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今我们看到的《兰亭集序》字帖是谁临摹的大小又是多少
现存最早的《兰亭序》分为两大系统,一为唐人墓本,一为定武刻本。
唐人摹本,清代皆收入内府,并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汇刻于御制《兰亭八柱帖》中。主要有第一唐虞世南临本。因帖末有“臣张金界奴上进本”8字,又称“张金界奴本”。列“兰亭八柱第一”。第二为唐褚遂良临本。帖前有“褚模王羲之兰亭帖”题签,并有宋元明清名家题跋。或疑为宋代米芾所临。列“兰亭八柱第二”。第三唐冯承素摹本。首部有“神龙”2字左半印,又称“神龙兰亭”或“神龙半印本兰亭序”。此本乃冯承素影印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之上,以笔依原迹轮廓钩摹,然后填墨而成,最接近原作,故此本历来最受推重,列“兰亭八柱第三”。
刻本中,以定武本最早。传《兰亭》临本有10本赐与方镇。定武军(原为“义武军”,宋避讳改“定武军”)所得,系欧阳询所临,即刻之于玉石,后世称为“定武《兰亭》”,在众多《兰亭》帖中,最为宝重。宋靖康之变(1127),御府定藏,惨遭金兵劫掠。留守宗泽,收集劫余之物,包括定武《兰亭》石刻,驰送驻跸于维扬(今江苏扬州)的高宗赵构。逾月,金兵骤至,遂失此石。
《定武兰亭》原石拓本仅存3本。一是元吴炳藏本,册首有清代王文治署《宋拓定武禊帖》,是“群、流、带、右、天”5字未损本,上海有正书局曾印行。二是元朝柯九思旧藏本。清王文治题《定武兰亭真本》,为5字已损本,现藏北京故宫。三是元代独孤长老藏本,也是5字已损本,有元代赵孟頫等名家题跋,后遭火灾,唯存三小片,传已流落日本。另外属于定武系兰亭曾印行于世的较有名版本有:游似所藏“玉泉本”、“宣城本”、“柯九思定武兰亭瘦本”、“王晓模本”、“唐荆川旧藏本”、“五百谷鉴定本”、“韩珠船旧藏本”、“汪容甫藏本”等。
自从《神龙半印本兰亭序》墨本近代影印出版以后,《定武兰亭》刻本如日中天的光焰方渐渐暗淡,屈居其次。
《神龙半印本兰亭序》纵24.5cm,横69.9cm。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记载,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历代著录有: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刻入“兰亭八柱”,列第三。
Ⅱ 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有何魔力,被无数后人临摹
《兰亭序》。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2)卜希肠行书兰亭序临摹与创造扩展阅读:
《兰亭序》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
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测的城楼,往住不得其门而入,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变化莫测,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
这也是《兰亭序》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应是对《兰亭序》之神最恰当的评语。
Ⅲ 临摹兰亭序是用冯承素,虞世南还是褚遂良的摹本,哪个人的摹本是最好的
一、后世流传的《兰亭序》的摹本中最有名的有四个版本,分别是冯承素版本,虞世南版本,褚遂良版本,还有欧阳询版本,这四个版本各有千秋,无所谓哪一家是最好的。关键是看临摹者的关注点在哪里。
二、具体介绍这四个版本的各自特点:
1、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 :
《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2、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 :
《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3、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 :
《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4、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 ;
《定武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Ⅳ 怎样临摹王羲之《兰亭序》
朝代更替,云门寺几经废兴。
到了1980年,当地的村民在寺院原址的附近河流中偶然打捞起了两座石像,经考古人员鉴定,是云门寺山门的哼、哈两位天王,遂安置在路亭,还维修了残存的寺庙,这就是现在云门寺的前身。
记者了解到,对云门寺的保护开发,绍兴县也一直在考虑。早在前两年,已经对寺庙做了一定的修缮,想借力开发云门寺,但后来因多种原因,方案被搁浅。
“云门寺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我们也在等待一个适当的时机,争取将云门寺的文化发扬光大。希望通过你们媒体向大家征集意见,怎样才能既把云门寺这盘文化大餐更好地做全做深,又能使古老的建筑得到更好地保护。”绍兴县平水镇副镇长潘建华在采访中说。
有识之士认为,精深的佛教文化、王献之故里、陆游草堂等如若开发出来,将是绍兴南部山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新亮点。
Ⅳ 如何临摹兰亭序
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Ⅵ 兰亭序的作家临摹
当代著名书法家孙稳山,号金石寿,1953年4月生,汉族,现任中国书画院院士和山东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高级院士等职。特别喜爱临摹羲之书法,其作品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都得以体现羲之书法之神韵,作品颇丰,屡屡获奖,成就斐然,尤以临摹《兰亭序》最受人们喜爱和收藏。 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诗文,从吴昌硕习书法、篆刻。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有《印学史》、《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兰沙馆印式》、《中国书法史图录》、《文若印谱谈》《沙孟海论书文集》等著作。其所临摹的羲之笔帖《兰亭序》堪称上承佳作。
Ⅶ 如何临摹好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Ⅷ 你觉得兰亭序最难临摹的是哪个字
“之”字
Ⅸ 行书初学者临摹兰亭序选用哪本字帖版本好
建议先学,苕溪帖,米芾的,我们老师是这样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