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冯至、穆旦追求新诗“智性”的意义
就是智性诗写作,把感性形象与哲理思辨完美统一,从而将中国现代新诗推向了智性化、现代化发展的新的历史高度。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诗美探索与建构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上。
『贰』 结合海子诗歌作品谈谈海子诗歌的最大特点
海子诗歌的起点是生命元素。他自称他的长诗创作是出于某种巨大元素的召唤。这些生命无素潜藏在文明的深处。用哲学的语言表达就是本体和实体。海子在他的笔记中写道,诗“要直接面对实体。”“诗应是实体强烈的呼吸和微微的颤抖。”“诗人的任务仅仅是用自己的敏感力和生命之光将黑乎乎的实体照亮”。海子的实体与意象派诗人的“实体”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只是对具象的强调。海子的实体是沉睡在我们文化中的原始生命和精神。在创造之日,实体活动起来,成为主体。诗作为主体行动体现在但丁、米开朗琪罗、落士比亚、歌德的创作中。他们与原始力量之间的关系是造型的,史诗的关系。原始的主体力量的流动造就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健全最高贵的文化,造就了史诗、悲剧和建筑。海子的诗自觉地承受了这一实体的命运,这一命运以太阳为象征。他的诗表达不是个体对这一原始本体的追求,不是对文化的历史性起源的再造,而是本身作为主体的行动,歌唱,燃烧。在这样一个本体焚烧的世界,现代世界的人与世界,精神与自然的紧张第一次得到和解。大地上死去的一切得到复活。天空和河流绽露出亲切的微笑,仿佛庆祝人类浪子的回归。呈现在海子诗中的世界无疑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它是原始生命通过人类的语言创造的另一个世界。它顽强地群临于这个世界之上。它的光芒照见了这个世界的荒谬和黑暗。这种创造正是浪漫主义的精神。因此,海子的浪漫主义不是主观抒情,不是自我陶醉,甚至不是心情,感性和性灵的体现和表达。海子明确地表示“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这不是为了逃避现代主义者的指责,而是表明他的诗与通常的抒情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海子诗中的抒情因素不是自我的抒发,而是实体的歌唱。海子谈到一种“热爱景色”的抒情诗人,他们把宇宙当作庙堂。他所挚爱的梵高和荷尔德林是这一类诗人的典范。海子的浪漫精神不是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简单复归,更不是中国传统的庄禅之道的发扬,而是从生命元素和主体意志出发,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形式文明的清算和扬弃。在现代主义者眼中,土地已经死去。代替土地的是肤浅的,永不餍足的欲望。这种欲望不是出自主体的意志,不是出自充实、而是出自贫乏。导致土地丧失的是启蒙的理性精神。理性主义之斧砍斫生命之树。原始的生命蜕化为文明的形式。现代主义者只能抱住形式的外壳,拼命镌刻诗歌。因而构成现代主义诗歌的是智性的碎片和创造的盲目。后现代主义者明确表示对诗歌精神和创造主体的抛弃,于是现代主义以最后的一跃,也耗尽了自己最后可能。对于表象和修辞的过分热爱是一种文明走向没落的征象。后现代主义诗歌表现出的无可奈何的超然和冷漠正是这样一种没落的情绪。海子不是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相反,他的诗歌道路始终处在现代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坚持诗歌精神和主体意志,坚持原始生命对现代世界的抗辨,就是一种孤独而悲壮的英雄主义行为。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海子的诗歌精神即浪漫精神。它要求通过一次性行动突出原始生命的内核和本质。海子的诗歌就是这种行动,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宠廓的前景,我们开始从当下的现实抬起头来,眺望远方。天空和大海的巨大背景逐渐在我们身后。
『叁』 如何理解郑敏诗歌中体现出的“意象智性化”
一 精神立场的分化与“人文精神”论争
文化、价值理念的转型:
1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官方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三种文化形态既相互交融又相互冲突,形成了复杂的文化态势。
2边缘化。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和文化功能逐渐边缘化,如何阐释目前的社会现实与文化状态,采取何种价值立场与话语体系,知识分子角色功能的转换等话题,成为文化界关注的焦点。
3个人化。在“全球化”视野中,激进与保守、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等话题,在新的语境下浮出水面,知识分子群体价值立场深刻分化。
“人文精神”论争:关于在现代化商品大潮中精神贬值、价值缺失等负面现象,深层次的理论与学术问题等方面的论争。
“新国学”“后现代”话语及“现代性”话题。
二 90年代的文学面貌
该时期的文学传达出更为繁复微妙的时代信息,并体现出不同以往的美学特征与价值取向,呈现出丰富、含混以及多元化的景观。
1文学通俗化、大众化、商业化。
2创作与理论共生共荣,批评个人性、学院化、理论化。
3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影视文学日益发达,具有鲜明的娱乐性,体现了大众文化的利益和价值取向。
网络文学 是指兴起于90年代,在网络空间写作和发表的作品,代表作品有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安妮宝贝的《彼岸花》等。这些作品形式上较为简约短小,情节比较单一,内容更为驳杂甚至五花八门,叙事语言夹杂了许多简单快捷的网络专门用语,措辞更为机智甚至幽默。
1由于不受创作身份、文学编审的限制,创作显得自由、随意。
2由于网络特殊的传输速度和范围,网络文学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更为快捷、直接。
3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宽容与无所顾忌,使其更接近文化民主的目标。
4在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直露放纵,缺少意蕴。质量显然不高。
第十七章 诗歌
一 概述
个人化写作 是90年代诗坛提出的一个文学口号,提倡诗人摆脱从众心理,追求思想与人格的独立;诗人们按照各自对生活、历史和艺术的理解,选择自己的道路。在此前提下,90年代诗歌反而增强了与现实、历史的亲和力,并增加了其内容的分量。
1老年诗人的创作,表现出年轻的精神状态与精湛的艺术造诣,抒发真挚的“性情”。
2长诗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以孙孚、孙国章等为代表的新山水诗标志着新诗创作进入了对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进行重新反思、整合的阶段。
3先锋诗人。
4新潮诗歌批评,对促进当代诗歌的现代化转变立下了汗马功劳。
『肆』 1990年正月初三是什么星座
农历转换结果
1990年的第5周 1月份的第5周(1月29日~2月4日) 星期一(Mon) 1990年的第29天
日期农历1990年1月3日 正月初三 = 阳历1990年1月29日
生肖午马
干支庚午年 丁丑月 甲午日
星座水瓶座 01月20日~02月18日
『伍』 智性认识
智性[zhì xìng]
基本解释1.犹理性。2.佛教语。指真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下一个判断。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
定义
认识的高级阶段。就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对象和内容。
理性认识包括3种形式:①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②判断。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③推理。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2基础前提
编辑
发展趋势
它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普遍本质。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是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继续和体现。
推理阶段的认识
理性认识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是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它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3形式特点
编辑
飞跃
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细胞”,它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间接的反映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某一事物内部联系作出肯定与否定的论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从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能反映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此外还包括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对客观事物抽象、概括、间接的反映。
4结构形式
编辑
认识
[1]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它只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由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它同感性认识有性质的不同,但又互相连贯,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联系起来。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否则就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而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
智性认识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认识最终达到顿悟而上升于智性认识。
智性认识是一切现象与本质的概括和总结,是精神的支柱,形而上的框架结构形式。智性认识是有别于理性认识的,它是理性认识的进一步升华,具有整体直观,是创造的源泉。智性认识离开了感性和理性这两个阶段的支撑,会变得空洞、单板、说教,以至于神秘甚至迷信。它与人类的哲学思想体系以及神学体系有着一定的联系,人类的个体智力没有达到这个层面时,会认为其形式、教条、神秘,认识不到它在整体层面上的精神内涵和校正指导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近代欧洲哲学家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中国知网 [引用日期2013-05-29]
『陆』 幻城 曹文轩 序
上网去搜应该就知到了
『柒』 有一种禅,我在,你也在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明白“禅”是什么,就能理解这句话了。不过,许多人参了三四十年禅也没有参透,所以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够理解“禅”。
给你一段关于“禅”的文字吧,至少可能从头脑层面想象一下禅。
禅是什么?
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研究信心铭,首先应该知道禅宗的特色和禅究竟是什么?否则信心铭就很不容易了解。
禅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禅是法界的实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态和不二法门的体现,也就是法的现量。
佛法有比量和现量。所谓比量,是理性的认知,是可以用逻辑的方法来理解的。现量则是绝虑忘缘、冷暖自知的法的亲证,而活生生地展现出绝对独立、绝对平等、绝对自由的无上涅盘境界。
禅的绝对自由,就是生命的究竟解脱;离开解脱,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如何才能获得大解脱的自由呢?这就必须通过顿悟,以恢复到原本解脱的绝对自由。
禅的另一特色是平等。事实上真实的是不二和绝对的,所以它也不得不绝对平等。倘使不能契入绝对的独立、自由、平等,就不能契合禅的精神,就永远品尝不到真正的禅味。因为禅是理性、智性的造极,人性发皇的极限,可知那不是小根小器,凭藉小聪明所能相应和理解的。
禅也是人文精神的升华,是人们向前、向上努力创造的最高成就。人们也必须到达这个境界,才能陶然于既存在又超越,自在、洒脱、离执的生活境界中。换句话说,也就是怀着宇宙心,过活现象界的正常人生。所以在生活的特色上,禅者的生活,便是既存在而又超越的。
禅表现在艺术上,固然是既具象又抽象;而表现于文学上的,更是既写实而又超越的。综合地说,不论是禅的文学、禅的艺术和禅的生活,都是既庄严又洒脱、既存
在又超越的。倘使不能超越,无疑将困缚于假象而不能自拔;如果否定存在,也将因脱离现实而沉空守寂,这样就无裨于大众的心灵救济和人文精神的提升了。
就理性的认知来说,禅就是生命的基因、属性和存在的实相。所谓实相,就是真相和永恒相。依靠常识和五官的感知,所得到的都只是假象和错觉,只有依靠心灵的
眼(或说是法眼),才能发觉出真实相。须知真实的应该是原来如此的,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假象,却只是缘会则现,缘散则灭的因缘组合体。佛说「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因是动机,缘是条件;靠条件组合的事物,一旦条件改变,它就不存在了,根本就没有不变的实质。倘使执以为实,就无可避免要迷失在无常的幻象
之中,而难逃幻灭的苦果。只有灼然澈见到存在的真相、生命的原态,恢复本来的面目,保任本来的心态,然后才能了然于生佛平等之所以然。因为佛与众生生命的
基因、属性是全同的,在心的原态上众生与佛是不二的。其所以每个人的气质、造诣、境界不同,那并非原来如此,而是后天迷悟殊途的结果。
禅是什么?禅是「佛佛唯传本体」的「本体」,「师师密付本心」的「本心」。就本体而言:禅是佛的心印──法印,也是佛法的真血脉、真生命和大法幢。圭峰宗
密禅师讲过:禅是佛教的通途。离开了禅的这一特质,就没有真正的佛法,就丧失了佛法的真生命。所谓「禅是佛心,教是佛口」,教就是经教,经只是佛陀的言
教,而佛陀之所以为佛陀的特质,在于佛陀以禅为生命。如果人只有嘴巴而没有心智的话,跟答录机放音与鹦鹉学语又有什么差别?所以唯有禅才是佛法的真生命、真血脉、真精神,才是不与外道共的特优殊胜的至高无上法门。因此进入禅境,既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不是看几本有关禅的书籍,解几段公案,就算是入禅。因为那些并不是真正的禅,充其量只是口头禅、文字禅罢了。
『捌』 幻城2010修订版的前言是什么
序一 喜悦与安慰
话题得从作品中的人名说起。樱空释、梨落、星旧、泫榻、岚裳、蝶澈、潮涯、迟墨、片风、皇柝、渊祭、剪瞳、离镜……不要小看这些名字。一篇作品中的一字一句,其实都可闪现这篇作品的风采。一篇作品写到什么份上或者说处在什么格上,光看里头几个人名就能有一个判断。说起来,这可能有点玄虚,然而,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却是被反复证明了的事实。事情就是这样的奇妙,东西的好坏,格调的雅俗,有无特别的艺术用心,竟然会反映在一篇作品的所有方面。《幻城》中这些名字,都是很有讲究的。不是什么人想有讲究就能有讲究的。讲究得有讲究的力量与才能。这些富有意境的字以及这些字的出其不意的组合,其背后是一个人的才情、天趣、知识、智性与创造力。而当这些名字成为整篇作品的有机部分和谐如汤汤大水滚滚向前时,就更能体现出一个书写者的能耐。
使人感到惊讶的是,写出这些人名、写出这篇作品的作者,竟然是一个岁数不大的人——还算是一个小人儿。
面对这样的作品,我心中满是困惑,不是怕将话说小了,而是怕将话说大了成为捧杀的刀手。这些年,我总有点战战兢兢,生怕写了害人的笔墨。但,面对这样的作品,我却又无法回避一个事实:它确实是很可被说道的。想来想去,还是取了一个唯物主义的做法:直接面对文本,且不管它的作者到底是谁。这些年,我为一些才气少年写过一些文字,实在无意去捧杀,至于说后来怎么形成了捧杀的局面,则就与我无关了。我以为我说的都是实话。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一边是火族,一边是冰族,一边是火焰之城,一边是幻雪帝国。作品属于纯粹的虚构。对虚空的虚构,其实比对现实的摹写更难。相对于虚构的能力,我以为摹写的能力只是一个基本的能力,而虚构才是更高一层的能力,而且是区别文学是否进入风光境界的能力。中国文学的可检讨之处,就正在于若干年来停滞于摹写,而无法将文字引入虚构。中国本有红楼与西游两大小说传统,但到后世,既未能接通红楼之血脉,也未能将西游之精神承接下来。摹写是浮皮潦草的,而虚构之能力基本衰竭。结果使中国小说几十年如一日地平庸,赖在地上打滚,少有飞翔的快意与美感。在如此情景中读《幻城》,自然是一种喜悦与安慰。《幻城》来自于幻想。而这种幻想是轻灵的,浪漫的,狂放不羁的,是那种被我称之为大幻想的幻想。它的场景与故事不在地上,而是在天上。作品的构思,更像是一种天马行空的遨游。天穹苍茫,思维的精灵在无极世界游走,所到之处,风光无限。由作者率领,我们之所见,绝非人间之所见。一切物象,一切场景,都是大地以外的,是烟里的,是雾里的,是梦里的。这种幻想,只能来自一颗没有遮挡、没有范式、没有犹疑的自由心灵。这颗心灵还在晶莹通亮的童话状态。一部《幻城》让我们看到了幻想的美妙价值:空空如也,但幻想之光辐照于此,眼见着空白里出来了物象与生命,佛光点化之处,尽是大地上无法生存的奇花异草与各种各样的魅力无穷的生灵。经验以外的时空,竟然被文字牢牢地固定在了我们的眼前。而我们宁可信其有却不信其无。于是我们发达了,富有了。我们不仅拥有一个驳杂纷呈的现实的世界,我们还拥有一个用心灵创造出来的五光十色的天上世界。
《幻城》是神秘的。这种神秘也许并非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结果。但这种神秘却一直在吸引我们穿过文字的密林而向前。总有一个什么东西在混沌中撩逗着我们,使我们无法停止目光的追寻。小说营造的这种氛围,使我们有点晕晕糊糊,觉得自己离开了地面,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风烟滚滚,扑朔迷离,时隐时现,似有似无,其风光犹如是倒映在水中的物象,依稀可见。我们似乎感觉到了黑暗中的宇宙的呼吸,但我们无法弄清楚这种呼吸究竟来自何方。天上城池,虚幻莫测。我们举首眺望,心中既有渺小感却又有崇高感。直到最终,我们也没有看清这个世界,神秘依在。
作者年龄虽小,但叙述口气却颇为宏大,也算得上是一种大叙事了。因不是写世俗社会的蝇营狗苟,不是写风尘世界的芸芸众生,而是写梦幻城池,写神圣之战,写王,写大阴谋,写王朝更替,写冰清玉洁之境界,其笔调自然不能用写小桥流水、油米酱醋、贱民小人、蝇头小利的笔调。小小年纪,居然用了莎士比亚式的大腔圣调,并且还显出一副举重若轻的派头。在语言王国,他居然将自己当成了幻雪帝国的年轻之王。语词的千军万马,无边无际地簇拥在他的麾下。他将调动他的语词大军当成了写作的最大的快意。他更多的时候是喜欢语词大军的满山遍野,看到洪流般的气势。
月神和潮涯被葬在客栈的背后,和辽溅片风安葬在一起。月神和潮涯的坟冢还是黑色的泥土,而片风和辽溅的坟冢上已经长出了嫩绿色的草。一离一离的演示着生命的死亡和生命的彼此纠缠。寒冷的风笼罩在坟墓的上空,我和皇柝站在坟墓的前面,彼此都没有说话,大风呼呼地吹过去,我和他的长袍猎猎作响。
阅读《幻城》,感觉到是作者对把握语言的自信。滔滔不绝、左右逢源,无论在描物状态方面还是在剖析灵魂方面抑或是哲理性的解说方面,都无搜索语言的捉襟见肘。意象新颖,对话有古典话剧之对白一样的讲究,长短句相得益彰……。这个作者使人感到疑惑:小小年纪,对语言何以有如此出色的悟性和如此轻松的驾驭能力?
这些年看了太多的少年文字。其中十有八九都是一种玩世不恭的腔调。面对人世,冷嘲热讽,都不正经说话,尖刻乃至刻薄,一副看破红尘不想再在这个世界活下去的清冷模样。真不知这个世界究竟在哪里伤害了他,也不知他的内心之灰色到底是否真的来自于他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但就是那样的姿态——一摆千年的姿态。纯真不再,温馨不再,美感不再,崇高不再,庄重不再,雅致不再,真诚不再,阳光也不再,剩下的就只有一片阴霾与心灰意懒。读到《幻城》,终于有了一种安慰。作品用的是一种高贵、郑重的腔调,绝无半点油腔滑调。我想这个世界总得有点严肃的氛围。如果大人孩子一个个都操痞子的腔调说话,且不分场合,总不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一个人成为痞子,还不大要紧,要是一个民族也成为痞子——痞子民族,那就很值得忧虑了。我想一个痞子民族,若要得到世人的尊重,大概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关于这个作者的未来,我不想在这里预测。一个人能否成大气候,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决定的。性格、学养、经验、机遇……成功的因素错综复杂。因此我希望不要将他的现在与将来简单地等同起来。
我衷心地祝愿他,并望他珍惜自己的才华。
2002年12月11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正文 序二 和春天终年不遇
我看到四维(郭敬明的网名是“第四维”)把最后一块文字的砖石砌好,然后他拍拍身上的尘土,起身离开。一扇门被缓缓打开:他把终年养育他的孤寂种植成一片茂密的森林,他把曾经念念不忘的热爱书写成昼夜不寐的雪。此刻他和他的城堡并排站里在长大之前的最后一寸光阴里,带着被风雪擦亮的忧伤,是这样的引人入胜。这时候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涌进幻城来。他们带着春天流淌过的气息,好奇地环顾这座白色城堡:这里总是冬天,住着一些好看的人,还有一些高高在上的爱。雪花和黑夜一样锋利。忧伤像失重的围巾一样缠住孩子们的脖子,孩子们很错愕地抱着这团不断勒紧的温暖,听到一些希望断裂的声音。可是没有人要离去。大家都向勤奋的小鼹鼠一样挖掘着走向故事深处。这是四维给我们的,波光潋滟的梦境。
1)有关自由的梦境。自由是幻城上方的天空。它这样高,我们无法触及却早已深溺于这一片没有一丝破绽的蓝。在这个梦境里,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卡索仿佛是被裹锁在一颗琥珀中央的可怜的小昆虫。剔透的松脂是他的王国和精妙的幻术。然而在若干百年千年的时光里,在这颗琥珀被打磨得更加圆润动人的过程里,昆虫却被越来越紧地围裹,它甚至不能呼吸。捆绑卡索的是他的疆域他的法力吗?四维知道,不是的。四维看看自己身上绳索的印记,他深深地明白有一种捆绑是我们谁都无法抽身逃脱的--爱的捆绑。在幻城里,释,这个名字,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簇抽象的爱存在。这束爱未曾与春天谋面,严寒的冰凌是它浑身上下布满的刺。这就是一束捆绑的爱,任性,霸道,摧毁,颠覆。这株爱一直缠束在主人公卡索的身上,成为他的一个心结。可是,他无力反抗,因为这爱是荧光棒万花筒一样的斑斓,它的每一寸生长都有着亲切的呼吸。所以面对这样爱,法力无边的人也只有伸出曾经可以呼风唤雨的手指,虚弱地去触碰。触碰这样一棵已经深植于哀伤的爱。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美丽的人们,都被爱捆绑和隔离起来,他们是这样孤独。他们被一些有着爱的脸孔的灾难所吸引,终于走进了一个个万劫不复。
2)有关孤独的梦境。孤独是幻城里喑哑的风。我们看见每个人都和这阵风擦身而过。并且被它擦伤了。我们看到风在彼此之间回转,不断不断地拉长了之间的距离。在幻城里面,卡索是个孤独的孩子。他一直在走,在寻找的同时失去着。所经过的每个人都只是一段路。所有流逝过去的,都被时光重新修建了。所以他在也无法找到来时的路。再次追溯和寻迹,每一棵荆棘都将穿进他记忆的神经。我们看到四维隐约的影子站立在卡索的身后。他们一样有尖削的下巴和凝重的表情。四维淡淡地说,我们都是如此孤独,不是吗。我们因为孤独而彼此吸引,然而最终我们不过是做了彼此的一小段路,最终在时光的修建中变得面目全非。我们都在孤独的风里游离和飘浮,所有曾经作伴的人,都倒逆着卷进三月的桃花和高草里,那个我们不能再遇见的春天。
3)有关忧郁的梦境。忧郁是幻城里的围墙。幻城里的人是被忧郁围困的人。当我们此刻围坐在幻城里的时候,看见那叫做忧郁的围墙幽幽地渗出寒气。忧郁是幻城中每个人的气质。沉重的心,警醒的神情。是忧郁使他们高贵和出众。是忧郁使他们有敏感和清澈的心。忽然想起《圣经》上有这样的话:求主怜悯,赐我们忧伤的心,悔恨的灵。正如我们看到的幻城里的人,他们都善良并且自省。忧郁或者是他们身后永远跟随的影子,然而我们也正通过这影子的形迹看到他们一直走在一条笔直的邪恶未曾侵染的道路上。当然,这忧郁气质首先是四维的。当他掬捧着这座剔透的城堡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都看到,这城堡是一颗玻璃心的美好姿态。它是他的,是他的忧郁累砌的,是他的善良建造的。四维用他的幻城找到许多和他一样忧郁的孩子,他们将围坐取暖,赶走孤独的风,然后自由地出发去邂逅他们的春天。
四维站立在城门边,天还是寒。梦境上演到了尾声。这一季所有凋零的阳光忽然又都回到了他的身上。杏色的阳光像蜜糖一样洒在他的额角上。他说,赶走孤独的风,冲破忧郁的墙,我们都去自由的上空吧。
这些话立刻像长着结实翅膀的鸟一样飞了出去,转瞬间,鸟儿们衔着一个葱郁的春天回来了。春天被轻轻地覆盖在这个堡垒的上方。所有和孤独和忧郁有关的伤口都将在这片春天下面愈合。
幻城的城门合上的时候,我们的忧伤和孤独地都已得到纪念,我们年少时那苍白凛冽的一季也在这里永久埋葬。这片泥土上生长出来的,是不是像幻城里的散落我们一身的樱花一样好看呢,我在想。(张悦然)
『玖』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句话是谁说的
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生活是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较早较多较完整的概念。其大概意思是: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
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练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等等描绘,就使一本小说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的生动,耐人寻味。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9)智性创造扩展阅读: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把对人生、自然、生活的思考融于艺术作品中,体现超越现实物象的艺术价值,使作品更具有了集中性、典型性、艺术性。
而生活中处处都是美的存在,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对未来生活充满激情,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在我们手中产生。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