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国内如何给自己创造一个英语学习环境
其实我觉得你把你想到的坚持住了你就很了不起了,能有很大进步的
㈡ 作为家长,如何在家里建立起英语语言环境
国际学校(现在叫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要有外国护照;
双语学校,相对公办费用较高;不是人人都能上。
要想学习英语,除了学校的课程或在外补课,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并不是!
在我之前的文章里有提到双语学校的美国老师是怎么教孩子们英语的,除了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外,最大的优势是建立了语言环境。
作为家长,如果在家里建立起英语语言环境,也是一样可以进行英语学习的!
1、最简单高效的办法:亲子阅读
根据分级阅读,选择适合孩子年龄、英语水平的书籍,每天一起进行阅读。
市面上有很多分级阅读读物,比如出名的海尼曼系列、牛津阅读树系列,在我之前的文章里有所介绍(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宝哥爱读书”进行查阅)。
也有很多妈妈会在英语的教育中,选择廖彩杏的100本分级阅读读物。特别适合小龄的孩子,尤其是歌谣作为零基础起步,会更吸引孩子的兴趣。
如果爸爸或妈妈英文不够好,可以考虑购买点读笔版本。孩子点到哪,发到哪。也可以拿到一本书,事先先读一下,查查字典,做做准备。
2、除此之外,建立家庭的英语语言环境。
家长英语好没问题,可以一个家长只和孩子说英文,另一个说中文。
英语不够好怎么办呢?
语言环境,不要求24小时,只要建立英语对话习惯都可以。
从简单的会话开始,不需要全天,哪怕每天固定10分钟或者每周固定1小时,在此期间,只说英文。
3、其他小窍门(从宝学校的美国老师那里偷师到的)
4-5岁的孩子可以学习一些phonics(自然拼读法)
Phonics游戏:Match
Phonics的每个字母或字母组合发音、单词(参考上文提到的Yellow book,有Jolly Phonics教材的家长也可以直接参考教材),剪成小卡片,一式两份,让孩子翻,并进行配对。配对成功的字母或单词,需要读出它的发音。
这个游戏我和Sam玩过两次,他非常喜欢。孩子对游戏的热衷,超出了我的想象。这种方式,不仅有趣,而且鼓励孩子主动进行练习。
单词和书写游戏:What is Red?(哪些物品是红色的?)
5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做单词书写练习。
这个游戏是以写为主,问题可以是What is red( yellow,blue,etc.)家长写出问题,孩子写下房间里红色的物品的单词。
比如:apple(苹果)
组词造句游戏
利用上述Match游戏里的小卡片,一物两用,翻到哪张卡片,组成对应的句子。比如抽到bag,口述或书写句子:I can see a “bag”.
指读
读小学前的孩子,都非常推荐指读。我个人理解,和朱熹(?)提到过的眼到、手到和心到是一个意思。听歌谣或故事时,读到哪指到哪,可以帮助孩子专注于内容,而不是无效地“磨耳朵”。
教育孩子,尤其是6岁前,真的是需要爸妈多坚持和付出。更多关于英语学习的文章,请关注头条号“宝哥爱读书”,有问题必复!
㈢ 怎么给自己创造一个说英语的环境
假如不具备多说英语的条件,多看、多听对于英语进步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多看英语网内站,或用英语界容面来玩游戏等,反正用英语来完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到有一天积累了足够的英语,能和外国人聊天,就不愁没有说英语的环境了。 在真的“说”之前,用网上工具“打”英语聊天是不错的做法。打的时候可以让自己有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如果目前的英语程度还不够和外国人打英语聊天,可以试试在网上找有没有中国人网友也想这样来提升自己的英语程度。 祝你成功。
㈣ [转载]如何为中国孩子创造英语环境
曾经一度,大家总结中国人英语不好,或者说中国人讲中式英语的原因,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国人讲英语没有语言环境。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国外。但是观察在国外的孩子,情况也是大不相同。 比如有些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原来英语水平不高,出去以后好几年,再看英语提高不大。而小孩子出国,则比较普遍的很快就能达到母语水平。而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最近我看到一篇资料,说有研究证明,儿童的语言形成是左右脑互相配合的结果。当儿童接触一种语言的时候,首先听到的是它的语音信号,然后就要寻找对应的图形信号。回想一下孩子学习母语的过程,我觉得这一观点是可信的。最初,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基本都是用实物和名称来对应的。婴儿最初接触的图书,也都是一个名称一个图,或者叫看图识字。 一个孩子,到了国外,不管是上幼儿园还是小学,老师为了让不懂英语的孩子能听明白,往往都会使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而且国外的教学特点本身都是把图片里用到极致。记得教室里有很多挂图,比如说表情,就是孩子们各种表情的脸,然后下面是对应的单词。而老师在讲这些的时候,往往是强化声音,然后动作对应的都非常到位。 国外老师讲故事也是一样。比如国外有大量的绘本,很多绘本图都做的非常好,和单词的对应关系非常清楚。而老师,则会在讲解的过程中把这些对应关系处理的非常到位。记得小宝上亲子班的时候,老师自制了非常多的教具,在带领大家唱儿歌的时候,手上的对应动作都很明显。 当时,我以为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增添乐趣,现在才明白,原来这是基于孩子语言学习特点的科学方式。 而在老师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也一样体现了这个特点。比如小宝上幼儿园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他能整句表达的意思,基本上都是一个在幼儿园和家里同样发生的场景。比如吃饭的时候推凳子、咳嗽了用袖子把嘴捂上、在外面滑梯玩的时候提醒注意别摔倒之类的、在过马路之前提醒先停下观察。后者走在外面,看天下雨了;或者看到了一个车,说这个车真大之类的。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一次小宝和爸爸坐地铁---小宝一直对地铁情有独钟,有机会就要求坐。上了车,小宝异常兴奋,高兴地和爸爸说:This skytrain is so big(温哥华的地铁叫 skytrain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小宝一听,立刻不说话了。 这也让我想起一位博友在评论中说的话。他说他想给三岁的儿子找英语环境,于是带孩子去英语角,到了以后,看到一小老外,上去就和人家说话: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人家吓的直躲,首战以失败告终!是啊,能不失败吗?孩子们要有实际内容的交流,我们学到的那些句型,国外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谁说这些啊?! 虽然同样是不能讲,但是这些孩子每天还是有很多英文的东西能够进到耳朵里面去,比如大人看电视,比如自己看动画片以及绘本等等都是英文的。应该说,国外孩子即使家里面英语不是母语,但是对英语的接触量还是不小的。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和老师、同学的互动,成了英语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到了学前班,开始系统地学习 phonics,学校对于英文的阅读量也有要求,一般来讲,从5岁学前班 k 开始(当然也有些地方是从4岁开始上 pre-k),孩子们的英文水平会得到非常大的一个飞跃。 当然也有人质疑孩子在根本不理解意思的情况下听英语有没有用,尤其是有人以大人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孩子,觉得自己都听不明白的英语素材,孩子听着不是一片混沌?关于这一点,科学研究还真有显示,证明婴儿期的听力辨音能力强,有人说9个月以后呈现逐步退化的趋势。对于任何一项研究成果,我都无意于去追究其科学性到底几何。相比于研究成果,我更看中的是自己对于孩子的观察和体验。当安妮在四岁刚到加拿大就可以完整复述一段非常快的歌词之后,我相信,所有前期对于语音方面的积累都是有回报的。孩子的语音识别能力,不依赖于她对语言含义的理解。 第二,语言的互动交流。这个方式应该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也因为缺少这个,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如果不出国就没法学好英语。很多妈妈基于这样的认识,想弥补,于是在家里千方百计和孩子来用英语对话。也有的妈妈觉得自己的发音不够好,所以不敢和孩子对话。但是总还是有很多的纠结。因此这个问题也是群里论坛讨论比较多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能交流自然好,但是对于孩子来讲,成人是他们语言的样板,对的错的都来自于成人。这里的对错,口音问题还算可以弥补,因为大量的原版听力资料的介入可以弥补这一点。就好比家长讲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是孩子听收音机电视都用普通话,可以自行矫正过来。 这里面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中式英语对孩子的误导。我们这一代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真正的英语环境中生活过--注意,这里是说生活过,知道英语母语的人常用的生活词汇,和我们工作中的词汇是有区别的。如果没有,那么我们的英语都来自于书面。而这些表达方式中地道英语的比例非常小。记得前几天论坛讨论大家刚刚拿到的 k 级 phonics 教材配套的绘本,有人就说了,这么简单的一本书,那么几个词,可是我有非常多的不知道,有些查字典还是理解不了。问题在哪里?我感觉就是我们从来没听过没看过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没有接触人家大量使用的很生活化的词汇。我们中国人学的都是课本上被语言学家设定好的句型,而这些句型,恰恰远离人们的生活,或者说远离国外的真正日常生活,最后造成我们的哑巴英语。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感觉,在你不能确定和孩子对话说的是正确的英语之前,还是让孩子大量地吸收、输入吧。互动的问题,可以在孩子有了足够输入之后,为孩子创造一个英语的互动环境来解决。或者是和英语母语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英语母语的老师交流。总之,我还是那个观点,当孩子能够有比较强的辨音能力,对应一定的情景模式之后,输出会是很快的一个过程。就好比安妮讲中文,2 第三,语言的情境对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前面提到的中国孩子到国外学英语的成果也正说明了它的作用。实际上,这个过程和语言互动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在目前我们互动交流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我感觉更应该重视其他方面的情景对应。比如说动画片,很多人说孩子看动画片,不知道看明白了没有。我觉得,明白没明白,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对整个故事、情节是否明白,一个是对句子、词是否明白。很多家长看到每个句子中都有孩子不认识的词,甚至不只一个,就认为孩子一定是没看明白,读书就是读天书。我觉得,是否明白取决于表达与语境的对应,看懂了语境,并且能够在这个语境下联想起来这个表达,那就是理解得非常好!对于段落、句子,故事情节和场景就是语境;对于单词,那整个句子就是语境。这种对应关系积累下来了,孩子就开始输出,开口就是地道的表达方式和用词。看动画片是这样,读绘本也是这样。 目前论坛讨论比较多的问题也是怎样带孩子读绘本的问题。很多人纠结于自己的英语不好、发音不好,其实我觉得这都不是主要的。就好比说妈妈不会弹钢琴,但是一样能辅导孩子,能听出来哪里有问题。读绘本也是一样的道理。引导孩子读绘本,最有价值的方法应该是让孩子能够通过画面和单词、句子来对应。这样的情景对应,会让孩子摆脱对单词中文含义的依赖,当阅读量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现一个表达方式,孩子想到的是某些场景,而脑子中的这个场景,就是这种表达方式被正确运用的场合。出现一个单词,孩子想到的是在哪些表达中、什么场景下用到了这个单词,这个过程的积累,也就是英文思维的训练过程。按照这样的过程,孩子一定不会是看到一个单词,先想中文,然后用中文去想和它搭配的英文单词,再把孤立的单词组合在一起的过程。而且,孩子对单词的理解,一定超过我们这些家长们。其实,地道老外,如果没有读过多少书,单词量并不比中国人苦学十多年的单词量大,但是我们的词汇量,是用中文翻译的词汇量,只知道对应的中文意思,结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我们自己的实际词汇量远远比我们自己认为的要小很多很多了。这也从安妮身上得到验证:她的词汇量并非天大,甚至不如宝爸,但她运用英语的自如比宝爸强太多了! 语境语境,说到底,就是大量接触原汁原味的东西。听是这样,读也是这样。输入到了一定程度,再学习输出,相信也会是事半功倍。说出来、写出来的语音语调以及表达方式也会是最接近人家的东西,即使看起来词汇量不太大但是运用自如。
㈤ 中国家庭怎样给孩子创造英语学习环境
曾经一度,大家总结中国人英语不好,或者说中国人讲中式英语的原因,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国人讲英语没有语言环境。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国外。但是观察在国外的孩子,情况也是大不相同。
比如有些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原来英语水平不高,出去以后好几年,再看英语提高不大。而小孩子出国,则比较普遍的很快就能达到母语水平。而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最近我看到一篇资料,说有研究证明,儿童的语言形成是左右脑互相配合的结果。当儿童接触一种语言的时候,首先听到的是它的语音信号,然后就要寻找对应的图形信号。回想一下孩子学习母语的过程,我觉得这一观点是可信的。最初,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基本都是用实物和名称来对应的。婴儿最初接触的图书,也都是一个名称一个图,或者叫看图识字。
为什么中国的小孩子出国以后在没有母语帮助的情况下可以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听懂老师的讲课并且开始输出?原因在于国外的方法符合孩子的生理特点。而国外的方法现在看,也正是这一研究的具体应用。
一个孩子,到了国外,不管是上幼儿园还是小学,老师为了让不懂英语的孩子能听明白,往往都会使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而且国外的教学特点本身都是把图片里用到极致。记得教室里有很多挂图,比如说表情,就是孩子们各种表情的脸,然后下面是对应的单词。而老师在讲这些的时候,往往是强化声音,然后动作对应的都非常到位。
国外老师讲故事也是一样。比如国外有大量的绘本,很多绘本图都做的非常好,和单词的对应关系非常清楚。而老师,则会在讲解的过程中把这些对应关系处理的非常到位。记得小宝上亲子班的时候,老师自制了非常多的教具,在带领大家唱儿歌的时候,手上的对应动作都很明显。
当时,我以为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增添乐趣,现在才明白,原来这是基于孩子语言学习特点的科学方式。
而在老师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也一样体现了这个特点。比如小宝上幼儿园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他能整句表达的意思,基本上都是一个在幼儿园和家里同样发生的场景。比如吃饭的时候推凳子、咳嗽了用袖子把嘴捂上、在外面滑梯玩的时候提醒注意别摔倒之类的、在过马路之前提醒先停下观察。后者走在外面,看天下雨了;或者看到了一个车,说这个车真大之类的。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一次小宝和爸爸坐地铁---小宝一直对地铁情有独钟,有机会就要求坐。上了车,小宝异常兴奋,高兴地和爸爸说:This skytrain is so big(温哥华的地铁叫 skytrain )。这个时候,旁边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大男孩很是惊讶,说这么小的孩子英语怎么这么好啊。然后就很谦卑地蹲下身来和他说话。接下来的对话是什么大家应该都能想得到: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小宝一听,立刻不说话了。
这也让我想起一位博友在评论中说的话。他说他想给三岁的儿子找英语环境,于是带孩子去英语角,到了以后,看到一小老外,上去就和人家说话: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人家吓的直躲,首战以失败告终!是啊,能不失败吗?孩子们要有实际内容的交流,我们学到的那些句型,国外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谁说这些啊?!
其实,我们国人一直把英语环境等同于和外国人交流或者在生活中讲英语。所以,当我们讨论儿童学英语的问题时,有博友也有些疑问,那就是你的孩子都是在国外长大的,她们有英语环境,国内的孩子没有英语环境,能一样吗?
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国外孩子的英语环境哪些可以在国内获得。在国外的中国家庭,非常多的孩子在家是不讲英文的。所以有些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一点英语都不会说。后来我发现,不仅仅是中国人这样,东欧人也是一样。比如小宝幼儿园的创办人是俄罗斯人,她的外孙上幼儿园之前也是一句英语不能讲。
虽然同样是不能讲,但是这些孩子每天还是有很多英文的东西能够进到耳朵里面去,比如大人看电视,比如自己看动画片以及绘本等等都是英文的。应该说,国外孩子即使家里面英语不是母语,但是对英语的接触量还是不小的。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和老师、同学的互动,成了英语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到了学前班,开始系统地学习 phonics,学校对于英文的阅读量也有要求,一般来讲,从5岁学前班 k 开始(当然也有些地方是从4岁开始上 pre-k),孩子们的英文水平会得到非常大的一个飞跃。
再回头看看我们国内的孩子,英语环境主要缺什么呢?
第一,大量接触英语语音信号。其实这个问题主要说的是听。这部分过去我们没有条件,但是目前英文原版的视听资料越来越多,很多孩子从小也是在原版动画片的熏陶下长大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只要家长有心,三岁以前孩子听上几百个小时的英文儿歌之类的东西是没什么困难的。
当然也有人质疑孩子在根本不理解意思的情况下听英语有没有用,尤其是有人以大人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孩子,觉得自己都听不明白的英语素材,孩子听着不是一片混沌?关于这一点,科学研究还真有显示,证明婴儿期的听力辨音能力强,有人说9个月以后呈现逐步退化的趋势。对于任何一项研究成果,我都无意于去追究其科学性到底几何。相比于研究成果,我更看中的是自己对于孩子的观察和体验。当安妮在四岁刚到加拿大就可以完整复述一段非常快的歌词之后,我相信,所有前期对于语音方面的积累都是有回报的。孩子的语音识别能力,不依赖于她对语言含义的理解。
第二,语言的互动交流。这个方式应该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也因为缺少这个,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如果不出国就没法学好英语。很多妈妈基于这样的认识,想弥补,于是在家里千方百计和孩子来用英语对话。也有的妈妈觉得自己的发音不够好,所以不敢和孩子对话。但是总还是有很多的纠结。因此这个问题也是群里论坛讨论比较多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能交流自然好,但是对于孩子来讲,成人是他们语言的样板,对的错的都来自于成人。这里的对错,口音问题还算可以弥补,因为大量的原版听力资料的介入可以弥补这一点。就好比家长讲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是孩子听收音机电视都用普通话,可以自行矫正过来。
这里面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中式英语对孩子的误导。我们这一代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真正的英语环境中生活过--注意,这里是说生活过,知道英语母语的人常用的生活词汇,和我们工作中的词汇是有区别的。如果没有,那么我们的英语都来自于书面。而这些表达方式中地道英语的比例非常小。记得前几天论坛讨论大家刚刚拿到的 k 级 phonics 教材配套的绘本,有人就说了,这么简单的一本书,那么几个词,可是我有非常多的不知道,有些查字典还是理解不了。问题在哪里?我感觉就是我们从来没听过没看过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没有接触人家大量使用的很生活化的词汇。我们中国人学的都是课本上被语言学家设定好的句型,而这些句型,恰恰远离人们的生活,或者说远离国外的真正日常生活,最后造成我们的哑巴英语。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感觉,在你不能确定和孩子对话说的是正确的英语之前,还是让孩子大量地吸收、输入吧。互动的问题,可以在孩子有了足够输入之后,为孩子创造一个英语的互动环境来解决。或者是和英语母语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英语母语的老师交流。总之,我还是那个观点,当孩子能够有比较强的辨音能力,对应一定的情景模式之后,输出会是很快的一个过程。就好比安妮讲中文,2 岁半了才开始,但是一开始就是整句话。想想说英语的问题,是早开始一两年的中式英语重要,还是晚一些讲了就讲正确的好呢?
第三,语言的情境对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前面提到的中国孩子到国外学英语的成果也正说明了它的作用。实际上,这个过程和语言互动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在目前我们互动交流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我感觉更应该重视其他方面的情景对应。比如说动画片,很多人说孩子看动画片,不知道看明白了没有。我觉得,明白没明白,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对整个故事、情节是否明白,一个是对句子、词是否明白。很多家长看到每个句子中都有孩子不认识的词,甚至不只一个,就认为孩子一定是没看明白,读书就是读天书。我觉得,是否明白取决于表达与语境的对应,看懂了语境,并且能够在这个语境下联想起来这个表达,那就是理解得非常好!对于段落、句子,故事情节和场景就是语境;对于单词,那整个句子就是语境。这种对应关系积累下来了,孩子就开始输出,开口就是地道的表达方式和用词。看动画片是这样,读绘本也是这样。
目前论坛讨论比较多的问题也是怎样带孩子读绘本的问题。很多人纠结于自己的英语不好、发音不好,其实我觉得这都不是主要的。就好比说妈妈不会弹钢琴,但是一样能辅导孩子,能听出来哪里有问题。读绘本也是一样的道理。引导孩子读绘本,最有价值的方法应该是让孩子能够通过画面和单词、句子来对应。这样的情景对应,会让孩子摆脱对单词中文含义的依赖,当阅读量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现一个表达方式,孩子想到的是某些场景,而脑子中的这个场景,就是这种表达方式被正确运用的场合。出现一个单词,孩子想到的是在哪些表达中、什么场景下用到了这个单词,这个过程的积累,也就是英文思维的训练过程。按照这样的过程,孩子一定不会是看到一个单词,先想中文,然后用中文去想和它搭配的英文单词,再把孤立的单词组合在一起的过程。而且,孩子对单词的理解,一定超过我们这些家长们。其实,地道老外,如果没有读过多少书,单词量并不比中国人苦学十多年的单词量大,但是我们的词汇量,是用中文翻译的词汇量,只知道对应的中文意思,结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我们自己的实际词汇量远远比我们自己认为的要小很多很多了。这也从安妮身上得到验证:她的词汇量并非天大,甚至不如宝爸,但她运用英语的自如比宝爸强太多了!
曾经有妈妈问,说孩子学校学英语,就是中英互译的过程。说实话,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咱们作为草民能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呢?但是,我相信,就像听力你听正确的东西多了,会有自我矫正的能力一样。很多孩子从小听原版的东西,妈妈或者中国老师读英语的时候,孩子会很快反应出对方的错误,并且不会跟着大人的错误跑。
读也是一样。当你读了千八百本原版读物之后,你说什么的时候,脑子里一定能找到她的英语语境。这个时候,因为英语语境的存在,你对一个词的用法几乎可以脱口而出了,那还要回头找中文意思来帮忙吗?
语境语境,说到底,就是大量接触原汁原味的东西。听是这样,读也是这样。输入到了一定程度,再学习输出,相信也会是事半功倍。说出来、写出来的语音语调以及表达方式也会是最接近人家的东西,即使看起来词汇量不太大但是运用自如。
㈥ 中国妈妈和外国妈妈区别英语作文
正常情况下。中国的妈妈比外国的妈妈要。辛苦多了。因为中国的妈妈对待小孩子是一辈子,他可以。帮助小孩子伺候小孩子一辈子的事情,把国外的妈妈帮助小孩子帮助到18岁就不管了,所以说中国的妈妈是比较辛苦的。这也是我们国家女人的最大的一个。母爱。
㈦ 如何在中国建立英语语言环境
这样吧,现在外国人也有这个困惑,怎么和中国人交流,最简单的就是他们喜欢掏商机,找伙伴。要是有本事闯天下找几个外国朋友吧。不行就只能到公司做点事情,积累经验了。
㈧ 如何为中国孩子创造英语环境
曾经一度,大家总结中国人英语不好,或者说中国人讲中式英语的原因,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国人讲英语没有语言环境。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国外。但是观察在国外的孩子,情况也是大不相同。
比如有些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原来英语水平不高,出去以后好几年,再看英语提高不大。而小孩子出国,则比较普遍的很快就能达到母语水平。而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最近我看到一篇资料,说有研究证明,儿童的语言形成是左右脑互相配合的结果。当儿童接触一种语言的时候,首先听到的是它的语音信号,然后就要寻找对应的图形信号。回想一下孩子学习母语的过程,我觉得这一观点是可信的。最初,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基本都是用实物和名称来对应的。婴儿最初接触的图书,也都是一个名称一个图,或者叫看图识字。
一个孩子,到了国外,不管是上幼儿园还是小学,老师为了让不懂英语的孩子能听明白,往往都会使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而且国外的教学特点本身都是把图片里用到极致。记得教室里有很多挂图,比如说表情,就是孩子们各种表情的脸,然后下面是对应的单词。而老师在讲这些的时候,往往是强化声音,然后动作对应的都非常到位。
国外老师讲故事也是一样。比如国外有大量的绘本,很多绘本图都做的非常好,和单词的对应关系非常清楚。而老师,则会在讲解的过程中把这些对应关系处理的非常到位。记得小宝上亲子班的时候,老师自制了非常多的教具,在带领大家唱儿歌的时候,手上的对应动作都很明显。
当时,我以为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增添乐趣,现在才明白,原来这是基于孩子语言学习特点的科学方式。
而在老师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也一样体现了这个特点。比如小宝上幼儿园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他能整句表达的意思,基本上都是一个在幼儿园和家里同样发生的场景。比如吃饭的时候推凳子、咳嗽了用袖子把嘴捂上、在外面滑梯玩的时候提醒注意别摔倒之类的、在过马路之前提醒先停下观察。后者走在外面,看天下雨了;或者看到了一个车,说这个车真大之类的。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一次小宝和爸爸坐地铁---小宝一直对地铁情有独钟,有机会就要求坐。上了车,小宝异常兴奋,高兴地和爸爸说:This
skytrain is so big(温哥华的地铁叫 skytrain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小宝一听,立刻不说话了。
这也让我想起一位博友在评论中说的话。他说他想给三岁的儿子找英语环境,于是带孩子去英语角,到了以后,看到一小老外,上去就和人家说话: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人家吓的直躲,首战以失败告终!是啊,能不失败吗?孩子们要有实际内容的交流,我们学到的那些句型,国外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谁说这些啊?!
虽然同样是不能讲,但是这些孩子每天还是有很多英文的东西能够进到耳朵里面去,比如大人看电视,比如自己看动画片以及绘本等等都是英文的。应该说,国外孩子即使家里面英语不是母语,但是对英语的接触量还是不小的。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和老师、同学的互动,成了英语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到了学前班,开始系统地学习
phonics,学校对于英文的阅读量也有要求,一般来讲,从5岁学前班 k 开始(当然也有些地方是从4岁开始上
pre-k),孩子们的英文水平会得到非常大的一个飞跃。
当然也有人质疑孩子在根本不理解意思的情况下听英语有没有用,尤其是有人以大人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孩子,觉得自己都听不明白的英语素材,孩子听着不是一片混沌?关于这一点,科学研究还真有显示,证明婴儿期的听力辨音能力强,有人说9个月以后呈现逐步退化的趋势。对于任何一项研究成果,我都无意于去追究其科学性到底几何。相比于研究成果,我更看中的是自己对于孩子的观察和体验。当安妮在四岁刚到加拿大就可以完整复述一段非常快的歌词之后,我相信,所有前期对于语音方面的积累都是有回报的。孩子的语音识别能力,不依赖于她对语言含义的理解。
第二,语言的互动交流。这个方式应该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也因为缺少这个,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如果不出国就没法学好英语。很多妈妈基于这样的认识,想弥补,于是在家里千方百计和孩子来用英语对话。也有的妈妈觉得自己的发音不够好,所以不敢和孩子对话。但是总还是有很多的纠结。因此这个问题也是群里论坛讨论比较多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能交流自然好,但是对于孩子来讲,成人是他们语言的样板,对的错的都来自于成人。这里的对错,口音问题还算可以弥补,因为大量的原版听力资料的介入可以弥补这一点。就好比家长讲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是孩子听收音机电视都用普通话,可以自行矫正过来。
这里面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中式英语对孩子的误导。我们这一代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真正的英语环境中生活过--注意,这里是说生活过,知道英语母语的人常用的生活词汇,和我们工作中的词汇是有区别的。如果没有,那么我们的英语都来自于书面。而这些表达方式中地道英语的比例非常小。记得前几天论坛讨论大家刚刚拿到的
k 级 phonics
教材配套的绘本,有人就说了,这么简单的一本书,那么几个词,可是我有非常多的不知道,有些查字典还是理解不了。问题在哪里?我感觉就是我们从来没听过没看过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没有接触人家大量使用的很生活化的词汇。我们中国人学的都是课本上被语言学家设定好的句型,而这些句型,恰恰远离人们的生活,或者说远离国外的真正日常生活,最后造成我们的哑巴英语。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感觉,在你不能确定和孩子对话说的是正确的英语之前,还是让孩子大量地吸收、输入吧。互动的问题,可以在孩子有了足够输入之后,为孩子创造一个英语的互动环境来解决。或者是和英语母语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英语母语的老师交流。总之,我还是那个观点,当孩子能够有比较强的辨音能力,对应一定的情景模式之后,输出会是很快的一个过程。就好比安妮讲中文,2
第三,语言的情境对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前面提到的中国孩子到国外学英语的成果也正说明了它的作用。实际上,这个过程和语言互动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在目前我们互动交流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我感觉更应该重视其他方面的情景对应。比如说动画片,很多人说孩子看动画片,不知道看明白了没有。我觉得,明白没明白,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对整个故事、情节是否明白,一个是对句子、词是否明白。很多家长看到每个句子中都有孩子不认识的词,甚至不只一个,就认为孩子一定是没看明白,读书就是读天书。我觉得,是否明白取决于表达与语境的对应,看懂了语境,并且能够在这个语境下联想起来这个表达,那就是理解得非常好!对于段落、句子,故事情节和场景就是语境;对于单词,那整个句子就是语境。这种对应关系积累下来了,孩子就开始输出,开口就是地道的表达方式和用词。看动画片是这样,读绘本也是这样。
目前论坛讨论比较多的问题也是怎样带孩子读绘本的问题。很多人纠结于自己的英语不好、发音不好,其实我觉得这都不是主要的。就好比说妈妈不会弹钢琴,但是一样能辅导孩子,能听出来哪里有问题。读绘本也是一样的道理。引导孩子读绘本,最有价值的方法应该是让孩子能够通过画面和单词、句子来对应。这样的情景对应,会让孩子摆脱对单词中文含义的依赖,当阅读量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现一个表达方式,孩子想到的是某些场景,而脑子中的这个场景,就是这种表达方式被正确运用的场合。出现一个单词,孩子想到的是在哪些表达中、什么场景下用到了这个单词,这个过程的积累,也就是英文思维的训练过程。按照这样的过程,孩子一定不会是看到一个单词,先想中文,然后用中文去想和它搭配的英文单词,再把孤立的单词组合在一起的过程。而且,孩子对单词的理解,一定超过我们这些家长们。其实,地道老外,如果没有读过多少书,单词量并不比中国人苦学十多年的单词量大,但是我们的词汇量,是用中文翻译的词汇量,只知道对应的中文意思,结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我们自己的实际词汇量远远比我们自己认为的要小很多很多了。这也从安妮身上得到验证:她的词汇量并非天大,甚至不如宝爸,但她运用英语的自如比宝爸强太多了!
语境语境,说到底,就是大量接触原汁原味的东西。听是这样,读也是这样。输入到了一定程度,再学习输出,相信也会是事半功倍。说出来、写出来的语音语调以及表达方式也会是最接近人家的东西,即使看起来词汇量不太大但是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