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作家的审美创造能力包括

作家的审美创造能力包括

发布时间:2021-06-13 04:20:56

⑴ 简述审美能力总结的培养要素

美术不但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视觉冲击,同时它还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术课题。它反映着民族的文化状况和精神状况,是历史的积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大自然、艺术、生活等等方面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美,但是由于人们缺乏审美能力,因此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也有所缺失。对于美的感受和认识是人们心理的主观活动,同时也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美与丑的一种判断过程。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美的内容和形式,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一、审美能力的概念及其缺失的原因
(一)审美能力的概念
审美能力是人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也就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事物要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来讲,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对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美的长期系统评判,最终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审美能力缺失的原因
目前,人们的审美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中存在的一些主观和客观问题。
首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绘画能力培养,而缺乏对绘画对象历史背景以及基础知识的讲解。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学并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美术课程中所涉及的雕塑、建筑艺术以及工艺美术等等内容都都在教学中被忽略。再次,学生审美能力差异较大,只有很少学生能够了解到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等等元素,而其他同学对此一无感知。最后,当前美术教育缺乏对学生美术价值的培养。美术价值培养主要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审美素质,让学生通过审美教育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而完善自身人格。
二、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审美能力培养的概念
审美能力培养是美术学的重要目标。审美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主观意识,人们在看到一件事物时,通常都会以自己的审美观点来对该事故进行判断,因此,审美会直接受到人们自身所具备的审美能力的影响。
随着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以及国家对素质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美术教育通过发掘和利用艺术中的审美因素,来对学生美术意识的进行强化,进而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
(二)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慢慢的走入了各种画展以及艺术品展,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来领略作品的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美。但是在众多的欣赏者中,真正能够感悟到作品真谛,与艺术作品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的却寥寥无几。这主要源自于人们审美基础以及鉴赏能力问题,目前在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介绍美术作品欣赏方法的影像和书籍,但是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而并没有通过对艺术作品表现手法和形式的分析来研究其所蕴含的艺术规律,因此也就更谈不上对艺术作品更深远意义的体会。美术教育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认识艺术的规律,来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中的精品进行鉴赏,发现其中蕴含的艺术规律,进而有效提升自身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来有效提升学生美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人文素养和自身情操。
三、美术教育对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开阔眼界,引发审美意识
美术具有丰富的知识空间,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不仅能够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而且能够了解到优秀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经济,政治以及当时的绘画水平,建筑工艺等知识。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绘画了北宋城市生活的景象。汴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热闹的市区街道让人们体会到当时社会的美好与繁华,也能了解宋代先进的农业生产工艺,发达的商业,以及普通农民的生活等,使人产生与美术作品的情感交流,增长知识,能够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并获得全新的洞察力,继而引发审美意识。
(二)增长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每个人都需要审美享受。美术教育可以教给学生如何欣赏美的事物,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帮助,而且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个性魅力。
(三)陶冶性情,培养个性情操
美术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能使学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例如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女性的柔美,端庄和优雅;西藏地区的摄影,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与朴实的人文历史,唤醒人们少数民族生活深切的关怀。这些源自生活的艺术作品,表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学生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它有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谐的人生观,不断增强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奉献之情。
四、审美能力培养在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对美术学科要领及知始进行学习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艺术本质,提升审美能力,并且能够将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美借助画笔抒发出来。但是就目前各院校美术教育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各种各样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教师教的方面
(1)教学理念问题
美术教育是在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通过所学知识和技能对现实生活进行实践和创新。但是目前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很多院校的美术教育都是忽视了美术教育中美育的功能,而只是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来应付考试。
(2)教学方法问题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通常都采用的是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机械模仿,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培养。
(3)教学内容问题
美术教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基础,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和逃避心理。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育所占比例非常大,而且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样就将美术教育单独分开,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都被浪费掉。
(二)学生学的问题
良好的美术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创造力。但是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求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学生在对美术进行学习时,首先是通过美术作品的各种形式来了解艺术语言,进而引起审美意识。但是因为学生个体发展不同,学生审美能力差异也较大,只有很少学生能够了解到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等等元素,而很多学生并不了解美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无法通过作品的形式来感受作品的美,因此也更谈不上审美内容的实践。
(三)评价体制问题
评价活动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研究和比较教学活动价值和效果的总结性过程。在一般教学评价过程中,主要以量化和性质评价来实现最终的考核、研究目的。而目前对于美术老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时,主要是通过定期地书面形式来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够全面难以对教师素质有全面的掌握。
五、美术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利用美术课堂培养审美能力
(1)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应该要不断探索,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不断追求新事物的思想。只有将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才能够不断启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能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并用以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和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每个学生的个性、知识、技能等,适时地运用各种新颖的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主观能动性。
(2)转变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美术新课程理念得到了推广,在此情形下美术教师应该要转变教学模式,对自身角色有一个深刻认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应该是知识体系的灌输者。教师应该有多通过鼓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并且应该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在每个学生之间都有不同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是客观才在的,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首先,就是必须要承认人和人之间是有着个体差异的,每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审美能力也有差异。这一点与他的生活环境、智力发育等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教师应该要根据学生不同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最终实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目的。在传统教育中,美术教育跟其他学科的教育方式是一样的,都是按照国家规定通过一定的考核方法来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以学生成绩来划分学生学习成果。只有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从而更加容易引起学生审美意识,促进审美能力培养。
(3)创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来使学生对美术课固有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
首先,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培训,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终实现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的目的。而美术技能培养包括素描练习、色彩写生、简笔画临摹等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以及培养目标,对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比如,在进行色彩构成的练习和运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春夏秋冬来作为主题,让学生在满足色彩构成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对画面色彩进行搭配,这样一来,不但完成了教学内容,还可以在学生自主搭配色彩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其次,将美术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让学生将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加强学生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美术教育技能。比如在素描练习上,教师可以将两个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分别以对方为对象进行素描练习。学生练习完成后,可以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审美能力。
(二)利用美术实践培养审美能力
(1)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审美能力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冲击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山川河岳、江河湖海、男女老少、喜怒哀乐都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和感受的表达。我们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其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应该深刻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在美。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可以有效培养其对自然、社会、生活以及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2)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审美能力
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获取真知检验真理的第一步,实践是素质教学的的基本方式。特别是对于需要感官刺激与实物体验的美术教学来说,审美能力的培养更加应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来完成。因此学生应该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体验活动,了解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积累艺术创作素材。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才能够逐渐培养美术创作想像,进而培养审美能力。
(3)通过生活实践来培养审美能力
发现以及捕捉生活中的美,对于培养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张大千先生笔下的荷花作品风格独特,品种繁多,在世界画坛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了更好的抓住荷花的神韵,张大千先生曾在颐和园居住过两年,在此期间,他每天早中晚三次对荷花池中的荷花进行观察。后来包括在张大千先生居住过的很多地方,他都曾种植过荷花。通过对荷花长期的观察,它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牢牢的抓住了荷花内在所特有的性情和神韵。这与他长期以来观察事物而不断凝聚的审美能力是分不开的。因此,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和体验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利于捕获生活中的思想火花,感受生活的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4)通过创作实践来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只靠看来完成的,教师应该要多多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自己绘画。从审美学的角度上面来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绘画创作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因此也不奢望学生能够创造出多么精彩的作品。让学生亲自动手,主要是让学生在创作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头脑中的审美意识来指导自己手中的笔,从而提升自身美的体验。
比如,写生可以将自己对生活中发掘和认识的美进行书面的艺术表达,体现自身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学生可以通过写生来培养自身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审美能力。
(三)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审美能力
(1)校内资源的利用
学生的人生经历相对有限,对很多现象和背景甚至一些实物没有明确的认识,如果老师单凭教材来讲解,这很难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如果借助多媒体来展现相关实物或者情景,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性将会大大提高。比如教材中出现对四合院、砖瓦房的描绘,但现在这些建筑在生活中很少见,很多同学对它们没有主观上的认识,单凭想象很难认知,如果借助多媒体上的图片或者视频来讲解,将会使得学生们身临其境,对其的印象也会加深。
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一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除此之外,利用互联网资源学生们可以及时迅速的了解相关的美术资源和动态,比如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参观一些知名的美术馆和美术展,这对于学生而言都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参观网上的画展,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促使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其次,学校应该要创设浓郁的艺术氛围,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民族文化艺术活动,通过活动来对民族艺术作品的思想和理念进行评价,继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比如,可以针对不同作品的画面、色彩、构图、线条等等元素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此来让学生理解美的表现和应用,进而实现艺术欣赏的目的。
(2)校外资源的利用
在社会中,美术作品主要有三方面作用,即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从古至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美术界,都有着非常多的极具影响力的美术大家,他们的作品不仅聚集了美术知识和美术技法,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教材。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名家作品的鉴赏,来发现作品中所蕴涵的形象美、表现美、思想美以及感知美,通过对美的诠释和感知来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美术作品赏评活动和画展,来培养艺术情操和审美能力。
六、总结
当今社会,教育、文化以及艺术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变迁,美术教育的任务不再只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训练,而是更加关注精神以及艺术修养的培养。审美能力培养是美术学的重要目标。审美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主观意识,人们在看到一件事物时,通常都会以自己的审美观点来对该事故进行判断,因此,审美会直接受到人们自身所具备的审美能力的影响。随着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以及国家对素质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美术教育通过发掘和利用艺术中的审美因素,来对学生美术意识的进行强化,进而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感受美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欣赏美是审美能力的深入和发展,创造美是审美能力的巩固和提高,如果能够牢牢的把握这三者的关系,那么就基本完成了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⑵ 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包含什么内容

一般说来,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愈深刻,文学作品所
蕴涵的内容愈丰富,展示的生活层面愈广泛,就愈能给人以
无形的教育和影响。因此,列宁就曾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小
说比喻成“俄国革命的镜子”;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人
间喜剧》时,也认为从中学到的东西,“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
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
多”〔14〕。当然,我们又不能过分夸大文学的社会功用,其审
美和道德力量其实是很有限的。单凭文学创作及其社会功
能,既不能以之兴邦,也无扭转乾坤的魄力。但是,文学确实
又在以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向人们展示着现实生活的千姿百
态,使人们在享受审美愉快的同时,获得知识的教益和智慧
的启迪。

⑶ 研究一位作家的文学审美观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描写;
2、作家对人物的性格塑造,形象刻画;
3、作家对场景、大自然的的观察描写;
4、作家对人物间对话描写,个性化语言设计、提炼;
5、作家对作品语言的风格追求;
6、作家对作品核心思想的提炼升华,表达;

⑷ 在文学创作中,什么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

意境,内涵,思想,与当下社会的契合度

⑸ 审美的功能包括什么

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愉悦功能。

⑹ 艺术概论简答简述审美创造的俩种主要形式

一、艺术形象与审美意象
(一)艺术形象产生于审美意象

艺术的审美创造是形象的创造。各种艺术虽然百态千姿,但都离不开艺术形象的创造,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和表现生活的。当然,在不同的艺术样式中,艺术形象有着复杂的表现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过,艺术形象产生的根源,则总是离不开审美意象的诞生。

那么,艺术形象与审美意象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郑板桥在谈到画竹的时候,曾讲道: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①

这里,郑板桥非常生动地概括了感性表象、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即:生活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都有其一定形象(包括形状和模样),主体通过自己的感知觉获得关于事物的感性表象(“眼中之竹”);在此基础上,经过主体思维、情感的进一步介入与加工,结果则形成“胸中之竹”,它是在“眼中之竹”这一感性表象基础上诞生的审美意象,所谓“胸中勃勃,遂有画意”,便指此时在郑板桥脑海中浮现的是关于竹子的意象。“意象,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是意中之象,是有意之象,是意造之象,不是表象,不是纯粹的感性映象,但它又不是概念,保留着感性映象的特点。意象,这是思维化了的感性映象,是具象化了的理性映象”,而“只有当意象是审美的,并且审美意象得到物质表现,才成为艺术形象”。②
“胸中之竹”是审美意象,把这个意象之“竹”加以物态化,成为具有审美性的“手中之竹”,艺术形象便诞生了。换句话说,艺术形象表现、传达了审美意象,是物态化了的审美意象。

在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中,审美意象是最重要的根源,它是艺术思维的特殊方式,也是艺术审美创造的核心。艺术的审美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活动,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完美表现人的内心意象的美的艺术形象。因此,对于审美意象的理解和把握,乃是探索艺术审美创造问题的前提。

(二)审美意象的特性
审美意象是包含主体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
1.审美意象包含着主体的审美认识

审美认识是审美主体对于具体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审美属性的一种把握;它依赖于审美对象本身的感性特征,一旦脱离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外貌(如竹子的形状、颜色、体态等),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属性(美或丑)也就无从为主体所认识。当然,对于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属性的把握、判断,仅仅有主体的感知还不够,还需要理性因素的参与。只是这种主体理性层面上的理解与思维并不表现为概念或逻辑的判断、推理,而表现为主体对由感知所获得的对象表象的直接领悟,表现为内含在感性之中的理性因素。因此,审美认识实际上是一种体现着感知与理解、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的主体特殊心理活动。

在艺术的审美创造中,创造主体总是首先着眼于那些生动的感性材料,并随着创造活动的逐步深入而逐渐抛弃其中的偶然因素,把鲜明地反映了对象审美特性的材料保存下来,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象,完成艺术的审美构思,然后不断用新的感性材料来进行补充和丰富,进而把具有共性、概括性或抽象概念所难以表达的内容体现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之中。

2.审美意象包含着主体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作为审美创造主体对于对象属性是否符合主体审美需要所作出的心理反应,是形成审美意象的重要因素。古人所谓“思与境偕”、“情景交融”,说的就是审美意象中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关系:“景”或“境”不是生活里的实际景物,而是艺术创造主体的心想意造之境,它与主体审美情感相结合,形成为审美意象。

“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③。在艺术的审美创造中,审美情感既是创造的动力,也是审美意象的深厚内涵。鲁迅便强调:“创作须情感”④。列·托尔斯泰也说:“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⑤。尽管艺术门类各不相同,但它们在主体情感的意象化和物态化这一点上是共通的。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艺术创造主体总是把他自己对于各种生活现象的审美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凝聚在所生成的审美意象之中。而把审美情感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表现在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之中,则是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感人力量的源泉,也是伟大艺术和平庸艺术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审美意象中,情感不但支配着意象运动,推动着意象的生成,甚至还用“移情”或“拟人”方法去改变意象,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当然,审美情感必须源于创造主体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才会有真实感,才可能达到“真知灼见”。由这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识结合而成的审美意象,便成为艺术形象的真正内容。

(三)审美个性与艺术创新
作为艺术审美创造的结果,艺术形象总是创造主体独特审美个性的体现。

艺术不是对客观生活现象的原样照搬和模拟,而是创造主体在生活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艺术创造主体总是依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对审美意象进行独特的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这种不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所体现的,就是艺术创造主体独特的审美个性,它是进行艺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艺术的审美创造本质上要追求创新,这种艺术创新本身就蕴藏着某种隐秘的个性特征。清代山水画大师石涛曾明确提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⑥。艺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创造主体能够通过独具个性的直觉与智慧,在人们习以为常或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新的审美价值,创造出有个性的艺术形象,使人们能够以一种新的眼光去感受世界与现实人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P.Picasso)就是一个极具个性与艺术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是其个性的象征、内心世界的反映,其中保持着顽童般的纯真,常人眼里坚不可摧的固体世界在他笔下可以任意分割和变形。1937年,为了抗议德国法西斯的屠杀暴行,毕加索创作了《格尔尼卡》,黑、白、灰构成的画面,以象征手法展示了死亡、毁灭、恐惧、挣扎和惊慌,体现了毕加索对于和平的热爱和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成为现代艺术的成功范例。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二、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

尽管由于艺术类型的不同,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也不尽相同,但其中的基本规律却有一致性。一般来说,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经历了艺术感受、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

(一)艺术感受

艺术感受是艺术审美创造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人物、事件与活动,为艺术的审美创造提供了最基本素材。艺术创造主体或从现实事物中看到了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或是由于对象形式的启发而进入审美联想……正是在这种艺术感受的推动下,艺术创造主体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并进入特定创作状态,才能形成审美意象并进一步推动艺术形象的创造。中国古代艺术家就非常重视这种切身的感受,重视在艺术感受基础上使自我情感与外物相互呼应、交流,达到情化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古代画论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就是感受自然,强调的就是画家直接面对大自然,从而在画笔之下展现染有鲜明主体情感色彩的自然。

(二)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艺术审美创造过程的核心阶段,是艺术创造主体在孕育艺术形象时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在艺术构思过程中,艺术创造主体把通过感受所获取的生活素材(感性表象)加以选择、提炼和加工,通过想象等心理活动,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象。所以,主体的想象和灵感在艺术构思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借助艺术想象和灵感,艺术构思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从而创造出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想象是艺术构思中重要的主体心理条件,它能够在原有感性表象基础上,通过心理重构方式把记忆中的各种表象以异常方式重新组合起来,在艺术创造主体头脑中形成从未有过的新形象。李白的《清平乐》从现实中人的衣裳和脸容的视觉映象出发,勾起“云”和“花”、“云”和“春风”的联想:“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由花的形态、性质,又想象到那不是人间所有,或是天下少有,因而虚构出“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幻想情境,充分表现出诗人自己的情感。它表明,艺术创造主体为了体现自己的观念、思想和意图,必须运用想象,对现实生活素材加以调整和重新加工、组合、补充甚至虚构,以便创造出符合主体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这也正是艺术最为迷人之处。

在艺术构思中,灵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灵感袭来时,艺术创造主体感觉敏锐、想象驰骋,仿佛进入了一种神秘的心灵状态。果戈理(Gogol)曾这样向友人描绘过他创作取材于扎波罗什人生活的悲剧《剃掉的一撇胡须》时的情形:

我感到,我的脑子里的思想像一窝受惊的蜜蜂似的蠕动起来;我的想象力越来越敏锐。噢,这是多么快乐呀,要是你能知道就好了!最近一个时期我懒洋洋地保存在脑子里的,连想都不敢想写的题材,忽然如此宏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全身都感到一种甜蜜的战栗,于是我忘掉一切,突然进入我久违的那个世界。⑦
作为艺术创造主体各种心理能力高度集中的结果,灵感是艺术构思中具有偶然性、亢奋性和直悟性特点的心理现象。它源于艺术创造主体丰富的生活经验、长期的艺术修养和长时间持续的探索追求以及敏锐的直觉,是艺术构思过程中推动形象创造的一种心理动力,抓住灵感往往容易获得艺术构思的独特、新颖和完美效果。《宣和书谱》记载,唐代大书法家怀素“一夕,观夏云随风,顿悟笔意,自谓得草书三味”,于是书艺大进,遂“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显然,怀素之所以能“一夕得之”,是由于他长期“精意于翰墨,追彷不缀”,而“夏云随风”的景象只不过是一种触媒而已。

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艾青在一次与法国作家苏珊娜·贝尔纳的谈话中讲道:“想象是风筝,而现实是手中的线,放得好,风筝便飞起来,但要当心,风筝也可能挂在电线或屋顶上。”这时,苏珊娜·贝尔纳插了一句:“那么风是灵感?”“当然!”艾青笑着回答。这里,艾青其实已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艺术构思中生活现实、想象与灵感之间的关系。

(三)艺术传达

艺术传达是把一定的艺术构思转化为人们所能感知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也就是说,艺术传达的任务,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传达手段,把存在于艺术创造主体头脑中的艺术构思或艺术意象现实化、物态化。艺术传达是艺术审美创造的完成阶段。

1.艺术传达与艺术构思不可分

在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中,艺术传达和艺术构思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它们在实践中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一方面,由于艺术创造主体是通过他所使用的特定材料和传达方式来看世界的(画家用造型或色彩的眼光看对象,雕刻家用粘土或青铜的眼光看对象,摄影家用取景框的方式看对象),当他们进行艺术构思时,艺术传达的材料与媒介已经同他们心中的意象重叠起来,材料与媒介在艺术创造主体那里不只具有物理特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精神的审美特性。这样,艺术构思便受着艺术传达活动各种因素的一定制约,不同媒介的特性、不同的传达方式等决定着艺术创造主体特有的艺术构思方式。另一方面,艺术传达可以使艺术构思得到检验、深化和完善。艺术创造主体为了使自己的构思得以用现实的物质材料表现出来,需要不断探索传达的方式、修正自己的构思,从而使艺术构思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2.艺术传达是实践活动的过程

作家要把构思付诸笔墨或键盘,画家要把形象画在纸面,歌唱家要把歌声传播出去。艺术传达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性活动,其中必然涉及到艺术传达的技术手段和材料的恰当运用问题。面对苍茫暮色,沐浴涓涓细雨,每个人都可能触景生情,但并非每个人都能用一定的艺术材料和技巧表达出来。同样,一个作家、画家或音乐家仅有很好的艺术构思,而如果没有熟练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不可能把他的构思成功地用材料表现出来。所以,艺术传达不能没有技能、技巧;从事艺术创造的人要把一定精力放在学习、探索和开拓本门艺术的表现技艺上,力求精益求精。

3.再现和表现的艺术传达方式
在艺术传达中,再现和表现是两种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

由于人们最基本、最朴素的认知是建立在感觉外部客观物象基础上的,因此,在艺术传达过程中把形象塑造得与客观世界的物象相近似,往往较易被人们认同和理解。而所谓再现,就侧重于运用客观世界的形象和特征,通过复现、模仿来传达主体内在精神,如西方古典的绘画、雕塑和小说等。再现的过程凝聚着创造主体对现实的审美发现及其个人的审美感受,从而召唤着接受主体相应的审美情感。

表现性的艺术传达则偏重于运用艺术形式来直接表达主体情感和审美需要,强调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对主体精神世界的直接表现,以及在主体审美体验和想象基础上运用夸张、变形、简化、象征、抽象等手段实现艺术的目的。可以认为,艺术传达在本质上是表现的,无论艺术创造主体怎样保持客观、冷静和纯粹的态度,都不可能使艺术作品保持纯粹的再现。

在人类艺术史上,艺术传达经历了从再现到表现的发展、演变过程。古代艺术遵守的是以模仿为主的传达方式,而当艺术走过了它的童年时代,进入现代历程之后,艺术则更加注重以表现为主的传达方式,并且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

⑺ 问答题:成人作家创作儿童文学最本的审美原则是什么

gudbieb

⑻ 什么是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抄,指人袭在审美中能动创造的能力。
审美创造力是人的创造力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包括创造新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法的能力和创造新审美意象、新艺术形象的能力,表现于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概括力、想象力、审美意象创造力等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意象、意境创造力、艺术表现力以及审美评价的分析综合力等方面。

⑼ 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艺术家 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既包括在艺术领域里以艺术创作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
艺术家是进行艺术创作的主体。作为创作主体所具有的构

阅读全文

与作家的审美创造能力包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