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牛耕是谁发明的
牛耕技术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制度转变。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汉代时期的甘肃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较为普遍。开始是单辕犁(驾二牛),后来又有双辕犁(驾一牛)。东汉时,耧播技术传入河西,使河西成为“富甲天下”的地方。嘉峪关市境内发现的魏晋时期古墓葬中,出土有多块(幅)《牛耕》画像砖,佐证了当时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很普遍。除了一牛挽犁和二牛挽犁之外,耕种后的覆土填埋及平田碎土,均用畜力完成,这就是牛拉的“耙”,又称“耢”。“耙”一面有齿,可碎土,翻面即可耱地,埋压种子,使田地平整。至今,当地农村仍在使用。
《牛耕》砖画出土于嘉峪关5号壁画墓,图上绘二牛,一白一黑,牛身细长,角下弯上直,牛鼻有环,但无缰,说明牛驯养得已很温顺,二牛所挽之犁,犁头部分深深切入土中;扶犁者为一青年男子,衣长襦,束腰,领、袖口缘边,发髻插有发簪,右手扶犁,左手扬鞭。画面显示出画匠对农耕生活体验很深,就连扶犁者头上滴落的汗滴,也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整个画面生动活泼,潇洒自如,人、牛、犁都处在动态当中。真实地反映了魏晋画风以及当时画坛流行的写实精神。由于画匠要反映劳作者的辛苦,扶犁者只穿长襦,光着小腿部分。从细微处体现了画匠巧妙的构思。看似平常,实则精妙。《牛耕》砖画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老的绘画技艺,它不仅在中国绘画史上,而且在世界绘画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这幅1600年前的中国《牛耕》绘画,今天看来仍是那么清新喜人,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绘画艺术。此画为国家一级文物。
牛耕技术是在西汉出现的,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的生产力的进步,标志着农耕社会达到新的高度。
牛耕技术从出现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在中国农村延续了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延续过程中,虽然也有技术上的改进,但是改变并不大。应该说牛耕技术在历史上是起过重要作用的,对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尤为深刻。
小的时候,家乡农村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候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还比较少,耕牛依然是农户的重要劳动力,牛耕还是非常普遍的,我觉得我这一年龄阶段的对牛耕还有所认识,掌握的恐怕很少了。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这是一句俗话。表明了农活技术含量的低下和简单。作为牛耕技术,算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有一定难度。
通常的牛耕是两头或者三头牛来拉犁耕作。把绠绳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后把牛套在一起,扎好肚带,再扯一根缰绳系在牛耳上,农夫通过扯拽缰绳来“指挥”控制牛的行进方向。农夫一手扶犁,一手执鞭、扯缰绳进行耕作。这一技术,我在12岁的时候已经初步掌握,后来到学校读书,便“荒废”了。呵呵,即使不荒废,恐怕在今天也早已被淘汰、派不上用场了!
牛是有力气的,但是速度比较慢,在没有农业机械的时代,它也恐怕是最佳选择了。耕地、耙地、耩地、耘地……,牛都是主要的“动力”。还记得小学课本上学过的课文《饲养员赵大叔》,对牛马有深厚的感情;还记得“俯首甘为孺子牛”……。
如今作为农耕时代的标志,牛耕技术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耕牛也已经被诸多的农业机械取而代之,不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农田里已经见不到耕牛的身影!
2. 是谁发明了水稻栽培
世界上究竟是谁发明了水稻种植?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了 100多年。 1973年,浙江版余姚河权姆渡原始遗址的发现,使中外学者不得不重新下结论:最早的种稻人就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 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这些丰富遗存,证明早在 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最早的水稻种植仅限于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近海一侧,然后像波浪一样,逐级地扩充到长江中游、江淮平原、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下游,最后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简言之,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区是我国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水稻在我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了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北传朝鲜、日本,南传越南。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 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3. 耕种时代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农作物栽培历史各有不同,近东和欧洲开始于公元前6500-3500年;东南亚,开始于公元前6800-4000年;在中美洲和秘鲁,大约开始于在公元前2500年。大多数最先进行作物栽培的地区是半干旱气候的江河流域。在欧亚大陆,作物栽培的方法是,先耙地,然后犁地播种;而在中美洲,因为没有牛马等,他们的主要作物---玉米在播种时是用木棍在地上捅个小洞再点种子。
欧亚大陆在古代,人们先是到处打猎和采集果实,后来发展到可以栽培植物,有了可靠的食物供应后,人们就建立村庄和城镇,更多的人可以去发展新技术、提供服务,进一步促使了这种转变,最后,一个农业文明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各个江河流域的人们就种植大豆、柑橘、桃、梨、大麻和茶树等,还饲养动物,精通园艺,特别是花卉。 现在的伊拉克一带地区很早就开始种植作物,他们发明了轮子,用滑轮来从人工渠里汲水,他们还建设了相当复杂的灌溉系统,他们驯化了骆驼、猴子和马等动物。在古代埃及,人们利用尼罗河的水和肥沃的土壤,种植小麦、大麦和蓖麻等,埃及人还栽培棕榈,除了公牛和马外,他们还饲养家禽、绵羊、山羊和猪。在印度北部的印度文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时期,他们种植小麦、大麦和水稻,还栽培棉花、芝麻、茶树和甘蔗。 还驯化了鸡,水牛等用来耕种田地。农民使用犁,修建了很好的灌溉系统和很大的谷仓。
古代美洲在古代中美洲---现在的墨西哥等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玉米驯化前,中美洲的人还是到处打猎,耕种只是随便种种而已。公元250年到1600年,墨西哥和中美洲等地产生了玛雅-托尔铁克-阿芝特克文明,人们用玉米做杂交来提高产量,还种植豆类、南瓜、胡椒、鳄梨、烟草和棉花。他们建有水渠和水上花园。还发展了干旱农业,发明了保持水分的耕作技术。
公元1200年左右,印加人在安第斯山脉的恶劣环境中建立了一个国家,他们使用石器,修建了梯田、灌溉和排水系统。给土地施用肥料,还建造了石仓来贮藏粮食。印加人种植玉米、白甜马铃薯和南瓜等,还驯化了美洲驼做工,羊驼取毛。
古希腊和罗马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希腊人就栽培粮食作物,主要是大麦,还种植橄榄树、无花果和葡萄,饲养牲畜。希腊人发明了水车用来从低处向高处提水。
4. 耕田工具是谁发明的
炎帝发明农耕之具首都北京有一处明清时建筑——先农坛,是明清两朝的帝王们祭祀炎帝、祈求五谷丰登的祭坛,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并且向世人开放。这里每天都有许多人或参观缅怀、或散步健身,沐浴在虽已虚化却依然神圣的先祖的祥瑞气氛当中。 炎帝,又被后人称为神农、田祖、先啬、五谷王、五谷先帝、粟王、先农。之所以罗列这么多的称呼,没有其它原因,只因为确有这么多称呼。只需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些称谓当中,每一个都充满着对炎帝的敬爱和纪念,每一个都确立起炎帝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悠久历史上的地位。中国历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以后,从神农氏开始进入了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的历史时期。从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以及湖北京山屈家岭等遗址发现的粟、黍、稻得知,我们的祖先懂得种粮至今已有七千年至六千年的历史。到炎帝时代,人们对于农业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刻,对农耕和土地的认识已经非常成熟。他们大规模垦荒造地,发展农桑,驯养动物,制造农具,迈出了人类文明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步。 神话《神农捋穗》中,神农发现了高粱和荞麦。《咒鸟识谷》中神农从鸟吃谷籽知道了谷籽能食用。《神鞭降牛》和《降牛耕田》等神话都说神农始初教民以手掘地,后来以石掘地,再后来以人拉木耒耜犁地,直至学会驯牛,用牛力解放人力。虽然是神话,却也符合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的一般认识规律。 炎帝在阪泉之战中败给轩辕黄帝以后,蒙黄帝不杀,便来到历山,开始焚林拓荒,从事稼穑。历山,位于古舜都保岱西北3里处,古籍中又称烈山、厉山。历山背后有一块面积约400亩的平台地,相传就是炎帝垦荒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四顷梁。清道光十五年重修的《保安州志》记载:“炎帝焚林耕种之处,四周岗阜围合,俨如城郭,中为平地,田可四顷。故又名四顷梁。”炎帝时候,涿鹿城南的桑干河泛滥,一片汪洋。炎帝带人登上历山山顶极目四望,发现北面有一大片平展展的山地。这块山地四周有土丘环围着,就像黄帝城一样,这就是四顷梁。只见蒿草丛生,遍地荆棘。炎帝非常高兴,他连蹦带跳地跑下山顶,来到这块平地上,立即带领人们焚林垦田。熊熊烈火燃烧了好几天,拔草、挖地,一天、两天……那时候,刀耕火种的,刀是什么样的刀?石头磨成的刀;斧是什么样的斧?石头磨制的斧。这人手少,工具笨,进度特别慢。炎帝马上派神鹊给黄帝传信,请求派人来支援,以免误了农时。连年战乱,民生凋敝,黄帝正为恢复农业生产犯愁呢。一接到消息,立即给炎帝调派了一千名兵士赶到了四顷梁。大家一起汗流浃背地干活,进度还是慢,那石刀、石斧一类的兵器一下只砸一个小坑。再看兵士们个个手上打了血泡,人人疼得呲牙咧嘴。炎帝心中焦急,怎样才能加快进度呢?炎帝可是个经验丰富、爱动脑筋的好庄户,他很快就琢磨出了石犁,名耒耜,犁尖像熨斗似的,与两侧的刃一起破土。石犁中间有孔,与上面的犁架连接着,用绳子绑牢固。犁头尖尖的斜插进土里,前面有兵士拉,后面有兵士手扶犁架并用力向前推着。这个石犁所过之处,黄土尽翻花,这样翻土耕地,既省了人力,效率又高了好几倍。这是农具上的一次大革命,人们为这种农具的发明欢呼雀跃,由衷地称赞炎帝,拜服他的智慧。文物是历史的脚印,是文明的见证。今天,从黄帝城、阪泉、蚩尤寨、釜山等处发现的远古石器、兵器、骨器、陶器等,正反映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炎帝、黄帝、蚩尤以及先民们生产、生活、争战的本来面貌。 继发明石耒耜之后,炎帝根据多年来了解的农具方面的知识,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木耒耜。据说炎帝后来到湖南任职时,做了大量的木耒耜。如今,那里以耒耜命名的以纪念炎帝的地名有耒山、耒水、耒阳等。 炎帝在四顷梁住着,专门负责为黄帝司农,连年垦荒种地,发现人们依然劳作辛苦,尤其是每年耕地的时候。爱动脑筋的炎帝又琢磨起来。他从人拉犁的姿势上受到了启发,便用牛耕田替代了人耕田。至今,在农村还可以看到几乎完全一样的牛耕田的场面。用牛力解放人力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的。在我国,上古时期包牺氏时代就进入到了人工饲养家禽、家畜的历史阶段,这在考古学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们当地就流传着马师皇(皇帝的牧正)驯养六畜(指牛、马、羊、鸡、狗、猪)、神农驯牛耕田等民间故事。汉字中犁地的“犁”字用“牛”和“利”组字,说明人与牛、牛与农耕早在造该字之前就已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牛与耕田犁地是分不开的。牛是一种温顺的大型牲畜,自古以来与人类相存相依,在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它吃苦耐劳,为农业生产默默效力,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人类的感激甚至是崇拜。炎帝驯牛耕田,是农耕经济的重大突破,也是生产力的第一次大解放,对于华夏这个农业大国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炎帝被尊为中华始祖之一、中国农耕经济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 传说中,炎帝在历山四顷梁拓荒种田,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而,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些村落,人们在这里安家置业,娶妻生子,繁衍不息。这些后人都以农为本,世代相传。炎帝的儿子柱,因为善植百谷百蔬,而官为农正,即管理农业的大臣。到了虞舜时代,舜帝亲自到历山上焚林垦田,承继着炎黄大业。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茹毛饮血到耕田种植,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执着朴素的追求。始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开拓创造,他们开垦延展着种植的土地,他们坚守捍卫着生存的土地,因为他们的不断探索,使人类的希望一次次变成了现实,使文明在他们的身后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记住,土地是民之根本,是社稷之源。始祖炎帝站在远古的历山顶上告诉着我们:请深爱滋育我们的土地,带着这份深爱去进行新的发明创造。
5. 谁发明了耕种的农业工具
神农氏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内贡献的传奇人物。容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又称炎帝,然而关于神农氏是否就是炎帝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此外还发明了你说的木锨
6. 种植是谁发明
神农,亦称神农氏。在民间传说中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不仅是传授人类播种五谷的农业祖先,也是传授人们尝百草以药治病的医学发明人。原文网址: http://www.rewolf.cn/huahuihuazizaqu/qushi/nongyezushi-shennongshi/
7. 谁发明了农业耕种和农业工具
滴管农业是【以色列】发明的。并且在以色列国家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周边国家进行了推广,甚至中国也大量引进了他们的设备和技术。
8. 古人耕种的典故有哪些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炎帝就是在中国古代传说的农业的鼻祖“神农氏”,他是远古时期的帝王,也是“三皇”之一。因为他的家族生活在姜水的河边,所以他们姓“姜”。他后来发明了农业的耕种法,所以叫他“神农”,又因为他重视火德(古代五行之一,就是金、木、水、火、土),而火的性质是炎热,所以叫他“炎帝”。传说炎帝的母亲是被神龙绕身而怀孕的,生下他后,是个牛头人身的小孩,而且头上有角。
炎帝教人们学会了种地、收获,所以他是农业的发明人,是农业神,所以叫“神农”。除了农业,他还教人们灌溉,发明许多的农具,例如斧头、锄头,他还发明了五弦琴,让大家累的时候弹唱娱乐。他还是桑麻、陶器的发明人,指导人们种桑树和麻,然后用蚕丝和麻线织布,做衣服。
为了给人们治病,神农还亲自品尝野草,找到治病的草,所以他经常中毒,他这种献身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现在民俗把他称为“药王”,所以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就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神农本草经》。炎帝后来因为劳累病死了,有的说是在尝草药时中毒死的。
炎帝和黄帝后来联合打败了蚩尤,组成了一个大的部落联盟,这就是现在中国人的祖先,中国人经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9. 谁发明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耕种方法
弃发明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耕种方法。
弃,后稷,周朝的始祖,姬姓,名弃,出生于晋南翼城弃里村,后在稷山(今山西稷山县)为农官(官名后稷),被称之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
母为帝喾高辛氏元妃有邰女姜嫄,出生于古邰城(今陕西武功县西南)。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后稷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9)耕种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弃大量种植稷谷,成熟收获后去皮煮食,感到香味可口能充饥。但当地靠渔猎为生的人们却看不惯这些,故意践踏他的稷田,使弃十分伤心。
为了让姬弃依天顺时,教民稼穑,尧帝命羲仲、姜叔、和仲、和叔四人(史称羲和)分驻至稷山汾北的高渠、东庄、西社一带,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观察星象变化、昼夜长短和鸟兽毛羽更换等观象,确定时令。