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创造学思想录的课文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哲理。
2.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感悟“随录式”文体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特点,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鲁班是我国的土木工匠们的祖师。
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有一次,鲁班在完成一项紧急的建筑任务时,领着徒弟上山一连伐了好几天树,但因伐木工具落后,所以他们起早贪黑,挥动斧头,可是木料还是供应不上,他心里非常焦急。一天,天刚亮,鲁班在干活时,一不小心被丝茅草的叶子划破了。他摘了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生满了锯齿般的牙齿。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把毛竹劈削成条,在上面刻了很多像丝茅草叶种蝗虫板牙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锯出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皮上的锯齿不是钝了,就是断了。鲁班想,如果用铁条代替竹条,就会很坚硬耐用。于是他马上请铁匠打了一个有锯齿的铁条,再用它去拉树,真是锋利极了。这就是锯的发明。
二、字词教学:
1. 字音认读
声誉(yù) 牡蛎(lì) 疆界(jiāng) 俨然(yǎn) 焙烧(bèi) 一筹(chóu)莫展
2. 字形辨识
3. 词语补注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导致:引起。
痕迹:①物体留下的印。②残存的迹象。
俨然;形容很好。
卓著:突出的好。
灵性:人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方法也想不出。筹,计策、办法。
焙烧:把物料(如化石)加热而又不使其熔化,以改变其化学组成或物理性质。
开拓:开辟;扩展。
优雅:①优美雅致。②优美高雅。
三、阅读课文,逐个分析,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道理。
(一)放松
1、理解分析:
态度严肃不代表有创造力,人的精神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获得灵感。
作者以猴子为喻,形象细致的描绘,猴子那种严肃的形象与下文的猴子觉得痒痒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在轻松中明白事事板着面孔是没必要的。
2、举例:
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精神处于放松状态,记忆的能力反而会提高,创造力反而会爆发出来。
②和尚打禅,关键是放松,放松后才能入静,入静后才能顿悟。
③“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④橡胶硫化技术的发明创造。美国科学家古德意在实验中不小心,把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掉落到热得烫手的炉子上,当他刮下来时,出乎意料地发现:这种经过加热的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尽管很热,但不粘了,冷却后也不硬了。这个机遇可以说是在放松状态下,无意识发现的。
(二)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理解分析:
叙述了一个打破常规获得成功的例子。“一筹莫展”说明采用常规思维方法解开“高尔丁死结”的窘态。而亚历山大却打破常规思维“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用剑将结劈成两半。因循守旧和创造是对立的。死结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没有创造意识。
这个寓言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创造”二字的真谛。创造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仿、重复、循规蹈矩、似曾相识,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绝不是好的创造,实际上根本就谈不上创造。好的创造必须是新奇的、惊人的、震撼的、实效的。
死结就意味着根本无法打开,既然上帝跟我们开个玩笑,那么,就必须采取超乎寻常的非凡手段。亚历山大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造就自己的规则”,“规则”是规律、法则的意思。“自己的规则”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法则,是个性化的,但必须是科学的。
(三)多问几个假若
1、理解分析: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用以“扩展你的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离奇的问题都是奇思异想,这种奇异的想像表明了人不满足自己的处境。多问“假若”是为了寻找新的途径,奇思异想就是要不灶规则,如果遵守规则就不需要想像力,而没有想像力也就不会有创造性思维。
2、举例:
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把“假设”看做是“科学的先遣的侦察兵”。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
现代高能物理在确定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有结构以后,1964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粒子是由下一层次的夸克粒子组成的。这一假说促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进入了崭新阶段。
(四)使用你的想像力
1、理解分析:
这一段是讲想像力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性。
第一句话是讲幼年时的想像力。第二句话是引用人们的话,从反面说。第三句话是引用名人名言,从正面说。通过正反对比,说明了保持想像力的重要性。
孩子的想像力出于他们的好奇心。长大后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就要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像孩子一样想”。“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为什么后来有的人没能保持艺术家的灵性?“长大成人”是不是就一定会丧失想像力?
2、举例:
孩子是富有想像力的。一个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点,问中学生是什么,中学生的答案是“粉笔画在黑板上的一个点”。这是惟一答案。但幼儿园孩子的回答却有50多种。是压扁的臭虫,是猫头鹰的眼睛,等等。
(五)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理解分析:
换个角度看问题,用不同于一般人的方式看问题,就可能有所发现,走出新路。文中的“第一个”就是勇敢创造者,面对前人没有尝试的事物,有人发挥了想像力,打破了规矩,取得了成功。
(六)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理解分析:
这一段谈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文中的“箱子”的意思就是文中所说的“ 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也就是说习惯性的思维束缚是来自人类自身的“训练”。然后举例证明,启发人们要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七)看到画面之外
理解分析:
这一段是来自生活的感悟。创造者要有远见,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要善于发现潜在的机遇,要从眼前的事物看到发展的趋向。
文中的农民没有想到这条铁路将会给他的产品找到更多的市场,更没想到这条铁路将把他拖入竞争。通过这个例子,指出创造者要善于看到事物的发展、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八)顺其自然
1、理解分析:
这一段也是来自生活中的感悟。“人行道的设计”一例,含有深刻的哲理。“顺其自然”,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按照其本身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2、举例:
我国古代有则寓言故事,讲一个植树专家所植之树,棵棵成活,而且茁壮旺盛。人家请他介绍经验,他说,不过顺其自然。
我国古代还有一个成语故事,叫“揠苗助长”。
二、了解思想录(语录体)的特点。
特点:自由灵活,短小隽永,充分发挥出语录体的特点,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用小故事和创造者的实例,有的引用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生动形象,有生活气息。
板书:
放松 (猴子痒痒——表情严肃)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亚历山大大帝砍开高尔丁死结)
多问几个假若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
使用你的想像力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长大后呢?)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第一个锯末—燃料等) 留心生活,勤于思考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打破固定思维)
看到画面之外 (火车-广阔市场)
顺其自然 (道路自然形成)
→留心生活,勤于思考
预习导引
1. 目标点击
(1)了解创造性思维品质特点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意义。
(2)掌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法。
(3)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学习本文新颖的表达形式。
2. 学法指导
(1)联系生活实例解读文章内容,归纳总结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内涵,运用于实践。
(2)根据课文提供的范例,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思考“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王戎不取道旁李”、“哥伦布竖鸡蛋”等故事中包含着怎样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句段品鉴
(1)人们对重大的事情态度严肃,但事事都板着脸孔则无此必要。
品析:以严肃的态度对待重大事情是正确的,但心态却应该平和轻松,这样才有利于解决问题。无论大事小事都紧张严肃地对待,则会于事无补。
(2)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品析:毕加索的意思是,每个人在孩子时都有许多美丽的梦想,但长大以后往往会变得实际起来,但要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就得保持美丽的梦想和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创新。“灵性”一词是区别普通人与艺术家的标志。
(3)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
品析:“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指一个人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思维定势。“拦腰截断”则指大刀阔斧地改变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因为唯有这样做,才可能超出自己的思维的“陷阱”,产生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强调了要有新的观念,必须突破思维定势。
写法探究
(1)每章分列小标题,内容上相对独立,但共同围绕创造性思维品质特点和实践意义进行阐述。
(2)文中或援引名人名言,寓言故事,或联系生活实例,把深刻的创造学思想阐述得浅显易懂,能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创造学思想录》是对创造性思维作通俗阐释的经典之作,也是培养同学们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难得范例。通过对文本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明确创造性思维的特质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会理解掌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法,会崇尚创造,追求创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掘创造潜能,实现自我超越。
难题解析
本文在内容和表达上是如何体现创造性思想的?
从内容上讲,文章八个部分,分别形象地揭示了创造性思想中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多角度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品质的特征和作用。
从表达形式上讲,本文采取辑录性的写法,分列标题呈现各章内容不同的侧重点,阐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或援引名人名言、寓言故事,或列举事例,显得灵活而新颖。同时,语言简洁明了,内容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考点指津
例:阅读《看到画面之外》,那个衣荷华州的农民思维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说明:此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名师点拨:做此类题目,要仔细去斟酌用词,文段中的人物很显然只看到了眼前的事物。
参考答案: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不能高瞻远瞩。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发展的洞察事物的能力,缺乏发散思维的能力。
『贰』 为什么说奋斗的青春我们要学会创造
每个人的青春时期是最美好的,也是最应该奉献自己所有的热情和努力来进行奋斗的时代,所以在青春时奋斗也好,要学会创造,要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自己打造一片晴朗的天空
『叁』 如何学会创造
1.创造,是一个从抄小实验的话题。首先袭,我们要学会怎么面对创造。我们要用自己那勤劳、机灵手巧的双手去社会上发展。其次,我们要学会如何为祖国做出贡献。我们要在新社会里建起许多许多的好习惯
2.学会创造,就是要注意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每位同学都应注重培养自己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科技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要培养从工程实际中提炼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等待老师出好题目,让你写算式。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肆』 如何学会创造需求
对于企业来讲,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商家的日子并不是太好过。在买方回市场中,单纯地答着眼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已不能支撑企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创造需求就成为企业营销成功的最佳手段。在卖拐过程中,高秀敏认为把拐卖给腿没有毛病的范伟简直是天方夜谭,而赵本山偏偏要给范伟制造一个“需要拐”的理由。这就是在创造需求。
但现实毕竟不同于文学创造,没有小品中虚构的搞笑成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得到启发。创造需求并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在现实中挖掘、提炼、创新,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营销策略。就像当初保洁公司进军农村市场时,就是创造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进而用自己的产品满足这种需求,最终确立了自己在日化品市场不可撼动的地位。当面临的营销现状处于满足和停滞状态时,企业应该及早培养创造需求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自己才可能实现营销的突破和提升。
『伍』 为什么说奋斗的青春期,我们要学会创造
学会创造有利条件,而不是根据条件去做事,那样永远都没有压力,只有困难。
『陆』 有人说,教学就是教学生知识,也有人说,教学是要教学生学会创造。对此,你怎么看
教育目的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总的需要。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导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通常,教育目的要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
『柒』 如何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创造
别着急,慢慢来,从小事做起,不断总结,逐步你就学会做了.时间是十分关键的因素.
『捌』 如何理解学会创造
学会“创造”等于学会解决“不可能”
从成功中去找失败,从失败中去找信心,从信心中去努力,在怒力时去对方向
想更快更简单的解决问题,那么就去突破去创新
想超越自己,必须学会放弃自己辛苦得到的东西
『玖』 学会创造奇迹的含义是什么
奇迹是一个可以让人在某方面获得飞跃的机会!
那么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
愚者浑浑噩噩过日子,聪明人懂得把握机会,而成功者懂得创造机会!
我想应该是这样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