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白求恩的这些发明有什么实际意义
(一)人工气胸器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六日,白求恩因肺结核住进了设在美国纽约州的特鲁多疗养院。在当时,得了肺结核的病人就和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一样,挽回生命的希望是极少的。那个时候,疗养院没有什么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所能普遍采用的方法。
② 白求恩发明了什么
(一)人工气胸器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六日,白求恩因肺结核住进了设在美国纽约州的特鲁多疗养院。在当时,得了肺结核的病人就和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一样,挽回生命的希望是极少的。那个时候,疗养院没有什么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所能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休息疗法”,即到大自然中去打猎、钓鱼,让自身的力量战胜疾病。然而,白求恩不愿意听任大自然的裁决,他不相信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好办法。他闯进了医院的图书馆,终于在一篇名叫《肺结核外科疗法》的文章中找到了希望。文章表明,采用人工气胸法,能使肺结核患者康复。具体说,就是在患者胸部打空气针,使受结核菌浸润的病肺收缩,得到真正的休息,特别是对病灶集中在一个肺叶的患者,效果尤其明显。当时,在美国,采用人工气胸法获得成功的只有十七例。本院还没有先例,医生们还不敢采用此法给患者治疗。但是,在白求恩的有理有据的再三要求和坚持下,疗养院当局同意给白求恩治疗。手术获得了成功。患病一年多的白求恩,终于把自己从死亡的边缘上拉了回来。后来,白求恩用了两年时间进修细菌学和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结业后回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在一位胸外科专家的手下当助手。与此同时,他发明和改进了多种手术器械:人工气胸器、白求恩肋骨剪、白求恩肋骨剥器等。其中,“白求恩气胸器”被广泛采用;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们都乐于使用经他改造过的肋骨剪;铁的实习医生--可以固定的拉钩;肋骨剥离器等。颇有名气的毕林父子器械公司和他签定了长期的专利合同。他的老师称赞说:“他是个出色的发明家。”
(二)流动输血站
一九三六年,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以白求恩为队长的援助西班牙的医疗队组成了。那时候,西班牙只是在马德里设有一个输血站,但这个血站作用不大,能运来的伤员为数不多,大多数在半路上就牺牲了。这位具有强烈事业心的共产党员、享有盛名的发明家,经过八天的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终于找到了救护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输血。他建议:建立流动血站,把血直接送到前线去。说来简单,做起来困难。同事、上级不同意;危险性大;自己对输血是外行;器械缺乏;血源怎么解决……,但这一系列的困难没有吓倒白求恩,他说服了领导,购买了器械,解决了血源,向一位专家学习请教了有关输血的技术和问题。流动血站建成了!在炮弹刚刚落下的地方,一辆救护车开了过来。白求恩和助手们跳下汽车,迅速地给已经奄奄一息的伤员输血。就这样,白求恩和助手们及时地抢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每天在阵地上的输血量竟高达一百余人次。
白求恩这一创举轰动了整个前线,甚至连国外的电台、报纸都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国的双方都采用了这个办法。宋庆龄在一篇文章中高度评价了他的创举:白求恩大夫是第一个把血库送到战场上去的医生,他的输血工作曾为西班牙共和国挽救了数以百计的战士的生命。
(三)志愿输血队
这是白求恩来中国后的事。大家都知道白求恩给伤员输血的故事。这个故事实际上也暴露出了一个问题:血源紧张。正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暴露,才导致了一项发明的产生。
大家都知道输血的常识:血型不同,不能随便输血。在战场上,在没有现成的血源情况下,输血只能现采现输。把一个人的血输入伤员的血管中去,中间要有一个化验血型的环节。这对于“时间就是生命”的战场来说,是一个相当麻烦而又相当急迫的事情。稍晚一点时间,就可能多牺牲一个战士。白求恩从纷纷来献血的群众身上得到了启发,如果事先化验好血型,并把红布黑字血型标志别在“输血队员”的胸前,需用时间就可以随时取用。于是,经过讨论研究,人民战争中的另一个创举--包括医院的全体工作人员,自然地也包括白求恩;还包括杨家庄的绝大多数男女青年,另外还包括一些老年人。这,就是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的第一个“志愿输血队”。
在西班牙,白求恩曾经第一个把血液送到前线。但是,那时输血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昂贵的储血设备,现代化的运输工具,敌人的炮火……。如今,在反法西斯侵略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场上,他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不需要冷藏设备,不需要长途运输,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取之不尽的血库。他激动地说:“这简直是外科医学史上的创举,群众是我们的血库。在西班牙,我没有想到这个办法。毛主席说,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我钦佩中国人民的觉悟水平,也钦佩你们的组织动员工作。”
(四)“芦沟桥”
游击战争的特点就是机动灵活、无固定地点。这给医疗队的转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险。在转移过程中,不是药品、器械弄坏了,就是遇上了敌人。于是,“运输工具”成了解决这一困难的关键。白求恩苦思冥:精减器械,那是有限的;制作捎搭子,解决了“走得动”的问题,但解决不了“展得开”、“收得起”的问题,布制的捎搭子太软,到地方一展开,药品、器械在奔跑过程中就撞坏了……
一次,白求恩从一个小孩赶着的毛驴背上的驮子得到了启发,和大家一起,设计了一个药驮子。外形象座“桥”,“桥”顶是个没盖的箱子,里边可以存放各种夹板;“桥”的两边各有三个抽屉,抽屉设有若干个小格,可以装各种手术器械和药品,两个驮子上横搭一条门板,就成了一个轻便灵活的手术台,有了这种驮子,再加上一个敷料驮筐,就可以盛下百手术和五百次换药用的器械、药品。也就是说,一个手术室,一个换药室,一个小药房都可以放在马背上驮走。
实践证明,这种药驮子是一种适合游击战争的运输工具。它具有携方便、行动迅速、一物多用的特点。半小时就可展开,十五分钟就可收起,这对于灵活多变的战场抢救工作,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后来,一个小战士给起了个名字,叫“芦沟桥”,寓义是一则纪念抗日战争,二则这不是一般的“桥”,这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五)毕普
游击战争的环境是艰苦的。很多伤员因为在频繁的转移中延误了治疗,所以没等治疗,就失去了生命。为了防止这种事发生,白求恩发明了一种疗效较长的药膏--毕普。
这种药膏是用黄碘、次硝酸铋、流动石蜡(或香油)混合配成的油剂,既可以防止创面干燥,又有消毒作用。
涂上这种药膏之后,既使在较长时间内得不到手术和换药的机会,也可以控制感染,避免伤口恶化。特别好的是这种药膏在换药时容易揭开,连伤员自己也可换药。
以上几个小故事,是我在读《白求恩在中国》(增订本,盛贤功等执笔,79年2版)的读书笔记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白求恩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表达我对白求恩精神的崇敬之情,特将此文献给广大青少年朋友们,愿你们向白求恩学习,做一名好少年。
③ 白求恩的主要成就
1924年,白求恩身患肺结核,仍然顽强拼搏,发明了“人工气胸疗法”,并在自己的身上实验大获成功。其独创的胸外科医术在医学界享有盛名。
1931年夏,他和美国费城皮林父子公司签署了特许专利协议,后者负责全权制造和销售由白求恩发明、并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术器械——这类器械共有22种之多,这些器械在当时处于极为领先的地位。
1936年至1937年,他到西班牙作为支持国际反法西斯志愿者投身西班牙内战。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一个移动的伤员急救系统,成了日后被广泛采用的移动军事外科医院的雏形。为了输血以抢救失血过多的伤员,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运输血液的方法,在医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④ 白求恩为中国作出了什么贡献
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病逝世。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毛泽东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4)白求恩发明了什么扩展阅读
1924年,白求恩身患肺结核,仍然顽强拼搏,发明了“人工气胸疗法”,并在自己的身上实验大获成功。其独创的胸外科医术在医学界享有盛名。
1931年夏,白求恩和美国费城皮林父子公司签署了特许专利协议,后者负责全权制造和销售由白求恩发明、并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术器械——这类器械共有22种之多,这些器械在当时处于极为领先的地位。
1936年至1937年,白求恩到西班牙作为支持国际反法西斯志愿者投身西班牙内战。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一个移动的伤员急救系统,成了日后被广泛采用的移动军事外科医院的雏形。为了输血以抢救失血过多的伤员,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运输血液的方法,在医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⑤ 白求恩的故事大全
《白求恩的故事》是由杨阳执导的电视剧,主要讲述了10岁的白求恩把爷爷行医用的铜牌挂到了自己的门上,那一刻起注定他要走进人类医学的历史。在一连串的冒险和尝试之中,白求恩成长为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他在大学毕业的前一年参加了一战,但战争却让他感到幻灭。一战结束后白求恩来到伦敦,在伦敦一位苏格兰姑娘以一种不平凡的天真让白求恩一见钟情,他们迅速结婚。
法西斯战火仍在蔓延,从西班牙回来后,白求恩发现有一个地方叫中国,更需要他 的帮助。从起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生死与共,白求恩与中国人一起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建立起了深厚情意。当白求恩打算回美国要求药品支援,突然一场战役爆发,白求恩毅然决定留下,再一次和中国的战士、医护人员一起面对硝烟战火。然而这一次,他在手术过程中不慎弄破手感染了病毒,最终在中国人民的感激和怀念中死去。 白求恩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9年11月在中国河北抗日战场染病去世。在加拿大和美国,他以高超的胸外科手术享有盛誉,是个生活优裕的富家子弟。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后,在硝烟炮火中忘我地救治 八路军伤员,曾连续为115名战士做手术,持续69个小时。他为中国献出了生命中最后的1年零8个月。临终弥留时,白求恩这样写道:“人生很好,很值得为它活上一回,但也的确值得为它去死……”
⑥ 白求恩对中国的贡献有那些
1924年,白求恩身患肺结核,仍然顽强拼搏,发明了“人工气胸疗法”,并在自己的身上实验大获成功。其独创的胸外科医术在医学界享有盛名。
1931年夏,他和美国费城皮林父子公司签署了特许专利协议,后者负责全权制造和销售由白求恩发明、并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术器械——这类器械共有22种之多,这些器械在当时处于极为领先的地位。
1936年至1937年,他到西班牙作为支持国际反法西斯志愿者投身西班牙内战。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一个移动的伤员急救系统,成了日后被广泛采用的移动军事外科医院的雏形。为了输血以抢救失血过多的伤员,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运输血液的方法,在医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4月经延安转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两年,他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责任心均称模范,直至以身殉职。他的事迹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赞扬。
⑦ 白求恩发明的器械
发明“铁制助理医生”
有一次白求恩协助著名胸外科主任阿奇博尔德教授动手术,他负责拿着拉开刀口的牵开器。手术下来,累得筋疲力尽,他决心要改造这种原始的器械。在以后的几个星期中,他刻苦钻研,设计了两个机械臂,可以在几秒钟内将牵开器安装到任何手术台上,比任何人力都有效,并且能省下一个助手去做其他工作。白求恩为它取名为“铁制助理医生”,它的问世受到医疗界广泛赞誉。
修鞋匠的剪刀激发灵感
当时,胸外科手术普遍使用的万能肋骨剪使用起来笨拙、沉重又太锋利,白求恩一直尝试设计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器械。一次,他去修鞋时,看到修鞋匠用一把特殊的剪子把钉子从鞋里剪掉,立即突发灵感,将这把剪刀买下,拿回家里研究。在以后的几天里,白求恩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研究鞋匠的剪子和绘制图纸。最终设计出一种新的肋骨截断器。新器械的柄比剪刀头长9倍,充分利用了杠杆原理,使用起来比较省力;剪刀尖采用较硬的钢材,且略钝一点;柄上安装有橡皮抓手,以增加摩擦力。该器械一经使用,立刻获得成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同时被命名为“白求恩肋骨截断器。”
荆篮变药篮迷惑敌人
了方便医疗队到村内巡回治疗伤员,白求恩和同志们一起设计了一种换药篮子——在一个农村常用的荆篮里放一个特制的木盘,木盘上放一个带若干块隔板的匣子,匣子里装着消毒敷料和药品。这种药篮携带方便而且便于伪装,只要上边盖一块土布就足以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而且这种药篮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掀起盖布,取出药匣,拿出药品,就可以给伤员换药,篮底的木盘还可以放一些药品器材。
能驮在马背上的手术台
白求恩从当地群众驮在毛驴背上的粪驮子那里受到启发,经过精心研究,反复琢磨,设计出一种新式运输工具。新设计的药驮子,外形像座“桥”。“桥”顶是个没有盖的箱子,里边可以存放各种夹板;“桥”的两边各有三个抽屉,抽屉设有若干小格,可以装各种手术器械和药品;两个药驮子上横搭一条门板,就成了一个轻便灵活的手术台。它携带方便,半个小时就可以展开,十五分钟就能够收起。有了这种驮子,再加上一个敷料驮筐,就可以盛下一百次手术和五百次换药用的器械、药品。这也就是说,一个手术室,一个换药室,一个小药房都可以放在马背上驮走。
⑧ 白求恩发明了什么医疗器械
白求恩。诺尔曼来·白求恩,源全名:亨利·诺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4日- 1939年11月12日),医学博士,加拿大医师、医疗创新者,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人,出身于牧师家庭。青年时代,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记者。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白求恩是一个医生,他没有发明过医疗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