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人类文明史 人是有文化的动物,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就众说纷纭了,有的说:“文化是复杂的现象,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创造人类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也有人简括地说:“文化是人类由生活经验所获得的智慧”。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在地面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人类的文化活动千头万绪,五花八门,而其在地面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也就错综复杂,头绪纷乱了。简单地说起来,人类的文化活动,大致可分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物质文明、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以上的各种文化活动,性质不同,演进的方式也不一样。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学习,并不十分困难,欧洲不少国家的人民,会说几种话,也会用二、三种文字,宗教信仰,也可更改变换,物质文明的衣食住行,更是日新月异。其中最不易改变的,要算是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了,这也是地球表面上最显著的地域差异性,也是人文地理学上最应着力的研究课题。世界可分为十一个文化区。
人文地理学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人类文化活动,表现在地面上的现象,都是它的研究题目,为了方便起见,人文地理学也可依照人类文化活动的分类,加以论述。本章的内容,先叙述人种的类别,次及语言的种类和分布,然后论宗教的派别和传播,最后讲到人类的生活方式。总而言之,都以人类的本身为对象。
Ⅱ 什么才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发明
毫无疑问就是The wheel (轮子)。 在公元前3500年,人类在运输上可谓是费尽周折又不讨好,既运不内了多少东西,又运不了多远距容离。好在人们不久就发明了这个圆形的东西——轮子。轮子本身并不是这项发明中最难的部分。只有当把一个不动的平台连接到转动的“圆筒”上时,事情才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人们在轮子和轮轴的连接上花了大工夫,于是现在终于可以早上高高兴兴地拉着自己种的二十斤蔬菜去往菜市场了。当然,这项发明还远远不止于此,不管是在钟表行业还是在汽车的发动机中,随处可见这一小小的轮子带来的巨大变化。
Ⅲ 文明之母是谁发明的
印刷术被称为世界“文明之母”。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Ⅳ 推动人类文明大步前进的发明创造有哪些
1、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
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纸草来记述历史;在古代的欧洲,人们还长时间地利用动物的皮比如羊皮来书写文字。
而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
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指南针
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的发明有三类部件,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发明。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
3、计算机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
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4、飞机
飞机是指具有一具或多具发动机的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
飞机是最常见的一种固定翼航空器。按照其使用的发动机类型又可被分为喷气飞机和螺旋桨飞机。
飞机是20世纪初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公认由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他们在1903年12月17日进行的飞行作为“第一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进行的受控的持续动力飞行”被国际航空联合会(FAI)所认可,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
自从飞机发明以后,飞机日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它深刻的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开启了人们征服蓝天历史。
5、电话机
电话机是美国人A. G. 贝尔于1876年发明的。他用两根导线连接两个结构完全相同、在电磁铁上装有振动膜片的送话器和受话器,首先实现两端通话。但通话距离短、效率低。
1878年出现了炭精送话器,使电话机送话器效率大大提高。受话器结构也有改进。最早的电话机是磁石电话机,靠自备电池供电,用手摇发电机发送呼叫信号。
1880年出现共电式电话机,改由共电交换机集中供电,省去手播发电机和干电池。1891年出现了旋转拨号盘式自动电话机,它可以发出直流拨号脉冲,控制自动交换机动作,选择被叫用户,自动完成交换功能。
从而把电话通信推向一个新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了按键式全电子电话机。除脉冲发号方式外,又出现了双音多频(DTMF)发号方式。
随着程控交换机的发展,双音频按键电话机已逐步普及。电子电话机电路正在向集成化迈进,话机专用集成电路已广泛用于话机电路各组成部分。各种多功能电话机和特种用途电话机也应运而生。
到90年代初,已有了将拨号、通话、振铃三种功能集于一块集成电路上的电话机。随着话音识别技术的发展,直接用话音“拨号”的新型电话机也正在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话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计算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飞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指南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造纸术
Ⅳ 文明是哪个人发明的
文明不是哪一个人发明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出现的一个东西,它的根基专就是生产力属的发展,使得社会进步,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有闲暇的时间去进行创造,进行艺术方面,创造文化方面的创造,最终就会产生文明。
Ⅵ 中国古代文明四大发明是
1造纸术.2印刷术.3指南针.4火.药.
造纸术是汉代蔡伦发明
印刷术.是宋代毕升发明
指南针.是上古的黄帝所发明
火.药.是北宋的一个炼丹的人所发明
Ⅶ 中国的现代文明发明
原子弹
氢弹
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船
Ⅷ 中国文明古国的发明创造
10.火药
首先说到的火药,应该是中国古代发明中最杰出的一项了。传说火药是炼金术士在炼制长生不老丹药的过程中偶然发明的。然而很讽刺的是,这一发明不仅不能让人长生不老,却能轻易地取人性命。
早期的火药是由硝酸钾(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而成的,最早记载于1044年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一书中。此书中记录了三种火药,早在将火药用于军事用途、制作简易手榴弹之前,中国人已经用其来制作信号弹和鞭炮,由此可推断火药的发明时间应该还要更早。
随后,人们发现在火药中加入一些金属元素可以使其爆炸时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于是,嘭!嘭!嘭!现代烟花表演诞生了。除此之外,火药的发明还催生了子弹之类的便携式弹药。
9.指南针
如果没有指南针,我们会在哪里呢?应该已经迷路,不知身在何处了吧!在森林中远足的背包客,还有穿梭在各航班之间的空中飞人,真要好好感谢古代的中国人,他们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大家平安回家。
中国人发明指南针的初衷在于让它指向正南,因为他们认为主位是正南,而不是正北。最早的指南针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由天然磁石磨制而成。
天然磁石的存在委实是上天的眷顾。天然磁石是一种被雷电击中之后高度磁化的磁铁矿石(带有磁性的铁矿石),可以自然指向南北两极。是谁这么聪明,想出用天然磁石来辨别方向的主意,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据考古学资料显示,是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杓,并使其能在占卜盘上平稳转动;而杓也为中国古代的占卜者们指明了方向,助其走向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8.纸
是谁首先想到用文字表达想法的主意,到现在我们还没完全搞清。“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创造者”这一殊荣到底花落谁家,由美索不达米亚平原(Mesopotamia)的苏美尔人(Sumerians)、位于今巴基斯坦(Pakistan)境内的哈拉帕人(Harappa)以及古埃及的科密特人(Kemites)进行激烈的角逐。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首次出现大约是在5000年前,但如果你把类似于洞窟壁画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纳入文字范畴的话,“文字”的出现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然而一旦文字开始发展,人们便开始在任何东西上书写,只要它们铺起来足够长。泥板,竹简,纸莎草和石头仅仅是早期文字载体中的几种。
自从中国人——特别是一个叫蔡伦的男子——发明了现代纸张的雏形,一切都开始改变了。在蔡伦的开创性发明之前,中国人在薄薄的竹简和长长的丝帛上写字。但是到了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一种木纤维和水的混合物,并将其按压在织布上,稀浆混合物中的水汽会透过织布渗出,然后一张粗糙的纸就制作完成了。但蔡伦到底在他发明的第一张纸上写了什么,这依旧悬而未知。
7.面食
对任何喜欢来一碗意大利面豆汤或者蛤蜊扁意面的人来说,也许都需要对发明面条的古代中国人致敬——而不是意大利人,正如你所怀疑的一样。
专家组仍在商讨到底是谁率先发明面条这件事,但看起来似乎是中国人凭借着近2000年的优势力压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还不清楚是哪一个),成为最终的赢家。2006年(译者注:原文是2006年,但是据求证,喇家遗址发掘于2001年,遗址中的面条发现时间为2002年),考古学家在发掘喇家遗址时发现了一只倒扣的碗,深埋于十英尺厚的土中,碗内有细长而干枯的面条。该遗址位于青海省境内,靠近西藏,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 。
这一新发现的面条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由两种在中国均已有7000年栽培史的谷物制成。并且,时至今日,中国人仍在用这些谷物来制作面条。
6.独轮手推车
千百年来,中国人发明的独轮手推车为减轻人类负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普遍认为,公元2世纪时,蜀相诸葛亮提出了发明独轮手推车用来运载重物的构想。诸葛亮构思的独轮手推车仅有一点点瑕疵,因为他没有为其加上把手,不过这一问题被后人改进完善。尽管如此,诸葛亮的发明还是领先了欧洲人1000多年。
最初,独轮车被用于军事目的。正因认识到了独轮车为我方军队战胜敌军带来的先天优势——独轮车即既可被用来充当移动的路障,也能被当作运输工具——古代中国人将这项发明保密了长达几个世纪之久。
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则认为早在公元前1世纪,一个叫柯宇(KoYu)的农民就发明了独轮手推车。尽管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这个人还是个疑问,但诸葛亮和柯宇倒是有个共同点:和丞相一样,据说这位农民也对独轮车的制作流程守口如瓶。
5.地动仪
尽管古代中国人并不能准确地告知世人一场地震是里氏几级(因为直到1935年里氏震级才被发明出来),但他们却设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地震测量仪——地动仪。早在公元2世纪前叶,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就创造出了地动仪,他发明的地动仪还巧夺天工、壮观宏伟。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以青铜铸成,四周镶嵌以八条龙,龙头朝下(译者注:原文作者表述为9条金龙,系原文作者笔误)。这八条龙等距离间隔,每条龙的正下方,都有一只昂头张嘴的铜蟾蜍。
地动仪的内部正中,有一支“悬摆锤”静止不动。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悬摆锤”受到震动时,就会随之运动。此时,“悬摆锤”来回摆动引发地动仪内部的杠杆活动,从而触动机关,使得地震源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嘴中。这一最初的地动仪虽然有点简陋,但比起西方发明的地震仪仍然早了1500多年。
4.酒精
你得感谢中国人创造出了乙醇和异丙醇,这里说的并不是啤酒、葡萄酒跟烈酒噢!当你想到酒时,也就明白只有极少数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像酒那样让人欢喜让人忧。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酒精发酵技术脱胎于其他相似的工艺。公元前3世纪前期,中国人就掌握了酿造醋和酱油的技术,而这都是通过发酵和蒸馏来实现的。因而这些技术也很快就被运用到酿酒中。
最近的考古发现又使中国人利用发酵工艺制酒的时间向前推移。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发现了9000年前的陶器碎片,并在其中觅到了酒的踪迹。这一发现证实了中国人才是酿酒的鼻祖,因为曾经的酿酒先驱——古阿拉伯人直到1000年后才制造出含酒精的饮品。
3.风筝
风筝这一中国最重大的发明要归功于两个古人。公元前4世纪,能工巧匠公输班(Gongshu Ban,即鲁班)和哲学家墨翟(Mo Di,即墨子),各自制作出了能随风自由翱翔的鸟形风筝,这对新奇的事物马上流行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对风筝的初始设计进行了改进和加工,并发现除娱乐外,风筝还有其他新用途。风筝钓鱼成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捕鱼方式,且无需使用渔船,渔民们仅需在风筝上绑好鱼线和吊钩,然后再把风筝放飞到自己无法接近的水域即可。风筝也能变身为军用器械,充当装载火药到敌军军事区的无人机。1232年,中国人用风筝向蒙古战俘营地投放宣传单,鼓动被俘虏的人抗争,结果战俘们成功地战胜了他们的捕掳者。
不久,古人将想要高飞的夙愿寓于风筝制作工艺中,从而推动了风筝制造技术的发展,创造出了另一个中国发明——悬挂式滑翔机(Hang Gliders)。
2.悬挂式滑翔机
如前所述,风筝是公元前4世纪被发明出来的。而在公元6世纪末的时候,中国人便已经可以成功设计出体积庞大的风筝,它能够凭借足够的空气动力承载起一个中等体型人的重量。那么有人剪断风筝线进行新的尝试不过是早晚的事。
中国古人们所用的“断线风筝”就是我们现在的悬挂式滑翔机(Hang Gliders)。然而,这些“风筝”并不是用来寻求刺激的:君王们下令将罪犯和战俘绑在风筝上,迫使他们跳下悬崖,并以此为乐。而这些可怜人需飞行两英里才能平安落地。也正是因为这些早期的“飞机”,中国人在创造力上领先了欧洲列国1335年。
1.丝绸
蒙古人(Mongols)、拜占庭人(Byzantines)、希腊人(Greeks)和罗马人(Romans)都极其厌恶中国古代的军事发明,比如说火药。然而,正是丝绸帮助古代中国与其他文化体之间和平共处。当时各国对丝绸的需求量非常大,也正是这一精美织物使得中国通过贸易的方式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丝绸之路”也因此形成,并从中国延伸到了地中海(Mediterranean)、非洲、中东和欧洲等地。
丝绸的制作工艺大约出现在4700年前,人们在一处建于良渚时期(公元前3300-公元前2200)的古墓里发现了一些卷轴,其中记载了丝绸的制作工艺。中国的古人们曾一度严密守护着丝绸织造技术和养蚕技术,防止其外传,直至欧洲的僧侣得到蚕种并将其带回西方,中国人才逐渐丧失在丝绸织造业中的垄断地位。
Ⅸ 称为文明之母的发明是什么
印刷术被称为世界“文明之母”
印刷术和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共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刷术的发明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隋代开始出现,到唐代达到极盛的雕刻印刷术,第二个阶段就是宋代开始出现的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读书人用手抄书,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容易出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隋代,出现了最早的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这种印刷方法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涂上墨,印到纸上。雕刻出来的每一块版都可以重复使用,印制大量的书籍,这样就使书籍的复制和传播变得相对容易。但是,雕版印刷都是整版的雕刻,每印一种新书,就要重新雕刻,一旦在雕刻过程中出现错误,就要毁掉重刻,因此,这种工作非常繁难而且速度很慢。北宋时期,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印刷方法是用木头、泥块或者金属等材料先雕刻成一个个的单字,等到印刷的时候再根据书籍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印刷,这就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印刷术的发明使印刷出来的书籍数量大增,从五代开始,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官府刻书、坊间刻书和私人刻书三大刻书系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刻书中心、刻书机构和刻书家,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保存、积累、传播、交流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印刷术还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早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不久,唐代的雕版印本就传到日本以及其他东方邻国,15世纪,活字印刷术又传到欧洲,改变了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对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以至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印刷术又被称为世界“文明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