㈣ 发明biang字的人的故事
汉字起源问题,是学术界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两千多年来,学术界不能科学定位原始汉字产生的时间、地点,不知道发明人是谁,不知道发明汉字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技术背景、地理气候生物环境,更不知道原始汉字的品质.长期以来,西方学者认为文字的形式与创造文字的民族的思想品质相对应,拼音文字对应优秀民族,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对应原始民族“野蛮民族”.如果汉字是象形文字,中华民族就是“劣等民族”.这种观点是偏见的,是错误的,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不接受归不接受,如果我们长期弄不明白汉字起源问题,我们在思想上、精神上就会很被动,在世界各民族面前就缺乏底气.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民族有责任有能力弄明白汉字起源问题.以往的古文字专家错误地认为原始汉字是象形字,是图画文字.在研究活动中,凡是遇到古文字,必在象形上动脑筋,必在图画上“猜谜语”.谜语猜了两千多年,不但没有解决汉字的起源问题,还落入了西方学者“劣等民族”的圈套.此路不通啊!此路不通就走新路,我们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新路就是理论创新.作者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创立了汉字起源学新理论,解决了汉字产生的时间、地点、气候条件、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技术背景,找到了发明人,基本弄清了汉字的品质、内容、数量等问题.
㈤ 1942年中国科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成为世界上生产纯碱的重要方法.其主要化学原理
在食盐溶液中通入氨气和水的混合溶液,此时氯化钠和氨气的浓度均很大时,再通入二氧化碳,则氨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浓度更大的碳酸氢铵溶液,这是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因为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碳酸氢铵和氯化钠,所以碳酸氢钠会以结晶的形式析出.析出的碳酸氢钠经分离出来以后,再加热,因为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比碳酸钠差,所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故,上述原理体现的是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热不稳定性等,故D正确; A、酸性要体现为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此处未体现,故A错误; B、碱性要体现为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此处未体现,故B错误; C、水溶性欠妥,可以改为溶解度比较小就可以了,故C错误; D、因为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比碳酸钠差,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D. |
㈥ 阿司匹林是什么时候被发明的
早在公元前400多年的古希腊,被尊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就曾提出用柳树皮的浸泡液来缓解产妇的阵痛。1758年,英国神父爱德华·斯通无意间扯了一片白柳树皮咀嚼起来。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关节痛和发热都减轻了。他用同样的方法对50名病人进行治疗,发现这种汁液对治疗发烧非常有效。他把实验结果报告给了英国皇家协会,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后来经研究发现,这种汁液中的有效成分是水杨酸。
19世纪20年代,一位瑞士科学家从一种植物的叶子内提取出了水杨酸。不过,它虽然有镇痛解热的功效,但对食管和胃部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只有那些疼痛很剧烈的人才服用它。1853年,法国化学家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将从另一种植物绣线菊中提炼出来的水杨酸与乙酸和乙酰结合起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对这种合成药物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就去世了。
20世纪30年代,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进入中国市场的广告。德国拜耳制药公司的化学家霍夫曼,在前人探索开拓的基础上,1895年他研制出了一种经过结构转换的水杨酸的类似物,该物品与其他水杨酸药品相比,副作用要小得多。霍夫曼和同事海因里希·德雷泽一起对这种药进行了大量试验。在对这种物品命名的过程中,他们认为应该在药名中反映它与绣线菊的关系——于是,阿司匹林(Aspirin)就诞生了:A代表了乙酰,spir是绣线菊(spiraea)的前四个字母,in则是拜耳公司特有的、在每一种药名上加的后缀。大写A字当头的阿司匹林成了拜耳公司100多年历史上最大的骄傲和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1899年3月6日,霍夫曼所在的拜耳公司向柏林皇家机构申报了这一专利。3年之后,这种新药的第一粒片剂诞生了,1903年4月,拜耳公司进入美国市场,并最终在美国扎下了根。
㈦ 发明~(急!!!)
算盘:
关于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他的老师刘洪访问隐士天目先生时,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采用的计算工具很接近现代的算盘。这种算盘每位有5颗可动的算珠,上面1颗相当于5,下面4颗每颗当作1。
雨伞:
是谁发明的雨伞?对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芸。有的说,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人最早使用雨伞,早在公元前1200年,阿拉伯埃及共和国(Egypt)的贵族们外出旅游时常常要奴隶(slave)为他们撑太阳伞(parasol)。罗马人用伞遮挡地中海地区的阳光。在中国,伞是公元前1000年由鲁班的妻子发明的,伞被称作“能移动的房屋”。
望远镜:
17世纪初的一天,荷兰小镇的一家眼镜店的主人利伯希(HansLippershey),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像变大拉近了,于是在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据说小镇好几十个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不过一般都认为利伯希是望远镜的发明者。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 ;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照相机: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自行车:
1790年,有个法国人名叫西夫拉克,他特别爱动脑筋。有一天,他行走在巴黎的一条街道上,因为前一天下过雨,路上积了许多雨水,很不好走。突然,一辆四轮马车从身后滚滚而来,那条街比较狭窄,马车又很宽,西夫拉克躲来躲去幸而没有被车撞倒,还是被溅了一身泥巴和雨水。别人看见了,替他难过,还气得直骂,想喊那辆马车停下,讲理交涉。西夫拉克却喃喃地说:“别喊了,别喊了,让他们去吧。”马车走远了,他还呆呆地站在路边。他在想:路这么窄,行人又那么多,为什么不可以把马车的构造改一改呢应当把马车顺着切掉一半,四个车轮变成前后两个车轮……他这样一想,回家就动手进行设计。经过反复试验,于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马轮”小车造出来了。这辆小车有前后两个木质的车轮子,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了一个板凳,像一个玩具俱似的。由于车子还没有传动链条,靠骑车人双脚用力蹬地,小车才能慢慢地前进,而且车子上也无转向装置,只能直行,不会拐弯,出门骑一会儿就累得满身大汗。
刚刚出现的新东西总是不那么完善的。西夫拉克并不灰心,他继续想办法加以改进。可惜,不久他因病去世了。
1818年,在德国有个看林人名叫德莱斯,他每天从村东的这一片树林,走到村西的另一片树林,年年如此。他想:如果人坐在车子上,走走停停,随心所欲,不是很潇洒吗?德莱斯开始制作木轮车,样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过,在前轮上加了一个控制方向的车把子,可以改变前进的方向。但是骑车对依然要用两只脚,一下一下地蹬踩地面,才能推动车子向前滚动。当德莱斯骑车出门试验的时候,一路上遭到不少人的嘲笑。尽管如此,他还是十分喜欢自己创作的这架“可爱的小马崽”。一次德莱斯在骑车闲逛时开过来一辆马车,车夫嘲笑他说他的车慢,于是他就和车夫说:“你信不信我的车比你的马车还快”于是他们两个打了个赌。路程是从村东到村西的一个来回,结果德莱斯比车夫整整快了1个多小时。
1840年,英格兰的铁匠麦克米伦,弄到了一辆破旧的“可爱的小马崽”。他在后轮的车轴上装上曲柄,再用连杆把曲柄和前面的脚蹬连接起来,并且前后轮都用铁制的,前轮大,后轮小。当骑车人踩动脚蹬,车子就会自行运动起未,向前跑去。这样一来,就使骑车人的双脚真正离开地面,以双脚的交替踩动变为轮子的滚动,大大地提高了行车速度。1842年,麦克米伦骑上这种车,一天跑了20公里,由于不小心,踩车的速度过快,撞倒了路上的一个小女孩,因此而被警察抓住,并处以罚款。其罪名是野蛮骑车。
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原本职业是马车修理匠,他们在前轮上安装了能转动的脚蹬板;车子的鞍座架在前轮上面,这样除非骑车的技术特别高超,否则就抓不稳车把,会从车子上掉下来。他们把这辆两轮车冠以“自行车”的雅名,并于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让观众大开眼界。
1869年,英国的雷诺看了法国的自行车之后,觉得车子太笨重了,开始琢磨如何把自行车做得轻巧一些。他采用钢丝辐条来拉紧车圈作为车轮;同时,利用细钢棒来制成车架,车子的前轮较大,后轮较小。从而使自行车自身的重量减小一些。从西夫拉克开始,一直到雷诺,他们制作的5种型式的自行车都与现代自行车的差别较大。
真正具有现代形式的自行车是在1874年诞生的。英国人罗松在这一年里,别出心裁地在自行车上装上了链条和链轮,用后轮的转动来推动车子前进。但仍然是前轮大,后轮小,看起来不够协调,不稳定。
1886年,英国的斯塔利,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从机械学,运动学的角度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为自行车装上了前叉和车闸,前后轮的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并用钢管制成了菱形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的车轮。斯塔利不仅改进了自行车的结构,还改制了许多生产自行车部件用的机床,为自行车的大量生产利推广应用开辟了宽阔的前景,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斯塔利所设计的自行车车型与今天自行车的样子基本一致了。
1888年,爱尔兰的兽医邓洛普,从医治牛胃气膨胀中得到启示,他把家中花园里用来浇水的橡胶管粘成圆形,打足了气,装在自行车轮子上,前往参加骑自行车比赛,居然名列前茅,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充气轮胎是自行车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它增加了自行车的弹性,不会因路面不平而震动;同时大大地提高了行车速度,减少了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这样,就根本上改变了自行车的骑行性能,完善了自行车的使用功能。由此可知,从18世纪末叶起,一直到20世纪初期,自行车的发明和改进,经历了大约200年的时光,有许多人为之奋斗不息,才演变成现在这种骑行自如的样式。
㈧ 泡菜的发明
世上有些发明,算不上伟大,也不显得如何重要,但因为切实有用,所以就一直流传下来,而且还被不断地加以发扬,至今还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发明很能列举出不少,泡菜要算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泡菜的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无从考证。不过最早关于泡菜的记载大概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诗经。小雅。信南山》第四章里有这样几句:“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大意是说,道路边种了瓜,把它剥了来做成泡菜献给皇祖。
由此可见泡菜的历史可算得上悠久了,而且在当时还用来作献给皇祖的祭品,远不像今天只是城里人大快朵颐之后可有可无的点缀。
泡菜的做法很简单,只需要一个泡菜坛,外加盐水和一些辅料如八角冰糖红糖即可。这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东西,很容易找到,也许正因为如此,泡菜才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吧。
泡菜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几乎任何菜蔬甚至包括一些水果皆可泡来食用,而且还可做出种种不同的风味来。一个小小的泡菜坛,还颇有点兼容并收,包罗万象的气概。从这一点来说,泡菜的发明者可称得上是一个天才了,虽然他和许多民间的发明者一样早已湮没无闻。
在中国特别是四川的乡下,家家户户都是有几坛泡菜的,而且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会做,有些人家的老盐水更是世代相传,有的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
乡下人喜欢做泡菜,除了泡菜的做法简单食用方便的原因外,更多的可能是由于贮藏条件的限制和经济上的因素。时令的新鲜菜蔬采摘下来,多半拿到集市上去卖了,留下来自己吃的又没有办法保鲜——以前不必说了,即便是现在,农村有冰箱的人家也还是少数,于是只好沿用老祖宗的办法把它装进泡菜坛里去。
这样说好像有点出于不得已的原因,不过也是实情。经济方面的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乡下人不可能像城里人那样天天吃大鱼大肉,所以泡菜也就成了一日三餐的主要菜肴了。
而泡菜在四川又特别地广泛,这一方面与饮食习惯有关,另一方面就要归结于气候的影响。四川以盆地为主,天气潮湿,特别适宜于泡菜中乳酸菌的生存。
以前住在乡下的时候,每到瓜菜成熟的夏天,村里每户人家都要泡上两三坛菜。豇豆,茄子,辣椒,仔姜,黄瓜,这些都是上好的泡菜的原料。
因为舍不得吃新鲜的蔬菜,泡菜就在一日三餐中唱了主角。头年做的泡菜,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夏天。泡菜虽只是小菜一碟不登大雅之堂,不过真要做好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选料,盐水的调制,还是日常的护理都是很有讲究的,需得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泡菜来。
进城之后就很少吃到泡菜了,虽然也曾尝试着做,不过总做不好,买了超市里的来吃,那味道总觉得与乡下的泡菜相去甚远。前年母亲从乡下进城,带了些家里的老盐水来,亲自给我做了一坛。母亲说,新做的泡菜一定要加些老盐水,这样才有根,泡出来的菜才有味道。
泡菜虽是我们老祖宗的发明,不过就像我们许多的其它发明一样早已漂洋过海在国外繁衍生息了,而且反过来还在它的发明地变得吃香起来。韩国泡菜即是一例。这些年韩国泡菜就像韩国的电视剧和音乐一样成了国内时尚追逐的东西。这虽是一件小事,不过也很发人思量,只是少有人注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