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2001国家技术发明奖

2001国家技术发明奖

发布时间:2021-06-12 16:01:25

① 目前为止,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共授予了哪几位科学家

技术奖
科学家简介

世界性科学奖

科学教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目前最高级别的科技奖项,2000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由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奖金额目前为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奖励给获奖者个人,450万元作为获奖者的科研经费,由其自主选题。

2000年度(袁隆平、吴文俊) 2001年度(王选、黄昆)
2002年度(金怡濂) 2003年度(刘东生、王永志)
2004年度(空缺) 2005年度(叶笃正、吴孟超)
2006年度 (李振声) 2007年度(闵恩泽 吴征镒)

② 2000-2011年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请言简意赅的介绍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得主

2000:吴文俊、袁隆平

吴文俊在代数拓扑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对国际数学领域的发展一直产生着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他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定理证明和非线性方程组求解,彻底改变了数学机械化领域的面貌,为信息时代数学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袁隆平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现在中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

2001:王选、黄昆

王选长期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应用自己的发明成果开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并形成产业,取代沿用了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中国报业和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
黄昆在固体物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推动了固体物理学的发展。

2002:金怡濂

他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主持完成了中国多台大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系统和创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机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推动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特别是巨型计算机的跨越式发展。

2003:刘东生、王永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长期奋斗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在黄土研究方面作出了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研究方面居于国际地球科学前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从1992年起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之一,也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之一。

2004:空缺

2005: 吴孟超 叶笃正

肝脏外科学家吴孟超,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中国气象学家叶笃正,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了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创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了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开拓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对中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的卓越贡献。

2006年 李振声(1931— ,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7年 闵恩泽(1924—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1919— ,著名植物学家

2008年 两位科学家获得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位获奖者是被称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另外一位获奖者是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

2009年:孙家栋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8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后,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谷超豪(1926-),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年:王振义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年: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
2.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其中,“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12:
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

③ 什么是国家最高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设立。每年评审一次。该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该奖项不分等级。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属获奖人个人所得,450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

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国务院颁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设立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200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由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获得。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并已应用于国际上当前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3亿亩左右,约占水稻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近60%,年增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口,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001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中科院院士王选教授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黄昆获得。王选长期致力于文字、图形、图象的计算机处理研究,他的主要成就是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使中国告别了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黄昆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提出“黄散射”、“黄-里斯因子”、“黄方程”等许多著称于世的理论。黄昆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波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1954年由牛津大学出版以来,一直是该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经典专著,对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④ 新华联科技奖

2013年,评选出第二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获得者,其中丁悌平、裴荣富、张荣华、廖椿庭、卢耀如等5人获得杰出成就奖,每人奖金10万元;吴珍汉、金小赤、刘成林、聂凤军、张岳桥、王贵玲、王学求、雷明堂、王晓红等9人获得突出贡献奖,每人奖金5万元。

国土资源部姜大明部长和汪民副部长为第二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获奖者颁奖并合影

1.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

丁悌平研究员在同位素测试实验工作

丁悌平: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研究员。曾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同位素丰度与原子量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改进硫、硅同位素测试技术,创建硅同位素地球化学体系,修订硫原子量等方面取得国际公认的突出成果。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1996年被授予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5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裴荣富院士在办公室

裴荣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固体矿产勘查和成矿学研究,在国内外主持五项重大矿产勘查工作,首次在国内开展30余个矿床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为指导地质勘查和矿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科学论证。近20年专攻超大型矿床成矿学研究,首次完成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及其全球成矿体系。曾多次获有关部门表彰和奖励,获多项国家和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终身荣誉会员。

张荣华研究员在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室用自主研制的获奖设备进行高温高压实验

张荣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和实验地球化学研究。开创地球化学动力学新领域,自主发明仪器,创建我国第一个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室和高温高压流体实验室。在高温高压流体和流动反应原位探测装置、方法和整合技术,临界区水性质影响矿物与水反应速率,高压高温原位观测和实验模拟金属分带、来源迁移堆积等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性成果。以排名第一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

汶川地震后廖椿庭研究员在映秀灾区工作

廖椿庭: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地质力学研究工作,是我国地应力测量与应用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为地质力学在工程中的创新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1985年获地质矿产部劳动模范和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1992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卢耀如院士在云南石林进行地质考察

卢耀如: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岩溶及有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被誉为“喀斯特卢”。参加并指导一系列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研究,为岩溶地区的开发作出突出贡献。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二等奖、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福建省“6·18”突出贡献奖。

2.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

吴珍汉研究员考察夏威夷现代活火山

吴珍汉: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大陆动力学及应用研究,在西藏当雄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层勘测与工程稳定性评价、羌塘盆地油气地质构造保存条件分析、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隆升过程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创新成果,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和显著社会效益。

金小赤研究员在野外工作

金小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生物地层学、沉积和古地理学研究。对冈瓦纳相沉积和生物在中国的分布、冈瓦纳裂解地块在中国西南部的分布和拼贴过程以及特提斯的发展和演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对青藏高原以及天山在新生代的隆升和环境变化以及相应的地层学和沉积学记录也有一定的研究。

刘成林研究员考察勐野井钾盐矿

刘成林: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钾盐成矿规律、第四纪盐湖演化及大陆表生成矿等科研与调查。合作发现我国第二个超大型钾盐矿床-罗北凹地钾矿,揭示了江陵凹陷深层高产富钾卤水矿;合作提出“深盆迁移成钾”和“裂谷小盆地成钾”等理论认识,建立盆地找钾模型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第四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聂凤军研究员(右一)在内蒙古毕力赫矿区对学生进行野外指导

聂凤军: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在中蒙边境及邻区铜、金和银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评价预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地壳再造与成矿作用模型,并且将其成功引入找矿勘查评价;主持境外巨型成矿带矿产资源潜力调查工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计划提供支撑,为制定全球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岳桥研究员在浙江野外开展前寒武纪基底构造研究工作

张岳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盆地构造和区域大地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在青藏高原东缘地貌边界带新构造演化、华北地区新生代构造、鄂尔多斯盆地周缘中生代构造、郯庐断裂和胶莱盆地白垩纪构造、华南地区中生代大地构造、中国东部侏罗纪陆内变形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王贵玲研究员(中)野外工作

王贵玲: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积极组织科研地调工作,不断探索地下水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主持各项科研地调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4部。首次编制地下水系统划分技术导则,对我国北方地下水系统进行整体划分和特征详细论述,首次系统地开展了我国北方地下水系统对比研究。

王学求研究员室内工作

王学求: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一直从事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在金矿勘查地球化学、深穿透地球化学、纳米地球化学、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性成果,为国家紧缺矿产资源发现提供了重要找矿靶区。担任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主席,领导了地球化学界最大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为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雷明堂研究员野外工作

雷明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在岩溶塌陷形成演化机理与发育判据实验测试技术、基于岩溶管道裂隙系统水(气)压力实时监测的岩溶塌陷监测预警方法、以及不同类型岩溶塌陷综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和突破。

王晓红研究员展示3D打印的硅蛋白模型

王晓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地球化学探测与分析新技术研究及其标准物质研制。近几年,与德国美茵茨大学Mueller教授合作,启动了我国硅质海绵骨针矿化机制和在生物医学领域仿生应用研究新领域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建立了德中“生物—矿化—材料”实验室,以多学科交叉实现了地球科学的延伸,为地球科学造福于人类开辟了新途径。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40多篇,其中国际SCI论文60多篇;主译出版专著1部。

⑤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有哪的三项成果

楼上的回答显然是错的。06年歼十已经得了。
从1999年以后,这个奖的档次已经大幅提高,宁缺毋滥,至今已有四年空缺。
至于新闻通稿之中为什么不说大家关心的“等”是什么东西,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吧。就像07年度的大家都不知道是啥一样,今年的甚至比去年还难猜,一点信息都没有,只能发挥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啦!我觉得首先得看得奖的是谁,然后才好猜。07年的那个有人猜是什么电机,显然是很错的啦.
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谁来“认领”? 2009-01-12 21:34 (分类:默认分类)
近日,2008年度的国家科技方面的各项大奖全部揭晓了,新闻中并没有说出所有的名单。在这里简单关心一下。个人最高奖就不说了,新闻上很详细了,那么看看其他方面的头等奖吧,基础科学的空缺就不说了,说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不一等奖”。见识较浅,请内行指正。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技术发明方面最高奖就是一等奖,低的就不说了)

先引用一句话:2004年以前,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曾连续空缺达6年之久。而今年,“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等3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数量可谓空前。

好了,是哪三个呢?

简单搜一下,首先得到新华社的通稿,1、项目名称 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 2、项目名称 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

第三个不知道,再搜一下,北航副校长徐惠彬主持的“巨磁致伸缩材料和器件的研究”,荣获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http://www.chsi.com.cn/jyzx/200901/20090112/16407223.html)

继续搜搜新闻,可以看到这三个奖都被“认领”了,两个北航的,一个大连理工的。至于他们的意义,内行应该知道,外行可以看评论。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也是一个空缺严重的奖,2000、2001、2002连续三年空缺,2003的给了载人航天,2004没有宣布,2005空缺,2006歼十,2007是9409工程(至于是什么多种猜测)。

2008年是“青藏铁路工程等三项成果”,三项哦,数量在1999年以后是空前(1999年后这个奖项的档次提升,宁缺毋滥)。相对于技术发明奖的透明,科技进步奖似乎很神秘,费了半天劲就是没搜到到底是啥成果得了。只搜到关于2007年所谓9409的猜测。

2007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公布之后,也引起了猜测。有一个“南阳防爆集团有限公司”非常勇敢,他们勇敢地“认领”了这个奖,你在或者google稍微搜一下,发现很多条目都是说这个9409就是什么电机。稍加分析,不免鄙视。此外,关于此项的猜测也颇多。看来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然后看到一条新闻:“许达哲激动地说,今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所属航天二院等几十家单位共同完成的“9409”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完成人代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是科工集团十万职工的无上光荣! ”

这条新闻应该是确凿的。也就是说,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航天二院获得了这个大奖。那就不是那个什么公司,也不是很多人根据94联想到的094和093,因为了解一下航天二院就知道,它们不做核潜艇。这样猜测的范围就可以缩小很多了,一些军事论坛里已经说是某型导弹,个人感觉比较可信。

2008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除了大家知道的青藏铁路,还有两个,但是不论怎么搜索,都是搜索不到,也没看到有什么单位或公司“认领”。相比较“技术发明一等奖”全部在第一时间被“认领”,这个现象似乎蹊跷,其实应该是与国防有关的,不然口风不会这么紧。本人对军事不怎么了解,所以也不知道是谁得了。只是不知道今年会不会有新的“南阳防爆集团有限公司”再来认领这两个奖,呵呵...

⑥ 建国以来十大科技成就是什么

1、中国发射首枚人造卫星

1970年月1日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

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声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点,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

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

2、神舟五号进入太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号卫星升空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4、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5、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

⑦ 国家科技奖几年颁发一次

每年评审一次。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国务院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这些奖项每年评审一次。

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这两个奖项不分等级。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800万元人民币。该奖项2000年设立。

2020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自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

(7)2001国家技术发明奖扩展阅读:

评奖标准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

1、 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

2、 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奖金800万元。

3、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

4、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

5、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这些奖项每年评审一次。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这两个奖项不分等级。

其他三个奖项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分为一、二等奖两个等级;对做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的公民,对完成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可以授予特等奖。

⑧ 苏州大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大鸭蛋,哪个211还能做到

1. 品质模压全息制品的制版系统与生产技术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01 2 脊柱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04 3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纺织染整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07 4 成体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与规模化制备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09 5 我国农村高血压流行趋势及低成本综合干预预防脑卒中研究 国家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10

阅读全文

与2001国家技术发明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