立、兴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 (前550年-前330年)
居鲁士二世大帝阿契美尼德帝国,又称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49年居鲁士二世统一波斯,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二世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前539年,居鲁士占领巴比伦。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国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向东大流士进军印度河流域,在西线对希腊的进攻则由于马拉松战役(前490年)的失败而功败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后来(前480年)再度对希腊用兵遭受失败。
阿契美尼德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
希腊时期(前330年-前170年)
前334年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大军击败大流士三世,波斯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亚历山大的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亚历山大手下大将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叙利亚为中心,统治波斯地区。
这一时期波斯成为东西方的交流的一个枢纽:丝绸之路由此连接中国,佛教从印度传来,琐罗亚斯德教则西去影响了犹太教。
塞琉西王朝的后期在前238年东部的安息(帕提亚)和大夏(巴克特里亚)独立之后,东部被贵霜王朝所扰,西面又面临罗马帝国的扩张,最终被罗马帝国和安息瓜分。
安息帝国(前170年-226年)
安息帝国位于今天的伊朗的东北部,与罗马帝国隔幼发拉底河为界,首都泰西封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两个帝国之间连年战争。同时安息帝国与东邻贵霜王朝也是战事频传。帝国国力衰竭,各地军阀割据。
萨珊王朝(226年-650年)
亚兹德的琐罗亚斯德教神庙226年阿尔达希尔一世经过两年的战争,推翻安息帝国,建立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萨珊王朝因阿达希尔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第一次统一,被认为是第二个波斯帝国。萨珊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开战,曾俘虏过一个罗马的皇帝。
萨珊帝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全体人民分为教士、军人、文人、和平民四等。基督教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则得以发展。
由于对东罗马帝国的连年征战,萨珊帝国对臣民横征暴敛,同时加强对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乱迭起,在629年和642年,两任皇帝遇刺,帝国终于崩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较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训象等。1970年,在甘肃张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帝国崩溃后,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儿子俾路支逃到了中国。
伊斯兰教时期(650年-1290年)
786年-809年哈伦·拉希德统治时期的阿拔斯王朝诸行省混乱的萨珊帝国迅速被新兴的伊斯兰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国击溃。波斯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语成了通行的语言,伊斯兰教迅速取代了琐罗亚斯德教,各地大量兴建清真寺。
750年阿拔斯王朝统治阿拉伯帝国,而波斯人则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这期间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发展。
9世纪后,阿拔斯王朝因内部叛乱不治而国势日衰,割据局面形成。1037年从东北方来的塞尔柱人占领波斯,1205年花剌子模征服波斯。
蒙古人的统治(1219年-1500年)
1219年成吉思汗率大军灭花剌子模,之后他的孙子旭烈兀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建立伊儿汗国。1295年伊儿汗国大汗入伊斯兰教。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为帖木尔帝国的一部分。帖木尔死后波斯陷入混乱和割据。
伊儿汗国时期,是中国和波斯文化交流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不少精通中国天文、历法、医药的学者随旭烈兀来到波斯进行交流。
1405年到1433年,中国明朝的穆斯林太监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多次到达波斯。郑和在斯里兰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尔语、波斯语三种文字写成。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在明朝穆斯林的经堂教育中广被使用。
萨非王朝(1500年-1722年)
阿拔斯大帝萨非王朝(又译萨法维王朝)是一个突厥人建立的帝国,其建国的英主伊斯迈尔一世统一波斯,并把疆土扩展到今天的阿塞拜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教义为国教。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争不断。1588年阿拔斯大帝继位,迁都伊斯法罕,与土耳其讲和,赶走乌兹别克人,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波斯湾中的小岛巴林,使波斯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欧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
1722年俄国的彼得大帝联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波斯,之后波斯国内又爆发了逊尼派教徒为抵抗被迫强制信奉什叶派的暴动,萨非王朝灭亡。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尔王朝的统治下,被北面的俄国和东面以印度为基地的英国所蚕食,其领土中分出了英国势力的巴林、阿富汗的一部分,和俄国势力的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英在此的战略竞争被称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俄国、土耳其、英国(经阿富汗)和德国(经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军队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战后波斯北部被英国驻军控制。1925年12月礼萨·汗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而直到冷战期间,英国及苏联还一直对波斯保持影响力。
1935年,礼萨·汗将波斯在国际上更名为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